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天津市武清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武清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调查 高二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 (非选择题 24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冗长(rǒng) 笼统(lóng) 怔住(zhèng) 削足适履(xuē) B. 辖制(xiá) 嗔怪(chēn) 摈弃(bìn) 噤若寒蝉(jīn) C. 湖泊(pō) 蓬蒿(hāo) 宽宥(yòu) 垂涎三尺(xián) D. 忸怩(ní) 绯闻(fěi) 骁勇(xiāo) 白云出岫(xi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选项中,A项,笼统(lŏng);B项,噤若寒蝉(jìn);D项,绯闻 fēi。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竣工 躁动 陈词滥调 各行其事 B. 倾注 笑靥 顶礼膜拜 得鱼忘筌 C. 寒砧 讫今 融会贯通 震憾人心 D. 凋敝 萧瑟 悬梁刺股 揠苗助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形。题中,D项没有错别字,其他选项修改为:A项,各行其是; B项,得鱼忘筌; C项,迄今 震撼人心。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________,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 ②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________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③越来越多的民众渐渐习惯于通过屏幕进行社会交往,一些传统的、面对面的文化利益逐渐淡化,______退出了历史舞台。 ④有关春晓油气田的开发问题,中国外交部曾多次表示,中方有关油气开发作业是在中国近海大路架 上进行的正当开发活动,________。 A. 谐调 降服 并且 无可厚非 B. 协调 降服 甚至 无可非议 C. 协调 降伏 甚至 无可厚非 D. 协调 降伏 并且 无可非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题中,协调:配合得适当,作形容词,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还可以作动词,使配合得适当。谐调:和谐,协调。常用于声音、颜色、气氛等。降伏:制伏,使驯服。降服:投降屈服(特指人)。甚至:连词,更进一层提出突出的事例。并且:连词,表并列或递进。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依据语境,答案为B项。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天津歌舞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张鹤将在天津音乐厅举办“永恒的记忆——“‘美丽中国,青春之歌’公益音乐会”。 B.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受到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有机食品的形象,原来一度销售红红火火的有机蔬菜、水果、杂粮、肉制品等……,目前在一些卖场已经大大减少,有些甚至已经下架。 C. 鲁尼当之无愧成为本场最佳球员,欧足联官方盛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凭借这个帽子戏法,鲁尼已经是队内最佳射手,他在一次赢得全世界喝彩”! D. 蓟县下营镇常州村、穿芳峪镇毛家峪村、官庄镇砖瓦窑村、渔阳镇东果园村等18个旅游特色村被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答案】A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新能源汽车与其他车辆不同,他所使用的动力是电,随时随地可以充电的地方并不多,缺乏充电设施,成为妨碍电动汽车租赁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 B. 《时代周刊》2015年“年度人物”候选人包括普京、默克尔、“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评选者称,当选者应该是对一年新闻影响最大的人,无论是好是坏。 C. 为了支持三沙教育事业发展,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向三沙永兴学校捐款,鼓励和支持永兴学校学生克服岛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D. 当前智能家居产业在我国正方兴未艾,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已经插上智能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不合逻辑,删去“妨碍”; C 项,搭配不当,“克服”和“条件”不搭配,将“条件”改为“困难”;D项,“方兴未艾”含有“正”之意,删去“正”字。 点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句式杂糅都可用此法。第二,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以用此法。第三,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第四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第五,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的语音标志。 6. 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代·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宋代·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唐代·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A. ①重阳 ②元宵 ③春节 ④七夕 ⑤端午 B. ①春节 ②重阳 ③元宵 ④冬至 ⑤清明 C. ①重阳 ②春节 ③元宵 ④七夕 ⑤冬至 D. ①元宵 ②春节 ③端午 ④重阳 ⑤七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文化常识的了解。要想知道传统节日,首先要知道这一传统节日中的特点。第一句中主要有“登高”“插茱萸”,可以知道是“重阳”,因为重阳登高是习俗;第二句中有“东风”“花千树”,说的是元宵节的灯火;第三句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是春联,到了宋代,民间将桃木板改为纸制春联,但仍习惯称为“桃符”;第四处中的“柔情”“佳期”“鹊桥”,说的自然是七夕节;第五处中的“粽香”,粽子飘香的时候自然是端午节了。故选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宇宙的未来》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做具体的天气预报。 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7. 下列关于“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作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 B. 巫师、宗教预言家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 C. 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D. 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就本质来说,没有区别,因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 8. 根据全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B. 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C. 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但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缩小。 D. 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答案】7. C 8. B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题中C项,错误,由原文可知,作者的预言是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没有科学根据,有着本质的区别。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根据全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题关键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B项错误,原文不是“缩小”是“增加”。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 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 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挽:牵引 B. 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C. 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谢:感谢 D. 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乘:凭借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1. 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B.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C.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D.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卓茂任密县县令期间,十分爱护当地吏民。当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亭长接受馈赠时,他很谨慎地问明情况,并用礼义教育告发者,妥善解决了此事。 B. 卓茂斥责告发者是“敝人”,因为告发者话中有话地指责他没有管好属下官吏,他觉得告发者的行为如同禽兽,毫无仁爱可言。 C. 卓茂认为那亭长向来是好官吏,如果百姓出于敬爱而赠送他礼物,他也可以接受,虽然法律禁止此类事情,但这样做是顺从人情,并不违背礼义。 D. 卓茂教育告发者的一番话,也表明了他为政的基本思想,那就是与人为善,慎用刑法,注重以礼义教化百姓。 13.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 (2)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3)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答案】9. C 10. A 11. C 12. B 13. (1)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 (2)大凡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知道互相尊敬的事理啊。 (3)唯独你不想(要)学习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住在人间吗?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的掌握。题中,C项是错误,“谢”应该解释为“道歉”。 点睛:“谢”文言文释义: ①<动>认错;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 ②<动>推辞;拒绝。《孔雀东南飞》:“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③<动>告别;告辞。《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客就车。” ④<动>告诉;劝戒。《孔雀东南飞》:“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动>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 ⑥<动>凋谢;死。《芙蕖》:“及花之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虚词的把握能力。题中,A项:①连词,表因果;②连词,表修饰;B项:均为介词,表示比较;C项:均为连词,表示目的,以便,用来;D项:均为副词,于是,才。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正确标点为: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卓茂指责告发者为"敝人",是因为他感到这种告发行为不妥当不高尚;"觉得告发者的行为如同禽兽"之说也不符合文意。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辟”“事”;(2)“所以”“以”;(3)“修”“宁……邪”。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啊。"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 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 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曾经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来的米肉,卓茂让左右回避,而后问那人说:"亭长是向你索要了吗?是你有事托他而接受你的米肉吗?还是平日自己因为恩情而赠送给他呢?"那人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赠送,他接受,为什么要告发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害怕官吏,官吏不收取百姓财物。现在我害怕官吏,因此送他米肉,官吏已最终接受,所以来告发啊。"卓茂说:"你真是个糊涂人哪。大凡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知道互相尊敬的事理啊。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送他们礼物,这是为人之道中用来使人互相亲近的方式,何况官吏和百姓呢?官吏只是不应该凭借威势权力硬要索取礼物罢了。大凡人出生以后,就成群聚居,混杂相处,所以有了纲常礼义,以便互相和睦交往。你岂不想学习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住在人间吗?亭长向来是好官史,年节时赠送他米肉,是礼节啊。"那人说:"如果像这样,那么刑律为什么禁止这种事呢?"卓茂笑着说:"刑律规定大法则,礼义顺从人情。现在我用礼义教导你,你一定没有怨恨;如果用刑律来惩治你,你将怎么放置手脚呢?这一大门之内,小错可以判罪,大恶可以杀头啊。暂且回家想想其中道理吧。"于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诲,而那官吏则感激他的恩德。 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教化广泛生效,县中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四、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人说本诗二句中“蘸”字最传神,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2)富有理趣是宋诗一大特色,请简析三、四诗句中蕴含的理趣。 【答案】(1)(3分)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3分)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炼句。答题时结合诗句,赏析“蘸”运用的手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以及抒发的情感。 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 织 ”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题关键词“理趣”“三、四诗句”。“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15. 补写出下列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川泽纡其骇瞩。(王勃《滕王阁序》) (3)《陈情表》开头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概括的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李密《陈情表》) 【答案】 (1). 感吾生之行休 (2). 山原旷其盈视 (3). 臣以险衅 (4). 夙遭闵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盈”“ 夙”。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逼着他选择拉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为什么家里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时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此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带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之前和拉琴之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了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成了学院里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也是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每个角落。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诉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与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回忆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痛苦历程。起初他只想随便拉一拉,这毕竟是他在学校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已经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为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甚至可以听到人们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6.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有诸多好处。请从内容、结构、手法上做简要分析。 17. 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8. 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19.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 迫、强制和严如是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 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人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 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 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 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答案】16. ① 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②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使小说显得有波澜,曲折有致。 ③ 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17. ① 划线句子表现了“他”心底的哀求抗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② 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如“弓飞如雨”,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③ 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美好,凸显了人物的痛苦与反抗,将情节推向高潮。 18. 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19. AD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答题关键词“好处”“内容、结构、手法”,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加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含义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他”的情感;对于表达效果,要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18. 试题分析:这篇小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父亲的逼迫无所不用其极,他与父亲进行一次次智力较量,他没法战胜的,恐怕不仅是父亲的智力。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这篇小说是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否则达不到目的。 19.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题中,B项,“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却不能在曲子中融入的感情;C.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E项,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六、 20. 下图是天津市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图,请简要概括其内涵。你喜欢这个设计吗?如果喜欢请说出理由;如果不喜欢请给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答案】内涵:会徽由“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及“海河水”组成“火炬”造型, 传 递出十三届、天津、运动的概念。 喜欢理由:书法字体体现出中国文化特征,倾斜的角度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彰显出体育精神。“津”字又似张开双臂的人形,寓意津门敞开胸怀、拥抱未来,也体现出天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内涵”“理由”“建议”,分析徽标内涵,也就是分析寓意。抓住“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及“海河水” “火炬”等元素,结合题干中“天津市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图”分析寓意。第二问,结合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1.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应该有诗和远方”,生活中应该懂得欣赏,回味感动。联系你被一篇文章、一幅画作、一首歌曲……感动的一次经历,谈谈你的心理感受或是审美体验。 要求:语言流畅有文采,内蕴丰富。(不少于60字) 【答案】生活中应该懂得欣赏,回味感动,想起契诃夫在《醋栗集》里的言论: “幸福是没有的,也不应当有。如果生活有意义有目标,那意义和目标就绝不是我们自己的幸福,而是比这更伟大、更合理的东西。” 这是契诃夫对心平气和、昏昏欲睡的“幸福”提出的温和的但又是沉重的责备,他试图用一种美的诚恳的声音,教人们脱于寻常意义,去了解生活的另一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应该有诗和远方”“生活中应该懂得欣赏,回味感动”“感动的一次经历”“谈心理感受或是审美体验”,考生答题时借助一篇文章、一幅画作、一首歌曲或其他引起感触的 作品,谈自己对生活中“诗和远方”感悟。注意字数限制。 七、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巴金曾经这样说:“美好而丰盈的生命中该有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有爱,有同情,有生活的勇气,有理想的光辉。它会让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材料二:当今社会很多人经常采用“哭穷”表达法,他们往往是“逢人必哭”——“穷死了,生活悲惨啊!”其中不乏公司白领、知识分子和公务员,与“哭穷”相反的,则是“炫富”。“烧钱男”、“炫富女”,各种惊世而骇俗的言论和举动,吸引着舆论的关注,也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著名作家蒋子龙的看法是,无论是“哭穷”,还是“炫富”,都不过“盖因心穷”罢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哭穷”与“炫富” 现在很多白领等高收入者“哭穷”,同时又有很多极品高富帅“炫富”,很多人痛斥这两种行为,说这两种人沉迷于物欲,并且说是“盖因心穷”。于是乎我发表一下自己不同的观点。 首先,白领哭穷,并不是一种不良现象。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哭穷,卖菜的大娘,扫地的阿姨,他们也会抱怨物价高,抱怨日子难过,但是你很少能在网上看到他们的苦衷,因为没有哪个卖菜的阿姨会没事闲的刷着微信抱怨物价高,甚至没有哪个卖菜的阿姨会有功夫使用微信。 而白领们,他们处于中高收入阶层,他们创造着更多的GDP,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因为工作的性质,他们在生活中会更有机会遇到比他们收入高,甚至高得很多的群体,在比较中自然就显出他们自身的不足。并且,物价房价收支等社会问题会在他们身上得到集中的体现。他们就更有心情,更有必要发表自己的不满,并且这些言论也更有机会影响到大众。 而,这种哭穷本身,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足,这种情绪可以激发人们向上的动力,可以推动他们不断的奋斗,追求更好的生活,这,固然是没错的。 其次,有钱人炫富,也并不是不对。普通老百姓买了一件名牌的衣服尚且要发个图来晒一晒,那,为何那些高富帅们买了一辆豪车就要被人们骂作炫富?明明这二种人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是差不多的。而前者如此的激愤,只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况且,大家都会没事晒晒工资,那为何又不允许他们晒钞票。报上说“盖因心穷”,我想说,那些富豪们,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比大多数人都高,那么谁又能说他们就没有一个和你一样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呢!中国自古传下来的仇富的态度也应该改改了。 当然,我们不排除的确有一部分人真的是有钱没素质,我们反对这种人,我们不排斥高富帅,我们反对“土豪”。我们不排斥白领们追求富裕,我们反对沉迷利益。我们也不排斥吐槽,我们反对的是不求实际与盲目妒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鲜活,时代感强。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对于这则材料”),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你有什么看法”),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写成一事一议的时事新闻评论文章。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自由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材料中展现了两种人生态度,一是“哭穷”,一是“炫富”。从材料中的“盖因心穷”可获取“哭穷”与“炫富”的原因,即“心穷”。所以要正确理解“心穷”的含义,可以从思想精神上的贫穷或缺乏角度来立意。由此可展开话题,如要学会知足,要充实自我,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故立意时,可参考以下立意: 1.磨难是最好的大学 2.要敢于面对困难 3.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4.人生的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