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马说(第1课时)教案 鄂教版
《马说》 课题 名称 《马说》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八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这篇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要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考试大纲描述 学生在课堂中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培养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 本届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其次,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主要是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导致部分学生对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非常吃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难点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评价任务 对应学习目标,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可选项)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效果及问题 预设 5 导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唐两朝,科举制的兴起和盛行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由此可见,明君觅得贤才,贤才遇到明君, 在古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此李世民与魏征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古时候能人志士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韩愈才写下《马说》以此明志,那他到底想要伸张自己的什么志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思 一、知识链接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5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基础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 ) 外见( ) 食马者( ) 祗( ) 一石( ) 真无马邪( ) 2.通假字。 食马者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_________________ 真无马邪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③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⑥才美不外见( ) 1.重点句子翻译。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入学习 1.千里马有何特征?又有哪些遭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作者借此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 小组内议上面思考题的内容,讨论出最佳答案。 展 根据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 评 针对学生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检 【堂测堂练】 1.用原文回答: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 即使 )( 只是 )( 受到屈辱 ) (2)( 两马并驾 )( 喂牲口的槽 ) (3)(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 吃 )( 有时 ) (4)( 这样,指示代词 )( 虽然 ) 5 (5)( 犹,尚且 )( 等同,一样 )( 得到 ) (6)( 怎么,哪里 )( 能够 ) (7)( 按照 )( 通“才”,才能 ) (8)( 拿 )( 面对 ) (9)( 懂得,了解 ) 2.一词多义。 其:①( 难道,表反问语气 ) 食:①( 吃 ) ②( 恐怕,表推测语气 ) ②( 通“饲”,喂 ) 能:①( 能力 ) 策:①( 驱使,驾驭 ) ②( 能够 ) ②( 马鞭 ) 而:①( 表修饰,不译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转折,但是,却 ) 5.C(停下) 6.BD 7. (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