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淮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8分)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溫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2.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11 13.第(2)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4分) 14.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5.第(9)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6分) 【答案】12. 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13. 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4. 放在文中【B】处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15. 作为全文总结;点题(呼应题目); 【解析】 1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8段的“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作为答案。 1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即1段的“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4. 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的内容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这正好和第4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所以要放在文中【B】处。 15.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就有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 连云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II分) 用文化滋葬时代的心灵 11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4分) 18.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9.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4分) (四)(11分) 17.(4分)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18.(3分)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19.(4分) (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南京 宿迁 泰州 (四)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11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敲越快,各种诱感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攢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测改,作者:魏寅) 15.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6.第②段列举《今世说》中的两则故事,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4分) 17.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 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4分) 15、示例:守护“自如”的心境 16、《今世说》中的两则故事,一个是京官得不到提拔重用还“歌啸自如”;一个是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的富人,自己则“粗粝自如”。这一官一民与第③段议论中的两种现象一一对应:前者对应“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后者对应“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所以两则故事顺序不能颠倒。 17、航天员邓清明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 “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 守住“自如”的心境) 无锡 (三)(9分)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11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 答: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 15.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答: 【答案】13. 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4. 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11 15. 鲁迅认为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他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解析】 13. 此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其作用有: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以故事开头的还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文章开头引用“二王”勤奋练习书法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事实论据引出并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第三段首先提出“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进行论证;最后运用道理论证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15.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分析画线句的意思可知,此句指出“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和“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是可敬的,鲁迅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徐州 (四)阅读文章和图表,完成14~17题。 (11分)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11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4.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2分) 15.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2分) 16.“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分) 17.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14.(2分)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答出“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得1分) 15.(2分)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1分)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1分) 16.(4分)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业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每个方面2分) 17.(3分)A 盐城 11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4分)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于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13.文章第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3分) 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16.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3分) 【答案】没有司马迁在酷刑面前的“咬牙”,就没有史学巨著《史记》的问世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读文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③~⑤段每段的首括句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抓住这三个中心句,进行综合即为答案: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2)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头脑中必须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储备,才能准确辨析和分析。通读全文,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比如:文章第③ 11 段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再如:第⑤段举了“拼命黄郎”黄大年具有担当精神,“咬牙”攻克了技术瓶颈,成就无悔的人生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论证了“咬牙”蕴含的是担当这一分论点,说服力强。 (3)本题主要考查文段的论证思路,需要细读第③段,明确这个语段的分层,然后分析每一层,可以从论证方法入手,最后用标志性词语组织语言答题即可。文段首括句提出分论点“咬牙”体现的是坚韧,然后先道理论证,再举出习近平的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4)本题考查围绕论点选择事实论据的能力和仿写能力。认真读第⑥段划线句子,分析句子特点:两个分句内容上都是列举事实,我们补充的论据也应该是事实论据;两个句子结构上都采用“没有…就没有…”的句式,我们仿写的句子也应该采用这种句式。比如: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爱迪生面对失败的一次次“咬牙”,就没有发明成功后的喜悦;没有司马迁在酷刑面前的“咬牙”,就没有史学巨著《史记》的问世。 答案: (1)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2)举例论证,文章第三段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3)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4)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文章开头引用俗语引出中心论点--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然后举出“咬牙干部”宋任穷的例子进行论证;接着从“咬牙”体现的是坚韧、“咬牙”彰显的是智慧、“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咬牙”是成功的序曲四个方面,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真实、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的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扬州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5分)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11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5.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5分) 材料:5月14日,航船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答案】16. 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 11 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17. 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18.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略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具体表现在: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理解分析。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18.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说出对“英雄”的认识即可。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