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京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语文 202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写在答卷纸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似乎是__________________,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未必周延。 ②这幅画,从构思到布局和题词,处处可见__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汪曾祺画中的精品。 ③个别文化类节目__________________,冒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极大降低了节目真正的文化品质。 A. 不刊之论 用心 鱼龙混杂 B. 不经之谈 匠心 鱼龙混杂 C. 不刊之论 匠心 鱼目混珠 D. 不经之谈 用心 鱼目混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不经之谈,意思是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经常指用的道理、法则等。此处是说培根的话似乎很精当,应选“不刊之论”。 用心,1、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2. 存心;居心。3. 费心;留意。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指画的构思,应选“匠心”。 鱼龙混杂,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此处指个别文化类节目冒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应选“鱼目混珠”。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6 -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在奇绝 ②好似一条粉红绒毯 ③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 ④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⑤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 A. ②③①⑤④ B. ②③⑤④① C. ⑤④①②③ D. ⑤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 此段文字需要填写有五处。前两空是描写千佛山的美景,是站在铁公祠前远望千佛山,根据“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以及后面“正在叹赏不绝”可知,这两处应是描写千佛山美景并发出赞叹,⑤的“大画”以及④的“数十里长的屏风”能够与之呼应;后三空,②的“绒毯”与③的“垫子”照应,①是最后的赞叹。整个排序为⑤④②③①。 故选D。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G时代,电视媒体能否在移动端实现“弯道超车”,取决于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水平。 - 26 - B. 不仅高科技企业需要研发类高端人才,而且对于优秀的中高职人才,也有很大需求。 C. 中国女排不懈拼搏,多次荣获世界冠军,为球迷们展现出更加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 D. 发改委提出,要破除市场壁垒,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B项,“不仅”语序不当,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高科技企业”,因此“不仅”应放到“高科技企业”后面; C项,“不懈拼搏”与“为球迷们展现出更加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语意上衔接紧密,因此“多次荣获世界冠军”应放到句子最后。 D项,“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宾语残缺,应在最后加上“规定”;“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 宾语残缺,应在最后加上“应用”。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鼠年将至,衷心祝愿篮球队的同学们机灵如米老鼠,勇敢似小牛犊! B. 您在文学上的造诣令我感佩,现寄上近作小诗一首,希望您不吝赐教。 C. 如此厚礼,我真的受之有愧,但您远道而来,却之不恭,我还是拜领了吧! D. 挑山工啊!厚重的泰山精神,你忝列其中!博大的泰山文化,你挑起一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D项,“忝列”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是一个谦辞,不能用于说别人。此处用来说挑山工,不合适。 故选D。 - 26 -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乙】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①,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在右近待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①息隐、海陵之党;息隐,唐髙祖的长子,名建成。海陵,髙祖第四子,名元吉。二人谋害秦王(即唐太宗)未成而遭诛杀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 直栏横槛 槛:栏杆 C. 雅好儒术 雅:风雅 D. 得帝王之体 体:身份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B.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C.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D.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牧连用排比有力地谴责了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再用短句生动地展现了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说明了秦灭亡的必然性。 B. 唐太宗即位伊始,面临内忧外患,他采取了一系列得民心的举措,如求贤士、废旧弊、惩贪官等,使国家秩序井然。 C. 太宗时山东一带民风淳厚,乡民会热情款待来往行客,有的行客发迹之后也会赠还财物给乡民,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D. 两篇文章皆以史为鉴,《阿房宫赋》希望唐王朝吸取秦亡的教训,《贞观政要》歌颂“贞观之治”,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答案】5. C 6. B 7. C 8. (1)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2)监狱常常空着,百姓也不用关上大门。又接连丰收国家富足,一斗米三四钱,商旅不用携带粮食,从路上就可以供应。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 26 - C项,“雅好儒术”意思是“平素爱好儒术”。雅:平素、一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想要谋害太宗的人有数百千人,事情平静下来后,又任用他们作为左右侍从的大臣,心胸坦荡,没有疑惑隔阂。 其中,“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数百千人”是一个整体词语,不能断开,排除AC项;“豁然”的主语是“心术”,“近侍”应当属于上句,排除D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有的行客发迹之后也会赠还财物给乡民”错,原文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其中“或发时有赠遗”意思是“或者出发时都得到馈赠”。其中“发”是“出发”,不是“发迹”;“赠遗”是村民馈赠给客人,而不是行客赠还财物给乡民。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函谷举,被动句;举,攻占;可怜,可惜;焦土,化为焦土。(2)囹圄,监狱;稔,丰收;赍,携带;取给,取得供应。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 26 - 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甲】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乙】 - 26 - 太宗即位时,霜露灾旱异常横行,粮食稻谷物价上涨,突厥侵犯骚扰,州县骚动。皇帝忧心忡忡,锐意治理国家政务,崇尚节俭,广施恩德。这个时候,从京都到黄河以东,以南,陇右,灾荒更加严重,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米。老百姓虽然到处乞讨食物,不曾嗟叹怨恨,没有一个不想保全自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粮食丰收,都回到自己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离奔散。深得人心。再加上我从谏如流,平素爱好儒术,急切寻找士人,务必选择官吏,改革弊政,兴复典章制度,每每凭借一件事情,接触相类似的事物都是好的。开始时,息隐、海陵这些党派,想要谋害太宗的人有数百千人,事情平静下来后,又任用他们作为左右侍从的大臣,心胸坦荡,没有疑惑隔阂。当时人认为这些人都能够用来决断重大事情,获得帝王的谅解。深恶痛绝那些贪官污吏,凡是有违法受受贿赂的人,必然严惩不殆。在京城外面流放的有犯法的人,都遣送回来上奏朝廷,按照他所犯的法律,给予严厉的刑法。于是官吏大多清廉谨慎。控制驾御王公贵族,妃嫔主人的家族,世家大族以及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都害怕避匿起来,不敢欺侮地位低下的人。作买卖的商人止宿于野外,也没有盗贼了,监狱常常空着,百姓也不用关上大门。又接连丰收,国家富足,一斗米三四钱,旅行的商旅不用携带带粮食,直接从道路上供应。到了山东那些村落,经过的客人,必定厚待供应他们,或者出发时都得到馈赠。这个都是古代没有的啊! 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① 白居易 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 玉怜同匠琢,桂恨隔年攀。 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 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 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 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 【注】①《登科记考》:“乐天在十六年第二榜,郑方在十七年第三榜。”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及第前“勤苦”与及第后“优游得意”对照,暗含对郑方苦学及第的祝贺。 B. 第二联以“玉、桂”喻郑方及自己,“恨”表明二人不能同科及第的遗憾之意。 C. 第三联反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意,表达了对郑方暂归洛阳闲居的理解。 D. 尾联用“云衢”比喻高位,“日相待”表现了诗人对郑方诗坛扬名的殷切期许。 10. 四、五两联表现了郑方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9. D 10. 四、五两联表现了郑方闲适的生活状态。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联“谷幽莺暂还”,又为下联的抒情做了铺垫;也衬托了郑方高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生活状态的羡慕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 26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尾联用‘云衢’比喻高位,‘日相待’表现了诗人对郑方诗坛扬名的殷切期许”错,尾联的意思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每天都在等待着你,不要辜负了身闲的愿望”。表达了对郑方选择闲居生活的认可与羡慕。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诗句的作用通常要根据其位置来理解其结构上的作用,其次可从对人物、情感主旨的作用的角度来分析。 “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描写的是郑方回到洛阳之后的闲适生活,散步、吟诗、饮酒、开怀大笑;“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描写的是闲居之处的环境,门前临水,窗外对山,“迥”和“深”写出了环境的幽深宁静。 作用,结合上联“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以及下联“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可知,四五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谷幽莺暂还”的具体描写,也为下联的抒情做了铺垫;另外,这样清幽的环境也衬托出了郑方隐者的出尘脱俗的高洁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论语》) (2)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 26 -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国覆亡教训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对权贵的蔑视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质胜文则野 (2). 性本爱丘山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惊涛拍岸 (5). 术业有专攻 (6). 赢得仓皇北顾 (7).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 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参省”“攻”“仓皇”“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1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阿菊 简媜 阿菊偷偷去算命,她想知道,她公公什么时候会死。 八十一岁的公公两年前中风,原本赁居在外的他回家找子女。那时,阿菊刚送走罹癌两年的婆婆不到一年,一口气还没喘够。阿菊的儿子考上大学搬了出去,女儿上高中,先生被公司外派当干部,阿菊自己也刚度过最难受的更年期,家中只剩她与女儿。原本盘算重回自己的生活轨道,到社会大学上课,学太极拳,把自己的寡母接来住一阵子,好弥补分离多年的母女亲情——阿菊非常爱她的妈妈。 就在这时候,公公中风住院了,他的两儿两女在病房外商量往后怎么办。两个女儿端出事不关己的样子,一个说我去上厕所,一个说我去看爸一下,不久联手背起包包说要先回去了,免得塞车。只剩两个儿子,你看我,我看你。阿菊事先表明:“不可以丢给我,妈妈从头到尾都是我照顾的,不可以再把你爸丢给我哦!我也想孝顺我妈妈!” “阿菊说的也是,”阿菊先生对他哥哥说,“她的身体好像也不太好,你知道我现在外派,是不是……” 再婚又晚育的哥哥面有难色,说:“你嫂嫂上班,婷婷才四岁,我家空间也不够……” - 26 - 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哥哥说:“弟弟,我这个哥哥没你出息,我要是有钱换个大房子,爸爸由我照顾也是应该的,你就同情你哥哥吧!” 就这么定案。阿菊发了一大顿脾气:“怎么能这样!妈生病,他说婷婷还没断奶,爸生病,他说婷婷上幼儿园!空间不够没关系,我跟他换屋住!”她先生临上飞机前,半跪着求她,女儿拉起爸爸,对阿菊说:“妈,爸都跟你跪了,你还要怎样?你不是教我们要孝顺吗?言传不如身教啊!”阿菊只好答应。 阿菊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钟点女佣,早上把午餐备好,让公公蒸来吃,她自己去图书馆、咖啡厅打发时间。没想到晚上六点回到家,公公叫饿——原来他蒸好饭要拿出来时失手打落在地,手脚不听使唤,不会收拾,饭茱都还在地上。阿菊问他:“你怎么不打电话给我?” 公公说:“吃了饼干。”阿菊蹲在地上收拾,有点自责。 这情况很明白了,留他一个人在家,会出事的。阿菊的“暂时性离家出走”计划宣告失败。 当然,她也觉得在外混一整天蛮累的,搁下一堆家务没做,又花钱喝咖啡,太不划算。 秋冬之交,公公晕倒了。他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疑似再度中风。阿菊很矛盾,希望就这么有个了局,又怕老人家有个万一,他的女儿、儿子会怪她:“你专心照顾,怎么把爸爸照顾成这样?” 医生做了详细检查,告诉阿菊:“只是一时眩晕跌倒,伤到筋骨,你公公的身体还不错!”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岂料越哭越顺口,竟致双肩抽搐。医生拍拍她的肩,安慰道:“不用担心,他明天就可以出院了!以后多注意,避免再跌倒。”护士小姐低声称贊:“真有孝心啊!”阿菊心中五味杂陈。 由于伤到筋骨,大小便都得靠她了。阿菊受不了,跟先生商量请外佣或是送养老院。隔海电话中,先生颇苦恼地说:“唉,这也是一笔花费,毎个月总要多三万开销。你也知道,我哥哥拿不出来,两个姐姐更不可能,这笔钱如果能省下来,我们儿子将来要出国留学也有个本。我在这里省吃俭用,唉,你也知道。” 阿菊身体累坏了,但头脑没坏。确实,一年省三十六万,三年一百零八万,这笔钱与其给别人,不如给儿子出国留学。阿菊没搭腔,最后叹一口气,丢了一句:“再说啦!” 第二天,阿菊偷偷去算命。 她把公公的生辰八字给了算命先生,先生清了清喉咙,嗯嗯两声,说:“这人前世积德造福,今生遇大劫必有贵人啊!晚年子女尽孝,得养天年,九十岁有一劫,若过了这关,百岁可期啊!” - 26 - “百……百岁!”阿菊听得面如土色,说不出话,脑中好像有什么轰隆隆作响,问先生,“刚刚有飞机飞过吗?” 先生愣了一秒,觉得驴唇对不上马嘴,喝口茶,问:“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阿菊说:“那就,看看我的吧!”她把八字给了先生。 先生抬头看阿菊:“流年凶险,有血光之灾。” 阿菊扑哧一笑,心想:“你不死,我死!” 但这个念头在回家路上打消了。她中途转车去了弟弟家,一进门看到老母,忍不住诉了满坑满谷的苦楚。阿菊对老母说:“你要活久一点,等我好好孝顺你!” 老母说:“你不必为我烦恼,你公公正需要人照顾,你好好顾他就好了。你做人的媳妇,铺路铺一里,不差最后一畚箕。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佛祖知道。” 阿菊抱着老母亲,哭了起来。 12.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公中风打乱了阿菊原本的生活计划,也为下文公公晕倒、阿菊算命等情节做了铺垫。 B. 两个女儿认为赡养老人只是儿子的事,逃避对老父亲的照顾,与阿菊的行为形成了对比。 C. 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真实,细节生动,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容易引发读者的内心共鸣。 D. 本文展现了阿菊夫妇在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冲突中的艰难处境,彰显了底层人物的光芒。 13. 请分析文中划线处的人物心理。 (1)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 (2)阿菊扑哧一笑,心想:“你不死,我死!” 14. 小说结尾有关阿菊老母的叙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12. D 13. (1)对公公的愧疚、对其他儿女责怪自己的担忧、对继续奉养公公的委屈;(2)感到照顾公公前路漫漫,自己何时才有出头之日的绝望。 14. 表现了阿菊母亲的通情达理与善良仁慈;揭示了阿菊的良好的家教,使得阿菊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展现了文本主题,赡养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 26 - D项,“阿菊夫妇”错,文中的主人公不包括阿菊的丈夫,他并没有照顾自己生病的父母,所以应当是“阿菊”;“底层人物”也不准确,阿菊是个家庭妇女,但是丈夫收入颇丰,算不上“底层人物”,应当是“普通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及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通过分析句子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语境,再结合人物心态分析句子表达的人物的心理。 (1)“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这是阿菊的动作神态描写,是阿菊公公晕倒送医院后,医生做了详细检查,告诉阿菊:“只是一时眩晕跌倒,伤到筋骨,你公公的身体还不错!”时阿菊的表现,在结合前后文“阿菊很矛盾,希望就这么有个了局,又怕老人家有个万一,他的女儿、儿子会怪她:‘你专心照顾,怎么把爸爸照顾成这样?’”“阿菊心中五味杂陈”可知,这痛哭,有对公公的愧疚,怕他的儿女责怪的担忧,以及公公身体没有大问题自己还得继续照顾、不能有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委屈。 (2)“阿菊扑哧一笑,心想:‘你不死,我死!’”,这是阿菊的心理描写,是阿菊在听到算命先生说公公“这人前世积德造福,今生遇大劫必有贵人啊!晚年子女尽孝,得养天年,九十岁有一劫,若过了这关,百岁可期啊!”,以及说自己“流年凶险,有血光之灾”后的反应,表现了阿菊感到照顾公公前路漫漫,自己何时才有出头之日的绝望心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先概括情节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等角度分析。题目是,小说结尾有关阿菊老母的叙写有哪些作用? 阿菊母亲说:“你不必为我烦恼,你公公正需要人照顾,你好好顾他就好了。你做人的媳妇,铺路铺一里,不差最后一畚箕。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佛祖知道。”这段话表现了阿菊母亲的通情达理与善良仁慈;也揭示了阿菊之所以能做到对公婆尽孝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来自于老母亲的良好的家教,使得阿菊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同时借由老母亲的语言描写,展现了文本主题,那就是赡养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应当以理解、宽容之心去看待养老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 26 - (3)侧面烘托,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重新发扬诗歌的抒情传统 孙康宜 我们对陶渊明的兴趣,源于对其抒情艺术的极大关注。王羲之主要是在其散文《兰亭集序》中有些抒情的内容,而陶渊明的诗歌则充满着抒情的音符。“念之动中怀”,他在《游斜川》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说。而我们也立刻认出,如同早先中国古典抒情诗的特殊歌唱一般,这是个人内在情感的发抒。正像《诗·大序》中所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正是陶渊明个人的声音,复活了古代的抒情诗,宣告了他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哲理诗歌模式的背离。要之,玄言诗缺乏感情的声音,而陶渊明诗的特征却在于高质量的抒情。 一旦我们承认陶渊明的诗歌是抒情的,那么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个性风格。他对诗歌的贡献不只局限于使古典抒情诗复活,实际上他的诗歌抒发了人类普遍的感情。这一特色使他得以用一种不同于他同时代人的手法去处理其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他想象自己死亡情景的《拟挽歌辞》三首为证。 这组诗的开头说道:“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乍读这两句,人们或许会以为这组诗是玄言诗,因为它的确像是哲学的说教。但很快读者就会为它强有力的抒情所震撼——戏剧化了的“我”开始告诉我们,他那死去的形体如何第一次躺在棺材里,他的亲戚和朋友如何在他身旁哭泣,还有他最终如何被埋葬入土。所有这一切都是用抒情诗的口吻来表达的,因此它不啻是诗人在披露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情感。 - 26 - 有一点应当注意:严格地说,陶渊明并不真正是王羲之以及其他著名玄言诗人如孙绰、许询等的同时代人。这些诗人在陶渊明二十岁以前就已去世,而当时有一种与玄言诗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开始渐渐地发展。最终,新的文学品味出现了,它以文学藻饰为其特征,对于质木无文的东晋诗歌典型风格,是一个明显的反拨。这一新的风格倾向,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后来的一百五十年中统治了中国的文坛。 不管怎么说,陶渊明既不站在玄言诗风一边,也不站在新兴的唯美主义运动一边。他是孤独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转变时期,并且受到与其文学品味相对立的一套诗歌批评标准的评判。后来几十年中的文学批评家们,或多或少都认为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缺点就在于不修饰词汇。例如,杨休之说:“陶潜之文,辞采未优。”钟嵘看来是比较同情陶渊明诗的个性风格的,但他仍然不愿意将陶诗列入“上品”,仅把陶渊明看作“中品”诗人,尽管他赞赏陶诗的总体成就。他的理由非常清楚——“世叹其质直”,他试图为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而争辩,认为陶诗并不总是有欠于“风华清靡”,因此不能说它是“田家语”。这个事实——即钟嵘发现有必要为陶诗的不假修饰作辩护的事实一—强烈地透见新的美学标准的巨大影响。 《陶征士诔》的作者颜延之,是兴起于东晋末年新诗风运动中的一名重要诗人。他的诔辞只颂扬了陶渊明的高洁人格,却只字未提陶的文学功绩。这种对于华丽风格的偏好,并不自颜延之和他的同时代人始。更早一些,西晋时期许多有名的诗人,诸如潘岳和陆机,已喜欢在诗歌中使用华美的辞藻。 陶渊明当然熟知西晋诗歌的总体倾向,但他没有像同时代的后生晩辈那样,选择模仿西晋诗歌的道路。他的诗歌,给人以一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尝试去创造平易风格的印象,其诗风与锻炼字词的作法引人注目地相对立。在他的诗里,日常口语般的表达每每流畅地融入叙述的脉络中:“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同样不寻常的是,陶渊明在诗歌中多次采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这种直接摹拟日常对话的作法,使得他的诗生动活泼,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总的来说,陶渊明偏爱诗歌中某些更有弹性的结构,喜欢在诗歌文法的多样化方面自由地弄笔。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正是他独立个性的表现。陶渊明的诗歌是反其时代潮流的一种个性化创作,其“平易”正是自我抒情的一个信号。 (选自《抒情与描写》,钟振振译,有删改) 15. 关于晋朝诗人的诗歌风格,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的诗歌重在抒发个人内在情感,不同于同时代各种流派的诗风。 B. 王羲之等东晋文人以创作玄言诗为主,诗歌内容空洞,只有浮华的形式。 C. 陶渊明的诗歌不假修饰,有评论家认为即便他人格高洁,诗歌也不算上乘。 D. 以陆机为代表的西晋文人偏好华美的辞藻,这种风格后来一度统治了文坛。 16. 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陶渊明的创作有别于当时的玄言诗风和唯美主义,但符合先秦诗歌的抒情传统。 B. 虽然哲理诗歌模式在当时文学界占统治地位,但玄言诗缺乏感情,像是哲学的说教。 C. 陶渊明的时代出现了以文学藻饰为特征的新倾向,杨休之、颜延之等都受其影响。 D. 钟嵘虽然为陶渊明辩护,认为文辞质朴是他的优点,但还是将其诗作列入“中品”。 17. 根据本文内容,对陶诗中的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句诗含有强有力的抒情,诗人抒发了自己面对死亡时心中最隐秘的情感。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有着日常口语般的表达,却体现了深思熟虑之后创造的平易风格。 C.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采用问答句式,虚构了“君”这一形象,表达了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诗重在自我抒情,体现了诗人反时代潮流的个性化创作。 【答案】15. B 16. D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诗歌内容空洞,只有浮华的形式”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宣告了他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哲理诗歌模式的背离。要之,玄言诗缺乏感情的声音”,可见作者只是说玄言诗是哲理诗歌,缺乏抒情,但看不出“诗歌内容空洞,只有浮华的形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 - 26 - 项,“认为文辞质朴是他的优点”错,原文说“钟嵘看来是比较同情陶渊明诗的个性风格的,但他仍然不愿意将陶诗列入‘上品’,仅把陶渊明看作‘中品’诗人,尽管他赞赏陶诗的总体成就。他的理由非常清楚——‘世叹其质直’”,可见钟嵘并不认为文辞质朴是他的优点。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虚构了‘君’这一形象,表达了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错,此句中的“君”就是陶渊明自己,并非虚构了一个人物;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摹拟日常对话的作法,使得他的诗生动活泼,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非“超越日常生活”。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区块链?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到数学、密码和计其机编程等很多技术问题。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其广阔的应用场景,大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只要能够确保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那么区块链就可以解决信息的“存”和“证”难题。比如在版权领域,区块链可以用于电子证据存证,可以保证不被篡改,并通过分布式账本链接原创平台、版权局、司法机关等各方主体,可以大大提高处理侵权行为的效率。在金融、司法、医疗、版权等对数据真实性要求高的领城,区块链都可以创造安全、高效的应用场景。 - 26 - 区块链“分布式”的特点,可以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与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不同,区块链上的信息都会通过点对点广播的形式分布于每一个节点。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探索将房地产数据上链,在买房的时候,老百姓只需要到银行跑一次就可以实现产权过户。可以预见,随着“区块链+政务”的落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办理将成为常态,以后再也不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了。 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很大程度是因为缺少信任,交易成本高、违约风险大。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到“信任互联网”的转变。区块链可以増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可信度,通过链上可拆分的电子凭证实现资金的流转融通,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 市场经济是复杂系统,如何实现多方主体的高效协同,是经济发展的共同难题。尤其是在全球语境下,跨境支付、跨境贸易、跨境物流,更是涉及到各个国家出口、进口、运輸、监管等各个方面。有人做了一个统计:2014年,马士基航运从非洲肯尼亚运输牛油果和玫瑰至欧洲荷兰,耗时1个月的跨国运输涉及超过30个主体200多次沟通交互。而把区块链运用于全球贸易,通过“智能合约”,各方都可以同时协作管理,保证所有信息电子化实时共享,从而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得各个离散程度高的主体仍能有效合作。 总之,区块链通过创造信任与合作机制来创造价值。随着区块链与金融资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的价值将在数字世界流转,将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变革升级。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早有布局,人才储备相对充足,应用场景比较丰富,完全有条件在这个新赛道取得领先地位。 同时还要看到,区块链目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安全、标准、监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大方向没有错,但是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才能够在有序竞争中打开区块链的想象空间。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人类能够发展出文明,是因为实现了大规模人群之间的有效合作。亚当·斯密所阐释的“看不见的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由此观之,区块链极大拓展了人类信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许,区块链不只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更是下一代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 (选自2019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以下对“区块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块链涉及到数学等很多技术,可以用来解决社会生活中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B. 虽然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但并非所有的上链信息都能解决信息的“存证”难题。 C. 由于区块链“分布式”的特点,跨部门办理业务可能不再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 D. 区块链拓展了人类信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将成为新的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 - 26 - 19. 依据文意,下列预测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公共服务领域,将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为人民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B. 当区块链运用于全球贸易,非洲的牛油果就可以直接运到荷兰,不再需要涉及几十个主体之间的沟通。 C. 由于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打通,传统产业的价值将大大降低,区块链会迅速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 D. 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人才储备相对充足,因而在这个新赛道上将最先取得领先地位。 20.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区块链”如何创造信任与合作机制。 【答案】18. B 19. A 20. (1)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2)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能够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从而大大拓展人类信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但并非所有的上链信息都能解决信息的‘存证’难题”错,原文说“只要能够确保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那么区块链就可以解决信息的‘存’和‘证’难题”。可见只要信息和数据真实,所有的上链信息都能解决信息的“存证”难题。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 - 26 - 项,“非洲的牛油果就可以直接运到荷兰,不再需要涉及几十个主体之间的沟通”错,原文是“而把区块链运用于全球贸易,通过‘智能合约’,各方都可以同时协作管理,保证所有信息电子化实时共享,从而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得各个离散程度高的主体仍能有效合作”,可见不是不需要沟通,而是能够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成本。 C项,“传统产业价值将大大降低”错,原文是“随着区块链与金融资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的价值将在数字世界流转,将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变革升级”可见不是“传统产业的价值降低”,而是“传统产业的价值将在数字世界流转”。 D项,“因而在这个新赛道上将最先取得领先地位”错,原文是说“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早有布局,人才储备相对充足,应用场景比较丰富,完全有条件在这个新赛道取得领先地位”,是说中国“有条件”在这个新赛道取得领先地位。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结合“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可以増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可信度,通过链上可拆分的电子凭证实现资金的流转融通,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可概括出“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 “而把区块链运用于全球贸易,通过‘智能合约’,各方都可以同时协作管理,保证所有信息电子化实时共享,从而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得各个离散程度高的主体仍能有效合作”可概括出“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能够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从而大大拓展人类信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八、名著阅读(8分) 21.根据《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 26 -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传入二人耳内,他二人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泪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__________临风洒泪,一个在________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上文中的“老冤家”指___________,两个“小冤家”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填入文中空缺处的院落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贾母 (2). 贾宝玉 (3). 林黛玉 (4). 潇湘馆 (5). 怡红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相关知识。此段内容出自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宝黛吵架”一段,原文是: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22.根据《哈姆雷特》的相关内容填空。 哈姆雷特是A_________国的王子,他利用“戏中戏”《B_____》来证实杀父仇人,最终为父复仇。他的经典台词“C_____”表达了对人生困境及艰难抉择的终极思考。 【答案】 (1). 丹麦 (2). 《捕鼠机》 (3). 生存还是毁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 26 - 《哈姆雷特》故事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捕鼠机》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汉姆雷特经典台词之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第三幕第一场) 九、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一年级要组织诗歌朗诵会,高一家长的QQ群里议论纷纷—— 甲:诗歌朗诵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我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 乙:高考会考诗歌朗诵吗?如果不考,何必浪费学习时间?学校要现实一点。 丙:孩子搞诗歌朗诵怎么都没得到我的同意?我好歹也要知道他在学校做些什么。 丁:我不懂诗歌,但我相信老师的安排自有他们的道理,我们没有必要干预。 …… 对于以上的议论,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 有人说数理化是固体,它代表着科学的严谨与坚定,容不得一丝变动;有人说音体美是液体,它代表着川流不息悠扬婉转的旋律与动感十足的魅力,无拘无束没有固定的形式;而我要说,诗歌,“你是气体,你代表着广博、深邃与悠远。” 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就不能呼吸,难以生存。 你散发的是馨香的气体,你那芬芳的气味,传承千年,流转不息。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到《楚词》中的雄心与赤诚。从陶渊明的淡泊悠远,到李白的豪放潇洒。从清新飘逸的唐诗,含义隽永的宋词到雅俗共赏的元曲。 - 26 - 然而,你是气体。 丝毫细笔绘不出你的模样,点点浓墨描不出你的颜色,唐诗宋词诵不出你的芬芳。有了你,我结识了李白、杜甫。他们带给我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清新浪漫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有了你,我结识了李清照,柳永。他们带给我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凄婉迷茫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无限伤感。有了你,让我与古今中外的文豪大家、文学巨匠慷慨而谈。 你不止是气体,你是我的世界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你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你是冬寒中盛开的一抹殷红,你是那深山中的一道清溪。有了你,我的世界有了色彩。你是一片生机郁葱的绿丛,你是一座奇趣云集的百花园,使我不由自主地去拥抱晨雾中的那轮朝阳,携侣那夕阳下的一缕红霞,心中荡漾起那一抹涟漪。 有了你,我的世界更加宽广。 在你那博大的胸怀中,我找到了顶天立地的撼世英雄,发现了妄为奸诈的卑鄙小人,观看雄奇巍峨的崇山峻岭,游赏了浩瀚苍茫的大海,漫步走过妩媚的小桥流水,沐浴着缕缕温暖的阳光,品味着点点甜润的细雨柔风。 有了你,我的生活轻松惬意。有了你,我心鹜八极、如饮醇酒、身心俱醉。有了你,我的小帆在茫茫人海中乘风破浪。有了你,我拥有了开启筋骨心灵的钥匙。有了你,我有了施展才华的万里疆场。有了你,我纵横古今、驰骋中外。 诗歌,我的世界,因你而精彩。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围绕学校举办诗歌朗诵会,有几位家长发表看法。甲认为“诗歌朗诵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我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这是对学校举办诗歌朗诵会持肯定态度,能够认识到诗歌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乙认为“高考会考诗歌朗诵吗?如果不考,何必浪费学习时间?学校要现实一点”,这是把学习与诗歌朗诵对立起来,是对学习的误解,也是唯成绩论的家长的代表;丙认为“孩子搞诗歌朗诵怎么都没得到我的同意?我好歹也要知道他在学校做些什么”,这位家长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但没有认清自己的权限;丁认为“我不懂诗歌,但我相信老师的安排自有他们的道理,我们没有必要干预”,这位家长选择全权放手,信任学校的安排,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 据此,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或赞扬、或批判、或辩证看待来写作,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三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可以综合立意。这篇作文审题有难度,立意也比较复杂,考生要先梳理清楚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然后再写作。 - 26 - 参考立意: 1、诗歌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能够让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2、莫让功利化的学习影响孩子的精神健全; 3、家校合作,共育栋梁; 4、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 结构示例: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表达诗歌对他的意义,题目是《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开头用排比比喻和对比的形式表达对诗歌的赞美,接着单独成段亮出自己的看法,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就不能呼吸,难以生存。接着以抒情笔调从《诗经》到元曲,书写对诗歌的赞美。然后以“然而,你是气体”“你不止是气体,你是我的世界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有了你,我的世界更加宽广”几个板块,表达诗歌对自己的意义。最后呼喊,诗歌,我的世界,因你而精彩。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呼应标题,首尾呼应。 参考素材: 1、一个落榜举人,放着“四书”“五经”不读,八股不作,却研究农业与地理,在当时看来,都是无用之学。左宗棠当时花费大量时间,耗费心血来研究这些东西,不但看不到前景,也找不到任何出路。 但是,有用与无用,会相互转化。左宗棠后来在陕西、甘肃、新疆带兵打仗,所有的军粮都在当地解决,这些学问都是他年轻闲居在农村种田时摸索出来的。而他对中国新疆版图、地理情况了如指掌,又得益于他早年在家里自绘地图。他的地图一旦派上用场,连俄罗斯人也难以望其项背。这些需要数十年的积累,不是靠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得来的。 无心插柳柳成荫。左宗棠这种非功利的读书方法,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功。 2、我们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看鸡蛋就恨不得数小鸡,就恨不得鸡生蛋蛋生鸡,一夜暴富,享万世荣华,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病。在读书方面就表现为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上名牌中学、名牌大学成了读书的唯一目的。于是,在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上演了一出出科举时代的悲喜剧。其流弊是很明显的。 3、古诗词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她还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她也犹如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我们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让古诗词走进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生活! 4 - 26 - 、诗词中,我感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更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明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可贵,可我更欣赏“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哪怕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如此绚烂的诗词,诗词中,我感悟春夏秋冬,领悟美丽山河,珍惜绵绵友情,更激发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我要为我的祖国做更多的贡献,谱写更加美丽的诗词,让美丽富强的祖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睛】作文开头的模式 1、 开门见山 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与内容有关的人、事、物。 2、比喻开篇 用一个事物打比方,说明另一个道理。 3、设问开头 文章以提问开头,通过提问,启人以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设置悬念 在开头提出问题,摆出矛盾,设置疑团,却不作答,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5、议论开头 文章的开头用耐人寻味的富有哲理性、知识性的语言进行议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或主张,引出下文。 6、抒情开头 文章一开始就把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爱憎感情抒发出来,使读者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7、情景交融 文章开头描绘出一种特殊的笼罩全篇的氛围和情调,导入正文。 8、引用开篇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