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8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单元阅读主题 : 修身正己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是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写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 驿路梨花 》 是一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 《 梅岭三章 》 表现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 最苦与最乐 》 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 : 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陋室铭 》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爱莲说 》 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张中行 叶圣陶 揭示课题 本文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 表明了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 “二三事” 则表明了记叙的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两三件事情。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 1894 年- 1988 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 稻草人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 倪焕之 》 ,短篇小说集 《 隔膜 》 、 《 火灾 》 、 《 线下 》 、 《 城中 》 、 《 未厌集 》 等。 作者介绍 张中行( 1909-2006 ),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读准字音 丁卯 mǎo 触 chù 及 恳 kěn 切 修润 rùn 商酌 zhu ó 诲人不倦 huì 不妥 tuǒ 恢 huī 复 打拱 gǒng 譬 pì 如 拖沓 t à 不耻 chǐ 下问 累 léi 赘 zhuì 监督 dū 生疏 shū 朦 méng 胧 l ó ng 哉 zāi 颠沛 pèi 流离 多音字 累 l é i 累赘 lěi 积累 别 bié 分别 biè 别扭 lèi 劳累 沓 tà dá 杂沓 一沓 作 zuò zu ō 振作 作坊 学习词语 修润 xiū rùn 修改润色。 南腔北调 nán qiāng běi di à o 形容人口音不纯。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 à wèn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商酌 shāng zhuó 商议,斟酌,简单易懂。 慎重 shèn zhòng 谨慎持重 ; 谨慎认真 。 一以贯之 yī yǐ gu à n zhī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颠沛流离 diān pèi liú lí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朦胧 méng lóng 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 累赘 lèi zhuì 多余;麻烦。 拖沓 tuō t à 不爽利;不简洁 。 以身作则 yǐ shēn zuò zé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自作自受 zì zuò zì shòu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搀和 chān huo 掺杂混合 。 冗长 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 zhù zuò děng shēn 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 1 ):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 2 ):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 3-5 ):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 6-8 ):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 —— 律己严。 第五部分( 9 ):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品德: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 1 ) 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 ( 2 )第四自然段: 送客 ; ( 3 )第五自然段: 复信 。 ( 4 )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 4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记叙, 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贵品德 ,同时也阐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1 、开头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3 、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主旨: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图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 驿路梨花 (1) 给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 寨 ( ) 撵 走( ) 扛 ( ) 驿 路( ) 迷 m á mg ( ) 陡 峭 ( ) 露 宿 ( ) 竹 篾 ( ) 简 陋 ( ) y ō u 闲( ) 修 葺 ( ) 晶 y í ng ( ) 折 损( ) 麂 子( ) 菌 子( ) 哈 尼( ) zhài niǎn káng yì qiào sù miè lòu qì zhé jǐ jùn hā 茫 悠 莹 字词积累 蔑 视 毛 茸茸 ( 2 )注意下列多音字。 宿 S ù 露宿 Xi ù 星宿 Xi ǔ 一宿 折 Zh é 折损 Sh é 折本 菌 J ū n 细菌 J ù n 菌子 哈 H ā 哈尼族 Hǎ 哈巴狗 喷 P è n 喷香 P ē n 喷水 字词积累 ( 3 )理解 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葺: 折损: 驿路: 迷茫: 恍惚: 简陋: 竹篾 : 香气四溢: 修理( 建筑物) 。葺,修理、修建。 p89 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广阔而看不清楚。 不真切,不清楚。 简单粗陋不完备。 劈成薄片的竹条。 p87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字词积累 1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2 、文章中心事件是什么? 1. 核心事物: 小茅屋 2. 中心事件: 寻找小茅屋主人 3. 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3. 文中写了哪些人物? 4. 文中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谁 ? 4. 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 “我”和老余 5. 由此可知文章线索是什么? 5. 线索: “我”和老余的见闻。 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是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整体上按照从第一天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 顺叙 ;其中瑶族老人借住小茅屋,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采用的是 插叙 。 写作手法 一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不管是梨花姑娘,还是解放军战士,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通过对小茅屋的陈设,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把他们尤其是梨花姑娘写得光彩照人,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结构上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所有事件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由人物口述而插叙过去的事件, 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在本文中 间接描写 的作用: 写作手法二 悬念一: “ 我们 ” 遇到无人的茅屋,猜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 “ 我们 ” 误以为瑶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 悬念二:瑶族老人否认,悬念再次产生 “ 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误会二:我们误以为梨花妹妹是梨花。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解开悬念:盖房子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环环相扣,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 悬念既推动了情节发展 ,又引人入胜, 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两个误会 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 波澜迭起 , 别有情趣 ,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悬念和误会的使用,既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又有力地 突出了文章主题。 写作手法 三 一群人物, 两个误会, 三处悬念,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部队却开走了;梨花接管了小茅屋,最后却远嫁了;哈尼族小姑娘们继续照料小茅屋,但她们却不是修建者;“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为小茅屋添草挖沟,尽了主人之责,但我们毕竟是匆匆的过路人。可是即便如此,他们却对小茅屋做了同一件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建造者、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① “ 白色 梨花 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花林啊!”( 4 段) ① 实写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渲染了温馨美好的气氛,给在暮色行走中的 “ 我 ” 和老余,带去了 “ 有人家 ” 的欣喜和希望。结构上 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赏析景物描写 ② 实写 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烘托不平常的小屋。 ② “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着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 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 初遇梨林( 4 、 6 段) 赏析景物描写 ③ “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 梨花 的哈尼小姑娘 …… 多好的 梨花 啊!” —— 梨花姑娘( 24 、 25 段) ③ 这是写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 。 赏析景物描写 ④ 这 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 梨花 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 —— 梦中梨花( 27 段) ④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照应文题,为第二次误会做铺垫,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 赏析景物描写 ⑤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 梨花 处处开。” —— 人与梨花( 37 段) ⑤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结构上再次点题,题文相映,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赏析景物描写 课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含义 : “ 驿路 ” 是 “ 我 ” 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这既指 自然界的梨花 :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指 梨花姑娘 :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 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 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 边疆民族优良民风 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作用 : (1) 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2) 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熟读梅岭诗文,力求成诵能吟。 1936 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 20 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 涯 。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 陈毅 熟读梅岭诗文,力求成诵能吟。 体会豪迈情怀,铸成浩然正气。 品味精妙词语,陶冶睿智文心。 学写美文佳篇,最美学子遍地。 学习导游: 读准下列带下划线的字音: 旌 旗 ( jīng ) 悬 ( xuán ) 当 纸钱 (d à ng ) 即 为 家 ( wéi ) 应 有 涯 ( yīng )( yá ) 遍 种 ( zhòng ) 对照注释,理解诗前的一段小序,说说其作用。 诗前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它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断头今日意如 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精妙? 3、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体会豪迈情怀,铸成浩然正气。 品味精妙词语,陶冶睿智文心。 ★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旅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 “ 旌旗 ” —— 借代 部队 “ 阎罗 ” —— 借喻 人间反动头领 ★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不能变明喻,借喻可以变明喻。 借代: 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借喻: 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 ★ “招”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有声势,有号召力。“斩”写出了广大士兵和作者一样,与反对派斗争到底。有力量,有气势,沉着痛快。 分组自主学习 : 第二、第三章 品读温馨提示: ☺ 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 ☺ 你认为 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小结:(二) 内容 :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 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 关键词 : “飞来”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表现作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修辞 : “烽烟”借代战争。 小结:(三) 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字: “应有涯”对反动统治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 “取义成仁”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修辞 : “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 情景。 读: 重读关键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教学目标 1. 学习文 章 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的 语言。 2 .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 把握作者观点。 3. 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 梁启超 ( 1873 — 1929 年) 字卓如,号任公 , 别 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 年中举人。 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 《 饮冰室合集 》 。 作者简介 议论文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 文体。 中心论点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 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下文全部都是 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的。 一篇议论文 只有一个 中心论点 文体知识 解释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莫若: 达观: 注音: 契约 ( ) 揽 ( ) 悲天悯人 ( ) q ì l ǎ n m ǐ n 不得志 。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不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字词检测 哀叹时事的 艰难, 同情人民的疾苦。 悲天悯人: 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字词检测 1. 文题是 《 最苦与最乐 》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 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提示:略读文章 1--4 段 )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读课文后回答 2. 略读第 5 段 、 第 6 段,两段 各自 阐述了什么观点? 两段 共同 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呢 ? 责任越大 , 痛苦越大 , 快乐也越大; 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 , 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议论文)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1—3 )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4 )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 , 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 5--6 ) 中心论点 1. 责任有很多种, 你能 从第 3 段中 找出几种责任呢? 价值观探讨 对他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83 岁的钟南山奋战在防疫最前线。 在崇明,也有一位 82 岁的医生主动请 缨,抗击疫情。 在城桥镇花园弄社区,居委干部 在社区开展人员摸 排 时, 82 岁社区居 民、退休医生高希良主动上前,递上 了自己的抗击疫情请战书。他眼眶泛 红、情绪激动地说;“国家有难,匹 夫有责,作为一位退休的医务人员, 在这种形势下,我随时接受征召,希 望能够发挥作用,投入到抗击疫情的 阻击战中 ” 。 小练笔 请同学们写一写,作为一名学生,你对自己、 对 家庭应尽到怎样的责任呢?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 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 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 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 之气。 1. 阅读 文章 开头的 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 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品读语言 2.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 动,其实是在阐述 “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 ” 这一 道理, 这样亲切的语言,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 谈心,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3.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 自然是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 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引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 趣味横生,增强感染力。 4. 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 ? 找找本文有哪些 修辞手法 ? 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 ⑴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 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 ? ⑶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 ⑷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 设问句 —— 反问句 —— 感叹句 —— 被动句 ⑸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 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⑹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 若能安分, 虽然失意不苦 ; 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 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⑺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正是这种作用。 ⑻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 身之忧”呢 ? -- 否定句 -- 排比 -- 引用 -- 引用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 等所表示的意见。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 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 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 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 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 助表达手段。 练习 :如“豆子发芽”一句 , 就有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 、豆子发芽了 . ( ) 2 、豆子长出了瘦弱的小芽 . ( ) 3 、豆子发芽很重要 . ( ) 4 、啊 , 豆子发芽了 ! ( ) 5 、豆子发芽需要水分 . ( ) 记 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弗兰克终身还债的故事: 在 20 世纪初曾有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叫弗兰克,经过艰苦 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 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一个妻子和四 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 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 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 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 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弗兰克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写出两个工整的字,那就是 “责任”二字,他寄出的不是债务,而是他闪光的心。勇于承 担自己的责任,即便是还债,也无悔无憾,他带给了社会巨大 的财富,因为他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读书与“游手好闲” ①书不离手,是爱读书的标志,假若你手捧一本书在校园,或外出旅行携带一两本不错的书,总能引得一些赞许的目光。你自己也往往因为有书为伴,多一份踏实的志得意满。不过,我的老师叶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使我不敢轻易自称有了好的读书习惯,也不会轻易赞扬别人的读书行为,他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我终身忘不了这句话。 ②当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时,应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照理本不应该把游手好闲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读的是一本无意义的书还好解释,事实上多数人习惯拿上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书。虽然这样,我认为仍属于老师说的“游手好闲”之类。 ③关键还在“游手好闲”的读书状态。因为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得很中肯:“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 类文欣赏 的。”这就是说,书中知识和作者的智慧,是不会自然而然地 传递给读书人的,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书本非常在乎读者的阅读状态,严格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漫不经心的读书,就像荒种荒收的庄稼汉,一年到头,收获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了所得巨大,有人虽读收获甚微的原因。 ④从“游手好闲”我想到了“动手”。许多学者都有读书“动手”的习惯。例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一个榜样。他提倡抄读式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老百姓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动手记录,以后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更重要的是思考。英国作家奥斯本说:“彻底消化几本书,强似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思想启发以及知识联想动手记录、整理出来,不仅免遭流逝的遗憾,而且往往在整理的时候,还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⑤显然,这种认真的读书方法,动手用笔的读书方式,一开始需要通过意志来培养。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自己喜欢, 就不再觉得这是自己情感以外的特别要求了。譬如早晨和 晚间刷牙,起初需要别人指点,后来依靠毅力坚持,久而 久之,化成生活习惯;偶尔不刷牙,反而感到极不自然, 不合自己的卫生习惯。 ⑥认真读书的人们,瞧不起那种“游手”的读书状态: 虽然有书在手,念念有词,还是不经意竟加入了“好闲” 的人群。因为你“游手好闲”的读书,不会有切实、丰厚 的回报,与那些不读书的闲人相差无几。所以,我特别赞 同老师的话:“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练习: 1.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 .对文章写作思路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提倡养成读书认真思考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A 3 .从第 4 段看,作者认为养成“动手”的习惯,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 各不超过 10 个字 ) 其一是: 其二是: 4. 叶鹏先生所说的“游手好闲的读书”,具体指什么样的读书状态 ? 根据文章推断,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手不释卷,无明确目的的读书习惯。 B .念念有词,却逃避思考的巧妙办法。 C 、炫耀学识,又显示修养的虚荣心理。 D .以书为伴,似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E .只争朝夕,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 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C E 刘禹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室 铭 陋 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 、积累文言词句。 3 、朗读并背诵课文。 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要求押韵。 题目解释 陋室 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 名 。 水 / 不在深,有龙 / 则 灵 。 斯是 / 陋室,惟吾 / 德馨。 苔痕 / 上阶绿,草色 / 入帘 青 。 谈笑 / 有鸿儒,往来 / 无白 丁 。 可以 / 调( tiáo )素琴,阅 / 金 经 。 无 / 丝竹之乱耳,无 / 案牍之劳 形 。 南阳 / 诸葛庐,西蜀 / 子云 亭 。 孔子 / 云:何陋 / 之有? 陋室铭 刘禹锡 1 、骈散结合 2 、讲究押韵 压 ing 韵 山不在高, 有仙则 名 。 水不在深, 有龙则 灵 。 斯 是陋室, 惟 吾德 馨 。 苔痕 上 阶绿, 草色 入 帘青。 谈笑有 鸿儒 , 往来无 白丁 。 可以 调 素琴 , 阅 金经 。无 丝竹 之乱耳, 无 案牍 之 劳形 。 南阳 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 云 : 何陋之有 ? 出名,有名 神异 这 只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蔓延 映入 博学的人。 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弹弄 佛经 指奏乐的声音。 官府公文 劳形,劳神伤身。 形,形体、躯体 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不加装饰的琴 解释红色的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一词多义 陋室铭 之 ① 无丝竹 之 乱耳,无案牍 之 劳形。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 禽兽 之 变诈几何哉 ?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③ 又数刀毙 之 。 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这里指狼。 ④ 何陋 之 有? 用于标明前置宾语,不译。 词类活用 有仙则 名。 苔痕 上 阶绿。 无丝竹之 乱 耳。 无案牍之 劳 形。 名 : 名词作动词,出名。 上 : 名词作动词,蔓延。 乱 : 形容词作动词,扰乱。 劳 : 形容词作使动词,使 …… 劳累。 陋室铭 ⒈ 无案牍之劳 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⒉ 惟吾德 馨 (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⒊ 谈笑有 鸿 儒(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⒋ 无 丝竹 之乱耳(古义: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5. 可以 调 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古今异义 陋室铭 4.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 运用反问修辞 ,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作者截取“何陋之有”, 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 一句 ——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陋 室 铭 类比 引题 山 仙 水 龙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清幽 景 生活情趣高雅 事 类比 古贤 反问点题 交友高雅不俗 人 托 物 言 志 小结课文 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周敦颐 周敦颐 ( 1017—1073 ),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世称 “濂溪先生” 。著有 《 周元公集 》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 , 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 周 敦 颐 “ 说”是古代一种 议论性 的文体,可以直接 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 借人借事 或 借物 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爱莲说 》 就是说说 爱好莲花 的问题。 文体解读 水陆草木 之 花,可爱者 甚 蕃 。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 独爱莲 之 出淤泥而不 染 , 濯 清涟 而不 妖 , 中通外直,不 蔓 不 枝 ,香远 益 清, 亭亭 净 植 ,可远观而不可 亵 玩焉。 的 很 多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沾染(污秽) 洗涤 艳丽 名词作动词,生枝蔓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耸立的样子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更加 予 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 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 宜 乎众矣。 少 认为 应当 4 、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 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 “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象征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象征君子高洁独立,美名远扬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的志洁行廉,被人敬重 。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志向高洁 隐居避世 予独爱莲之 ……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正 衬 反 衬 菊花和牡丹用作陪衬,突出莲的君子品格 本文使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作方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 坚贞高洁 的品格,从而表达了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高洁品质以及 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 本文主旨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达标练习: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5 )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6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7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8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香远益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