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4讲 立足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4讲 立足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 1、立足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贯彻三步解读法,提高阅读与答题效率。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习惯的分享与好的阅读习惯的探讨导入本次课内容;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复习课内文言文。 一、导入: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大家提升自己阅读速度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那些习惯需要大家培养呢?请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些阅读习惯,并谈论下什么样的阅读习惯适合我们高中生。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一般学生阅读现代文都是粗粗看一下文章,然后凭着自己的感觉答题。所以,对于高中的学生,首先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本环节所选文章并不难,但题目都值得推敲,所以适合所有学生。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例如:提问式、例题精讲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突出阅读理解的三个重要步骤,结合例题与拓展提升题进行实战演练。 【方法指引】 不懂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立足文本,三步现代文阅读法,是一套颇具操作性且简便有序的解读现代文阅读的方法。 第一步:精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 通常,我们阅读时,都喜欢先读文本,再读题干,之后再答题,但根据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指向性明显,阅读的时间短促,作答的准确度要求高等特点,先精读题干,将更有效地指引我们把握文本重点,起到顺藤摸瓜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答题。 如果说阅读文本是为了摘到瓜,那么题干的关键词就是那一条条连住瓜的藤。为加快摘到瓜的速度,在读题干的时候,要细心圈划其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精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 怎样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有以下几个原则: 1、凡在题干中出现过的词即为关键词,关键词所在的句子则为关键句。 2、有显示层次逻辑关系的词语或句子。 3、有过渡作用的句子。 4、放在段落开头有总起作用或放在段落结尾中有总结作用的句子。 5、带抒情,议论性能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 因此在第二步,必须根据前面第一步获得的对文本的认识,通过抓取文中的重要词句,构建出文章的脉络,以便进一步解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总之,这一步的关键是要求学生通过抓取文中重要词句,精读文本,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 第三步:题文对读,借助关键词,归纳整合。 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对文本的分析判断越透彻,最后的作答也越会准确规范。由于有前两步细致的筛选提取,这一步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大家都知晓,现代文阅读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考生发挥想象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因此“答案在文中”已成为行家教导学生解题的“黄金定律”。 之前,我们搜索提取的关键词、句,在这便成为考生得分的一个有效的保障,不论学生表达水平如何,只要借助关键词、句,答案的重点就会得到落实,即使偶尔需要拐一拐弯,但通过精读题干,我们对答题的切入角度,表达方式,探寻的方法,已心中有数,答题按要求去做,“问什么”“答什么”,答案必定规范、全面。 【典型例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静夜听风 姜琍敏 (1)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2)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3)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4)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遇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 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竟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5)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6)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1、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4分) 2、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4分) 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4分) 4、请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评点文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6分) 第一步:精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 1、思考:根据上述题干进行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一般包括哪些?(已预习) 参考答案: 1、题干有明确的主旨词,即答题的重点。 2、某些题干明示了作者的态度或思想倾向。 3、题干有清晰的答题方向和区间指引。 4、题干有明确的答题要求。这些答题要求又可指导我们如何答题,包括应采用怎样的角度切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述,采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等。 5、分值。 2、以《静夜听风》为例,找出关键词,填写下表空格处: 题号 题干 关键词 1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2 请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3 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 4 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题号 题干 关键词 1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1)答题主旨词:概括静夜听“风”、心境。 2)答题方向和区间: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3)答题要求:用两个词、概括。 4)4分,一个词2分。 2 请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1)答题主旨词: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2)答题方向和区间: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3)答题要求:分两点,概述。 4)4分,一点2分。 3 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 1)答题主旨词:悲欤、喜欤、为什么。 2)作者态度和倾向:悲欤、喜欤。 3)答题方向和区间:联系全文。 4)答题要求:分析原因。 5)4分:“悲”的原因2分;“喜”的原因2分。 4 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1)答题主旨词:分析、语言特色、作用。 2)答题方向和区间: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 3)答题要求:修辞角度、句式角度、分析。 4)6分:修辞1分、作用2分;句式特色1分、作用2分。 3、上述找出的题干关键词,请分析对阅读文章与答题的指导作用。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参考答案: 第1题:1)目标瞄准第二自然段,尽可能从中找出关键词。 2)回答听“风”的心境:重点从听“风”的句子中找信息来回答;而且,……的心境,所回答的词语必须与“心境”能搭配使用。 3)“用两个词”、“概括”:不能用句子或短语来回答;所写的两个词意义互相独立,不能是同义词。 第2题:1)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分两点。所谓“复杂”,指两点是相对相反的,往往是喜忧参半的。 2)概述:所谓概述,并不是指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这样会吃力不讨好。而是需要从文中找到重要句子,从中提炼关键词,然后进行适当的改编与组织,形成规范的答案就可。 第3题:1)联系全文:答案不能仅仅从某一段得出,而是从某几段得出,所以分析全文及核心段落的层次关系很重要。 2)“悲”的原因和“喜”的原因,分条作答,回答一定要清晰。 第4题:1)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怎么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很重要。 2)必须熟悉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句式(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感叹句、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四种句式)。 【小结】 通过上述环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精读题干,抓住关键词,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阅读时更快地把握文本的重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直接,更准确,更规范,更全面地答题。 总之,先精读题干,做到对文本、对题目“心中有数”,更有助于消除“茫然”及“畏惧感”,可以争取到更多分析理解的时间,也为答题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从而提高做题的准确度。 第二步,精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 以《静夜听风》为例,找出每段关键词和关键句,填写下表空格处:(已预习) 段落 关键词 关键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参考答案: 段落 关键词 关键句 一 静夜听雨 诗意 美妙 二 前者宛如 后者浑似 心境 何况 凄凉 心惊肉跳 黯淡的心境 ①静夜听风可就不同 三 别有一番滋味 ②当然也有例外的人。 ③因为我与风曾经有过一段独特的因缘。 四 休假前夜 假毕 高空作业 苦味 自豪 欢悦 激动 气势 ④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 ⑤……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 ⑥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即使那时…… 五 ⑦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哪去了? 六 记忆 故事 ⑧悲欤,喜欤? ⑨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小结】 对于精读文本,也许会感到麻烦,考试时间如此宝贵,哪有此等闲功夫?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文阅读的综合性强调在答题前非整体阅读不可,若只抓住一鳞半爪,只会造成答案的缺漏;再者,长期如此,使学生养成习惯后,边看边圈划,也并非一件困难之事。 总之,这一步的关键是要求通过抓取文中重要词句,精读文本,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 第三步:题文对读,借助关键词,归纳整合。 以《静夜听风》为例,回答文后四个问题,做在题目后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1、凄凉(黯淡)、惊恐。 解析: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通过第二步,我们很自然落实关键词“凄凉(黯淡)”、“心惊肉跳(惊恐)”。 2、①休假前后的风,常使“我”的感情忽喜忽憎。 ②野外作业时的风,既让“我”苦恼、厌恶,又让“我”欢悦、自豪(激动)。 解析:分两点概述“我与风”的(复杂感受)特殊因缘,通过第二步,我们利用“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的“又”字,知道两点的切分点在何处,再适当对有关内容加以归纳、合并,答案也自然出来了。 3、因为现今的“我”失却当年的意气和豪情,因此感到悲。 因为现今的“我”不用再经受当年那种忽忧忽喜的悲苦,因此感到喜。(意思对即可) 解析:通过第二步,我们知道“悲”与“喜”落在文章第(4)、(5)段。 第(5)段重要信息: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这流露出的更多的是悲;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现在不用这么惊险了,这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喜。当然,回答“喜”的原因,需要追溯到上文第(4)段,概括第(4)段的内容。 4、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静夜听雨”与“静夜听风”的迥乎不同。 ②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静夜听风”与“静夜听雨”的迥乎不同。 ③运用了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雨时的心境。(选答两点即可) 句式角度:运用整散错综的句式,使语言表达具有一种节奏感(韵律美)。 解析: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通过第二步,我们知道这一段主要讲“静夜听风”的,段中“前者、后者”这些关键词,已明确告诉我们此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静夜听风”与“静夜听雨”的不同。 另外,此段中“宛如,浑似”两词又透露出此段文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蓬呻吟”则属于比拟。 而且划线文字“前者宛如”“后者浑似”对举列出,结构相同,字数相近,则可以断为整句或对偶句,而后一句“尤其……”则为一长句,与前两句格调完全不同,那以语言特色上可确定为整散结合。 总之,在理清了题干、疏通了文脉这两步坚实的基础上,到第三步,题文对读,归纳整合自然是一件较为轻松的事。 综上所述,立足文本,三步解读现代文阅读法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规范答题意识。这种解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容易掌握,它也能有效地打消对现代文阅读的畏惧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故不失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有用技法。 【拓展提升】 运用现代文阅读三步法,阅读下文,并完成文后问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1)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2)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3)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雪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甚至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4)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5)“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夫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结合文意,概括并依次列出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所经历的几个阶段?(3分) 2、作者不止一次造访、观赏、盘桓于终南山的苍松、黄帝陵的古柏和碑林前的唐槐前,他钟情于它们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作者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分) 4、文章结尾一段写“浣女和渔夫”的作用何在?(2分) 5、文章标题“明月清泉自在怀”的含义深刻。请联系全文,说明“明月清泉”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2分) 6、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所体验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3分) 第一步:精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 找出题干关键词,填写下表空格处: 题号 题干 关键词 1 结合文意,概括并依次列出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所经历的几个阶段?(3分) 2 作者不止一次造访、观赏、盘桓于终南山的苍松、黄帝陵的古柏和碑林前的唐槐前,他钟情于它们的原因是什么?(4分) 3 作者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分) 4 文章结尾一段写“浣女和渔夫”的作用何在?(2分) 5 文章标题“明月清泉自在怀”的含义深刻。请联系全文,说明“明月清泉”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2分) 6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所体验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3分) 参考答案: 题号 题干 关键词 1 结合文意,概括并依次列出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所经历的几个阶段?(3分) 1)答题主旨词:作者理解《山居秋暝》、几个阶段。 2)答题方向和区间:结合文意。 3)答题要求:概括、依次列出。 (说明有并行的几个段落或段落中有并行的几个层次。) 4)3分:说明是3个阶段,1个阶段1分。 2 作者不止一次造访、观赏、盘桓于终南山的苍松、黄帝陵的古柏和碑林前的唐槐前,他钟情于它们的原因是什么?(4分) 1)答题主旨词:钟情、原因。 (分析作者……的原因,这类题一般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 2)答题方向和区间:文中题干所描述的句子的前后。 3)4分:基本说明需回答2点,每点2分,从2个不同的角度回答。 3 作者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分) 1)答题主旨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答题方向和区间:这句话前后文。 3)答题要求:理解句意。 4)2分:一般而言要突破2个点。 4 文章结尾一段写“浣女和渔夫”的作用何在?(2分) 1)答题主旨词:结尾一段、“浣女和渔夫”、作用。 2)答题方向和区间:结尾一段。 3)答题要求:写“浣女和渔夫”。 4)2分:一般也需分2点来回答,而且两个角度要清晰。 5 文章标题“明月清泉自在怀”的含义深刻。请联系全文,说明“明月清泉”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2分) 1)答题主旨词:标题、象征意义。 2)答题方向和区间:联系全文。 3)答题要求:抓住“明月清泉”。 4)2分:2点,表一层、深一层。 6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所体验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3分) 1)答题主旨词:概括、人生哲理。 2)答题方向和区间:结合文章内容。 3)答题要求:概括。 4)3分:一般答3点。 第二步,精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 找出《明月清泉自在怀》中每段关键词和关键句,并合理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层内容,填写下表空格处: 段落 关键词、关键句 层次与层意 1 2 3 4 5 全文主旨 参考答案: 段落 关键词、关键句 层次与层意 1 1)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 2)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小时候 青年时期 读《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 成年时期 2 1)后来上了大学…… 2)再后来深入乡村…… 3)……自以为林泉在胸。自以为……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可笑谈古今。 3 1)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 2)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3)……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 ……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4)……甚至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 5)……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 4 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的高洁清怀,也…… 评价王维的人生态度、高洁情怀,以及作者获得的人生感悟。 5 1)……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 2)……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3)……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保持人格独立、心灵高洁,追求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 第三步:题文对读,借助关键词,归纳整合。 关于《明月清泉自在怀》,回答文后六个问题,做在题目后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小时候,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2)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了,却只是自以为是的超脱;(3)成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读懂,并拥有了娴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解析:依次在文章第(1)-(3)段。第(3)段开头2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第1句可以用来概括第2个阶段,第2句可以用来概括第3个阶段。 2、作者之所以钟情于苍松、古柏、唐槐,其原因是它们历千年万年,已拥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同时也赞美了它们自我修复的气度和胸襟。 解析:首先找到答题区间并分出层次: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雪摧折过它们的骨干……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以上三层,第一层可提炼为答案的第一点;第三层可提炼为答案的第二点。 3、作者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的理由是:王维能够像爱因斯坦那样了解物质世界(或:参透万物),并从中体悟到人生道理,从而拥有坦诚、执著、自识的高洁情怀。 解析:首先找到答题区间,并找出文中重要信息: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这里用爱因斯坦类比,所以在以上信息基础上,要找到两者的共同点:王维参悟山水景物,爱因斯坦穷极物理,也就是他们都参透万物。因为要答2点,所以需从两者的思想与品质方面进行挖掘:都坦诚、执着、自识,保持高洁。 4、文章结尾写了浣女和渔夫,借此赞美了辛勤的劳作,赞美了人格独立,进而指出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抓住结尾段写“浣女”和“渔夫”的句子:浣女是个好,渔夫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5、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心灵,寄托着作者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解析:“明月清泉”出现在文中第(3)段: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再联系主旨,即:保持人格独立、心灵高洁,追求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 6、①人应该怎样看待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追求。②物质的欲望固然不能没有,但物质的追求不可无止境,而精神的追求则是无止境的。③高洁独立的人格,就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解析:第(4)(5)段是集中体现作者人生感悟、人生态度的段落,重要信息有: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运用现代文阅读三步法,阅读下文,并完成文后问题。 种 子 詹克明 ⑴生命一旦启动就无法停止,只能按照既定程序不回头地走到底,中途停止就是夭折。种子是一轮生命完成后的“暂停”,它清醒地等待着新一轮生命的开始。种子完全掌握着启动自己生命的主动权! ⑵生命为何要采取“种子”形式?其存在的充分理由何在? ⑶是为了传承生命吗?是的。万物有生必有死,正如蒙田所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有生命体都无一例外地设定了自我衰亡机制,让位给下一代生命。但实现这种生命的链接并非一定要采取“种子”方式,许多无性繁殖方式也同样能够延续生命,使子孙万代生生不息。例如灯笼草会在叶尖长出众多新一代子体,落地生根,即成新株。可见生命的传承并非一定要采取“种子”方式。 ⑷是为了躲避恶劣环境吗?是的。但这也不能成为种子必须存在的理由。许多热带雨林终年常绿,并无干旱严寒之虞。如高寒地区许多草本植物就是依靠地下根茎越冬的。可见无论从当今热带植物来看,还是从种子植物起源来看,规避恶劣环境也不构成种子必须存在的充足理由。 ⑸纵观植物界发展史便可以看出,种子存在之要旨绝不是为了退守,而是为了进取!生命活力的强弱既表现在种群个体的繁衍数量上,又表现在应对环境的变通能力上,而种子植物在这两方面都独具优势。 ⑹任何一个生命力强盛的物种都具备短时期称霸世界的雄心与能力。人堆里未必个个都是想当将军的士兵,但可以肯定,每株种子植物都是一个心怀征服世界的绿色“拿破仑”!“绿林”之中,真的个个“好汉”。 ⑺“大树千颗籽,一穗百粒粮”,种子植物这种按百、按千“倍增”又怎会不蕴涵着更大的爆发潜力呢。更何况有些植物的种子数量比这还要超出千倍万倍呢。如热带雨林中有种附生植物兰花,一株兰花可以产生一百万颗种子,这种极小极轻的种子被风吹到雨林树皮上,就可附着生长。可以说每株兰花都具有独霸整座林的扩张能力。美丽居然包藏野心! ⑻生命需要播散。强大的繁殖能力必须要以强大的空间扩散能力作保障,使每一子代个体都能得到足够的生存空产。虽然植物立地不动,但它的种子却可以各出奇招,变静为动。有的长有羽毛状降落伞(如浦公英);有的细极如尘随风播扬(如罂粟);有的厚实硬壳耐得海水浸泡,飘洋过海远播彼岸(如椰子)……当然最具传播能力的还是人类,它可使用一切现代交通工具将种子在洲际快速传播。种子植物不愧是以静驭动的高手,连人类都要供其使役。从这略带狡黠的动态扩散中,不仅其锐意进取之雄心让人敬佩,其扩展领地之绝妙也令人赞叹。 ⑼也许生命最具伟力,最能体现其活力的还在于一个“变”字。因为环境总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主宰,它永远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剧烈,有时和缓,有时又会突然走向极端。只有能够顺应各种变化,永远拿得出适合新环境生存的变体,这样的物种才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那些难以变通的物种,哪怕它数量再多也会全军覆没。 ⑽“数量”只能占领现在,“变化”才能拥有未来! ⑾一个物种保有的变化方式越多,越宽阔,其生命力也就越强盛,越具发展潜力。变化方式枯竭意味着物种的老化与生命力的萎谢,只能走向物种的衰亡。大自然只承认优势,谁拥有最丰足的变化方式,谁能在任何环境变迁之时都能变异出占有优势的子代,谁就能在地球上占有最大的生存份额。尤其重要的是,这种重组变化仅仅发生在种子形成的阴阳交合之际,此前此后的生命过程都不享有这种机会。 ⑿“变”是生命立足之本,也是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进化之根本。地球上由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发展到当今如此高级的生命形态,也全靠一个“变”字。在整个生命发展历史中,只有在形成种子之后才加速了这一进化历程。因为这种繁衍方式能够提供为数众多的变化方式,使得每一颗种子都有可能载带彼此差异的遗传文本,具有与众不同的体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上决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种子! ⒀由是观之,种子植物最核心的优势就在于“变”与“量”的结合——以数量容纳变化,以变化丰富数量,体现出一种充满哲思与雄心的大智慧。 ⒁植物并无“思想”,其实生存的大智慧本无需“动脑”。大自然只需不断地剔除劣者,让优者留存,就可以在无目的中产生出目的性,在无方向中产生出发展方向来。生命进步的伟力就在这去留之间! ⒂大知无思,只需顺通自然! 1、第⑴段中的“暂停”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第⑶、⑷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 3、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2分) 4、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文中以灯笼草、兰花及蒲公英等为例,说明了种子存在的理由。 B.“生命”居然“包藏野心”一句贬斥了兰花独霸森林的张狂野心。 C.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12)段应归入第四层次。 D.种子植物活力的变通能力远远胜过它的繁衍数量的能力。 E.全文从自然科学角度入手阐述了种子锐意进取的本质特征。 F.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厚实,议论条分缕析,读后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5、“变化”才能拥有未来的理由可归纳为(3分) 6、第(14)段说“植物并无思想”,又肯定“这是生存的大智慧”,前后是否矛盾,说说理由。(3分) 7、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周密严谨与通俗易懂。(4分) ⑴周密严谨 ⑵通俗易懂 参考答案: 1、种子在萌发新生命诞生前的孕育与期待。 2、为下文突出(强调)种子的要旨起了蓄势铺垫的作用。 3、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形象阐述了种子具有征服自然世界的雄心。 4、E、F 5、(1)只有顺应客观环境各种变化才得以生存。⑵物种变化方式越多,生命力越具潜力。⑶变化才能使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1分) 6、不矛盾。说“并无思想”是从植物不具备人类一般的思考能力,而说“大智慧”则是对自然界种子植物“变”与“量”结合角度做出的客观评价,前后着眼点不同。 7、⑴周密严谨: 例⑴“种子存在之要旨绝不是为了退守,而是为了进取!” 例⑵“而种子对植物在这两方面都独具优势。 例⑶“生命最具活力,最能体现其活力的还在于一个‘变’字。” 例⑷“从这个意义上说,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种子。” 以上例句说明为了准确阐明种子植物的本质特征,特别注重句中副词的限制修饰作用,有的是表强调突出,有的是表范围限制,有的是表层进,显出论述过程中语言的周密性。再如表达的精巧与贴切。 ⑵通俗易懂: 例⑴“绿林”之中真的个个好汉;美丽居然包藏野心;植物不愧是以静驭动的高手,连人类都要供其使役等。通俗易懂,不用术语。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请总结本次课学习的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精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 第二步,精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 第三步:题文对读,借助关键词,归纳整合。 二、分别说说通过本节课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运用现代文阅读三步法,阅读下文,并完成文后问题。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1、“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4分) 2、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3、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参考答案: 1、(4分)(1)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2)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懂得欣赏日出,迎接晨曦。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 2、(4分)(1)渲染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去品味日出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2)对比,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 3、 (6分)(1)“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添置信心与渴望,荡漾青春,勃发幻念;看清远方,梦想,光阴……)“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2)“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3)是双重的呼唤: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 4、(4分)A B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素材积累转化之访谈录》 2、预习作业: (1)什么是访谈类节目? 访谈节目又称为谈话类节目。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请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平等民主气氛中展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 结合许多学者对“谈话节目”的定义,我们不妨暂时将“电视谈话节目”定义为: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这个定义既直观地描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形态,又从传播学角度指出了它的内涵、性质,从而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和较强的说服力。 (2)有哪些访谈类节目给你留下深刻影响? 艺术人生,东方之子,鲁豫有约……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