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 ‎1.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食物腐烂 B.酒精挥发 C.菜刀生锈 D.大米酿酒 ‎ ‎ ‎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太子奶 B.鲜橙汁 C.豆浆 D.冰水共存物 ‎ ‎ ‎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 A.石墨做润滑剂 B.活性炭做冰箱里的除臭剂 C.氧气供给呼吸 D.金刚石用于制作玻璃刀 ‎ ‎ ‎ ‎4. 下列现象中,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的是( ) ‎ A.办公室中用空调取暖 B.人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 C.家庭用煤气做饭 D.发射火箭 ‎ ‎ ‎ ‎5. 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的是( ) ‎ A.石油 B.天然气 C.氢气 D.太阳能 ‎ ‎ ‎6. 小强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但实验所得数据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 A.反复多次做实验查找原因 B.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D.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 ‎ ‎7. 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 ) ‎ A.通电使水分解:‎‎2H‎2‎O‎→‎通电‎ ‎2H‎2‎↑+O‎2‎↑‎ B.过氧化氢催化分解:‎‎2H‎2‎O‎2‎ ‎→‎MnO‎2‎‎ ‎ 2H‎2‎O+O‎2‎↑‎ C.氯酸钾加热分解:‎‎2KClO‎3‎ ‎→‎MnO‎2‎‎ ‎‎△‎2KCl+3O‎2‎↑‎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2KMnO‎4‎ ‎→‎‎△‎‎ ‎ K‎2‎MnO‎4‎+MnO‎2‎+O‎2‎↑‎ ‎ ‎ ‎8.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B.空气中大部分的气体是N‎2‎,所以空气是纯净物 C.我们呼吸是吸入空气,呼出的全部是CO‎2‎ D.空气污染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空气质量越好 ‎ ‎ ‎9. 已知市售脑黄金‎(DHA)‎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下列关于脑黄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脑黄金属于氧化物 B.脑黄金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3:26:1‎ C.脑黄金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C‎25‎H‎51‎COOH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 ‎ ‎10. 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毒气 B.在炉子上放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化学性质相似 D.一氧化碳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 ‎ ‎ ‎11.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2009‎年我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 A.泼上汽油焚烧 B.倾倒入大海中 C.深埋于土中 D.碾压粉碎后回收再利用 ‎ ‎ ‎ ‎12. 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根据他们描述的内容,试判断他们所指的化学方程式是(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 ‎ A.S+O‎2‎‎=​=​=​=‎点燃SO‎2‎ B.‎2CO+O‎2‎‎=​=​=​=‎点燃2CO‎2‎ C.‎2H‎2‎+O‎2‎‎=​=​=​=‎点燃2H‎2‎O D.CH‎4‎+2O‎2‎‎=​=​=​=‎点燃CO‎2‎+2H‎2‎O ‎ ‎ ‎ ‎13. 下列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 A.实验如图,观察到A烧杯(盛有酚酞溶液)中的溶液随着时间的变化由无色变成红色 B.‎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C.香水、汽油要密闭保存 D.糖溶于水使水有甜味 ‎ ‎ ‎14. 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 A.森林着火,可在火区周围伐木开辟隔离带 B.高层住宅着火,可用高压水龙头灭火 C.精密仪器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电器短路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 ‎ ‎15. 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 ‎ ‎16. 两种化合物AB和DB‎2‎,若A元素的化合价与H‎2‎O中O的化合价绝对值相等,则D的化合价为( ) ‎ A.‎+4‎ B.‎+2‎ C.‎−2‎ D.‎‎−3‎ ‎ ‎ ‎17. 如图是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放出大量氧气的实验装置,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 ‎ ‎ ‎18. 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需要‎5.6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 )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 ‎ ‎19. 如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 ‎ ‎20.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现有aL ‎H‎2‎与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用去a‎2‎L ‎O‎2‎,则H‎2‎与CO混合气体中,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 ‎ A.‎2:1‎ B.‎1:1‎ C.‎1:2‎ D.任意比 二、填空题(共32分)‎ ‎ ‎ ‎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化学上通常用一些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粒子等,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 ‎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 ‎ ‎ ‎(3)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2‎________;‎ ‎ ‎ ‎(4)能进入人体血液中的亚铁离子________.‎ ‎ ‎ ‎ 用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填空:氢气、氧气、木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 ‎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_;‎ ‎ ‎ ‎(2)能用于填充气球的是________;‎ ‎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 ‎ ‎(4)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是________,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 ‎ ‎(5)能把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气体化合物是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 ‎ ‎ 现有下列物质:氢气.二氧化硫.汞.水.氯化亚铁.白磷.二氧化碳.氧化铜.空气 ‎ ‎(1)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 ‎ ‎ ‎(2)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 ‎ ‎ ‎(3)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 ‎ ‎(4)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 ‎ ‎ ‎ ‎2005‎年‎4‎月‎1‎日,在江苏省淮安市境内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运载氯气‎(Cl‎2‎)‎的罐装车与一辆客车相撞,造成几十名人员伤亡.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 ‎ ‎(1)根据以上信息,可知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 ‎ ‎(2)氯气罐内为液氯‎(Cl‎2‎)‎,因对氯气罐的泄漏处理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而产生爆炸.造成氯气罐爆炸的直接原因属于________变化.‎ ‎ ‎ ‎(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以溶解弥漫在空气中的氯气.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 ‎(4)抢险中,将液氯抽出排放到含Ca(OH‎)‎‎2‎的水池中,使氯气不再对周围居民造成危害.已知氯气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7分)‎ ‎ ‎ ‎ 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1)用甲装置电解水. a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开启b管活塞,用燃着的木条接近b管尖嘴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 ‎(2)用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①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原因是________.‎ ‎ ‎ ‎(3)丙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能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结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 ‎ ‎(4)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去掉烧杯,点燃红磷,在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装置的总质量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 ‎ ‎(5)用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 D.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 ‎ ‎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 ‎(1)指出仪器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 ‎ ‎(2)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应选用(填“A”或“B”),在气体发生装置中可以加入的固体物质是________(用化学式填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3)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A”或“B”),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相比缺点是________.‎ ‎ ‎ ‎(4)若B装置中装有石灰石和盐酸,则该装置可用于制取________(用化学式填写);若用C装置收集该气体,应将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连到________端________(填“c”或“d”).‎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1分)‎ ‎ ‎ ‎ 在公共场所有如右图广告,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 ‎ ‎(2)纯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该化肥的纯度(即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因故缺损了,请你补在广告上,计算过程写在下列空白处.(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 ‎ ‎ 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主要成分是CaCO‎3‎.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稀盐酸分‎5‎次加入到‎35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得到如下部分数据和图象.请仔细观察下列表格和图象计算: ‎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0‎ a ‎20‎ ‎ ‎ ‎(1)反应中的一项实验现象为________.‎ ‎ ‎ ‎(2)第‎2‎次加入盐酸后,a为________g.‎ ‎ ‎ ‎(3)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 ‎ ‎ ‎(4)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1%‎)‎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大米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 ‎【答案】‎ D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解析】‎ 根据纯净物的定义和组成分分析:纯净物是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而混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 解:A、太子奶中含有蛋白质、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鲜橙汁含有水,糖分、维生素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豆浆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冰水共存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3.‎ ‎【答案】‎ C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解:A、石墨做润滑剂是利用了石墨的物理性质--具有润滑作用.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做冰箱里的除臭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具有吸附性.故选项错误; C、氧气供给呼吸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故选项正确; D、金刚石用于制作玻璃刀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硬度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 ‎【答案】‎ A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 通过分析每一个过程是否通过了化学变化,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空调取暖的过程:不断地压缩冷剂压缩(电能转变成机械能),由制冷剂从气态变成液态,形成放热(放热过程),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人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需要消化食物,食物的消化过程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很小的微粒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C、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发射火箭是利用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利用反作用力将火箭推上天空,氢气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5.‎ ‎【答案】‎ D ‎【考点】‎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 运用煤、天然气和氢气都是有限的资源,太阳能是无污染取之不尽的资源分析.‎ ‎【解答】‎ 煤、天然气和氢气都是有限的资源,太阳能是无污染取之不尽的资源,‎ ‎6.‎ ‎【答案】‎ C ‎【考点】‎ 电解水实验 ‎【解析】‎ 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开始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但随着生成的气体的增多,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接近‎2:1‎,如果有较大误差,就要从多方面查找原因。‎ ‎【解答】‎ A‎、试验中出现了误差,可以反复多次实验,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故A做法可取; B、如果收集氧气的装置漏气,一定会使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有这种可能,故B做法可取; C、进行化学实验,应有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能差不多就可以认为实验成功,故C做法不可取; D、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这种假设是成立的,故D做法可取。‎ ‎7.‎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答案】‎ B ‎【考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解析】‎ 结合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并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通电使水分解,要消耗电能,不节能,且生成两种气体使收集的气体不纯,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常温即可进行,节能,简便,生成水,无污染,符合题意; C、氯酸钾加热分解,需要加热,消耗能源,不简便,不安全,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需要加热,消耗能源,不简便,不安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答案】‎ A ‎【考点】‎ 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解析】‎ A‎、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B、根据纯净物的定义和组成特点分析; C、根据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分析; D、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的数值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分析.‎ ‎【解答】‎ 解: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故A正确; B、空气中大部分的气体是N‎2‎,但还有氧气等其他的气体,组成物质是多种,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我们呼吸是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中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故C错误; D、空气污染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空气质量越差,故D错误. 故选:A.‎ ‎9.‎ ‎【答案】‎ A ‎【考点】‎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氧化物的概念 ‎【解析】‎ 根据脑黄金‎(DHA)‎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利用分析其组成和构成,并根据组成来判断物质的类别,利用化合价原则来分析化合价.‎ ‎【解答】‎ A‎、由化学式可知,脑黄金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而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则不属于氧化物,说法不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1‎个分子中含有‎26‎个C原子、‎52‎个H原子、‎2‎个O原子,则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3:26:1‎,说法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脑黄金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D、因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C‎25‎H‎51‎COOH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说法正确;‎ ‎10.‎ ‎【答案】‎ D ‎【考点】‎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 A‎.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 B.一氧化碳不溶于水; C.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解答】‎ 解:A.一氧化碳没有气味,故选项错误; B.在炉子上放盆水,不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 ‎【答案】‎ D ‎【考点】‎ 绿色化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以及对废物的合理回收利用知识,绿色化学就是环境友好型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绿色销毁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用科学的观念进行合理选择 ‎【解答】‎ A‎、泼上汽油焚烧,该做法虽然能使这些光盘尽快的被销毁,但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极大的污染,这种做法不科学,故A错; B、倾倒入大海,光盘通常是用塑料等材料制成,如果直接倾倒入大海,就会造成白色污染,对水体、生态、自然环境都会产生危害,该做法也不可取,故B错; C、深埋入土中,光盘通常是用塑料等材料制成,自然降解很慢,会污染土壤,隔断地下水,这些危害也很大,故C错; D、碾压粉碎后回收再利用,虽然盗版光盘侵犯了别人的权利,但它也是用一定的材料制成的,前三种方法都是浪费,还污染环境,不可取,但是如果经过碾压粉碎后,先破坏其内容,再回收再利用,既能消除其侵权行为,又能保护环境,一举两得,是好方法,故D正确。‎ ‎12.‎ ‎【答案】‎ C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考点】‎ 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从给出的限制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是化合反应,且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1:8:9‎,分子个数比为‎2:1:2‎,反应条件为点燃的反应; A.硫燃烧的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1:1:1‎,故A错误; B.一氧化碳燃烧的反应,物质的质量比是‎(28×2):32:44×2=7:4:11‎,故B错误; C.氢气燃烧的反应满足以上要求,故C正确; D.甲烷燃烧不是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3.‎ ‎【答案】‎ B ‎【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解答】‎ 解:A、大烧杯中含有酚酞试液的烧杯A中的液体会慢慢变红是因为C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运动到了A烧杯中使无色酚酞变红的,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不选; B、‎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导致体积变小.故选; C、香水、汽油要密闭保存是因为它们有挥发性,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不选; D、糖溶于水使水有了甜味,主要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的特点.故不选. 故选B.‎ ‎14.‎ ‎【答案】‎ D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撤走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此方法恰当; B、高层住宅着火,可用高压水龙头洒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方法恰当. C、实验室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失火,如果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用水浇灭,必定会破坏贵重物品和精密仪器,选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既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又能保护仪器,方法恰当. D、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出的泡沫中含有水分,容易在电器短路灭火时导致触电及损坏电器,所以此方式不可取,正确的方法是采用干粉灭火器等设备完成,故该方法不恰当. 故选D ‎15.‎ ‎【答案】‎ 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B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增加的质量=‎17.4‎克‎−8.7‎克=‎8.7‎克;D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增加的质量=‎3.6‎克‎−0.4‎克=‎3.2‎克;C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减小的质量=‎21.6‎克‎−0‎=‎21.6‎克.总上分析,增加的质量=‎8.7‎克‎+3.2‎克=‎11.9‎克,减小的质量是‎21.6‎克,所以A的质量是增加的,是生成物,增加的质量=‎21.6‎克‎−11.9‎克=‎9.7‎克.因此反应物是C,生成物是A、B、D.‎ ‎【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格中数据可知,B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增加的质量=‎17.4‎克‎−8.7‎克=‎8.7‎克;D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增加的质量=‎3.6‎克‎−0.4‎克=‎3.2‎克;C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减小的质量=‎21.6‎克‎−0‎=‎21.6‎克。总上分析,增加的质量=‎8.7‎克‎+3.2‎克=‎11.9‎克,减小的质量是‎21.6‎克,所以A的质量是增加的,是生成物,增加的质量=‎21.6‎克‎−11.9‎克=‎9.7‎克。因此反应物是C,生成物是A、B、D。 A、综合分析,C→A+B+D,比如:碳酸铵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水,故A错误。 B、综合分析,A的质量是增加的,增加的质量是‎9.7‎克,所以最后A的质量=‎9.7‎克‎+19.7‎克=‎29.4‎克,故B错误。 C、综合分析,B增加的质量是‎8.7‎克,D增加的质量是‎3.2‎克,所以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2‎=‎87:32‎,故C错误。 D、综合分析,A增加的质量是‎9.7‎克,C减小的质量是‎21.6‎克,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说法正确,故D正确。‎ ‎16.‎ ‎【答案】‎ A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 根据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求出A的化合价,再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利用化学式AB和A元素的化合价求出未知元素B的化合价,最后利用化学式DB‎2‎和B元素的化合价求出未知元素D的化合价.‎ ‎【解答】‎ 解: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H‎2‎O中O的化合价为‎0−(+1)×2=−2‎,其绝对值为‎+2‎,即A的化合价为‎+2‎价,则 AB中B的化合价为‎0−(+2)=−2‎,所以DB‎2‎中D的化合价为‎0−(−2)×2=+4‎. 故选:A.‎ ‎17.‎ ‎【答案】‎ D ‎【考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解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瓶内压强增大,充气球内的气体沿导管外移,据此判断现象。‎ ‎【解答】‎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因为广口瓶密闭,里面生成氧气,压强增大,所以气球变小,红墨水向左移,所以现象是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故选D。‎ ‎18.‎ ‎【答案】‎ 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由题意可以知道,该反应中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至于是不是含有氧元素,可以根据二氧化碳及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来进行判断.‎ ‎【解答】‎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知道,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质量不变,所以可以判断在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4g×‎32‎‎44‎×100%=3.2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所以二氧化碳和水中所含氧元素的总质量为:‎3.2g+2.4g=5.6g,这与所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相等,所以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得出在该物质中不含氧元素.分析题给的四个选项可以得出选项A与我们的判断相符合. 故选A.‎ ‎19.‎ ‎【答案】‎ C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A‎、化合反应是指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可以据此结合图象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进行解答即可; B、本题中不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构成,所以难以判断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C、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可以据此解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进行判断。‎ ‎【解答】‎ A‎、根据图象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故甲和乙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所以丙为反应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故A错误; B、本题中不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构成,所以难以判断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故B错误; C、根据图象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故甲和乙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所以丙为反应物,故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在t‎1‎时,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乙的质量之和,但是丙的质量不一定就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因为此时丙还没有反应完全,故D错误。‎ ‎20.‎ ‎【答案】‎ D ‎【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 根据H‎2‎与CO的混合气体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H‎2‎与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所消耗氧气的微粒数关系,利用题设的规律推断H‎2‎与CO的混合气体的混合气体中两气体的体积 ‎【解答】‎ 解:H‎2‎与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 ‎=​=​=​=​=​=‎点燃2H‎2‎O,‎2CO+O‎2‎ ‎=​=​=​=​=​=‎点燃2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个H‎2‎与CO的混合气体分子完全燃烧都需要消耗‎1‎个氧气分子,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之比,可判断:aL混合气体中两种气体的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所消耗同温同压下氧气的体积均为a‎2‎L; 故选D.‎ 二、填空题(共32分)‎ ‎【答案】‎ N‎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表示为:O;‎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2‎,故可表示为:‎+2‎MgO;‎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亚铁离子可表示为:Fe‎2+‎; 故答案为:(1)N‎2‎;(2)O;‎(3)‎+2‎MgO;(4)Fe‎2+‎;‎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表示为:O;‎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2‎,故可表示为:‎+2‎MgO;‎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亚铁离子可表示为:Fe‎2+‎; ‎ ‎【答案】‎ O‎2‎ H‎2‎ CH‎4‎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CO‎2‎‎,‎CO‎2‎+H‎2‎O=H‎2‎CO‎3‎ CO‎,‎CO+CuO‎=​=​=​=​=​=‎高温Cu+CO‎2‎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题综合考查了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氧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解答】‎ 解:(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具有助燃性的氧气;‎ ‎(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能用于填充气球:‎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4)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气体是酸性气体二氧化碳,因为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5)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气体化合物是一氧化碳. ‎ ‎【答案】‎ 氢气、汞、白磷;‎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二氧化硫、水、氯化亚铁、二氧化碳、氧化铜,故答案为:二氧化硫、水、氯化亚铁、二氧化碳、氧化铜;‎ ‎(3)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二氧化硫、水、二氧化碳、氧化铜都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二氧化硫、水、二氧化碳、氧化铜;‎ ‎(4)空气中由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空气;‎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氧化物的概念与特性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解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氢气、汞、白磷都属于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二氧化硫、水、氯化亚铁、二氧化碳、氧化铜.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二氧化硫、水、二氧化碳、氧化铜都属于氧化物;‎ ‎【解答】‎ 解:(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氢气、汞、白磷都属于单质,‎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二氧化硫、水、氯化亚铁、二氧化碳、氧化铜,‎ ‎(3)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二氧化硫、水、二氧化碳、氧化铜都属于氧化物;‎ ‎(4)空气中由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答案】‎ ‎(1)黄绿色、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物理 ‎(3)‎H‎2‎O+Cl‎2‎=HCl+HClO ‎(4)‎H‎2‎O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化学反应来体现这一性质,通常物理性质包括色态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反应前后出现新的物质,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的出现.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X,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分析解答X的化学式.‎ ‎【解答】‎ 解:(1)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氯气挥发,在有限的空间来不及散失造成压力大而爆炸,这期间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 ‎(3)根据题干可知反应物、生成物均告知并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 ‎(4)求X的化学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有:‎2‎个钙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氯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钙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氯原子,还缺少‎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又因为X前面系数是‎2‎,所以X的化学式是水;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7分)‎ ‎【答案】‎ 氧气,尖嘴口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隔绝了氧气 进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增加 C ‎【考点】‎ 电解水实验 空气组成的测定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极都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为氧气;负极产生能燃烧的气体,火焰淡蓝色;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正极气体的二倍.‎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3)根据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水倒吸入瓶内,来分析本题.‎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4)根据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空气进入分析.‎ ‎(5)根据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 解:(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极都有气泡产生;从电极看出a管产生的气体是b管产生气体体积的二分之一,所以a管中的气体是氧气,b管中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接近b管尖嘴口观察到的现象是:尖嘴口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可验证蜡烛燃烧生成物中有水来证明;烧杯中蜡烛很快熄灭,是因为烧杯中的氧气耗尽了;‎ ‎(3)丙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能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结论的实验现象是进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4)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去掉烧杯,点燃红磷,在装置完全冷却后,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空气会进入,装置的总质量会增加增加;‎ ‎(5)A、红磷的量不足不能消耗完瓶内氧气,进入的水减少会影响实验结论; B.加紧弹簧夹是因为防止燃烧时气体膨胀溢出; C.由于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也是气体,所以瓶内压强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水不会进入,所以换成碳不行; D.红磷熄灭并冷却后会使集气瓶中温度恢复到室温,而使实验结论精确; ‎ ‎【答案】‎ 酒精灯,试管 MnO‎2‎‎,‎‎2H‎2‎O‎2‎‎=​=​=​=​=​=‎MnO‎2‎2H‎2‎O+O‎2‎↑‎ A‎,反应需要加热 H‎2‎‎,c,不用填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 氧气的收集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固体和液体反应时,需要先加固体,再加液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以及气体的密度进行分析.‎ ‎【解答】‎ 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酒精灯,b是试管;‎ ‎(2)固体和液体反应时,需要先加固体,再加液体,所以在气体发生装置中可以加入的固体物质是Mn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3)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A,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相比缺点是:反应需要加热;‎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该装置可用于制取H‎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应将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连到c端.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1分)‎ ‎【答案】‎ ‎(1)NH‎4‎HCO‎3‎;‎ ‎(2)‎17.7%‎;‎96.0%‎.‎ ‎【考点】‎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解析】‎ ‎(1)由标签可知,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是碳酸氢铵,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化肥的纯度,即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标签可知,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是碳酸氢铵,其化学式为:NH‎4‎HCO‎3‎.‎ ‎(2)纯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4‎‎14+1×4+1+12+16×3‎‎×100%≈17.7%‎; 该化肥的纯度(即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17.0%‎‎17.7%‎×100%≈96.0%‎. ‎ ‎【答案】‎ ‎25g‎;‎ ‎(3)第‎4‎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物质总共减少的质量‎=5g×4=20g,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100‎‎44‎‎=‎‎20gx x=8.8g 故答案为‎8.8g;‎ ‎(4)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20g‎35g‎×100%≈57.1%‎ 答: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57.1%‎.‎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根据反应的图象可知,在加入‎80g稀盐酸即第‎4‎次加入后,恰好反应完全,此后再加稀盐酸也不再会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了,因此,前四次实验固体都得到充分反应; 根据第‎1‎次反应的数据可推知每加入‎2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减少的质量,据此规律可推断a值; ‎‎4‎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次反应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据此计算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 ‎【解答】‎ 解:(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反应中有气泡冒出;‎ ‎(2)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质量将会减少‎35g−30g=5g,所以,第‎2‎次加入‎20g稀盐酸后,所剩余固体的质量‎=30g−5g=25g; ‎ ‎(3)第‎4‎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物质总共减少的质量‎=5g×4=20g,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100‎‎44‎‎=‎‎20gx x=8.8g ‎ ‎(4)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20g‎35g‎×100%≈57.1%‎ 答: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为‎57.1%‎.‎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