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 B. 无机盐进出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 水可参与细胞内的新陈代谢 D. 蛋白质的合成不需要核酸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但糖类也会组成细胞的结构,如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和组成细胞壁的纤维素;大多数无机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也有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内的自由水可以作为反应物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蛋白质合成需要三种RNA的参与。‎ ‎【详解】A、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多糖,A错误;‎ B、神经细胞中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以协助扩散方式外流有关,B错误;‎ C、水可参与细胞内的新陈代谢,C正确;‎ D、蛋白质合成时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识记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存在形式和作用,结合教材知识点,分析判断各选项。‎ ‎2.M13丝状噬菌体是一种侵染阴性细菌的病毒,核酸是单链闭合的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M13的DNA分子中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 B. M13的DNA复制过程涉及碱基互补配对 C. M13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细菌的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D. M13的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外壳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M13丝状噬菌体是一种侵染阴性细菌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增殖时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场所和能量进行DNA复制和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详解】A、单链DNA中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正确;‎ B、D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氨基酸翻译出自身的蛋白质,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M13丝状噬菌体是一种病毒,遗传物质是单链DNA”,结合病毒的相关特点,分析判断各选项。‎ ‎3.信号肽假说认为,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并合成分泌蛋白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多肽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B. 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体现专一性 C. 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中加工后通过囊泡形式运输到高尔基体上 D. 图示过程可用于合成抗体、神经递质、DNA聚合酶等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分析题图可知,信号肽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信号肽可以穿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由信号肽酶切将信号肽切下,多肽链通过信号肽的诱导进入内质网腔内,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多肽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A正确;‎ B、由题图知,信号肽酶能够切信号肽,而对新合成的蛋白质无破坏,体现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 C、内质网通过囊泡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合成需经图示的过程,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不一定经图示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酶作用的专一性,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根据题图反应的信息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和推理是解题关键。‎ ‎4.下列有关生命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B.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C. 人的造血干细胞和成熟红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能出现周期性变化 D. 蓝细菌(蓝藻)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人的成熟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也不进行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体细胞增殖的一种方式。‎ ‎【详解】A、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细胞如醋酸杆菌仍可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B正确;‎ C、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没有染色体,C错误;‎ D、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B。‎ ‎【点睛】细胞分化是原始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来适应特定环境或组织需求;细胞癌变是细胞基因表达发生问题,不正常表现致使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如变成球形、梭形甚至畸形;细胞衰老是细胞到一定阶段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会萎缩变小,最后裂解,而其功能也会随着衰老慢慢衰退。‎ ‎5.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所有酶与双缩脲试剂都能发生紫色反应 B. 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 C. 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合作用的光能和细胞呼吸中的化学能,ATP中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包括光能和电能等;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反应相联系。‎ ‎【详解】A、少数酶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 B、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B正确;‎ C、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正确;‎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ATP和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6.将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浸在甲、乙、丙3种溶液中,测得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开始时,甲、乙溶液浓度均大于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 B. 与t0时相比,t2时乙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未发生变化 C. 实验过程中,丙溶液中有水分子进出洋葱表皮细胞 D. 实验结束时,甲溶液中的细胞可能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t0~t1时间内,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在甲、乙两种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均越来越大,即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甲、乙两种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渗透失水;t1~t2时间,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说明有溶质分子进入细胞,而甲细胞仍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细胞在丙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A、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实验开始时,甲、乙溶液的浓度均大于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A正确;‎ B、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在放入乙溶液中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来随着溶质分子进入细胞液,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与t0时相比,t2时乙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由于有乙溶液溶质分子进入,浓度增大,B错误;‎ C、细胞在丙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但仍有水分子进出洋葱表皮细胞,C正确;‎ D、实验结束时,甲溶液中的细胞可能因失水过多而死亡,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图中曲线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7.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B.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 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即光补偿点)代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此点之后植物开始积累有机物。右图显示大豆单作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大于间作;左图显示桑树间作时光饱和点大于单作。‎ ‎【详解】A、据分析可知,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A正确;‎ 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桑树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较大,而大豆的光饱和点小,B错误;‎ C、由图可知,大豆在弱光时间作的光合速率间作比单作还是要高的,C错误;‎ D、曲线显示大豆间作时呼吸作用比单作时变小,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答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曲线与纵坐标的交叉点表示只有细胞呼吸,曲线与横坐标的交叉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此点之后植物开始积累有机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8.下图是某同学实验时拍摄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图,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时期整个细胞的DNA与染色体数量之比大于1‎ B. ②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细胞板上 C. ④时期细胞内两组中心粒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D. 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④→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为有丝分后期,②为有丝分裂中期,③为有丝分裂末期,④为有丝分裂前期,⑤为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 ‎【详解】A、①为有丝分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但细胞质中含有DNA,因此整个细胞的DNA与染色体数量之比大于1,A正确;‎ B、②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B错误;‎ C、洋葱属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C错误;‎ D、图中的①→⑤分别表示后期、中期、末期、前期和间期,因此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D错误。‎ 故选A。‎ ‎9.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癌症蛋白”作为信号分子促进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并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癌症蛋白”的形成过程需要多种RNA分子的参与 B. “癌症蛋白”作为膜蛋白成分参与新生血管的生长 C. “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的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 “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遗传信息的表达、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癌变的原因、分泌蛋白的内涵等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癌症蛋白”的形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在翻译时需要tRNA、rRNA、mRNA的参与,A正确;“癌症蛋白”为分泌蛋白,不属于膜蛋白,B错误;“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即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正确;“癌症蛋白”作为信号分子,由肿瘤细胞合成,作用于血管上皮细胞,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向着肿瘤方向生长,D正确。‎ ‎10.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错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2×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2×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各种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如图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为由右向左 B.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可边转录边翻译 C. 当RNA聚合酶到达终止密码子时,RNA合成结束 D.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翻译形成多种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原核细胞中基因是边转录边翻译,根据mRNA的长度判断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为由左向右,每条mRNA上结合有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相同,每条mRNA上结合的核糖体翻译出的蛋白质相同。‎ ‎【详解】A、据题图和分析可知,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为由左向右,A错误;‎ B、据图可知,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中可边转录边翻译,B正确;‎ C、终止密码子是mRNA上的碱基序列,转录的终点是DNA上的终止子,C错误;‎ D、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出的蛋白质相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结合题图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甲、乙、丙、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图甲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所示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 B. 若乙为精原细胞,则不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 丙丁所示的变异类型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甲乙丙丁均可能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的变异类型:甲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丙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A、据分析可知,丙属于基因重组中交叉互换,A错误;‎ B、乙属于三体,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配子,B错误;‎ C、丙属于基因重组、丁属于染色体变异,都不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知识易错点:1.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但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有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2.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过程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需要隔离 C. 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则生物一定进化 D. 种群内个体差异大不利于种群的延续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个体差异多的种群面对变动时,存在某些能适应新环境的个体几率更大,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4.如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 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一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 ‎【详解】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A错误;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正确;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正确;三种方式中,图一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是神经调节,图三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 ‎15.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增加,GLUT4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胰岛素以胞吐方式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 B.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骨骼肌细胞内 C. GLUT4的数量增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 D. GLUT4基因突变使其功能丧失可导致高血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蛋白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A正确;由题干可知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运输过程不消耗能量,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不是主动运输,B错误;由题干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增加,”可知GLUT4的数量增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C正确;若GLUT4基因突变使其功能丧失,那么它就不具备运输葡萄糖的功能,从而使葡萄糖不能进入骨骼肌细胞,这样可导致血糖升高,D正确;因此应选B。‎ ‎【点睛】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并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6.如图表示不同浓度NAA处理对金露梅插条生根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因变量分别是各级根的生根数 B. 不同浓度NAA处理对插条各级根的发生影响程度相似 C. 不同浓度NAA处理均能促进插条一、二级根的发生 D. 用NAA处理插条时,需注意区分插条的形态学上下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相同NAA浓度处理下,金露梅插条上长出的各级根数量存在差异。实验中NAA浓度为0的一组是对照组,不同浓度的NAA处理的插条各级根数量均比对照多,说明不同浓度的NAA处理均能促进一、二级根的发生。‎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因变量分别是各级根的生根数,A正确;‎ B、不同浓度NAA处理对金露梅插条各级根的发生影响程度不同,促进作用先增加后减少, B错误;‎ C、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NAA处理均能促进插条一、二级根的发生,C正确;‎ D、由于NAA存在极性运输,用不同浓度NAA处理时,需注意区分插条的形态学上下端,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根据实验的课题,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并结合题图的数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17.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可通过提高死亡率来降低种群密度 B. 在K/2时进行渔业捕捞,能保证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 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捕捞时期应在超过K/2,捕捞后的剩余量应维持在K/2;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详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主要通过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种群密度,A错误;‎ B、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超过K/2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剩余量应维持在K/2,有利于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B错误;‎ C、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识记教材相关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8.如图是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果酒和果醋发酵时所需的最适温度不同 B. 发酵瓶使用前应先用70%的酒精进行消毒 C. 果酒发酵时,应将果汁装满瓶,并关闭充气口 D. 果醋发酵时,需持续通入氧气,促进醋酸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利用酵母菌和醋酸菌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示意图,其中气体入口能通入气体,气体出口能排出气体。‎ ‎【详解】A、果酒和果醋发酵所需微生物种类不同,所需的最适温度不同,A正确;‎ B、发酵瓶使用前应先用70%酒精进行消毒,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果酒发酵时,瓶中应留有1/3的空间,并关闭充气口,C错误;‎ D、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时,需持续通入氧气,促进醋酸生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解题关键是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列有关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5%的海藻酸钠溶液比蒸馏水活化酵母细胞的效果好 B. 采用酒精灯小火间断加热使海藻酸钠溶化后还需要注意定容处理 C. 将溶化后的海藻酸钠立即与活化的酵母细胞等量混合并充分混匀 D. 以恒定的速度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CaCl2溶液中即可获得规则的凝胶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夜→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A、酵母细胞因脱水而休眠,利用蒸馏水活化酵母细胞效果更好,A错误;‎ B、用小火间断加热可防止海藻酸钠溶化时发生焦糊,溶化后要做定容处理,B正确;‎ C、溶化后的海藻酸钠温度过高,应冷却至室温再与活化的酵母细胞等量均匀混合,C错误;‎ D、混合物的浓度、注射器距CaCl2溶液液面的高度、注射速度等均影响凝胶珠的质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列有关“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向菜花组织中加入蒸馏水并搅拌可释放核DNA B. 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直接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 C. 向DNA滤液中加入冷酒精缓慢搅拌,可见玻棒上有白色絮状物 D. 实验结束后应保存好剩余的二苯胺试剂,以备下次实验时使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向菜花组织中加入蒸馏水并不能使细胞吸水胀破,A错误;‎ B、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先加入NaCl溶液中,再加入二苯胺试剂并沸水浴加热才能呈蓝色,B错误;‎ C、DNA不溶于95%的冷酒精,向DNA滤液中加入冷酒精缓慢搅拌,可见玻棒上有白色絮状物析出,C正确;‎ D、二苯胺试剂需要现配现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中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曲线。乙是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 赫尔希实验的设计思路与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分离方法不同 C. 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 乙图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噬菌体的,其成分中不含有32P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乙图为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从理论上讲,其放射性只会出现在沉淀物中,但在实际操作中上清液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所以以R型细菌会增多,A正确;‎ B、赫尔希实验的设计思路与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但是两者分离的方法不同,B正确;‎ C、P是DNA特有的成分,因此乙图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C错误;‎ D、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用培养液培养,乙图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D错误。‎ 故选CD。‎ ‎22.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B.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 C. 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 三倍体香蕉无子的原因是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BD ‎【解析】‎ ‎【分析】‎ 如图所示为多倍体育种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香蕉得到四倍体植株,再用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三倍体香蕉,三倍体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而不育,即可获得三倍体的无子香蕉。‎ ‎【详解】A、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A错误;‎ B、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B正确;‎ C、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不育,所以二倍体和四倍体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三倍体香蕉无子的原因是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D正确。‎ 故选BD。‎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步骤,理解秋水仙素的作用及生殖隔离的概念。‎ ‎23.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乙烯的增加能加速果实内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 B. 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 C. 根的向地生长能说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引起的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的成熟的作用,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可抑制其发芽以延长其休眠期。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如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详解】A、乙烯的增加能加速果实内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A正确;‎ B、脱落酸有抑制马铃薯块茎发芽的作用,B错误;‎ C、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引起的,D错误。‎ 故选BCD。‎ ‎【点睛】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如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常用灭活的病毒,不可用聚乙二醇 B. ②过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HCG抗体 C. ③过程利用的原理是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④过程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以防止病毒污染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给小鼠注射HCG,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B淋巴细胞;①过程将该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经②过程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培养、③过程为专一抗体检验筛选出能产生抗HCG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④过程为体外培养。‎ ‎【详解】A、①过程为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病毒或聚乙二醇作为促融剂,A错误;‎ B、②过程可筛选出多种杂交瘤细胞,其中包括能产生抗HCG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错误;‎ C、③过程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筛选出能产生抗HCG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 D、④过程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以防止病菌污染,但不能防止病毒污染,D错误。‎ 故选ABD。‎ ‎【点睛】知识点拔: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的三次筛选:①筛选能够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②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③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2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A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外表皮、蔗糖溶液等 原生质层呈紫色,各组成部分结构清晰 B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等 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液滴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龙胆紫溶液等 持续观察一个处于中期的细胞,便可以看到其进入后期、末期的过程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在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完成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计数 A. A B. B C. C D. D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可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蔗糖溶液等材料,可见原生质层呈紫色,但原生质层各组成部分不能看清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选用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等材料,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液滴。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制作临时装片: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估算,应多次计数,求其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详解】A、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中,可以清晰可见的是细胞壁和细胞膜等结构,但不能看清楚各个组成部分结构,A错误;‎ B、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选用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等材料,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液滴,B正确;‎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在解离时已经死亡,不能看到细胞进入下一时期,C错误;‎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多次计数,求其平均值,D错误。‎ 故选ACD。‎ ‎【点睛】本题借助生物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和实验设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识记教材相关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非选择题 ‎26.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将分离的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渗入到红细胞内部,红细胞膨胀、破裂,从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所得到的红细胞质膜具有很大的变形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当红细胞的内容物渗漏之后,质膜可以重新封闭起来形成红细胞血影,其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A~F代表不同的蛋白质)‎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___。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___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___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通过___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血影,结果如下表: ‎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血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注:“+”表示有,“-”表示无 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___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血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填字母)。‎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___(填细胞器),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___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 斑块的生长。‎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信息交流 (3). 无氧 (4). 主动运输 (5). 蒸馏水(或低渗溶液) (6). E、F (7). 内质网 (8). 流动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蛋白质的种类,因变量是处理后红细胞血影的形状。‎ ‎【详解】(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其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及各种细胞器,故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ATP供能,细胞内是低钠高钾,细胞外是高钠低钾的环境,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钠离子吸收钾离子,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钾低钠的离子浓度梯度。‎ ‎(2)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可知,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E和F。‎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内质网,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点睛】识记细胞结构,明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细胞器,掌握渗透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7.下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关甲、乙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物质及能量代谢途径示意图(NADPH指[H]),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可以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两类色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需在光照条件下合成。‎ ‎(2)在甲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甲内,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组装;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甲内,在 ‎_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组装。‎ ‎(3)甲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进入乙,继而在乙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彻底氧化分解成CO2;甲中过多的还原能可通过物质转化,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NADPH中的能量最终可在乙的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转移到ATP中。‎ ‎(4)乙产生的ATP被甲利用时,可参与的代谢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3的还原 ②内外物质运输 ③H2O裂解释放O2 ④酶的合成 ‎【答案】 (1).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2). 叶绿素 (3). 类囊体膜上 (4). 基质中 (5). 丙酮酸 (6). 基质中 (7). 内膜上 (8). ①②④‎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了二氧化碳和ATP,叶绿体为线粒体提供了三碳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供给线粒体)、氧气、NADPH(叶绿体中过多的还原能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参与光合作用的两类色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需要在光照条件下合成。‎ ‎(2)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因此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叶绿体内,在类囊体薄膜上组装;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因此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叶绿体内,在叶绿体基质中组装。‎ ‎(3)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叶绿体产生的三碳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基质中,彻底氧化分解成CO2;据图分析,图中叶绿体中过多的还原能可通过物质转化,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NADPH中的能量最终可在线粒体内膜上转移到ATP中。‎ ‎(4)叶绿体光反应产生ATP,因此图中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的ATP用于光反应以外的生命活动,如C3的还原、内外物质运输、酶的合成等,而H2O裂解释放O2属于光反应,故选①②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发生的场所,弄清楚甲、乙代表的细胞器名称及其主要作用,并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物质关系。‎ ‎28.甲、乙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象(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图丙表示该生物某种细胞发生三个连续生理过程时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甲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是_____,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填英文字母)阶段。‎ ‎(2)乙细胞的名称为_____,此细胞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组。‎ ‎(3)乙细胞中①号染色体上出现b基因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基因B与b的分离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__(填英文字母)阶段。‎ ‎(4)若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最终形成了四个子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B,则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KL (3). 初级卵母细胞 (4). 2 (5). 基因突变 (6). AB (7). EF (8). Aab或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图甲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中A~G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HI表示受精作用,IM段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KL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据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发生在图丙中的KL阶段。‎ ‎(2)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为初级卵母细胞,此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3)据题图可知,乙细胞中①号染色体上出现b基因的原因最可能是基因突变。基因B与b的分离分别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在图丙中的AB、EF阶段。‎ ‎(4)若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最终形成了四个子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B,则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Aab或b。‎ ‎【点睛】本题考查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点,解题关键是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形为和数目变化规律,判断题图甲、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和分裂时期,分析图丙曲线的变化规律及对应的细胞分裂方式和各时期。‎ ‎29.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PPO),使无色的酚类物质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请分析材料回答:‎ ‎(1)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是因为细胞内具有_____系统。‎ ‎(2)受损伤的马铃薯细胞内酚氧化酶和底物接触,引起马铃薯褐变。为探究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顺序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管5‎ 试管6‎ 试管7‎ 试管8‎ PPO粗提液 ‎2mL ‎/‎ ‎2mL ‎/‎ ‎2mL ‎/‎ ‎2mL ‎/‎ 酚类底物 ‎/‎ ‎2mL ‎/‎ ‎2mL ‎/‎ ‎2mL ‎/‎ ‎2mL 反应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温度预处理 ‎(5min) 0℃‎ ‎15℃‎ ‎30℃‎ ‎45℃‎ 保温时间 ‎5min ‎5min ‎5min ‎5min 记录结果 ‎+‎ ‎++++‎ ‎++++‎ ‎++‎ ‎(注:反应底物充足;实验结果中“+”越多褐色越深)‎ ‎①制备PPO粗提液时要加入pH为5.5的磷酸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 ‎②实验步骤顺序有不妥之处,请改正:_____。‎ ‎③在上述预实验的基础上,请写出进一步探究PPO最适温度的基本思路:_____。‎ ‎(3)茶树叶细胞中存在多种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绿茶制作时茶叶必须先进行_____(填“高温炒制”或“低温保存”),以防变色。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_____的作用,使鲜叶中茶多酚大量减少,但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明显增加。‎ ‎【答案】 (1). 生物膜 (2). 提供适宜的pH,保持PPO的活性(防止pH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3). “反应”步骤应在“温度预处理”之后 (4). 在15℃~3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在相同适宜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 (5). 高温炒制 (6). PPO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探究目的和表格内容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为保证酶在设定温度下作用,应将酶和底物先放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温度为15℃和30℃条件下,PPO具有相同的活性,可以推测最适温度应位于二者之间。‎ ‎【详解】(1)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是因为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 ‎(2)①制备PPO粗提液时要加入pH为5.5的磷酸缓冲液,其目的是提供适宜的pH,保持PPO的活性。‎ ‎②由于酶具有催化作用的高效性,实验中应先将酶在“温度预处理”之后再与底物混合。‎ ‎③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在15℃、30℃时酶的活性较高,为进一步探究PPO最适温度,可在15℃~3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在相同适宜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 ‎(3)茶树叶细胞中存在多种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绿茶制作时茶叶必须先进行高温炒制,使酶失活,以防变色。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PPO的作用,使鲜叶中茶多酚大量减少,但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明显增加。‎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善,解题第一步是明确实验目的,第二步是理解实验原理,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第三步是控制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第四步是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0.某植物花色由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花色产生机理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甲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乙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定律。 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_____。‎ ‎(2)将F2中的黄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3)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花粉致死。根据结果可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_____(填“是”或“否”)含有A﹣a基因,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是_____(填“A”或“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4)为检测某黄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若正交以F1红花为母本,其杂交后代为红花:黄花:白花=3:3:2,则该待测黄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若反交,则其后代中出现黄花的概率为_____。‎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aaBB、aaBb和aabb (3). 黄花:白花=5:1 (4). 否 (5). A (6). Aabb (7). 1/4‎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组合甲中F1自交,F2红花:黄花:白花=9:3:4为9:3:3:1的变式,判断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 ‎ 为白花、基因型为A bb为黄花、基因型为A B 为红花,F1的基因型为AaBb,甲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 ‎【详解】(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 ‎(2)将F2中的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 bb)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白花=5:1。‎ ‎(3)已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花粉致死,根据乙组F2的表现型分析可知,F1的雌配子有四种基因型为AB、Ab、aB、ab,雄配子有两种基因型为aB、ab,可见若发生缺失的是2号染色体包含A或a基因,则F1的雌配子不可能为4种,且由雄配子的基因可知,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4)为检测某黄花植株A bb(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AaBb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若正交以F1红花为母本,其杂交后代为红花:黄花:白花=3:3:2,则该待测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反交,乙组F1红花为父本只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雄配子为aB、ab,基因型为Aabb的黄花为母本能产生Ab、ab两种雌配子,则其后代中出现黄花的概率为1/4。‎ ‎【点睛】本题解题思路是对性状分离比9:3:3:1变式的分析:1.如果F2的表现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将异常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进行对比分析,如比例为9:3:4可理解为9:3:(3:1),即4为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3.根据异常分离比推测亲本的基因型。‎ ‎31.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人工基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净化。如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2)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流入上行池,在上行池中可以养殖一些鱼、虾等水生动物,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某调查小组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调查:‎ ‎①图乙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鲤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_____点时,鲤鱼的数量达到最大。‎ ‎②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B代表_____。‎ ‎③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3)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4)湿地具有净化污水的功能,同时还能进行科学考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答案】 (1). 生产者 (2). 水平 (3). c (4). 分解者 (5). 7.5×106J/(m2•a) (6). 大于 (7). 调节种间关系 (8). 间接和直接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图甲中湿地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乙图中c点之前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增加,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最大值;丙图中A所含能量最高,属于生产者,A、C、D均有能量流向B,则B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 ‎【详解】(1)湿地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图乙中c点时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最大值。‎ ‎②根据图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分析可知,A所含能量最高为生产者,A、C、D均有能量流向B,则B为分解者。‎ ‎③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为A,其固定的能量为7.5×106J/(m2•a)-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3)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4)湿地具有净化污水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能进行科学考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点睛】本题以人工湿地示意图和食物网为素材,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种群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解题关键是识记教材相关知识,‎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图的含义。‎ ‎32.如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图中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BamHⅠ、HindⅢ、SmaⅠ表示三种限制酶。请据图回答:‎ ‎(1)经逆转录获得的人乳铁蛋白基因,可通过_____技术进行扩增。该技术使用的DNA聚合酶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 ‎(2)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时,需选用_____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基因表达载体除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复制原点、_____、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过程①常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法。导入目的基因后应在含_____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受精卵。‎ ‎(4)进行过程②之前,需用相应的激素处理代孕牛,使其处于_____状态。‎ ‎(5)对早期胚胎进行分割,可获得多个新个体,该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 ‎【答案】 (1). PCR (2). 耐高温 (3). BamHⅠ、HindⅢ (4). 启动子 (5). 显微注射 (6). 氨苄青霉素 (7). 同期发情 (8). 无性生殖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包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步骤,其中过程①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过程②需采用胚胎移植技术。‎ ‎【详解】(1)经逆转录获得的人乳铁蛋白基因,可通过PCR技术进行扩增。该技术使用的DNA聚合酶最主要的特点是耐高温。‎ ‎(2)根据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上限制酶种类和切点可知,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时,需选用BamHⅠ、HindⅢ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基因表达载体除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过程①常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导入目的基因后应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受精卵。‎ ‎(4)进行过程②胚胎移植之前,需用相应的激素处理代孕牛,使其处于同期发情状态。‎ ‎(5)对早期胚胎进行分割,可获得多个新个体,该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点睛】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选择:外源DNA分子上含有限制酶BamHⅠ、HindⅢ、SmaI的切割位点,其中限制酶SmaI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上,所以获取目的基因和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用限制酶HindⅢ和BamHⅠ。用限制酶HindⅢ和BamHⅠ切割质粒后,会破坏质粒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但不会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33.有机磷农药乐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其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图甲为科研人员从土壤中分离出降解乐果的菌株的流程,图乙为降解乐果的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的透明圈,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降解能力的大小,请回答相关问题:‎ ‎(1)制备该选择培养基时,应以_____为唯一碳源,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 ‎(2)培养基冷凝后应将平板_____,以防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图甲所示平板划线接种的操作过程中,对接种环至少需进行_____次灼烧灭菌。‎ ‎(3)挑取甲过程分离获得菌种制成稀释液,采用_____法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3~4 d后观察菌落特征和透明圈的大小,初步筛选出三种优良降解菌株(如表)。‎ 菌株 透明圈直径(D)单位:mm 菌落直径(d)单位:mm D/d ‎①‎ ‎22.8‎ ‎15.3‎ ‎1.5‎ ‎②‎ ‎20.7‎ ‎7.7‎ ‎2.7‎ ‎③‎ ‎8.2‎ ‎7.5‎ ‎1.1‎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降解乐果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填标号)。‎ ‎(4)使用乐果显色剂采用比色法检测降解后的乐果残留量,应先制作系列浓度梯度的溶液进行显色反应,下表中3号比色管的乐果浓度应为_____。‎ 管号 ‎1‎ ‎2‎ ‎3‎ ‎4‎ ‎5‎ ‎6‎ 乐果浓度/(mg•L﹣1)‎ ‎0‎ ‎1‎ 如果土壤溶液中乐果浓度为50 mg•L﹣1,降解后约有21%的残留量,则需要将残留液稀释_____(填标号:①5②10③20)倍后,再进行比色。‎ ‎【答案】 (1). 乐果 (2). 高压蒸汽灭菌 (3). 倒置 (4). 6 (5). 稀释涂布平板 (6). ② (7). 0.4mg/L (8). ③‎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只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所以甲图中的选择培养基应以乐果为唯一碳源,培养基冷凝后应将平板倒置,以防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平板划线法一般多用于菌种的纯化,对混合菌进行分离;稀释涂布平板法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乙图中 D/d越大说明菌株的分解能力越强。‎ ‎【详解】(1)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只能利用乐果的微生物,制备选择培养基时需加乐果为唯一碳源,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2)培养基冷凝后应将平板倒置,以防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图甲所示平板划线接种的操作过程中,对接种环至少需进行6次灼烧灭菌。‎ ‎(3)分离菌种常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菌株②的D/d值最大,说明降解乐果能力最强。‎ ‎(4)使用乐果显色剂采用比色法检测降解后的乐果残留量,应先制作系列浓度梯度的溶液进行显色反应,1号为0,6号为1,则1~6号比色管的乐果浓度依次为0、0.2、0.4、0.6、0.8、1 mg/L。如果土壤溶液中乐果浓度为50 mg•L﹣1,降解后约有21%的残留量,则需要将残留液稀释20倍后,再进行比色。‎ ‎【点睛】微生物培养的无菌技术中对相关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用具常用灼烧法,如图甲中所示划线接种操作过程中,每闪划线前和划线后都要灼烧接种环,因此至少需要5+1=6次灼烧灭菌。‎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