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全国I卷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文(十) Word版含答案
考生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全国I卷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 文(十)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人,或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后世文学家把《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尤其是个性化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司马迁的努力创造,使《史记》迈过了这道槛。从某种意又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也具有文学品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要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史记》在“实录”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内心世界;适当进行艺术夸张和艺术想象。更重要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世文学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的例子不胜牧举。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宋代形成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近现代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来愈丰富。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中所写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B.某种意义上,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典型化、个性化特征是《史记》文学上的灵魂。 C.是否秉笔直书,有无分明爱憎及强烈感情色彩是区别《史记》与其他历史著作的标志。 D.历代评论家对《史记》的文学阐释和评论都集中在叙事写人的文学特征上,内容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形式,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分析论证,结构清楚,层次清晰。 B.论述《史记》“跨界”文学,第2、3段是“内在原因”,第4段主要是“外部因素”。 C.第2、3段分别是从司马迁“爱奇”审美观和《史记》的文学品质角度加以论述的。 D.文章引用刘勰和鲁迅的有关评论既有力支撑了分论点,也印证了历代评论家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领域,与历代文学家创作实践中能在内容或形式上接受《史记》有关。 B.《大英百科全书》说:“传记艺术家在展现年代范围和形象立体化时要凸现人物内心主要行为形式。”《史记》做到了这点。 C.如果1910年林传甲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没有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史记》就很难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殿堂。 D.《史记》被文学家从诸多方面予以学习模仿,不仅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化领袖为何缺位 丁东 谢泳 丁:这些年,不断有画家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从中年的陈丹青,到老年的吴冠中,他们的言论非常真诚,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家很少见。巴金去世以后,文艺界很少有人再提“说真话”,我们习惯了做聪明人。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没有众望所归的文化领袖出现? 谢:你提到文化领袖,我想起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说过,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他说的巨人,和我理解的文化领袖,可能比较接近。他们在本身的专业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同时,保持一贯的社会关怀。他们的声望,不是依赖于体制安排的官职或变相的官职,而是来源于公众对他们文化成就的敬意和人格力量的认同。公众往往把他们当作某种精神的象征。 丁:在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朱熹,承担过文化领袖的角色。他们追求仕进,却绝不依附于政治权力。政府行为正确时他可以支持,政府明显的失误,他也敢于批评。在20世纪上半叶结束以前,中国也是出现过一些文化领袖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先后都成为某一时期的文化领袖。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见解,敢说真话,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并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谢:近代中国,往往是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大体都是这样。胡适是民国时代中国知识界产生的一位文化领袖。政权易手,他已经离开大陆。但20世纪50年代,还是发起了对胡适的批判运动,在学术上、思想上肃清他的影响。这倒说明,我们没有低估他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说,到了50 年代,纯粹的文化领袖已经缺位。 丁: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出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虽然还没有产生公认的文化领袖,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相当社会感召力的学者、艺术家,为民立言的作家,威望不低。如果假以时日,其中可能产生社会公认的文化领袖。可惜,历史进程不能假设。 谢:文化领袖是自然形成的,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公众认同还有一个时间过程。路遥知马力。光凭一件事、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 丁:我们处在新旧转换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文化的脚步相对滞后,恩格斯说的那种巨人还没出现,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平庸为荣,小胜则喜,娱乐至上,玩世不恭,精神上其实很空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领袖难以产生,也不奇怪。文化领袖的长期缺位,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精神的飘移,在复杂多变的格局中失去定力。 谢:当今中国的政治家,已经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很想在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不谈文化领袖吧,起码也想推出一批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师级人物。然而不论是一流的科学家,还是一流的艺术家,都不是政治权力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金钱堆积起来的。政府给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以高规格礼遇不是坏事,但政治家应当知道行政力量的有限性。 丁:文化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广阔的天地、自由的空间,需要法治和宪政环境的保证。虽然政治权力和金钱的力量不能打造公众认可的文化领袖,但政治宽容却是文化领袖产生和存在的空气和土壤。索尔仁尼琴可以算是俄罗斯的文化领袖吧,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普京时代才受到应有的尊重。 (节选自《文化十日谈》丁东、谢泳著) 4.下列对文中“文化领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领袖有很高的专业成就,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见解,敢说真话。 B.文化领袖的声望来源于公众的敬意和认同,与体制和官职毫无关系。 C.文化领袖不反对正确的政府行为,也敢于批评政府明显的失误。 D.文化领袖为民立言,被公众当作某种精神的象征。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家相比,这些年画家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度更为显著。 B.肃清胡适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影响的批判运动,影响了大陆纯粹的文化领袖的诞生。 C.政府给予的高规格礼遇未必能打造出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师级人物。 D.索尔仁尼琴的背井离乡造成勃列日涅夫时代俄罗斯文化领袖的缺失。 6.请结合全文,概括由于哪些方面的因素致使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众望所归的文化领袖出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 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8.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6分) 9.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也。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大业七年,募人讨高丽,本郡选勇敢尤异者以充小帅,遂补建德为二百人长。时山东大水,人多流散,同县有孙安祖,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是岁,山东大饥,建德谓安祖曰:“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承间而出,虏掠足以自资。既得聚人,且观时变,必有大功于天下矣。”安祖然其计。蓚人高士达又起兵得千余人,在清河界中。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来讨士达。士达自以智略不及建德,乃进为军司马,咸以兵授焉。建德既初董众,欲立奇功以威群贼,请士达守辎重,自简精兵七千人以拒绚,诈为与士达有隙而叛之。士达又宣言建德背 亡,而取虏获妇人绐为建德妻子,于军中杀之。建德伪遣人遗绚书请降,愿为前驱,破士达以自效。绚信之,即引兵从建德至长河界,期与为盟,共图士达。绚兵益懈而不备,建德袭之,大破绚军,杀略数千人,获马千余匹,绚以数十骑遁走,遣将追及于平原,斩其首以献士达。由是建德之势益振。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 (节选自《旧唐书·窦建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B.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C.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D.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党: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二者和在一起称为乡党,泛指乡里、家乡、同乡、乡亲等。文中指乡亲们。 B.大业:古代早有干支纪年法,从汉武帝起有了年号,又有了帝王年号纪年法,而“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多。 C.黎庶:黎,起初是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身份的劳动者;庶,起初是指奴隶社会中的自由人。黎庶后来地位平等,泛指平民大众。 D.辎重: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也指外出时携载的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窦建德好扶危济困。他得知乡人无钱办丧事后,立即停下手中的农活送去财物;但同县孙安祖杀人后去投奔他,他没有收留。 B.窦建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文帝时天下富裕征讨辽东尚且失败,如今发生水灾,百姓贫苦,炀帝出征高丽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 C.窦建德智慧谋略过人。高士达虽是他的上级,却自认才智不如他;他和高士达合谋用计大败隋朝官兵,初次领兵便建奇功。 D.窦建德深得民心军心。他早在在家乡务农时就被乡亲们称赞;在军队中他廉洁自律,与下属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达又宣言建德背亡,而取虏获妇人绐为建德妻子,于军中杀之。 (2)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其政治上接近元祐党人。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C.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 D.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采之欲遗谁?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2)《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道路平而近的地方到达的有人会很多,与之相反的是“______ 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 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 )。一两件事上 、见义 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也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 。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 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要素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放任自流 B.因素 自告奋勇 风靡一时 放任自流 C.要素 自告奋勇 风靡一时 顺其自然 D.因素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顺其自然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锤炼品德的个人,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 B.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 C.必须持久不懈地发力,时时处处地提升,来锤炼个人品德 D.锤炼品德的个人,必须持久不懈地发力,时时处处地提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B.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质达到新高度。 C.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D.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质。 20.请简要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通顺流畅,不超过50个字。(6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对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受访者普遍认为,除了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外,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光明日报》) 21.阅读下面新闻,拟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5分) 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吴月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17日在广东东莞召开。本次论坛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探讨两个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推动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领域产学研结合,为企业、研究机构乃至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前瞻和战略咨询。本次论坛也聚焦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的定位、发展及组织形式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建议。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承办。 标题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当前,正常的寒假尚未结束,网课突然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各省市公立学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语文匠”微信群内爆发了不小的争论。 湖南哪吒:“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 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 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一天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 河南龙王:“但是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 身为中学生,你参与到网课之中了吗?针对这次网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向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宇文强);不少于800字。 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全国I卷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 文 答 案(十)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史记》中所写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错误,第二段“‘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可知选项对象扩大,原文是“所写的奇特之人”;C项,“是否秉笔直书,有无分明爱憎……的标志”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是否”“有无”,原文只强调《史记》的“是”“有”,没有否定其他历史著作;原文说它们的区别时用的词语是“重要方面”,而非“标志”;D项,“历代……都集中在叙事写人的文学特征上”错误,整体代局部,有的朝代是,有的朝代不是,原文第四段“《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可知“汉魏六朝”只是关注。故选B。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引用刘勰和鲁迅的有关评论……也印证了历代评论家的阐释”错误,第二段“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可知选项扩大了论据的功能故选D。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如果1910年林传甲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没有把《史记》写入文学史”错误,第四段“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可知原文是正面陈述,此项转述为假设逻辑关系,使文意发生了变化。故选C。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文中‘文化领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文化领袖”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速找到信息源。B项,“与体制和官职毫无关系”错误,根据原文“他们的声望,不是依赖于体制安排的官职或变相的官职”,可知“文化领袖”的声望不依赖于体制和官职,而不是“与体制和官职毫无关系”。故选B。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D项,“造成勃列日涅夫时代俄罗斯文化领袖的缺失”错误,根据原文“索尔仁尼琴可以算是俄罗斯的文化领袖吧,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普京时代才受到应有的尊重”,可知索尔仁尼琴不在俄罗斯,依旧可以算是俄罗斯的文化领袖,并不意味着勃列日涅夫时代俄罗斯没有文化领袖。故选D。 6. 【参考答案】①文化人自身因素:文化人缺乏在重大问题上发表独立见解、敢说真话的勇气。②政治因素: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缺乏文化领袖产生和存在的政治宽容。③时间因素:公众认同的文化领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来验证。④时代因素: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相对滞后的时代背景难以产生文化领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的信息筛选点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最后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题目要求结合全文,概括由于哪些方面的因素致使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众望所归的文化领袖出现。结合原文“巴金去世以后,文艺界很少有人再提‘说真话’,我们习惯了做聪明人”“在20世纪上半叶结束以前,中国也是出现过一些文化领袖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先后都成为某一时期的文化领袖。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见解,敢说真话,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并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可知巴金去世以后,当今文化人习惯了做聪明人,很少有人再提“说真话”,缺乏在重大问题上发表独立见解、敢说真话的勇气,难以成为“文化领袖”。根据原文“近代中国,往往是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可知在当今时代,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不仅没有为“文 化领袖”的产生提供营养丰富的沃土,还导致了缺乏文化领袖产生和存在的政治宽容的结果。结合原文“文化领袖是自然形成的,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公众认同还有一个时间过程。路遥知马力。光凭一件事、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可以明确“文化领袖”的产生需要公众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来验证,短时间内,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根据原文“我们处在新旧转换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文化的脚步相对滞后,恩格斯说的那种巨人还没出现,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平庸为荣,小胜则喜,娱乐至上,玩世不恭,精神上其实很空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领袖难以产生,也不奇怪”,可知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这样的时代背景很难产生“文化领袖”。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项,“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D项,“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故选C。 8. 【参考答案】①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具体为要求分析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的作用,属于概括题。可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对苏轼的雕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3、4两段,结合“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突出苏轼是黄州的主角;“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等分析,对他外貌的描写,直观地展现了苏轼儒雅的形象;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情感上的作用就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9.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句子,可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重点要分析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从文章的第6段“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开始,以后的几段重点介绍了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可结合关键句子来分析。如“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等。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子进行整合,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学方面,思想性格方面,生活方面。 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线句的意思是“县里看上孙安祖骁勇,也把他选进了队伍。孙安祖以家庭贫穷为理由不愿入伍,向漳南县令当面申说,县令大发脾气狠狠打他,孙安祖杀死县令,逃跑投奔窦建德,窦建德收留了他。”“亦选在行中”“亦”,进一步说明情况,句首词语,之前断开,排除BD;“安祖刺杀令”“令”,县令,是“安祖刺杀”的对象,即孙安祖杀死县令,之后断开,排除AD。故选C。 11.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A项,“乡党: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错误,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故选A。 1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但同县孙安祖杀人后去投奔他,他没有收留”错误,混淆是非,根据前后语境和事理逻辑可知,窦建德收留了孙安祖。“建德舍之”的“舍”是“安排住宿”之意,意 译为“收留”。故选A。 13. 【参考答案】(1)高士达又宣扬说窦建德叛逃,还拉出一名俘虏来的女子欺骗说是窦建德的妻子,当着留守部队的面杀掉。 (2)窦建德常常拿出身上的所有财物待人,跟士卒一起辛苦劳作,因此能使人为他效死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宣言”,宣扬说;“背亡”,背叛逃跑;“取”,拉出;“绐”,欺骗。(2)“每”,常常;“倾身接物”,尽全力待人;“执勤苦”,辛苦劳作;“致人”,使人。 【参考译文】 窦建德,贝州漳南县人。年轻时,把履行诺言看得很重。曾经有个同乡死了父母,家境贫寒无力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耕田,听到后直叹气,立即放下农活,主动送去办理丧事所需要的全部财物,因此深受乡亲们称赞。隋炀帝大业七年(611),朝廷招兵征讨高丽,郡里挑选勇敢优异的人当小帅,于是委任窦建德为二百人长。当时山东发生水灾,百姓大多逃荒去了,同县有个孙安祖,房屋财产被洪水冲走,老婆孩子饥饿而死。县里看上孙安祖骁勇,也把他选进了队伍。孙安祖以家庭贫穷为理由不愿入伍,向漳南县令当面申说,县令大发脾气狠狠打他,孙安祖杀死县令,逃跑投奔窦建德,窦建德收留了他。这一年,山东大闹饥荒,窦建德对孙安祖说:“文帝在位时,天下富裕兴旺,派出百万人马征讨辽东,尚且被高丽打败。今年发生水灾,百姓贫困,但皇上不体恤民情,要亲自到辽东督战,加上往年西征,损伤的元气还没有恢复,百姓疲劳困乏,连年征战,长年在外的人不能回家,如今又要出兵,容易酿成动乱。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就该建功立业,怎能去当仓皇逃跑的俘虏啊。我熟悉高鸡泊面积辽阔方圆几百里,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可以到那里去隐藏起来,找机会出来抢劫,足够生活、积蓄,拉起人马以后,等待时局动荡,必然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孙安祖赞同他的计划。蓚县人高士达也兴兵造反,召集了一千多人,在清河郡一带活动。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大业十二年(616),涿州通守郭绚率领一万多人马到高鸡泊讨伐高士达。高士达自己知道智慧谋略不如窦建德,就提升他为军司马,把军权全部交给了他。窦建德初次统领兵众,想建立奇功来显示自己的威严,请高士达守卫军用物资,自己精选强兵七千人抵御郭绚,假装跟高士达闹矛盾而叛离他。高士达又宣扬说窦建德叛逃,还拉出一名俘虏来的女人欺骗说是窦建德的妻子,当着留守部队的面杀掉。窦建德假装派人送信给郭绚请求投降,愿意当先头部队,打败高士达来为自己报仇。郭绚相信了,就带领军队跟随窦建德来到长河边界,准备跟他订立盟约,共同设法干掉高士达。郭绚的军队更加松懈而不做防备,窦建德突然攻打他们,大败郭绚,杀死俘获几千人,得到战马一千多匹,郭绚带着几十个人悄悄逃走,派遣部将一直追赶到平原县,斩下他的首级进献给高士达。从此窦建德的权势更加提高。窦建德每当攻陷城镇打败敌军,所得到的财物,一起分发奖赏给各位将领,自己一样东西都不要。又不吃肉,日常吃的只是蔬菜,脱皮粟米饭。他常常拿出身上的所有财物待人,跟士卒一起辛苦劳作,因此能使人为他效死力。 14.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让人怅惘不已”不当,从诗中来看,“轻衫当户晚风长”,意思是“身穿薄薄衣衫站立在当门,晚风吹来只觉得分外悠长”,此时诗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故选C。 15. 【参考答案】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诗歌描述了诗人登白门楼的所见所思。诗歌上半段写登临的情况,下半段写归来后的感触,“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写出自己登楼的畅快之感,突出诗人对徐州城雄伟壮丽之景的赞叹;“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因看到小市上了灯,诗人才萌动了归意,可见其游兴之浓,乘着和煦的春风回到家门,然而诗人的意兴仍然未尽,故伫立门前,让晚风吹拂着轻衫,表现诗人洒脱而轻松;“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写出了时局变化,诗人好友流放期结束,能够回到家乡,诗人为流贬远方的朋友可以北归,内心感到十分之舒畅;“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流露出既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留恋仕途,功名之心难忘的矛盾的心情。 16. 【答案】(1)兰泽多芳草 所思在远道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险以远 则至者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此题中需注意“泽”“道”“衿”(“衿”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悠悠”“险”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1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空,“因素”指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也可指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而“要素”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根据上文,“这种行为方式”是固定且必要的,故填“要素”。第二空,“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自告奋勇”,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根据上下文,此处强调的是守道德要付诸行动,故填“挺身而出”。第三空,“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用作褒义;“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某一个时期里非常盛行;根据上文,善行义举是好的,故填“蔚然成风”。第四空,“放任自流”指任凭事态自然地发展,不加过问或引导,常用作贬义;“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中性词;根据下文,不是文明之道的应该是“放任自流”。故选A。 1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上文可知,下文的陈述中心应该是“锤炼个人品德”,故排除A、D。C项,把陈述的中心“锤炼个人品德”后移,不恰当。故选B。 1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原句错误第一处是“施展作用”搭配不当,应该为“发挥作用”,排除BD两项。第二处是“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成分残缺,应改成“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排除AD两项。故选C。 20. 【参考答案】大学生创业既要为实现梦想,更应选择商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不断学习。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答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根据数据统计发现商机占比55%,为了梦想占比22%和“受访者普遍认为,除了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外”,可知“大学生创业既要为实现梦想,更应选择商机”;根据“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可知“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不断学习”。注意字数限制。 21. 【参考答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举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先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中的关键字即可作为标题。可以压缩导语;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本题中,可抓住第一句话“‘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17日在广东东莞召开”,做到15字以内。 22.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作文的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题目提供的材料讲的是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热点问题。这件事引发了不小的争论。题目中给了四个观点。甲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网课是形式主义,收效甚微;乙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网课是疫情期间不得已而为之;丙的观点是网课互动性差,伤害视力;丁的观点是网课是未来发展趋势,不容轻视。题目要求的任务是“身为中学生,你参与到网课之中了吗?针对这次网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向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投稿。”这样的任务很宽泛,可以就以上四种观点中的一个来谈,也可以综合谈利弊,也可以抛开这四种观点,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观点,都要态度明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参考立意:1、网课利弊皆有,取舍因人而异;2、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3、网课诚可贵,育人价更高;4、网课的优劣需要时间的检验;5、请让网课健康发展;6、教学不在形式,而在内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