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6·安徽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小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的左下角有一实线为我国春小麦与冬小麦在地域上的分界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降水 D.热量 2.东北小麦比南方小麦营养价值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品种优良,精耕细作 B.生育期长,光照充足 C.生长期长,日温差大 D.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解析】1选D,2选B。第1题,华北平原冬季气温较东北平原高,因而二者在地域上的界线主要受热量的影响。第2题,东北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生长期短,但作物生育期长,加上夏季白昼长,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小麦营养价值高。 【误区警示】生长期与生育期的区别 生长期是指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时期,生育期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即某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加固训练】 - 9 - / 9 (2015·东城模拟)我国某大学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布图的绘制。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线最有可能是我国( ) A.水田与旱地集中分布区的分界线 B.人口分界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2)导致该线西、中、东段南北宽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的差异 B.海拔高低的差异 C.纬度位置的差异 D.大气环流的差异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图中分界线主要呈东西走向,因此其两侧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我国水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旱地集中在北方地区,因此水田与旱地集中分布区的界线呈东西走向;我国人口分界线为黑河-腾冲一线,为东北-西南走向;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与我国东部陆地轮廓走向接近;图中分界线与海洋相连,属于外流区。第(2)题,该线西、中、东段海拔高度逐渐降低,中、西部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南北方向温度变化大,导致水田与旱地的过渡界线窄;东部地区为平原,南北方向温度变化小,水田与旱地的过渡界线宽。 - 9 - / 9 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1956年~199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读图完成3~5题。 3.与1956年相比,1996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空间变化特点是( ) A.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B.由中部向四周扩展 C.由南向北扩展 D.由西向东扩展 4.比较两幅图,可推断三角洲形态变化的原因是( ) A.修建护海大堤 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浪堆积作用 D.海平面不断下降 5.黄河河口附近的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B.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解析】3选A,4选B,5选A。第3题,结合图例可知,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1956年主要分布在沿海,1996年内陆分布增加,所以空间变化是由沿海向内陆扩展。第4题,通过两图对比可知,海域面积缩小,三角洲面积增大,主要是黄河泥沙含量高,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第5题,图中湿地破坏严重,面积减少,所以黄河口附近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黄河口附近泥沙沉积量大,不适合建设大型海港;黄河附近是淡水,且多淤积,不适合滨海旅游;河口三角洲开垦为耕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结合下面两国简图,回答6、7题。 6.影响两国聚落或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 9 - / 9 C.河流 D.矿产资源 7.甲国与乙国相比( ) A.农业生产水平高 B.第三产业比重高 C.人口密度小 D.高科技产业比重低 【解析】6选B,7选D。第6题,甲国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聚落都分布在地形平坦的沿海地区;乙国多山,城市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因而地形是影响两国聚落或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第7题,结合海陆轮廓可知甲国为斯里兰卡,地处南亚,人口密度大,为发展中国家;乙国为新西兰,为发达国家;斯里兰卡的农业生产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和高科技产业比重都低于新西兰。 【加固训练】 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地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区域地形因流水作用,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B.甲区域河流有结冰期,乙区域河流无结冰期 C.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 D.两区域均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2)对甲乙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 ②乙地产业结构调整,为人口的净迁出区 ③甲地乳畜业发达,商品率高 ④甲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乙地 ⑤两地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 9 - / 9 ⑥两地水运交通便利,航运发达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甲区域是西欧平原,乙区域是长江三角洲,都以平原为主;都无结冰期;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区域均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第(2)题,甲地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乙地经济发达,为人口的净迁入区;甲地的气候、市场等条件适合乳畜业的发展;甲地的城市化速度慢于乙地;两地的矿产资源都不丰富;两地都位于沿海地区,河网稠密,水运发达。 【知识拓展】黄河三角洲 (1)概况: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以利津为顶点,呈扇状三角形。三角洲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 (2)河口湿地: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占地23万亩,都处在黄河三角洲之内,地貌以芦苇沼泽、湿地为主,其次为河口滩地、翅碱蓬盐滩湿地、灌丛疏林湿地以及人工槐林湿地等。 (2016·太原模拟)下图是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8、9题。 8.造成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网密度 B.距海远近 C.雨季长短 D.太阳辐射 9.据图可知,我国( ) - 9 - / 9 A.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 B.北方地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C.南方不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 D.北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南方 【解析】8选C,9选B。第8题,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长,雨季长,水资源丰富;我国北方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短,雨季短,水资源短缺。第9题,据图可知我国北方地区耕地多而水资源不足,因而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以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根据图示内容,无法比较南北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 下图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功能定位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 ) A.涉及我国西北、东北和西南的全部省区 B.核心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 C.面向南亚的省区有甘、青、宁、陕和滇 D.向北开放的窗口是黑、吉、辽、津和内蒙古 11.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 ) A.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 B.黄河、长江和闽江流域 C.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D.常绿硬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 9 - / 9 【解析】10选C,11选A。第10题,结合图示内容可知云南(滇)、青海(青)、甘肃(甘)、宁夏(宁)、陕西(陕)都面向南亚地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涉及西南的全部省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向北开放的窗口不包括天津(津),应包括北京(京)。第11题,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我国的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没有跨越四川盆地;没有跨越闽江流域、北寒带、常绿硬叶林。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10℃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左图)和谷物单产(右图)比较。 (1)估算图中①、②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积温高或低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地≥10℃的积温值为3 000℃~3 500℃,②地≥10℃积温值为2 000℃~2 500℃,所以①、②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应在500℃~1 500℃;①地位于松嫩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大兴安岭南侧,冬季风的背风坡侧,受冬季风影响小;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在大兴安岭北侧,受冬季风影响大,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 - 9 - / 9 地。第(2)题,图示东北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平坦开阔,面积广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第(3)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 答案:(1)500℃~1 500℃。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侧,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地。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方法技巧】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入手。因果关系如下所示: 13.(能力挑战题)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图,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读图回答问题。(28分) (1)比较图中①、②两地地形特征的差异。 (2)图中河口以上河段水量逐渐减小,试分析原因。 (3)简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长期以来,M省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试根据该省资源状况列举其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 - 9 - / 9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和相关信息可判断,①地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而②地为黄土高原,地表崎岖,沟壑纵横。第(2)题,图中河口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地区,由于自然原因(降水量、蒸发量和支流汇入量等)和人为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使得水量逐渐减小。第(3)题,从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前11世纪种植业分布北界看,种植业向北扩展;开垦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第(4)题,M省为我国的山西省,从图中信息看,该省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矿,因此可发展冶金、钢铁、化工和电力等工业。 答案:(1)差异:①地(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沙漠广布;②地(为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沟谷地貌发育)。 (2)自然原因: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几乎无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 (3)种植业向北扩展。 影响: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 (4)冶金工业(钢铁或炼铝工业);(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电力工业。 - 9 - /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