-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高级中学2019—2020(一)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 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天子同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材料可以推断出 A. 西周分封制具有宗族色彩 B. 周王赏赐给诸侯土地和人民 C.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受封诸侯必须对天子尽义务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姓氏相同的姬姓占据五十三人,说明分封制具有明显的宗族色彩,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内容,故B错误;C属于分封制对于疆域影响,不符合题意;D属于诸侯义务,材料没有体现。 4.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A. 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 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 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 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D。 5.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据此可知 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并非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西汉的社会状况分析解答。 6.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于中书省,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可知 A. 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 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 C.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 D. 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政事堂几经变化,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这说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故选C;材料中三省基本架构依然存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唐宋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B;三省体制分化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排除D。 7.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这说明 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 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 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制敕在名以上虽然是皇帝颁布的,但是都必须有中书宰执的副署才能生效,体现宰相制度制约君权,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宰相制度制约君权,而不是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矛盾,排除。所以选B 8.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的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 中央集权程度加强 B. 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 内阁首辅的执政能力 D. 朝臣们的深深嫉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由于其权力并非来源于制度,故遭到质疑,B项正确;内阁是中央机构,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C项不对;D项以偏概全,亦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名师点睛】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任何制约作用。 9.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0.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11.格罗特《希腊史》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A. 实现分权制衡 B. 背离民主原则 C. 存在权力集中 D. 具有法治保障 【答案】C 【解析】 根据“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表明执政官、五百人大会掌握司法、行政大权,权力集中,C正确;材料反映权力集中,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紧扣材料“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 12.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该观点认为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直接民主存在缺陷 C. 雅典民主维护贵族利益 D. 雅典民主范围狭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A项,雅典民主具有人文精神。故A项错误。B项,古代雅典民主形式比较落后,属于直接民主,这样会导致权力滥用,因此材料中“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C项,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材料没有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故C项错误。D项,材料论述的是民主方式原始,不是民主范围问题。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公元前494年,古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面,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掀起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即以集体退出公民大会和军队作为斗争手段),这使贵族大为惊慌,只得向平民妥协让步。《十二铜表法》就是贵族向平民妥协的产物。这反映出 A. 平民斗争使罗马由独裁走上法制 B. 平民采取有效手段争取自身利益 C. 平民斗争打破了贵族专制的局面 D. 贵族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面,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掀起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可知,平民是在古罗马遭遇外敌入侵的情况下,适时地进行斗争,由于需要抵御外敌,贵族不得不进行妥协,这反映出平民采取有效手段争取自身利益,B项正确。仅从一部《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并不足以说明罗马由独裁走上法制,也不足以说明贵族的专制局面被打破,排除AC。《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向平民妥协的产物,故贵族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 14.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5.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 A. 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B. 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 C. 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 D. 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不是议会选举的不完善,而是议员和国王之间的斗争,A不正确;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国王和议员之间的斗争,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下,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还不够完善,B正确;从材料叙述看,不能得出下院权力扩大,C不正确。材料所述国王行为存在着不合法的现象,D不正确。 16.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有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 A. 目的在于防止国王独断专权 B. 加强了对国王的控制 C. 促进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D. 说明国王行政权完全丧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说明以大臣副署来限制国王的行政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王的独断专行,有利于议会权力扩大,A符合题意;1701年时内阁制尚未形成,B不符合题意;《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C符合题意;国王行政权的丧失是在内阁制形成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 17.在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人,会是个好人。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A. 采用共和政体 B. 颁布成文宪法 C 修改邦联制度 D. 构建分权体制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看,富兰克林认为产生君主制的原因不是“第一个掌舵的人”导致的,而是继任者执政地位的提高,最终导致了君主制的产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美国采取的措施是分权与制衡,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能解决权力制衡问题;B选项没有突出分权的必要性;C选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讨论的是中央内部的权利问题。 18.有人抱怨说,法国1875年宪法只有两条:第一条,总统具有一切权力;第二条,总统不经内阁批准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该观点认为法国 A. 共和制确立历经曲折 B. 内阁凌驾于总统之上 C. 议会制约总统的权力 D. 内阁独掌国家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总统不得内阁批准不能行使任何权力”可知内阁可以制约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没有体现出共和制的曲折,排除A。根据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由总统任命,排除B。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是属于总统,排除D。 19.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 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 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 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 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可知,这种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是过分强调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征服,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A项正确。题干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而没有涉及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反对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反而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排除C。D项的说法错误,题干信息没有科学、辩证分析地鸦片战争,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 20.据统计,从1840年到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 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 列强大量资本输出,物价猛涨 【答案】C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进我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的经济作物也被卷入资本主义国际市场,粮食商品率迅速增加导致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故C项符合题意;A不是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缓慢,故B不符合题意;1840-1894年列强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D不符合题意。 21. 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 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 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法国回国士兵、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皇宫、抢了八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没有对外割让土地,故可排除A;B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可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波及到广东省,故可排除C;根据《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知,这场战争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选D。 22.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南方各省督抚与外国侵略者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拒不执行朝廷宣战诏书,制止和预防地方战乱,保护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和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协议 A. 有利于东南各省的安定和发展 B. 使东南各省遭到列强进一步侵略 C. 清政府在东南各省的统治瓦解 D. 导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迅速蔓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南互保。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的“制止和预防地方战乱”等字眼即可看出“东南互保”协议的确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东南各省的安定和发展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东南互保”协议不利于东南各省遭到列强进一步侵略,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东南只是互保,并不会造成清政府在东南各省的统治瓦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迅速蔓延是由于袁世凯在山东的镇压,而和东南互保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东南互保 23.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4.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的时候,马克思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信中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新起点”的依据应该是 A.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 建立工农联盟并肩战斗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答案】B 【解析】 巴黎公社这次起义中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排除A;巴黎公社成立了公社委员会,故选B;巴黎公社这次运动并未动员农民,排除C;巴黎公社这次运动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故选B。 25.十月革命时期的《真理报》副主编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A. 俄国退出世界大战 B. 发动七月革命 C.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 建立苏维埃政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到俄国,于1917年4月在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列宁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C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二、非选择题 26.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从西周到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实现了怎样的转变?有何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退步”指的是实行了什么制度?有何危害?后来汉朝哪位皇帝解决了这一问题?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地方行政区划方面的创新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制度创新是其“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的必然要求? 【答案】(1)转型: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退步:实行郡国并行制。 危害:容易造成国家分裂割据(或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皇帝:汉武帝 (3)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意义: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外在:因时而变(或时代的变化)。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1)“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指分封制,“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指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后来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概括得出特点;意义联系所学行省制度的影响即可。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看出,制度的创新受外在的时代变化的影响,根源是内在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民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演讲词 27. 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8. 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下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三 美国人在制宪会议上心里很纠结:一方面,心理上对政府权力不信任;另一方面,现实中又有集权的需要。如何加强政府的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又不至于侵犯到个人的权利自由呢?也就是怎样做到有限集权。通过长达100多天的争论,他们采取的办法还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如何正确理解西方代议制中“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原则》 29.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强政府权力”、“制约权力”分别在美国近代政治中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办法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27. 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8. 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议会主权;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29. 加强政府权力:实行联邦制(或赋予总统很大权力) “制约权力”:确立共和制政体;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立法、司法、行政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实行两党制等。 影响: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2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中可以概括出雅典政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议会主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2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政府权力”是指实行联邦制;“制约权力”是指确立共和制政体;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立法、司法、行政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实行两党制等。新办法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30.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你的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解读 ①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③全球史观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④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1)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你站在①、②、③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由。 (2)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①、④两种史观对太平天国运动做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 【答案】(1)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进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②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因素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③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外联系日益密切。 (2)革命史观评价较高。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清王朝的统治,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奠定基础,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现代化史观评价较低。因为太平天国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对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的经济破坏性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①、②、③三种史观分别为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适用社会性质、阶级斗争的对象、中国革命性质等角度分析,文明史观适合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合近代外交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全球史观适用从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分析说明。 (2)革命史观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将矛头指向清王朝,体现了深刻的阶级斗争,所以革命史观评价比较搞。现代化史观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着重探讨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从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来看,其社会理想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落后性;太平天国运动对江浙一带经济破坏性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