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质量检测(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法家、道家、墨家的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因此选A。 [答案] A 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 (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思想、阶级关系、政治军事变革的表现,这些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因素所决定的。 [答案] B 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 A.孔子 B.老子 6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人物,故选D项。 [答案] D 4.“说一说来道一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紧紧手年年有,一粥一饭精细算,旧物易主贵如宝,不摆谱来不比阔,勤俭兴家福绵长。”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词。下列哪一位先贤的主张与之吻合 ( ) A.老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解析] 整个的宣传主题是“勤俭节约”,这与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主张最为吻合,故选择D项。 [答案] D 5.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需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请问他是 (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通过内心反省穷理,这明显是心学家的观点,排除A、B项;从题干中“宋代”这一信息,可排除D项。 [答案] C 6.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 ( ) A.韩非子 B.陆九渊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 朱熹强调明理的方式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即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所以选C项。 [答案] C 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6 [解析] B项发生在西汉末年,C项诗歌创作在唐朝时呈现繁荣局面,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的”矛盾。材料“虎溪三笑”包括儒者、道士和僧人,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融合,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更说明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选A。 [答案] A 8.《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 ) A.遵循学以致用 B.倡导婚姻自主 C.挑战正统思想 D.鼓吹专制集权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C 9.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主体经济依然是小农经济,所以A、D两项排除;这一时期不管是李贽,还是黄宗羲、顾炎武,他们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是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所以排除B项,C项正确。 [答案] C 10.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解析] B、C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思想产生。而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答案] A 1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百度搜索框里,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搜索信息:“明末清初”“武装抗清”“孤秦陋宋”“唯物主义”,那么他最有可能找到的人物是 ( ) A.李贽 B.王夫之 6 C.顾炎武 D.黄宗羲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信息,从“孤秦陋宋”“唯物主义”可以锁定此人就是王夫之。 [答案] B 12.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 A.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析]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D项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 [答案] D 13.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 ) ①都是对先秦儒学的否定 ②都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都是对理学的发展 A.①错误,②③正确 B.①②正确,③错误 C.①②错误,③正确 D.①③正确,②错误 [解析] 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①不正确;②是陆九渊的观点,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之源在于天理,故②不正确;朱熹和陆九渊尽管主张不同,但都是对理学的发展,故③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27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少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说,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10分) [解析] 第(1)问,在读懂材料一的基础上提炼关键信息。第(2)问,理学家的理想,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产生的原因,可结合所学和材料中的“进士……担当不了天下大事”等信息概括得出。第(3)问,从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入手分析材料三,君主政治观结合黄宗羲的“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主张作答,根据“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分析经济发展观。 [答案] (1)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卑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 (2)理想:治国、平天下。原因:佛教、道教的冲击(宗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15.(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6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9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4分)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8分) [解析] 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信息,进行归纳,然后指出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第(2)问,“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朱熹的核心思想,据“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说明朱熹的认识论。第(3)问,根据材料从“仁政”和民本思想上分析董仲舒和黄宗羲的思想来源,并联系其思想特点进行理解。 [答案] (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 (3)继承:董仲舒主要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政”思想,而黄宗羲主要继承了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