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合格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合格考)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人的形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 高鼻梁与塌鼻梁 B. 卷发与直发 C. 五指与多指 D. 眼大与眼角上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相对性状的概念,要求学生能把握其内在含义,能正确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详解】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眼大和眼角上翘不是同一性状。‎ 故选D。‎ ‎2. 下列杂交组合(遗传因子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会发生性状分离  ( )‎ A. EE×ee B. EE×Ee C. EE×EE D. Ee×Ee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 - 27 -‎ 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据此答题。‎ ‎【详解】A、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 B、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C、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Ee×Ee→后代出现显性:隐性=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故选D。 ‎ ‎3. 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A. 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结合 D. 必须统计足量的F2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据此答题。‎ ‎【详解】F2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即F1的基因型为YyRr,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这是F2出现9:3:3:1的条件之一,A不符合题意;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符合题意;F1产生的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F2出现9:3:3:1的条件之一,C不符合题意;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不符合题意。‎ - 27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现象及孟德尔所作出的解释,再准确判断各选项,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4.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 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维持了亲代与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稳定;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结合在一起,使子代具有亲代双方的优良特性,有利于物种适应生存环境。‎ ‎【详解】由分析可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重要作用,即C正确。‎ 故选C。‎ ‎5. 下列关于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的成功说明了实验材料的重要性 B.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了性状分离现象的必然性 C. 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设计实验予以检验 - 27 -‎ D. 提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才得以成功,说明了实验材料的重要性,A正确;‎ B、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B正确;‎ C、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设计了测交实验予以检验,C正确;‎ D、孟德尔并没有提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孟德尔所在的年代没有“同源染色体”一词,D错误。‎ 故选D。‎ ‎6. 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的行为是( )‎ A. 同源染色体配对 B.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片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 27 -‎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在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该行为,A错误;‎ 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该行为,B正确;‎ C、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在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该行为,C错误;‎ D、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片段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在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该行为,D错误。‎ 故选B ‎7. 如图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考虑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②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之比是9:3:3:1‎ B. ①、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是1:1:1:1‎ C. 四株豌豆自交都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 D. ①株中基因A与a的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 2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A、①基因型AaBb、②基因型AaBb,两者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之比是9:3:3:1,A正确;‎ B、①基因型AaBb、③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是1:1:1:1,B正确;‎ C、④的基因型为Aabb,四株豌豆自交后代基因型都有AAbb,C正确;‎ D、基因A与a是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D错误。‎ 故选D。‎ ‎8. 黄色圆粒(YyRr)豌豆与另一个体杂交,其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占3/8,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YyRr B. Yyrr C. yyRr D. Yyrr或yyRr ‎【答案】D ‎【解析】‎ 黄色圆粒(YyRr)豌豆与另一个体杂交,其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Y_R_)占3/8‎ - 27 -‎ ‎,而3/8=3/4×1/2,据此可推知:若将双亲的两对基因拆开来考虑,则有一对基因相当于杂合子自交,另一对基因相当于测交,进而推知另一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或yyRr,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9. 下列叙述中,能确定是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一条来自父方,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B. 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D. 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 ‎【详解】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形态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 B.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所有细胞都进行不均等的胞质分裂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半来自父方,半来自母方 D. 形成1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个精原细胞和10个卵原细胞 - 27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A、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A错误;‎ 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只有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进行不均等的细胞质分裂,而第一极体细胞质均等分裂,B错误;‎ 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正确;‎ D、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1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3个精原细胞和10个卵原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掌握配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 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B. ‎ C. D. ‎ - 2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根据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且符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且符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 C、根据c(丙)系谱图只能确定是隐性遗传病,且符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 D、根据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全部在染色体上 B. 染色体是由基因组成的 - 27 -‎ C.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D. 染色体上的基因以一定的次序排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DNA,所以也有基因,A错误;‎ B、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B错误;‎ 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有若干个基因,C错误;‎ D、基因在染色体上城线性排列额,D正确。‎ 故选D。‎ ‎13. 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的雄果蝇中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因此亲本控制翅型的基因型肯定为Bb×Bb。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全部为白眼雄果蝇,不会出现1/8的比例,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 ‎【详解】A.根据分析,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 - 27 -‎ B.F1出现长翅雄果蝇(B-)的概率为3/4×1/2=3/8,故B错误;‎ C.母本BbXRXr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父本BbXrY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因此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都占1/2,故C正确;‎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和卵细胞的基因型都为bXr,故D正确。‎ 故选B。‎ ‎14. 基因I和基因Ⅱ在某动物染色体DNA上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I和基因Ⅱ可能决定动物的同一性状 B. 基因I的表达产物可能影响基因II的表达 C. 基因I和基因Ⅱ可能在多种细胞中都表达 D. 基因I和基因Ⅱ在转录时不存在A和T配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形象地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 ‎【详解】基因I和基因Ⅱ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不是等位基因。但生物的一个性状可能由多个基因决定,因此基因I和基因Ⅱ可能决定动物的同一性状,A正确;基因和基因、基因和基因产物、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基因I的表达产物可能影响基因II的表达,B正确;若基因I和基因Ⅱ是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C正确;转录时,碱基互补配对为A-U、T-A、C-G、G-C,因此基因I和基因Ⅱ在转录时存在A和T配对,D - 27 -‎ 错误。故选D。‎ ‎【点睛】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染色体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R型菌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可以找到下列哪些类型的细菌( )‎ ‎①有毒R型 ②无毒R型 ③有毒S型 ④无毒S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保护,没有毒性,而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保护,有毒性。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能找到无毒R型菌和有毒S型菌,C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氧核苷酸是由脱氧核苷和磷酸连接起来的 B. 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 C. DNA分子的每个脱氧核糖上都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 27 -‎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脱氧核苷酸是由脱氧核苷(由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和磷酸连接起来的,A正确;‎ B、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B正确;‎ C、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上连接2个磷酸和1个碱基,只有每条链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错误;‎ D、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17. DNA分子的一条链(甲链)中,A占24%,T占28%,C占22%,G占26%,那么,以甲链为模板转录的信使RNA分子中,A占碱基总数的( )‎ A. 24% B. 28% C. 22% D. 26%‎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或某些双链R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在RNA中与U(尿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DNA分子的甲链中,A占24%,T占28%,C占22%,G占2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甲链为模板转录的信使RNA分子中,A占碱基总数的比例等于甲链中T的比例,即28%,B正确。‎ 故选B。‎ - 27 -‎ ‎18. 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产生的每个配子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B. 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其性别一定是雄性 C. 在正常情况下,父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D. 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所含性染色体为X,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所含的性染色体为X或Y,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余女患者;男性正常个体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详解】A、部分生物没有性别决定,无性染色体,如大多数植物,A错误;‎ B、生物的性别决定类型有两种,即XY型和ZW型,具有ZW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B错误;‎ C、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疾病,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父亲表现正常,一定含有正常基因,其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C正确;‎ 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疾病,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有关某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如图所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7 -‎ A. 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内有4条染色单体 B. 图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有4条染色单体 C. 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 D. 四幅图在该种动物的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中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图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图不含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为精细胞或卵细胞。‎ ‎【详解】A、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内有8条染色单体,A错误;‎ B、图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没有染色单体,B错误;‎ C、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四幅图在该种动物的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丁,D正确。‎ 故选D。‎ ‎20. 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以含14N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3次,则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脱氧核苷酸链的比例是 A. 1/2 B. 1/4 C. 1/6 D. 1/8‎ ‎【答案】D - 27 -‎ ‎【解析】‎ ‎【详解】含15N的链应有2条,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复制3次后产生8个DNA分子共16条链,故占1/8,故D正确,其余错误。‎ ‎21. 一个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依次是( )‎ A. 4、8、8 B. 2、4、8 C. 8、16、16 D. 8、0、8‎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 ‎【详解】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1个四分体,该动物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故该动物有4对同源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为4,染色单体为8,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所以DNA数为8。综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 下图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过程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B. b过程细胞数目不变 C. c过程发生细胞融合 - 27 -‎ D. d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解答关键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判断不同区段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中a、b分别表示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c过程表示受精作用,d过程表示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详解】a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完成DNA复制后就出现染色单体,故A错误;b过程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分裂结束后细胞数目加倍,故B错误;图中c过程表示受精作用,受精作用过程中发生精子和卵细胞的膜融合,故C正确;d过程表示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受精卵中具有同源染色体,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较简单,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需掌握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并具有一定的曲线分析能力。考生关键能够判断出图中c过程表示受精作用,并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23. 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这两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 C. 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 D. 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7 -‎ 分析题文: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色宽叶,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窄叶对宽叶为显性。由于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这是9:3:3:1的特殊情况,因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则亲本红色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为红色窄叶AaBB、AaBb,红色宽叶Aabb,白色窄叶aaBB、aaBb,白色宽叶aabb。‎ ‎【详解】根据分析可判断: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由分析可知,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B错误;分析子代中红色:白色=(6+2):(3+1)=2:1,窄叶:宽叶=(6+3):(2+1)=3:1,说明AA致死,即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C错误;由于AA纯合致死,所以AaBb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只有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1/12+1/12=1/6,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其次能根据“6:2:3:1”(属于9:3:3:1的变式)判断出F1的基因型;再计算出相关概率。‎ ‎24. 茉莉花有红色、白色、紫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选用紫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F1中红花占25%、白花占25%、紫花占5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花植株为纯合子 B. 白花植株基因型为BB或bb C. 白花植株相互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紫花植株 D. 可用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7 -‎ 根据题意和柱形图分析可知:后代比例为1:2:1可知,该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能够确定紫花肯定为杂合子,但是根据比例不能确定谁是显性纯合子。‎ ‎【详解】A、红花植株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A正确;‎ B、白花植株是纯合子,基因型为BB或bb,B正确;‎ C、白花植株是纯合子,相互杂交后代仍是白花植株,C错误;‎ D、如果白花植株为隐性个体,则用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属于测交,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C。‎ ‎25. 同学们分组各搭建一个DNA结构模型(提供材料数量不限),最终10个小组正确搭建出不同的DNA分子模型,这些模型的差异可能在于( )‎ A. 碱基序列不同 B. 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方式不同 C. 脱氧核苷酸链条数不同 D. 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 27 -‎ ‎【详解】A、不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 B、所有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都是交替连接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的,B错误;‎ C、双链DNA分子都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形成的,C错误;‎ D、所有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 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红色花对紫色花为显性。下表是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数据,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亲本组合 F1植株数量 F2植株数量 红色花 紫色花 红色花 紫色花 ‎①红色花×紫色花 ‎98‎ ‎0‎ ‎460‎ ‎31‎ ‎②红色花×紫色花 ‎105‎ ‎0‎ ‎315‎ ‎99‎ ‎(1)亲本不同植株间进行杂交,操作的简要流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 ‎(2)从表中杂交实验的数据可知,等位基因A、a,B、b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 ‎(3)组合①中F1开红色花植株所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2植株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型,紫色花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4)组合②中亲本开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F1植株均开红色花,F2出现_______现象,F2红色花的植株中杂合子约有_____________株。若F2中的红色花植株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 基因的自由组合 (3). AB、Ab、aB、ab ‎ - 27 -‎ ‎(4). 9 (5). aabb (6). AAbb或aaBB (7). 性状分离 (8). 210 (9). 红色花﹕紫色花=5﹕1‎ ‎【解析】‎ ‎【分析】‎ 亲本组合①红色花×紫色花在子二代红色花:紫色花=460:31≈15:1,出现了类似9:3:3:1的比例,说明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红色花对紫色花为显性,说明红色花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紫色花的基因型只有aabb一种,亲本组合①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亲本组合②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者aaBB和aabb。‎ ‎【详解】(1)亲本不同植株间进行杂交,操作的简要流程可表示为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由分析可知,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亲本组合①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ab,F2植株共有3×3=9种基因型,紫色花的基因型是aabb。‎ ‎(4)亲本组合②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F1植株均开红色花,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故组合②中F1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F1自交(以Aabb为例),子二代红色花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故F2红色花的植株中杂合子约有315×=210株。若F2中的红色花植株自交,则子代紫色花的比例为,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色花:紫色花=5:1。‎ ‎【点睛】本题利用表格数据,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特别是对于9:3:3:1的变式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 继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之后,1952年遗传学家赫尔希和他的助手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27 -‎ ‎(1)本实验利用了_____________技术,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 ‎(2)35S和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两种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这两种物质的位置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 (1).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2).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3). 蛋白质和DNA (4). 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5). 将噬菌体和细菌振脱 (6). 较低 (7).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8).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9). 32P (10).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 27 -‎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本实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2)35S和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通过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3)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和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部分仍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并随着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否则上清液32P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的结论是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8. 图甲为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图乙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27 -‎ ‎(1)图甲中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真核生物中a发生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 ‎(2)图甲中过程a是以_____________方式进行的,_____________为过程a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_____________,保证了该过程能够准确地进行。‎ ‎(3)用图甲中的物质表示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过程:_____________。‎ ‎(4)图乙中过程②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以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在细胞中由少量b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5)若图乙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G、CUU,则物质a中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图乙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 (2).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3). 半保留复制 (4). 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5). 碱基互补配对 (6). (7). mRNA (8). 一个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9). 一AGGCTT— (10).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析】‎ ‎【分析】‎ - 27 -‎ 分析甲图: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 分析乙图:物质a为DNA分子,物质b为mRNA,过程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过程。‎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a为转录过程,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 ‎(2)图甲中a是DNA复制过程,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能准确进行的原因是: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过程如下: 。‎ ‎(4)图乙中②为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在细胞中由少量mRNA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一个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5)若图乙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G、CUU,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中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为﹣AGGCTT﹣。图乙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 基因在哪里?悠悠百年,寻寻觅觅。基于大量的生物学发现,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做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生物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了长期的遗传学实验研究,最终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27 -‎ ‎(1)萨顿之所以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尔根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让它与正常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是红眼果蝇,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摩尔根让F1中的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结果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3:1,这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定律。‎ ‎(3)F2红眼果蝇中有雌雄个体,而白眼果蝇全是雄性,可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现有纯种的红眼雌、雄果蝇和白眼的雌、雄果蝇,请从中选择合适的亲本,只做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果蝇的眼色基因与X、Y染色体的关系。‎ 杂交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期: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在X、Y染色体上都存在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 ‎(4)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出果蝇多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如图所示),该图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_____排列。图中朱红眼与深红眼两个基因_____________(是/否)为等位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该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否全部表达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 红眼 (3). (基因)分离 (4). 选择(纯种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 (5). 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 (6). 蝇全为白眼 (7). (雌、雄果蝇)全为红眼 (8). 线性 (9). 否二者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 (10). 不能,细胞在分化时,基因选择性表达 ‎【解析】‎ ‎【分析】‎ - 27 -‎ ‎1、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摩尔根应用“假说﹣演绎法”设计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2、摩尔根的假说内容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详解】(1)萨顿在研究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由此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摩尔根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让它与正常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是红眼果蝇,这表明红眼是显性性状,摩尔根让F1中的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结果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3:1,该比例符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性状分离比,这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或孟德尔第一)定律。‎ ‎(3)杂交实验中选择(纯种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 结果预期:如果X、Y染色体上都存在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即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B,则子代基因型为XBXb、XbYB,即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红眼;‎ 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则子代基因型为XBXb、XbY,即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 ‎(4)图示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图中朱红眼与深红眼两个基因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故该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全部表达。‎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摩尔根的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同时要求考生能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设计并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及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