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州市七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常州市七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字词书写 1.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填在方格内。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zhuāng(________),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________)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________)啬(________)了。它既不倾盆瓢泼(________),又不绵绵如斯,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选自《雨的四季》) 填字 注音 二、选择题 选出对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两项(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B.《朝花夕拾》中“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句中的“友人”指的是“范爱农”。 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我”在阅读“老莱娱亲”和“程门立雪”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D.《父亲的病》中陈莲河给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E.《五猖会》中,“我”所见的赛会一次比一次繁盛,赛会后“我”都留存很多纪念品。 下列对句中词语运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和“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两句中加点字的词性一样。 B.“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句中的“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C.“欢迎您光临寒舍。”句中的“寒舍”是谦辞。 D.“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句中“惭愧”的和“悔恨”不是同义词。 三、综合性学习 阅读网友针对当下生活中的“低头族”引发的相关评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 (2)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四、诗歌鉴赏 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题目。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三、四两句诗人借月抒怀,这一片“愁心”中包含着诗人的哪些情感?________ 五、句子默写 默写。 (1)夕阳西下,__________。 (2)________,山岛竦峙。 (3)遥怜故园菊,________。 (4)________,于我如浮云。 (5)《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序交替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周宅酆、镐①,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酆(fēng):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镐(hào):古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②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去后乃至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褒姒大说________ ④因数击鼓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即戎寇至,传鼓相告。 (3)甲文中友人最后都认错了,元方却置之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选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了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两句话中画线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4)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邢 兰 孙 犁 我这里要记下这个人,叫邢兰的。 他在鲜姜台居住,家里就只三口人:他,老婆,一个女孩子。 这个人,确实是三十二岁,假如你乍看他,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你可以说他四十岁,或是四十五岁。因为他那黄藁叶颜色的脸上,还铺着皱纹,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但你也可以说他不到二十岁。因为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髭,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好眯着眼笑,跳,大声唱歌……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部队机关住在鲜姜台。我的工作是刻蜡纸,油印东西。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那几天正冷得怪。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西北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我一坐下来, 刻不上两行字,手便冻得红肿僵硬了,脚更是受不了。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就请他坐坐,并且说:“冷得怪呢,这屋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 “是咱家的。”他紧接着又向我说,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 我便说:“不要吧,老乡,现在柴很贵。” 他好像没注意我这些话,只是问我是烧炕,还是烤手脚。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我也蹲下去。 他向我说:“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后来,我知道了邢兰的详细情况。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家境也不好,孩子冬天都没有裤子穿。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而邢兰是这两个团的团长。 看样子,你会觉得他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但在一些事情上,他是出人意外的英勇地做了。 去年冬天,敌人“扫荡”这一带的时候。邢兰在一天夜里,赤着脚穿着单衫,爬过三条高山,为部队探到平阳街口去……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而且在一些坏家伙看来,简直是有瘾。 近几天,鲜姜台附近有汉奸活动,夜间,电线常常被割断。邢兰自动地担任作侦察的工作。每天傍晚在地里做了一天,回家吃过晚饭,我便看见他斜披了一件破棉袍,嘴里哼着歌,走下坡去。我问他一句: “哪里去?” 他就眯眯眼:“还是那件事……” 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实在他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还有一天,我瞧见他,赤着背,在山坡下打坯,用那石杵,用力敲打着泥土。而那天只是二月初八。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如果能拿《水浒传》上一个名字来呼唤他,我愿意叫他“拼命三郎”。一个小个子,腰里像士兵一样系了一条皮带,嘴上有时候也含着一个文明样式的烟斗。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看,是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1940年3月23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邢兰“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又写他身长不过五尺,“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说明他体弱、矮小。 B.小说写了邢兰每天拿来当时很贵的柴火给“我”烧火取暖,表现了当时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无私支援和深厚情感。 C.不论是从小放牛,还是现在参加抗日工作,人们从没看见或听见他愁眉不展或唉声叹气过,表明邢兰是个乐天派。 D.小说首尾照应,内蕴丰富,最后一句“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表明了作者对邢兰无限崇敬的感情。 (2)文章为何称邢兰为“拼命三郎”和“怪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为视角布局谋篇,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说说文章第①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 (3)文章第⑦⑧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请赏析第⑦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 (5)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③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八、作文 请以“只是因为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七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字词书写 1. 【答案】 妆,莅,吝,sè,pō 【考点】 根据拼音写字词 注音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解答】 妆,莅,吝,sè,pō 二、选择题 【答案】 C,E 【考点】 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把握,根据积累作答。 【解答】 ABD.正确; C.有误,“程门立雪”改为“郭巨埋儿”; E.有误,根据《五猖会》中“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可知赛会并不是一次比一次繁盛,只是作者的希望。 【答案】 A 【考点】 词义解释 词性 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语知识中有关词性、词义以及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做好题目,需要认真读好每一个题干,结合语境认真辨析词性、词义然后做出正确答案。 【解答】 A.有误,“下点小雪”中的“下”是动词;“山上”的“上”是表示方位的名词。 BCD.正确。 三、综合性学习 【答案】 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拉远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示例:我们平常应该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多与亲人、朋友面对面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考点】 材料探究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材料探究。第二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 【解答】 细读三则材料,根据材料二中的“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材料三中的“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可得两种负面影响:一、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二、引发情感危机,拉远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着日常生活中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多与亲人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表述即可。 四、诗歌鉴赏 【答案】 这里有对好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安慰之情。 【考点】 送别诗 【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王昌龄贬龙标尉,李白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解答】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理解诗意,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诗人的好友属于被贬,所去之地非常的荒凉偏远,这首诗里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此去遥远,长途跋涉,作者心中有对友人的担忧。好友一心为国,却被贬,所以有对现实的不满。友人将要远离,所以有对友人的思念。一路行去,山高水远,所以有对友人的关怀与安慰之情。 五、句子默写 【答案】 (1)断肠人在天涯 (2)水何澹澹 (3)应傍战场开 (4)不义而富且贵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 ,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本题注意“天涯”“澹”“傍”的写法。 六、对比阅读 【答案】 才,拉,牵拉,同“悦”,愉快,高兴,于是,就 ①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②如果戎寇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示例: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以“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更显出元方率性正直、是非分明的个性。 守信,是为人之道。若自己失信于他人,他人必然失信于自己。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周王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堡,把鼓放在高堡上,(鼓响的时候)远近都可以听见。如果戎寇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让诸侯的军队都来救幽王。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周幽王想要褒姒欢笑,于是多次(使人)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来都城却没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鼓,(可是)诸侯的军队都没有来。幽王就死在骊山山脚下,被天下人耻笑。 【解答】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②句意为:下车去拉元方。引:拉,牵拉。 ③句意为:褒姒非常高兴。说:通假字,同“悦”,愉快,高兴。 ④句意为:于是多次(使人)击鼓。因:于是,就。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期,约定;委,舍弃。句意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②句中重点词有:即,如果;至,到;鼓,击鼓。句意为:如果戎寇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认为元方不失礼,可指出友人的错误,表现元方的行为合理;认为元方失礼,则可从给人以改过的机会来阐述理由。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掌握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两文表达的共同主题“守信”谈谈看法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告诉人们要守信用;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可知,主要告诉我们若自己失信于他人,他人必然失信于自己。据此回答即可。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百草园的美丽景色(乐景)。 (2)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写听觉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味觉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3)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的乐趣,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5)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考点】 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赏析文章语言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概括文章内容类的题目可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线索,梳理情节,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这个文段描写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作者带来快乐的的事情,因此可以概括为:百草园的美丽景色(乐景)。 (2)解答这类题目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可以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是视觉的角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听觉的角度;“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是味觉的角度。 (3)①“伏”在这里不仅表示“停止”的意思,还有“趴”的意思,表现出黄蜂的肥胖,写出了“黄蜂”的可爱,而“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窜”在这里写出了叫天子飞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而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4)从句子内容来看,“低唱”和“弹琴”是人的动作和行为,作者将油蛉、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更符合儿童心理。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此段文字妙趣横生,直接表达了童年时代的“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答案】 C (2)称邢兰为“拼命三郎”:①爱护战士。尽管邢兰家境不好,仍然倾其所有支援抗日部队,将贵重的柴火给部队的同志取暖。(财物方面) ②支持抗日。尽管他矮小、气弱、营养不良,仍然拼命为抗日事业做着工作。如任了两个团的团长、冬夜为部队探路、白天干活晚上做侦察工作等。(革命工作方面) ③坚强。尽管他矮小体弱,仍然拼命地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如扛树干、赤膊打土坯。(日常生活方面) 称邢兰为“怪物”:有高雅的精神追求。邢兰在大榆树上吹奏口琴,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3)①以“我”为视角谋篇布局,突出了小说的真实性。(总述) ②这样组织材料更加灵活,很好地推动情节发展。(情节方面)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③这样便于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更加自然),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使邢兰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感人。(人物方面) ④人民群众积极拥护革命、参与革命、奉献革命的精神。(主题方面) 【考点】 鉴赏文学形象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文学类)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与写作意图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人们从没看见或听见他愁眉不展或唉声叹气过”有误,原文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 (2)“拼命三郎”和“怪物”都是“我”对邢兰的称呼,可结合文中邢兰的人物形象来思考。“拼命三郎”的称呼出现在倒数第四段,其原因应在此段之前的段落中寻找。根据“因为他那黄藁叶颜色的脸上,还铺着皱纹,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家境也不好……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可知,邢兰家境不好,是一个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倾其所有支援抗战,拼命为抗日事业做着工作,所以称他为“拼命三郎”。文章倒数第三段称邢兰为“怪物”,则是因为“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我”对于邢兰竟然有这样高雅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而感到意外。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首先应考虑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里的人物,可以给人以“亲历”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其次,可以从情节内容、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来思考。用第一人称组织材料更加灵活,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可以更加自然地引出议论或表达情感,使邢兰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积极拥护革命、参与革命、奉献革命的精神的敬佩与赞扬。 【答案】 (1)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2)“吞”写出了城市灯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3)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4)①修辞手法:比喻。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5)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考点】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赏析文章语言 记叙文中段落的作用 散文阅读 记叙顺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常写景顺序有两类:一是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来写;二是空间顺序,采用该种顺序写景,既可以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写景,如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也可以按照地点转换顺序写景,如移步换景、参观、游览等。本文中作者以空间顺序进行景物描写,关键词有第④段“河堤”,第⑤段“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第⑩段“河堤上”,第⑪段“村庄在田野尽头”,找出这些词语作答即可。 (2)“吞”在这里表示“掩盖”,指城市街灯亮得太早,把黄昏都给掩盖住了,生动地表现出“城市没有黄昏”的特点,与下文写乡下黄昏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 (3)作者在文章第⑦⑧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写自己跟在母亲后面捻棉花带来的满足感,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对上文“想起童年”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和向往,以及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4)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你”比作鸟,将棉花比作白云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棉花的洁白柔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回忆的向往。 (5)文章第③—⑥段具体表现了秋天黄昏的安详与丰满:第④段写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使得作者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第⑤段写繁华落尽的田野任岁月枯荣,此消彼长,不计得失;第⑥段写晚开的棉花带给人幸福。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意象,让人沉醉,感到舒适,所以作者认为秋天的黄昏最安详与丰满。 八、作文 【答案】 范文 只是因为那个人 捡起零碎的回忆,点点记忆的星星,在梦的夜空,独行。于是,伴着一丝喜悦,划过心间。 是谁怀胎十月生下了我?是谁给予了我生命?是谁哺育我成长?是谁在我需要她的时候给我温暖? 是你,是你,就是你,我的母亲。 小时候,我学走路,是你扶着我,一步一步的,学。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我总算能走上一段路。虽然走不稳,左三摇 ,右三摆的。 “扑通”,我摔倒了。 你并没有立即过来扶我,而是在旁边鼓励我,要坚强地去面对困难,用自己的信念去打倒困难。 伴随着你的鼓励声,我坚强地站了起来。学会了坚强。 时间总是那么地快,如疾风,如闪电。 转眼间,我已经升入初中了。这时,你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你的爱。 记得,那是我升入初中的第一次月考,我考砸了。你先是对我的成绩进行了批评,后来又是耐心地为我讲解我做错的题目 。并告诫我要记住这些题目,下次不要再错。 我在努力,努力中在期盼,期盼第二次月考。 日转星移,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月考。我努力了一个月,就等今天发挥了。“刷刷刷”,笔迅速地在考卷上飞舞,没有一丝要停 下的样子。考试结束,我松了一口气。 成绩公布了,我捂着心,看成绩。“哇!年段二十五”心中的那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放学后,我立刻就飞奔回家,告诉你,我成绩优异的这个好消息。你听了,笑笑,这便是你对我最好的鼓励。 只因有你,我学会了坚强;只因有你,我冲破了难关;只因有你,我走出了逆境!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很常见,同学们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写作内容 ,即填充哪一个词语,二是重点要写出是什么困境。从题目可以看出,是写一次自己的经历,某种情感的支撑下,使我走出困 境,强调某人对于改变我的重要性,在写作文时,一定用相关文字,来体现这种情感,这是写作本文的关键。“那个人”可以写父 母、亲人、同学、老师、朋友等,但是要注意题目中的“那个人”,是写一个人,而不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文章的事件 中应该是双主人公——“那个人”和“我”。只要表达出“那个人”是影响我的人,对“我”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来表现,写 出他影响我、支持我的事件的过程,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多件事,文章的重点在于过程。从众多的生活素材中,把最易于 驾驭、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注意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合理运用。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