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学案

第二十一单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 主要内容 高考示例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 ‎2017江苏单科,24B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甘地、凯末尔 ‎—‎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 ‎—‎ 分析解读  本单元与必修内容联系非常密切。‎ 命题规律:(1)近几年高考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大量考查教材之外的历史人物,这种考查多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高考学以致用的理念。(2)选考试题分值一般较低,因此涉及本单元内容的非选择题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趋势。(3)从考查重点看,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华盛顿)、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等)、杰出的科学家(牛顿等)的考查较多。‎ 备考建议:(1)注意与必修部分相联系,尤其是人物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等相关知识,分析历史人物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2)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学会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 五年高考 考点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1.(2017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2.(2017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13‎ ‎3.(2017课标Ⅲ,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 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4.(2017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3分)‎ 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5.(2016课标Ⅰ,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答案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6.(2016课标Ⅲ,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 13‎ 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 ‎7.(2015课标Ⅰ,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答案 (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6分)‎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9分)‎ ‎8.(2015课标Ⅱ,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 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5分)‎ ‎9.(2014课标Ⅰ,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13‎ 答案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10.(2014课标Ⅱ,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答案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8分)‎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7分)‎ ‎11.(2013课标Ⅰ,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7分)‎ 答案 (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12.(2013课标Ⅱ,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答案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教师用书专用 ‎13.(2017北京文综,23,4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 A.华盛顿 B.孙中山 C.凯末尔 D.甘地 答案 D ‎14.(2015上海单科,12,2分)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13‎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 答案 D ‎15.(2015上海单科,16,2分)“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做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拿破仑(  )‎ A.发动雾月政变开启了拿破仑时代 B.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推行《法国民法典》动摇了欧洲封建秩序 D.击退了反法联军的多次进攻 答案 C ‎16.(2013天津文综,11,4分)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17.(2016浙江自选,9,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6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 (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 ‎18.(2016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  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3分)‎ 答案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2015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3‎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 答案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20.(2015浙江自选,9,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针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非、美洲运送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运送。”到了18世纪,荷兰在经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已落后于英国。‎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材料二 克伦威尔说:“真正的绅士我固愿尊敬有加,但与其信俗所谓‘绅士’,还不如信披黄褐色大衣的队长,任这种穿便服的人充骑兵队长。”这班队伍以“铁骑军”著称于世,“铁骑军”的雅号起初赠与他们的领袖,但不久即为全军所公用。‎ ‎——摘编自屈勒味林《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颁布歧视性法令的目的和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铁骑军”的来源及选拔军官的标准。(4分)‎ 答案 (1)目的: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维护英国商业利益,巩固英国海上权威。‎ 结果:英荷战争爆发,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2)信奉清教的自耕农。根据勇敢和忠诚提拔军官,废除只有骑士和贵族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 ‎21.(2015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分)‎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 答案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2.(2014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13‎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 ▲  ‎ ‎—‎ ‎② ▲  ‎ 民权主义 ‎③ ▲  ‎ ‎④ ▲  ‎ ‎⑤ ▲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分)‎ 答案 (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23.(2014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6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10分)‎ 答案 (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确。‎ ‎(2)趋势:上升。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二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4.(2013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4分)‎ 13‎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3分)‎ 答案 (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 原因 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25.(2013重庆文综,14,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2分)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 答案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满分90分 60分钟)‎ 非选择题(共90分)‎ ‎1.(2018清华大学能力测试,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文中子王通,隋代大儒,生于由南入北的儒学世家。他从小聪慧,好学上进,受其父兄教诲,学识大长,十五岁即考中秀才,十八岁时负岌游学,二十岁西游长安,拜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文帝悦而不用。他遂“设教河汾,教授生徒,乃续诗书,下礼乐,修元经,赞易道”,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王绩在《游北山赋》自注中说:“此溪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唐初重臣房玄龄、李靖、杜如晦等人也与王通相识或有过交往。‎ 王通著有《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1篇。王通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之间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各取适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加以统一。他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因时而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王通还主张将“道”与“欲”对立起来,提出知命、穷理、尽性的道德修养方法。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 ‎——摘编自张俊梅《论隋代大儒王通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 影响》、韩宏韬《王霸之间:论王通的功业史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通的主要贡献。(9分)‎ 答案 (1)背景:隋朝统一南北(新政权建立);家学深厚;三教融合;丰富的实践经历。‎ ‎(2)贡献:开学授徒,为隋唐政权培养了人才,影响了隋唐政治建设;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倡导“王道”(“仁政”)思想,为统治者提供思想借鉴;主张改革文风,为唐代古文运动奠定基础;主张“三教可一”,为唐宋儒学和理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2.(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3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辛亥革命后,云南财政遇到了严重困难,云南旧时的厘金制度存在较多弊端,政府往往只得厘金收入的十之二三,而征收人员却扣留十之七八。蔡锷实行税收征管改革,规定厘金由殷实绅商承办,但需按应交厘金总数的一半交纳保证金,待全年厘金总额交清,才退还保证金,政府厘金收入逐年增加。当时云南盐务存在本省引额滞销、外省私盐充斥等问题,整理殊难。蔡锷详细调查,制定章程,设立督煎、督销机关,规定无论斤两均许民自行购食,且暂减盐场销额,以疏积盐;另外,新开边井以抵制越、缅私盐,并派临时调查委员专门稽查各井煎销数目及井员侵欺私卖等一切事宜,终使盐务积弊革除,盐税收入增加。‎ ‎——摘编自邓亦武《蔡锷与云南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在云南进行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锷在云南进行改革的影响。(9分)‎ 答案 (1)背景:辛亥革命后,云南财政遇到了严重困难;厘金与盐税制度存在较大弊端,政府收入严重不足。‎ 13‎ ‎(2)影响:扭转了云南财政困难的局面;加强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云南实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云南的现代化。‎ ‎3.(2018 广东广州调研,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洛伦佐·瓦拉(1407—1457)是 15 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西方文献校勘与辨伪方法的开拓者之一。瓦拉出生于罗马,曾作为书记官服务于那不勒斯国王。1431 年在《论快乐》一书中,他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惟有自然才能至善”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 年在《论修道士的誓言》里,瓦拉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士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他指出,人的行为完全可以在圣神向善的宏观指导下发挥自由意志,达到“至善”。瓦拉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440 年写成,1517年开始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小册子《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它证明了《君士坦丁赠礼》是中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从而否定了教皇在西欧的世俗统治权。‎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伦佐·瓦拉的思想主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伦佐·瓦拉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影响。(9 分)‎ 答案 (1)主张:宣扬享乐主义,对抗禁欲主义;抨击罗马教廷的正统礼教;批判政教合一制度;强调重视人的价值。‎ ‎(2)背景:意大利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影响:冲击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精神枷锁,促进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对文献学研究产生一定影响。‎ ‎4.(2017广东广州模拟,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受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更为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1629年徐光启受命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他依据自身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的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7分)‎ 答案 (1)因素:徐光启个人的生活环境;科举经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 ‎(2)贡献: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采用西方科学方法和知识,发展传统天文、历法;编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5.(2017广东惠州三调,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盛宣怀涉足“洋务”,毕生的追求是“办大事”“做高官”。李鸿章对其野心看得很清楚。他对亲信说:“盛杏荪机智敏达,而乏毅力,其条陈固欲办大事,兼作高官。”“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上下其手,左右开弓,是盛宣怀大做“无本生涯”,最终成为清末首富的不二法门。当时清政府财力不济,开办“求富”企业颇多困难,可又不得不办,故采用“招商集资”“官督商办”的权宜方式。盛宣怀明确提出,举办“求富”企业,“唯有援照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之一法”。企业大权,由官方督办掌管,不能完全由股东说了算。在盛氏的“督办”之下,经营顺手则分享巨利,甚至巧夺豪取;企业亏损则推卸责任,巧语趋避。但是,纵观盛宣怀一生,他只能操办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性产业,如轮运、电报、铁路、银行、钢轨专卖。他对市场化程度深、竞争激烈的产业则屡战屡败,无一成功,如矿务、棉纺织业等。‎ ‎——摘编自卢伯炜《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改制》‎ 1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督办洋务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盛宣怀。(9分)‎ 答案 (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清政府内部腐化,摇摇欲坠;买办的支持。‎ ‎(2)他主张的官督商办模式开创了中国近代股份公司的雏形;推动了洋务民用企业的开办和发展;增强了清政府抵御外敌的力量;过分强调国家垄断,忽视市场规律,导致洋务企业后期发展艰难,甚至破产。‎ ‎6.(2016湖北八校一联,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康熙以宽仁治人,晚年勤躯已倦,吏治十分腐败。当考官,收孝廉的钱;当军官,吃空额,捞军饷;收捐赋,火耗加到三成以上,几乎到了“人人顽劣无耻,个个面目可憎”的地步。雍正“以义正之”,冷面冷心,痛加整顿,这就得罪了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清欠亏空,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绰号。安插密探巡访民情官隐,建立密折专奏制度,落下个怀疑诛忠的恶名。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动了官绅地主的钱袋子,触了“官怒”。文字狱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雍正的丑恶形象在这些官员、读书人的“口诛笔伐”中,进入了老百姓的意识。套用他自己的话讲,正所谓:“做事易,成事难;成事易,守事难;得名易,保名难;保名易,全名难。”‎ ‎——江天一《“圆明居士”如何成为“雍正皇帝”》‎ 材料二 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施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经济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与康乾盛世的关系。(9分)‎ 答案 (1)背景: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百姓负担加重。‎ 措施:清查亏空;摊丁入亩;火耗(耗羡)归公。‎ ‎(2)说明:雍正帝延续了康熙朝以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又推行一系列措施,革除康熙晚年弊政,为乾隆时代的繁盛奠定良好基础,承上启下。整顿吏治,火耗(耗羡)归公,推动政治清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安定;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则有利于政权稳固。‎ B组 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 ‎(满分105分 70分钟)‎ 非选择题(共105分)‎ ‎1.(2018山东日照检测,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承天太后(953—1009年),名萧绰,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多次击败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化解政权交接的危机。她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她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承天太后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辽与中原已十分接近。承天太后多次遣使劝农,视禾稼,还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划定双方边界,辽宋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开展互市贸易,进行和平友好交往,辽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推进政权汉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推行的措施在历史上的影响。(9分)‎ 答案 (1)措施:学习汉族先进制度,重视官员的选拔;对官员实行考核,澄清吏治;学习儒家文化,确立儒家道德规范,改革契丹传统习俗;转变传统生产方式,鼓励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13‎ ‎(2)影响: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国力,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的汉化进程;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2.(2018广东惠州二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郑板桥(1693—1765) ,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炼。郑板桥的思想主要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郑板桥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陆种园给他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郑板桥认为,只有与“社稷民生之计”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之,与民生无关的靡丽之作都属小乘法或私家文章。另外,郑板桥关注民情尤其是农夫,他把农夫看作“天地间第一等人”。在范县、潍县任职期间,他主张务实,兴利除弊,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吏,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利用七品小吏仅有的权力,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贡献。‎ ‎——摘编自张叔俊《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务实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的思想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板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答案 (1)主张: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关心农业生产,认为“农夫第一”;经世致用,务实为民。‎ ‎(2)背景:家学渊源及老师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君主专制统治加强,阶级矛盾激化;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的影响。‎ ‎3.(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联,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加紧侵略越南,觊觎中国,构成了对云南、广西的严重威胁,中国南疆告警。当时,张之洞还在山西巡抚任上,他虽远离前线,但“目击时艰,不胜焦灼”,向清廷屡上奏折。他指出,“法国图越窥滇,蓄谋已久”,当此“强邻窥伺,藩属急难,疆国堪虞之际”,中国亟宜加强防务,增兵边关,“助越之势,沮法之气”,“断无坐视之理”。他进而力言,强敌压境,边防紧急,依恃谈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唯有积极筹战筹防,兴师助越,志在必战,方能挫败凶锋,粉碎法国的侵略计划。‎ 张之洞于1885年初兵凶战危的紧急关头,力排众议,起用爱国老将冯子材,并在军事上鼎力支持,时人称道:“中外两军相见,威震远人,独数谅山一役,全仗运筹决策。”人云“见此殊绩,亦之洞知人之效也”,是有道理的。‎ ‎——摘编自黎任凯、钟康模著《张之洞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屡上奏折的目的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被时人颂扬的原因。(7分)‎ 答案 (1)目的:分析战争形势,陈述战争策略;力主援越抗法,捍卫边疆。‎ 意义:为清廷提供决策的依据;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2)原因:张之洞在战争中知人善任,鼎力支持和信任冯子材;他虽远离前线但运筹帷幄;肯定和赞赏张之洞援越抗法的功绩。‎ ‎4.(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 ‎“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摘编自《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体系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注重精神意志的培养;坚持教育与国情相结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内容多样、全面。‎ 13‎ 影响: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促进国民素质提高;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与世界的融合。‎ ‎(2)原因:张伯苓对教育的信仰及实践;近代中国对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 ‎5.(2017四川成都一诊,4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年)是道光朝著名诗人、思想家。他首创“援经议政”的学风影响了晚清时代。他大胆地将清王朝比作“日之将夕”,揭露清王朝的种种弊端。他首先把矛头对准科举制度,呼吁废除八股取士,认为八股取士造成了“天子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提倡考生直面现世政治问题。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凋敝,动乱不断的社会现状,他希望政府随时调剂社会财富的分配,控制贫富分化的加剧,从而息止社会动乱。他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主张加强海防,以武力禁烟,对吸食和贩卖鸦片者治以重罪。在道光朝举国避谈现实的大环境下,龚自珍被人讥讽、排挤,备尝困顿,其一系列改革的建议也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但正是这些忧国忧民的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打破了道光朝思想界的沉寂。‎ ‎——据朱诚如《清朝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答案 (1)经世致用,仍属儒家范畴;关注现实,主张改革;大胆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2)清王朝日益腐败,社会弊病丛生;思想界沉寂,广大士人埋头考据,空谈义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影响;西方列强东侵(如对华走私鸦片等),社会危机严重。‎ ‎6.(2017河南开封一模,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前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汉奸、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在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也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果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就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汉奸、封建卫道士的形象”的原因。(6分)‎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9分)‎ 答案 (1)在革命党人的眼中,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儒家纲常名教。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2)材料认为张之洞是坚定的改革家,其与维新派的区别在于变法方式的缓行与激进之分;认为人们对“中体西用”思想存在误解,其重心是强调变革而非固守,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的科学技术(西艺),而且包含西方的制度(西政);认为张之洞对西学的感知程度相当深刻。‎ ‎7.(2016河北名校联盟质检,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姚莹(1785—1853年),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1843年,姚莹被捕入狱。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纪行》15卷。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皆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认为“知彼虚实”,“徐图制夷”,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咸丰帝即位后“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姚莹五战五胜却被捕入狱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姚莹进行简要评价。(7分)‎ 13‎ 答案 (1)原因:晚清政治腐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投降派和英国特使的诬陷;中国司法主权开始丧失。‎ ‎(2)简评:抵抗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主张学习西方,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镇压太平天国,体现了其阶级局限。‎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