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6)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考情分析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6·课标全国Ⅱ,27)福建族谱对台湾人迎祖先牌位的记载 2.(2016·课标全国Ⅲ,24)青铜铭文的文化影响 3.(2014·课标全国Ⅱ,24)分封制、礼乐制与周代“雅言” 4.(2013·课标全国Ⅰ,24)墓葬等级规定与分封制瓦解 1.从考查方式看,近几年全国卷地区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较大,多以选择题为主,2013年新课标Ⅰ、Ⅱ卷分别以41题形式呈现,2014年则出现于第40题。 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同时出现了地图式材料,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知识看 ,宗法制的历史影响、古代对地方的治理及行政体制的演变、影响君主专制加强的基本因素等一直是历年新课标高考的重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6·课标全国Ⅲ,25)汉承秦制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6·课标全国Ⅰ,26)古代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专制的影响 2.(2016·课标全国Ⅱ,25)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3.(2015·课标全国Ⅰ,25)汉代外戚干政 4.(2015·课标全国Ⅱ,25)汉代地方吏治 5.(2013·课标全国Ⅰ,41)汉、唐地方行政的变迁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2016·课标全国Ⅰ,27)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2.(2014·课标全国Ⅱ,27)明代内阁制 3.(2013·课标全国Ⅱ,41)从建筑和政治关系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4.(2012·课标全国,28)清代内阁与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 5.(2012·课标全国,2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提示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点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王位世袭制 ②占卜 ③王族 ④镇守疆土 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⑥父系 ⑦嫡长子继承制 ⑧嫡长子 ⑨统治集团 考点二 ①中央集权 ②皇帝 ③丞相 ④御史大夫 ⑤太尉 ⑥皇帝 ⑦官僚政治 ⑧中央集权 [巧学妙用] 构图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质 巧学妙记——宗法制的要点 图解历史——西周政治制度及其联系 图解历史——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考法1 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考题1】 (2017·湖北黄冈模拟)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 B 『』 根据标点,题干材料可分为两层含义,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由商代“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到“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可断定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此时周天子的权力尚未高度集中,D项表述错误。 『』 由方国联盟到分封制 分封制实施逐渐改变了商周那种相对松散的方国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周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当然,诸侯在封国内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但这毕竟是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发展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过渡环节。 考法2 皇帝制度的特征及影响 【考题2】 (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 B 『』 归纳、分析历史现象,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宫殿警卫”“皇家财政”“皇室宗族事务”可知,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九卿中有许多是负责皇室事务的,实际上是皇家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目的是为了突出皇权至上。 『』 皇帝制度的特征及历史影响 (1)基本特征: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2)历史影响: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皇帝专制,难以避免决策失误,易导致暴政。 考法3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料二 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 (1)史料一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表现形式。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 相同:保留了血缘色彩。 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2)史料二阐述了清代学者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的评述。根据史料二,概括顾炎武和刘绍玢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提示 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折射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 根据重要词句获取史料信息是突破高考40题的关键。如,由史料一中的“之前”“之后”“但转向了”可归纳出社会转型的内容;由“仍然是”可知相同之处;史料二中的“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可推断出清代学者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 『』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 (1)转变 ①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②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③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历史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②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考法4 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及社会影响 史料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 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 史料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试根据史料,评述宗法制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史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提示 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归纳、判断史料中的观点,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理论,就某一特定观点进行分析、评判或论证是高考41题的常考方式。本题属于历史评价类,一般评价观点要辩证思维,不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语言表述要客观、公正,不偏激、不含糊。如本题对宗法制复兴或重建观点的评述,史料中的第一句对宗法制给予肯定性评价,第二句观点转向宗法制带来的某种破坏性力量。 『』 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 (1)积极影响 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③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2)负面影响 ①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②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③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答案为C项。 答案 C 2.(2016·课标全国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 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材料核心信息是族谱中关于回乡请祖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答案 B 4.(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错误,战国时分封制在东方六国遭到破坏,D项错误。 答案 C 5.(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 根据“……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答案 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