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科学”。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是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的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因此,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变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就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过程不等于对社会进行包罗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节选自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第三版) - 33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捉摸不定,导致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 B. 把社会学当作方法科学或剩余社会科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 C.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 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学史上反实证主义传统的主要体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在提出社会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关键阐述对象。 B. 第三段首句评价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话题,在论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 第四段紧承二、三段的两个层进式问句回答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D. 文章在论述“社会学”概念的过程中,采用总分式论述结构,最后得出其科学的定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分析社会学的存在的分歧时,对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并非都否定。 B. 认为社会学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社会学是方法科学。 C. 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一致的。 D. 准确的社会学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原文第一段中“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选项颠倒因果;B项,有第二段可看出不是“某种程度上”而是“从根本上”;D项,“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与原文“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表述不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先总体提出“社会学”概念,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问题,最后再明确什么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得出“社会学”的科学定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选项中“绝大多数”和原文中的“绝大多数”限制的对象不一样。 - 33 -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偷换概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 985 高校和三流院校的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 985 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 985 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 60 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 11 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三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 TOP10 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 33 -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 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 33 -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 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 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 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 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 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 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 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B. 根据材料三,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 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 985 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C. 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 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 33 - 6. 根据材料二、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 【答案】4. B 5. D 6. ①做研究工作,不只看学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但一般情况 下,学历越高,理论基础就越深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②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③学历和收入有关系,但不是绝对性关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B项“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错误。根据材料二表格“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分析,“国防生”的“硕士博士占比”为9.3%,而“银行”的“硕士博士占比”为8.94%,国防军工硕士博士占比高于银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中,A项,“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错误。结合材料一“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分析,原文为“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 B项,“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错误。结合材料四最后“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分析,原文是“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而非题干中的“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 - 33 - C项,“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错误。结合材料四第二段“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等分析可知,学生报考专业时候,不一定就只看收入,应该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如就业前景、个人兴趣等。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根据材料二中的“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可概括出“做研究工作,不只看学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但一般情况下,学历越高,理论基础就越深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材料四“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等内容概括总结出“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学历和收入有关系,但不是绝对性关系”。意思对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 33 -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 33 -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 “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这里是多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体现当时人们的急切、慌乱。 - 33 - C. 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 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8. 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 9. 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答案】7. D 8. ①凸显人物形象。“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的沉稳、睿智、干练,与他平时处境尴尬、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②呼应相关情节。前文说闻达是流行病专家,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到同事都对他充满期待,“八条意见”使这些都得到了验证落实。③强化小说主旨。“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9. ①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等待”究竟有什么结果;②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③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说法有误。张书记和祁站长在紧急时刻依赖专业人士并完全听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并非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和对外行领导内行的揭露。同时这样写还可以突出主人公“闻达”的形象。 故选D。 【8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写作意图或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并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把握其特征;然后结合语境,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全面思考其作用,揣摩作者用意;最后分点整理,概括答案。 原文中作者详细分条列出闻达的“八条意见”,从人物塑造上来看,霍乱突然来临,大家紧张慌乱的时候,闻达的八条意见逐步推进,从组织建设,到确认病例、隔离病人和消毒等措施,充分展现出闻达对流行病学的知识深厚。闻达再不是大家眼中那个嘲笑的对象,他冷静且有条不紊的安排好各方工作,与前文他被妻子追逐,不修边幅的样子形成对比,突出他的干练和能力。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前文“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以及大家对他的期待形成了照应。从小说主题来看,“八条意见”充分展现主人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让故事显得更真实,突出作品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干中作者所说的话的内涵;然后根据理解,回归原文找出人物身上与之对应的表现;最后结合原文内容,选择准确的词句概括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题干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有几个关键点:(1)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2)为了不可知的结果长久地等待,(3)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4)值得。首先,主人公闻达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长久地等待,“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其次,主人公闻达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妻子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从未动摇他内心的坚持。最后,霍乱突然来临,他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一切付出、等待都是值得的。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 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收河南。 - 33 -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 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己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 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 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遗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 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 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 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 同于普通的纨络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 33 - B. 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 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 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 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 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皇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我虽然被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皇上,但是我自己知道一定会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表示不忘先主的恩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修筑长城,凭借地形,用以控制要塞,(长城)起于临洮,直 达辽东,延绵广袤有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依靠阳山,蜿蜒曲折向北延伸。 具体而言,“用制险塞”意为“用以控制要寒”,后一句“起临洮”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非“塞”,“塞”应该断在前一句,排除AC项;“逶蛇而北”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不是“山”,应该在“阳山”之后断,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 33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错误,戎狄是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有三处错误:“得罪赵高”在文中没有体现,而是因为“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认为“以臣愚意,不若诛之”的应该是蒙毅而非蒙恬,且态度也不是“坚执不允”,只是提岀建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采分点:“雅”,一向、平素;“阴谋”,暗中谋划;“立(之)为太子”要补充宾语;“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以罪名赐……死,以罪名赐……自杀,“罪”译为“罪名”。 (2)采分点:“囚系”,被拘囚、遭到拘囚;倍畔,通假字,“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但是……的原因;“不敢辱先人之教”,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不忘先主也”,以表示不忘先主(的恩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33 - 参考译文: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鹫,从齐国到秦国来侍奉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打赵国,夺取 三十七城< 秦始皇七年去世?蒙鹫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岡 副将,与王翦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项燕。蒙恬的弟弟叫蒙毅。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为家世的关 系,得以担任秦国将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被任命为内史。秦国这时己经吞并天下,就派蒙恬率领三 十万人向北追赶戎族和狄族,收复了河南。修筑长城,凭借地形,用以控制要塞,(长城)起于临洪,直 达辽东,延绵广袤有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依靠阳山.蜿蜒曲折向北延伸。风餐露宿在外驻军十多年, 驻扎在上郡。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重宠信蒙氏,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很贤良。蒙恬在外负责 军事而蒙毅经常在朝内出谋划策,称为忠信大臣,因而即使是各位将相也不敢和他们竞争。 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三十七年冬,动身出游会稽,在沙丘去世,没有公开消息,群臣都不知道。这 时丞相季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帝, 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自杀。扶苏自杀后,蒙恬怀疑此事,又 请求申诉。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就想释放蒙恬。赵高担心蒙氏再次显贵掌权,怨恨他们。赵高就替胡亥尽 忠计议,想借此消灭蒙氏兄弟,就进言说:“我听说先帝想选拔贤能、立您做太子己经很久了,可是蒙毅 进谏说’不可'。以我的愚见.不如杀了他。”胡亥听从了,就把蒙毅拘禁在代邑。此前己经把蒙恬囚禁在 阳周。素始皇的灵柩回到咸阳,安葬之后,太于即位为秦二世皇帝,赵高是皇帝亲近之人,日夜毁谤中伤 蒙恬,寻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子婴进谏说:“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在内使 群臣失去信任,在外使战士离心离德的做法,我私下认为不可疽'胡亥不听,派御史到代邑,使者了解胡 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就杀死了他。二世又派遣使者到阳周,蒙恬说;“我率领三十多万士兵,虽然 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是自知必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入的教导,以表不忘 先主的恩德。”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行刑,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蒙恬深深叹息说;“我怎么 得罪了上天,没有过失就死了呢「'过了很久,慢慢说:“我罪本该死,起自临洗,直到辽东,筑城墙挖壕 堑长达万余里,这里面哪能不截断地脉呢?这就是我的罪过。”就吞药自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 33 -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5.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故选B。 【15题详解】 - 33 -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颈联和尾联的矛盾,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写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的意思是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答案】 (1). 上食埃土 (2). 下饮黄泉 (3). 大漠孤烟直 (4). 长河落日圆 (5). 其险也如此 (6).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嗟”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 ,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 - 33 - 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白璧无瑕 苦思冥想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B. 无懈可击 思前想后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C. 无懈可击 苦思冥想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D. 白璧无瑕 思前想后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字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B. 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 C. 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D. 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 B. 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C. 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D. 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白璧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语境中用了否定句式,指不是没有漏洞,不是指不完美,应选“无懈可击”。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思前想后:形容前前后后反复思考。“思前想后”强调反思,与语境不合,应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语境强调没有计策、办法,应选“一筹莫展”。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语境指应该做的事,与道义无关,应选“当仁不让”。故答案为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B项,语序不当,“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结构混乱,删去“不再发生”。C项,搭配不当,“解决”与”成果”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故答案为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理论预言”紧接由上文“假说”,“世界科学家”与下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衔接紧密。“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与”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衔接紧密。故答案为D。 - 33 -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等。如果人们缺少生态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淡漠,①____________。可以说,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别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责任意识要求人们具有履行生态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②____________,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要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③____________,使正确的生态正义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亲和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此外,还要在全社会倡导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守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促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答案】 (1). ①现代生态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或:生态恶化的趋势就不能得到遏制) (2). ②人只有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3). ③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尽可能用上下文中的关键词拟写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本段文字主要是围绕生态意识与现代生态问题的关系展开的,文中强调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及生态道德意识在现代生态问题中的重要性。从①处前的“如果”可推断,①处的内容与之构成假设句,应采用“……就……”的句式,另外,①处后面的句子明确指出“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别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由此可判定①处可填“现代生态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类似的内容;由②处横线处的句子 “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可推知,②处应用“只有……”的句式,又通过“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可填“人只有树立生态责任意识”;根据“要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可知,后面要强调的是“生态道德意识”,因此可填“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与后面内容连成一个整体。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 33 - 材料二:(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涉及到原则的事情要坚持,但有时事物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首先用明确两则材料的意思,并把握两则材料的角度。对于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其次再谈认识。“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句话的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这句话强调坚持;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句话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转换。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看,说明应采取变通的方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就高考而言,此类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首先应读懂材料,然后再结合实际作答。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开放性: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性化解读”;限制性:挖掘隐性信息,如“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不能视而不见,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答题技巧:1.开放性——有观点2.限制性——有分析3.表述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中生的你,又迎来了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今天的这场考试有些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也许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个答卷人。 请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 33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愿你披荆斩棘,步入星辰大海 亲爱的自己: 你好! 我是二十年后你。现在的你是否还在迷茫该如何前进?2020年,在这个特殊时期里,全国人民都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每个人都想尽自己能力,咬牙坚持着走出最完美的答卷。 而作为高三的你也即将面临着一场特别的考试,一场没有老师监督的考试,所以,你该如何应对这场特殊的考试呢? 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笃定的信念,享受付出的回馈。是否想拥有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呢?是否希望自己在逐梦的路上,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那最美答卷呢?过去的时间,我看到了你在认真做笔记的样子,看到了你在用心听课的样子,看到了你在青春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这让我充满满满的自豪感!你要相信,你真正付出了,不枉老师的殷殷期待,也可坦然直面父母的焦灼。所以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的投降。 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真实的答案,接受自律的考验。古时,“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考场已经是行军的疆场了。一场无人监考的考试,不因一时的虚名而丢失诚信。一场特殊的考试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只有平时做到扎扎实实,才能看到你想拥有的星辰。青春,离不了考试,而我们也在考验着自己。线上考试作弊确实易如反掌,而你是否会想到这样真的是自己水平,就算拿到满分你就把知识收入囊中了吗?或许更多的是懊悔与自责吧!先不论分数高低,考试成败,先过好做人诚实这一关,你迎接的绝不只是知识的考验。 特别的考试,以一个激活的自我,体会成长的喜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线上上课的你,身旁无人提醒,全靠自我驾驭。你借此良机,发现坚定的自我、自律的自我,以期一个更好的自我。人的成长机遇,往往就在这特殊的岔路口。未来的你,也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考试,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历练、磨砺自我的契机。因为这一场“特殊”的考试,让你拥有一次激活自我的机会,将这次获得的“奖赏”,馈赠给未来的“我”。此刻,我站在2040年的都市街头,回首看你,唤起对这次考试的回忆,同时也感谢你的青涩纯粹与坚定踏实。 我们不必畏惧一次特殊的考试,我们怕的是,辜负过去奋斗的自己,忘记追梦的初心。 - 33 - 夜晚总是黑暗的,我们靠自己的努力点燃星辰。祝你顺利考好这次特殊“考试”,成绩揭晓之日,就是观赏属于自己的最美山河之时! 来自二十年后的你 2040年3月17日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乍一看,这是一道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实质不是。细心审题,就不难发现,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从考生熟悉的“考试”入手,重点是思考“考试”,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更广泛的人生的考试,反映时代的声音与精神。 突出作文情境要求。突出情境,就是要清楚几个问题:“我是谁?”“我给谁写文章?”“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文章?”“要谈什么问题?”“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任务,写作者“我”是20年后的“我”,是自己给自己写信,只不过是20年后的“我”给现在的“我”写信。对这个写作身份与写作对象的转化是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的关键。考生需要切换好这两种身份,写出20年前后“我”的思想的变化。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 【立意】谢谢你披荆斩棘,做了自己的偶像;立新,立信,立行;特殊考试,需特殊守护者 【结构】题目很棒《愿你披荆斩棘,步入星辰大海》,书信体,第一段切入正题,“全国人民都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第二段围绕“而作为高三的你也即将面临着一场特别的考试,一场没有老师监督的考试”论述;第三段围绕“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笃定的信念,享受付出的回馈”论述;第四段围绕“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真实的答案,接受自律的考验”论述;第五段围绕“特别的考试,以一个激活的自我,体会成长的喜悦”论述。最后一段强调“夜晚总是黑暗的,我们靠自己的努力点燃星辰”。 【素材】1. - 33 - 一场特殊的疫情,让2020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深一模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2.反观当今社会很多高三的学生,一律需要老师的督促,很少学会自觉,很多人不在乎过程,只在乎成绩的结果。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不值得赞同的。在这种特殊的时光里,我们整个国家面对严峻疫情,很多人都无法正常生活与学习。我们能够呆在温暖的家中,能够通过线上学习,这是何等的幸福的事情。可是,很多学生还需要家长不断督促,老师不断地唠叨,才会抓紧时间去学习的。这是何等的悲伤。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训练自己的自觉习惯,一切的学生重在过程。有了美丽的过程,才能结出漂亮的果实。 3.不信,你看看方舱医院里的那个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高三女孩,身处逆境还在争分夺秒,每天坚持学习准备高考。这是何等自觉。医生都被她精神所感动,给她一间临时自习室,叫做“梦开始的教室”。这是一个难得的过程,不管最好高考的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在她的人生当中绝对是一个美好的回忆,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这是她人生一辈子成长与成熟的养料呀。原来,过程如此美好。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 33 -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 一场特殊的疫情,让2020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模拟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 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少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 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舞弊的同学,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舞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 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了。难道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三的同学都差不多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要知道,这次的试卷是专家们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 - 33 - 也许还有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在此,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我们真正有实力面对不足百日后的高考。 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实成绩的。真不如互信互助,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有感触的观点来写。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基本意图。这道作文题的材料,阐述的是在当前疫情防控时期,高三学生迎来的特别的考试——线上统一测试的一个热点现象。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考生熟悉的“考试”,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今后人生中的众多考试。审读材料可知,线上考试的特别之处在于“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于是对于这一新现象人们有了新的看法。出题者围绕“考试需不需要监考”,以“有人说”的形式提供了两种对立的看法,并要求写成驳论文,所以这两种看法便是批驳的对象,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素材积累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批驳对象。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驳论文的文体要求,一定要谈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参考立意: 1、人生处处是考试,唯有诚信最动心 2、若无守信之道,怎得自我人生 3、从小实行无人监考,培养考生诚信度 4、无人监考,是最高级的考试;自觉自律,是最高级的素养 可用素材: 1、这种尊重是要以不公平的竞争为代价的,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部分考生会认为自己作弊不会被人发现,就可以轻易的拿到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部分的学生就会积少成多,造成考试的不公平。07 到09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均超过1000万人,假设100人中出现1人考试作弊,那么全国每年就有10万人在考试中作弊,考的公平性将会严重倾斜。 - 33 - 2、从小保持无人监考,一部分人会养成诚信考试的好习惯,另一部分人会从小作弊,当诚信考试的人看见作弊拿高分的人后,就会难免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了不被中、高考等考试淘汰,他们也会选择作弊,那么社会上将会形成一股作弊风,考试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3、与“线上测试”关联最紧密的问题是学生的诚信问题。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学生自主进行测试,一切靠自觉和诚信,或许这便是这次特殊时期的特别考试给学生上的特殊一课吧。诚信本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至关重要的方面。线上测试的形式是新颖的,却也必然带来诸如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给学生的考试,也是给教育界的考试:脱离监管下的学生们,还能守住诚信的底线吗?我以为,从本质上说,线上测试确实特殊,而你今后的人生,还会有许多特殊的考试,而你,执笔你人生答卷的人,选择“诚信”应是最根本的答案。线上测试,是教育界在特殊时期的特别应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的新尝试,是家校面向孩子未来的新尝试,是学生面向自己未来人生的新尝试。 4、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次考试,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社会,再到职场打拼,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测验,但并不是每一场考试都有人监考。我们似乎习惯了监考,小时候有父母,上学后有老师,可当自己真正独立后,就不会有人为你充当监考员了。这个时候只有自己做到诚实守信,进行自我监考,才是对自我负责。因此,从现在起养成诚信考试的良好品质,自觉遵守考场规则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5、考试测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它更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在家测试,空间独立,缺少监督,这恰恰可以检验你的自觉性、自我约束力、自我专注力到底如何。同时也可以锻炼你安排考试的综合能力,铺垫漫漫人生路上的系列考试,让你学会为自己负责,体面而光彩。诚信,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美好品质,诚信考试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无论考试结果如何,只要你能做到自我约束,本真呈现,那么你在做人上就成了满分赢家。无人监考,更显诚信光芒;无人监考,更造诚信人生。诚信考试,诚信人生,你就是自己人生的监考员。 参考结构: 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树立批驳的靶子,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指出一场特殊的疫情让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模拟考试。然后,引述错误观点: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最后,表明自己看法: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 33 - 第二部分,挖掘原因,逐层展开批驳,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指出自己观点提出的依据: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然后,从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考试的目的,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让所有父母监考是不现实的,考试试卷质量这些角度展开批驳。最后,总结前文并提出理由:考试是为了我们自己好。 第三部分,回扣材料,指明正确做法,完成观点的论述。互信互助,不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点睛】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文写作的常用思路是:①列现象,②示弊端,③探根源,④指出路。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②要抓住要害;③要注意分寸。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贵在自觉 重在过程 2020年,一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整个湖北,延伸到全国各地,对全国人民生命造成很大威胁。这场疫情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天了,作为高三的学生,我们响应了国家号召,呆在家里,但是我们还在时刻准备着今年的高考。可以说,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我,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新型的线上考试。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在我看来,不需要监考,每个学生都是答卷主导者,都是未来各种各样考试答卷人,贵在自觉,重在过程。 - 33 - 从道理上来说,一个人经历十二年的苦读与乐读,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已经数不胜数。大家都心知肚明,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平、公道、公正。从小到大,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无形熏陶也是如此。既然如此,我们的思想深处应该真正地懂得了考试的硬规矩。无须父母的监考,贵在自觉,重于过程。通过这次“一模”的应试过程,让我们每一个考生知道了哪些学习不足,哪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好。这样对于接下来的备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仅仅是为了多一点儿分数,查一查资料,或者看看书籍,我认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对自己在素质或者涵养的亵渎,显然是不应该的。同学都懂得。 正常的情况是,我们作为一名身处高三备考过程的学生,应该懂得考试是对于自我的一次评估,这次考试就是最好的一次线上评估。在我看来,这次一模,贵在自觉,重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学会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复习情况。让我们重新挽起裤腿,一步一个脚印,向心中的大学攀登而去。若干年之后,蓦然回首,2020年的春天,即使疫情严峻,可我们奋斗的背影依稀可见,学校的石阶上曾经留下了一串串珍珠般的脚印,诉说着这个过程中的辛酸与甘甜。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养料吗?这不是一种读书人必须具备的涵养吗?反观当今社会很多高三的学生,一律需要老师的督促,很少学会自觉,很多人不在乎过程,只在乎成绩的结果。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不值得赞同的。 在这特殊的时期,面对严峻的疫情,很多人都无法正常生活与学习。我们能够呆在温暖的家中,能够通过线上学习,这是何等的幸福的事情。可是,很多学生还需要家长不断督促,老师不断地唠叨,才会抓紧时间去学习的,这是何等的可悲啊。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训练自己的自觉习惯,一切的学习重在过程,有了美丽的过程,才能结出漂亮的果实。 不信,你看看方舱医院里的那个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高三女孩,身处逆境还在争分夺秒,每天坚持学习准备高考,医生都被她精神所感动,给她一间临时自习室,叫做“梦开始的教室”。这是一个难得的过程,不管最后高考的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在她的人生当中绝对是一个美好的回忆,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这更是她人生成长与成熟的养料呀。过程就是如此美好。 同学们,高三的朋友们,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次登山之行,登上山巅享受日出日落是迟早的事。不管高三这次线上考试的结果如何,别样的过程只有一次,是值得以后回味的。我也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奋斗,必定冲破重重困难,等到六月花开时,疫情结束后,我们的人生一定已迈上了一个新高度,中华民族又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解析】 【详解】审题: - 33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写作。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这道作文题的材料,阐述的是在当前疫情防控时期,高三学生迎来的特别的考试——线上统一测试的一个热点现象。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考生熟悉的“考试”,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今后人生中的众多考试。审读材料可知,线上考试的特别之处在于“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于是对于这一新现象人们有了新的看法。这个写作任务,写作重点是文体上的要求,是写一篇“评论”。评论的对象就是这场正在进行的特殊的“线上考试”。这个写作任务,隐含的两个信息需要注意:一个是《南方教育时报》中的“时报”,突出当前时事,所以写成“时评”是比较合适的。另一个是“教育众声”这个栏目名,从这个栏目名来看,是要谈教育问题,考生适合从这场特殊的线上考试思考教育的问题。 参考立意: 1、线上考试是“金”不是“荆” 2、线上考试,是疫情阴影下的一次特别练兵 3、家校一体,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4、以线上测试,看新青年、新时代 可用素材: 1、教育部打出“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号召学生居家隔离的同时不要落下学习进度,而此次线上测试则是疫情下除网课以外的另一新型产物,为线上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无法进行强有力监管的情况下,进行这样一次全市统一的考试看似没有必要,实则是营造高考氛围的推动力,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线上学习。这样的一次练兵,不仅考查了考生居家的学习成果,更是给在家散漫懈怠的同学敲响了一记警钟,有着非常的督促和指导意义。 2、线上考试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深刻的启发。疫情当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医生奔赴救治一线,基层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而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学生们,此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应做事,履行学习的义务,使居家学习的价值最大化。在疫情面前,坚持学习、坚持考试,何尝不是一种坚守?何尝不是一种抗疫的体现?“病虐桀桀危亡处,吾心灼灼护国安”,这次线上测试体现的便是全市考生,教育工作者的忠于职守,便是不因疫情而阻碍教育的决心,而考生经历这次考试后,会更加明白学习的方向,努力学习的信心。一次疫情阴影下的特别练兵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相信等到江城春樱盛开的那一天,高三考生们都已经成为“指点江山”的战士,勇敢亮剑高考。 - 33 - 3、新的考试模式,居家的非应试环境,线上无法覆盖的监考盲区……都将成为考试中的一道道障碍。然而高三教师和家长们早已为此做好准备。教师监督家长印卷、封卷、准时发放试卷,家长负责在家中布置考点,以确保考试的正常进行;教师利用通讯工具线上监考,家长在家中贴封条、贴标语,来营造相对严肃的考试氛围;有的家长甚至挂上名牌当起监考员,使考试结果更加真实可信。 4、线上考试,作为考试主体的高三学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不仅仅是对居家学习效果的一次检测,更是对自控能力、自律程度、诚信品格的一次考验,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线上测试,它有和传统考试目的相同的一般性,将会是高三学生们审视、反思自己学习情况的一个契机;它有居家、线上和依赖考生自觉的特殊性,将会成为高三学生们的成年第一课,教育考生们要有“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担当。 5、线上考试,对于社会来说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告诫我们要用更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要以更进步的眼光看待这一批已步入成年的高三学子们。新时代中我们所面临的一次次挑战,也正如一场场没有监考老师的考试,而我们就是答卷人。在此次“抗疫”战斗中,一批批志愿者、医生们主动请缨,不计安危赴国难;在世界对肺炎感到恐慌时,中国有博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它敢于壮士断腕、承受重创,而担起大国的责任。所以,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这次考试的高三学子们,将会成为这个新时代所呼唤的最优秀的新青年,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去应对时代所布置的一场场无人监考的测试,在自己人生的答卷上,在社会发展的答卷上,在时代使命的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结构: 贵在自觉 重在过程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首先,引述材料,介绍背景。然后,指出人们线上考试的看法。最后,针对人们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点题:不需要监考,每个学生都是答卷主导者,贵在自觉,重在过程。 第二部分,阐释理由,分层论述。第一层,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懂得考试特点和规矩,明白考试的意义作弊的危害。第二层,作为一名高三备考的学生,应该懂得考试是一次最好的评估。第三层,联系现实指出,在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应珍惜学习、考试的机会。 第三部分,回扣中心,提出愿望。首先,回扣材料,再次点题:不管高三这次线上考试结果如何,别样的过程只有一次,值得以后回味的。然后,展望美好愿景:我们的人生又迈向一个新高度,中华民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 33 - - 33 - - 3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