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 第5周周末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5周周末 今天复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考点一、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名师点睛】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1. 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沿海) (1)原因: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 2.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4. 较快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等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 6 - 5. 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6. 陷入绝境(1945~1949年) (1)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实业救国”思潮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2)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做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3)实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4)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5)结果:“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民族工业的春天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 【试题演练】 1.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 D.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 - 6 - 【答案】D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我要练习 1、(2015年海南卷历史14)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戊戌变法失败是1898年,A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内容有废除科举、编练新军,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以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为主,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学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 【名师点睛】清末新政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呈现不多,但是高考考查中有所体现。虽然清末新政本质是上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其中的发展工商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措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种种可能。 2、(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 6 -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清末新政•科举制的废除 【名师点睛】本题以《大公报》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教育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剪辫的新国民和留学生,为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要戴上假辫子”,这实质上说明科举制度对社会观念转变的迟滞作用。本题契合社会转型和创新意识,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好题。 3、(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 6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考生抓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主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6 -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法制建设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 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