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4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4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4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 31 - / 31‎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31 - / 31‎ ‎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 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 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 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 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 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 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 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 - 31 - / 31‎ ‎ 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 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试题分析:‎ ‎1.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中所谓“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言下之意先秦两汉文化就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诚然,原文第一段确实说过“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这样的话,但原文并没有说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就是纯粹的、没有受到他种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事实上,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 31 - / 31‎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曲解文意。‎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三段指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由此可见,这种“新的话语”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B项“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这样一种中介”理解为“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 ‎3.‎ - 31 - / 3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有误,第一段作者认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众所周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妄加揣测。‎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 31 - / 31‎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 31 - / 31‎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 31 - / 31‎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很是惊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 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 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 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5. 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答案】4. D 5. ①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云源大师“威严”的特点,符合寺院住持身份;②“威严”也是作为徒弟的了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③“有了笑容”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云源大师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回报,感到欣慰。 ‎ ‎6.‎ - 31 - / 31‎ ‎ ①从小说情节来看,小说以剩饭为线索,贯穿全文,演绎出两位出家人的生活故事。两人都因家庭变故,出家为僧,历经磨难,悟道明理,终得佛法。两人既自度,又度人,都是与佛有缘之人。②从艺术手法上看,以小见大。“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意含“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一粒小小的米,其中的功德、福报和须弥山一样深远高大。在佛法看来,世间大的不一定大,小的也不一定小,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③从主旨上看,深化了小说主题。“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懂福、惜福才会有福,对细微之物不可轻易糟蹋,并且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来领受。‎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D项,小说主题应是做人要惜福。‎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分别分析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的原因,然后分析云源大师有这样的变化的原因。“威严”也是作为徒弟的了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有了笑容”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感到欣慰。 ‎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理解标题的本义和象征义,“一粒剩饭的佛缘”,主要围绕人物“剩饭”分析,结合情节的发展,全文的线索,引出人物的性格等。‎ - 31 - / 31‎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 31 - / 31‎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 31 - / 31‎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 B.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 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D. 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 B. 周有光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和禽兽、文明和野蛮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强调语文现代化的重要性。‎ C. 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 31 - / 31‎ D. 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E. 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9. 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BE ‎ ‎9. ①坚持不懈,追寻思想之光:独立思考,紧跟时代潮流,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②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早年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全球化时代,更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关心儿童的阅读状况。③谦逊、淡泊名利:辞却“汉语拼音之父”桂冠。④不畏艰苦,精神富足:工作条件极其简陋,9平方米的书房,风化了的小书桌,他却满足快乐,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出了大量的著作。‎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中C项,“实至名归”的意思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周百科”的美誉并非因为参加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而是其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广泛阅读、查阅书籍,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不能说“实至名归”。‎ ‎8.‎ - 31 - / 31‎ ‎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A项,“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错误,对联以“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C项,“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范围扩大,原文是说“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D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其思考的内容更广泛。‎ ‎.....................‎ - 31 - / 31‎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 31 - / 31‎ 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簿,官名。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 31 - / 31‎ B. 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 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 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淑少时有风度。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 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 袁淑敢于进谏。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 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答案】10. B 11. D 12. D ‎ ‎13. (1)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 - 31 - / 31‎ ‎(2)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根据文意进行判断,然后利用人名、地名、官职名、虚词、句式结构等进行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因问曰”的主语是刘劭,“曰”后是说话内容,故“因问曰”后应断开,排除C、D。“淑曰”后是袁淑说的话,“曰”后也应断开,排除A,所以选B项。‎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追赠”只针对死者。‎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项,“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错,根据文意可知,袁淑是因“至车后”不肯上车而被杀。‎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章句”,文字的章节与句读;“辞采”,辞章文采;“属文”,写文章;“遒艳”,刚健华美。第二句得分点:“尝”,曾经;“饷”,赠给;“遣”,派、派遣;“谬误”,弄错。‎ - 31 - / 31‎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袁淑,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本州官府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他想让袁淑归附自己,但袁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而彼此大不相合。出任宣城太守,因遭逢母亲丧事而辞官。丧期完毕后,任太子中庶子。‎ - 31 - / 31‎ 元嘉二十六年,这年秋季,朝廷大举北伐,袁淑陪伴侍奉皇帝时不慌不忙地说:“(您)现今应当临视中岳,攻打赵、魏,到泰山封禅,现在正当时。我遇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着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袁淑喜欢说夸大虚妄、不合实际的话,常常被当时的人嘲笑。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濬写信说:“我从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听说,七年当中,一次送给,一次又把它夺回去,即便是义士,也会遭受非议。”‎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元凶刘劭将要弑君谋反,那天晚上袁淑当值,二更左右,刘劭召来袁淑和萧斌等人,流着泪对他们说:“主上听信谗言,要加罪于我并废除我。我自省并没有过错,不能受此冤枉。明天早上我就要办大事,希望你们能共同协助。”袁淑和萧斌二人一道说:“从古至今没有这样的事,希望您慎重考虑。”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就说:“我以往忝任东宫之职,服侍伺候您,常常想为您效力尽忠,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定当竭力听从您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认为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得过风邪之症,现在可能是他的病又发作了。”刘劭更加生气了,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您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哪里用得着担心不能成功?只是成功之后,会被天地所不容,大的祸患也会随即临头。希望您迅速停止此事。”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停止!”袁淑出来回到省署,绕着床行走,到了四更才睡下。刘劭将要出动,已经和萧斌坐在同一辆车上,十分着急地呼唤袁淑,袁淑睡着始终不起来。刘劭在奉化门停车,不停催促他。他慢慢起来走到车后面,刘劭让他上车,他推辞不上。刘劭于是命令手下的人说:“杀死他。”袁淑被杀死在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常。世祖即位,赠他谥号为忠宪公。‎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 31 - / 31‎ 虞美人 秦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 “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 “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 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 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15.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 31 - / 31‎ ‎【答案】14. BC 15. 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以动衬静”错误;C项应为“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 点睛: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B项“以动衬静”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碧桃的特点,抓住关键词,“乱山深处”形容环境恶劣;“一枝如画”写出了美丽的特点。结合注释内容“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可知,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子是____, ____。‎ ‎(3)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 (1). 蜀道之难 (2). 难于上青天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 31 - / 31‎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本题要注意的字有:猿、渚、沦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假如过早地退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化为泡影,进而恶化就业形势。‎ B. 这款智能电视,机身采取超窄边设计,以银色为主调,再配以月牙形底座,两者交相辉映,彰显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C. 十八大提出,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扶正祛邪,才能传递出正能量,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D. 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在航天航空、深海探索等领域都取得了经天纬地的历史性进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和运用,A项化为泡影:多用来指希望、诺言、计划这类还未成为事实的东西落空。句中意思指本来存在的成果消失,应用“化为乌有”。B项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此处可用“相得益彰”。D项经天纬地:谋划天下之事,多用来形容人的才能极大。对象误用。‎ - 31 - / 31‎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彼得·辛格的新作《如何看待全球化》是以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专题演讲为基础,认真听取听众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成的。‎ B. 今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把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 C. 世界对2018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格外关注,这既源于中国为其他经济体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在于中国自身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D. 反思“青岛大虾”宰客事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旅游行业乱象刻不容缓,同时,作为游客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成分残缺;C项逻辑错误,把“更在于……”后面内容和“既源于……”后面内容颠倒;D项“提高”改为“增强”,搭配不当。‎ - 31 - / 31‎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他俩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的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B项,“献丑”是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的谦虚说法,不用于“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这个语境。C项,“垂询”,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不能用于自身。用于此处不得体。D项“内人”:用以称自己的妻子。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A项“舍弟”,用于自己的弟弟。“家大舍小令外人”,使用正确。‎ - 31 - / 31‎ 点睛: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明确交际目的,有的放矢;注意谦敬词使用,要恰如其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快餐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产物。信息太多,导致①________。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人们更喜欢“被告知”结论。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直接说结论”,②_____。读文时,如果不能反复思考、咀嚼的话,久而久之,读者便丧失了思考的乐趣,甚至持久发展的潜力。简言之,虽然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是,③_____,毕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与探索。‎ ‎【答案】 (1). ①人们急于快速获取更多信息 (2). ②读者往往会对文章缺少思考 (3). ③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需要的(或:阅读长文章时要多一些思考)‎ - 31 - / 31‎ ‎【解析】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答题前先整体阅读语段,理解把握语段内容。第一空前说“快餐式阅读”,信息太多,空格应填导致的结果,空格后面说人们喜欢快阅读。因此第一空填“人们急于快速获取更多信息”。第二空前假设如果文章只是“直接说结论”,该空也是填会出现的结果。空格后面又假设如果不能思考的问题,因此第二空应填“读者往往会对文章缺少思考”。第三空前谈论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空格后面说还有需要静心思考的东西,第三空应是谈论生活中还需要与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相对相反的阅读,那就是严肃而深度的阅读,所以第三空应填“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需要的”。‎ ‎21. 随着空气质量日益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自行车又备受人们青睐,“无烟出行”“绿色出行”等成为时尚,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为自行车出行的好处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得体,语气亲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80——100个字。‎ ‎【答案】示例:双脚踏出健康路,铃声响起平安曲;轻盈穿行无纤尘,双轮一转有闲情;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可以从容欣赏路两边景色、环保、燃烧脂肪。我骑车,我健康,我环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宣传语的拟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语气要亲切,要能够让读者看到宣传标语后产生骑自行车出行的念头。宣传语的修辞手法往往以对偶或排比为宜。如双脚踏出健康路,铃声响起平安曲。‎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 ‎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 31 - / 31‎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答案】人生的家与路 人生是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渴望着到达我们理想的目的地;人生又是一个家,在路途前行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挫折与磨难,便需要一个家来给我们温暖与安慰。人生也在家与路的不断转换中,使我们到达更远的未来。‎ 在现在这个经济和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人生之路上迅速疾跑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物质目的。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疲于奔命的时候,却忘却了生之大美。路虽然使我们不断前行,但同时也不要忘却家的存在。小船虽然需要不断前行,但仍然需要一个停靠的港湾来发现那些曾错过的风景,那些生命中被忽视的美好。 ‎ 人生自然也不能够沉溺于家中,停止前行。不思进取,家会变成一座监狱,将你永远囚禁于其中。你的人生暂停,理想的目的地离你越来越远。‎ 古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总会有得意与失意之时,人生在家与路不断转换中取得一种完美平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诠释了此种家与路的人生。他怀着抱负与理想做官,贬谪后保持一种旷达坦然,以随缘自适之心面对困境。他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但是也同样懂得在“家”中退隐避世。他在此之间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畏风雨,坦然前行,豁达超然,此谓人生之真谛也。 ‎ - 31 - / 31‎ 周国平说过,有一种人,当他走运时,揶揄自己的好运;当倒运时,调侃自己的厄运,他既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也不低估命运的力量,只做命运的朋友罢了。的确,人生充满了厄运与好运,我们永远不知道将面对的是什么。但以超然心态在家与路之间获得人生的成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人生漫长,面对前方的未知与不安,我们也许手足无措。徘徊在人生之路上,进退两难。也许你只是在路上一路狂奔,冲向目的地,但是却无方向,白费力气。请记住,以自己的灵魂为坐标,从容走向目的地,无论是路还是家,请坦然面对,在家与路之间寻找人生真意。‎ ‎【解析】试题分析:1.家是个美好的地方,因为家是爱的港湾,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但有时家的安逸也会让我们贪恋、止步不前,少了在路上的挑战、惊喜、希望以及带给我们的成长,“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着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 31 - / 31‎ ‎2.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路是远方,是寻找,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我们风雨兼程、永不退缩;怀着梦,跨越苍茫,哪怕会受伤,但是一路上也会有风景、有惊喜、有梦想、有美好的故事,在路上我们将收获阅历、智慧和经验;内心的勇气和对未知的渴望才是一路上真正动人的地方。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需要一路上的精彩。有时候,命运无情地把人抛到路上,所以人类行走在路上,只能“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行走,路上都会悲喜交杂、苦乐参半。‎ ‎3.人生时刻在路上,睁大眼睛看世界、追逐梦想……但是我们的心里要永远珍藏着那个充满爱和温情、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安定、能让我们不致迷失方向的家。人若无远方若不在路上,人生难免陷于枯滞、怠惰;若只有远方只有路,人生难免若无根之浮萍,漂泊无依。‎ 对我们来说,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立意上可侧重于“家”的美好来写,也可侧重于“道路”的美好来写,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作文中应重在释内涵、明意义、析原因,观点鲜明,辩证思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31 - / 3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