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一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 21 -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 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3. 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B. - 21 - 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 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 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其先人。 3.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 21 - 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老井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 21 - 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摩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我 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 4. 下列关于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段,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篱笆墙的慈爱与温馨,撩拨起思念亲人的情绪,引起读者的共鸣。 B. 第七段,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C. 第十段,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 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先写了不同时间的篱笆美景,然后又从三种不同种类的篱笆之美去描写。 E. 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作者华丽的文辞;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作者多情的心灵。当所有情感与泥土与村庄结缘,这就不是一个“震撼”就可以概括的。 5. 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试探究其中的含义。 【答案】4. DE 5. - 21 - 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的文明。守住乡村文明,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首先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篱笆的语段,然后在品读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文章第2段、第四段、第六段,分别用了“可能是”提示性的词语来描写犁耙的种类,答题时,可首先根据“可能是”的提示概括为竹林篱笆、花椒树篱笆、木篱笆三种篱笆。在描写竹林篱笆时,可根据“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概括为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在描写花椒树篱笆时,可根据“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概括为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可根据“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概括为繁花锦簇、羞怯不语。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篱笆的优雅之美。在描写露珠、叶子、花瓣、花香时,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每一片叶子…每一个花朵…露珠,…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这些描写的语言清新典雅,富有诗韵画面美。答题时,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语言特色。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要理解作者写篱笆的目的是为了写人,甴物及人。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文章第十段作者读篱笆品格的评价,先分析篱笆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的品性,然后再结合着自己在第十一段流露出的意向“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联想到自己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主题真善美守住心灵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这句话,从“与篱笆相守” “与乡村相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含义。要结合着篱笆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品性来暗示我们应该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心灵,远离浮躁;“与乡村相守”要结合着对乡村的形象特点纯朴文明真美快乐来告诉我们要爱护乡村,远离尘嚣。答题时,结合着文章的主题来分析作答。 - 21 -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见识丰盈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 21 -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2017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 材料三: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2016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 - 21 - B. 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C. 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证,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8. 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D 7. BD 8.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正确的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丰富个人素质、开阔视野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错误,材料二中原文是“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可以知道,“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于文无据。 7. - 21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关键词“正确的两项”,答题时注意不要漏选。答题首先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 ..................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 21 -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9. 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 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 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 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 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 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 21 -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②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答案】9. D 10. A 11. C 12. ①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②又论说 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 【解析】 9.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诏”省略的主语是皇帝,前面要断开;“重珍”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危”省略的主语是史嵩,前面要断开;“犹欲邀功”“自固其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史嵩,前面都要断开;“请择“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皇帝或朝廷,前面都要断开;“审度事势”“条上便宜”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朝廷选派的贤明的统帅,前面都要断开。因此选D项。 10.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项“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理解有误,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11.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不是不和皇帝谈家务事。 12.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草奏,起草奏章;斋心,去除心中杂念;削,删改;平实,公平踏实。第二句中,辄,总是、就;堪,忍受;消变,消除祸患;道,办法。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 21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 21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名,任建康军签判,母亲亡故,改任昭庆军签判,不久因公事与掌管监察的同僚意见不合,请求任宫观官,改任奉国军签判。绍定二年,奉召入京应对,首先以“从皇帝到百姓应当首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为主题进言:“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治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乐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第二年,在譬川等待任命,转到文阁门,请求应对,当权者忌惮他,把他差遣到镇江府任通判,他推辞了。恰逢临安火灾,他应诏上奏:“我近来上奏的本心外物界限之说,是想要陛下亲自掌握大权,不要退让托付给旁人,完全打破私人感情,求得问心无愧。祖宗宗庙最重要,侍奉它应该视为他们还活着一样,但从小到大,宗庙从未在火灾发生之前加以防备过;宰相的府第,华美屋宇纵横连片,然而火烧得焦头烂额,唯独宰相府则因防患未然而得以保全,这也足以看出人心堕落,仅知道有权势,不知道有君父啊。”皇帝看后,很受感动。过了些时日,因星象变化,皇帝征求进言,蒋重珍再次申述上次的言辞。又担心有些执政的大臣果真离职,皇帝放任,大权旁落,于是进献《为君难>六条规戒。应召成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又兼任崇政殿说书,嘱咐不要把家务事告诉自己,他要一心一意地使皇帝明白。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守边将领把《八陵图》进献给皇帝,诏令百官集体讨论,蒋重珍说史嵩之已经失去了相位,处境比筑于帷幕上的燕巢还危险,仍想求得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应该选派贤明的统帅,让他亲自到边境,审时度势,分条呈报该处理的事物。丞相主张出兵关、洛,蒋重珍力争认为不可。正赶上边防的将领商议是和是战的意见不统一,皇帝再次召集大家商议,蒋重珍上奏说:“从前乞求一心守备,不得已就用兵应战,今天不敢改变上次的主张。”他的建议没被采纳。出兵关、洛的军队大败,又要进军,蒋重珍说:“如果因为失败感到羞耻而想战胜敌人,内心不平而酿成愤恨,心气不顺而变为恼怒,士兵、百姓的性命,怎么能凭借愤怒来驱使呢!”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他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起居郎,因病请求离职。三次辞官都没被允许,诏令守刑部侍郎退休。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① 乙丑京口奉祠②西归,将至仙人矶③ 辛弃疾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注释:①这首小令写于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是辛弃疾六十六岁被罢职离开京口时的作品。②奉祠:即拜奉宫观衔,无实职。③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一小岛。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这两句词人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景象联想到此地乃六朝人聚居处所,昔日兴盛繁华,如今斜阳草树,败坏衰落,心生感叹。 B. “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千百年来兴盛衰亡无人关心,词人只有设想那沙洲中的双白鹭来表达心中的愤懑。 C.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这两句中的“多风雨”让词人想停留也停留不下来,运用双关手法写出了客观环境的险恶,也隐含着词人的仕途困境。 D. “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词人抖尽尘埃,也暗指抖落掉官场上的种种污浊,振作起来,不避风雨,趁着秋凉踏上回家之路。 E. 这首词上片说历史的兴废,下片谈人生的进退。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行程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终于被罢官回家轻松喜悦的心情。 14. 从这首词看,词人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究竟是什么态度?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答案】13. BE 14. ①对于国家命运,词人不能不关心。六朝兴废,“惟”沙洲一双白鹭,没有人来认真关心“悠悠兴废”,也就是说无人关心南宋王朝的兴衰,这是最令作者痛心的。 ②对于自己被罢官的遭遇,词人并不甘心,应该说是藐视排斥打击的态度,罢职回家的悲愤心情。“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在景物描写中寓托着政治上遭受打击,想要施展抗敌才能而不得实现的悲愤。“直须抖擞尽尘埃,好趁新凉秋水去”,藐视打击,把政敌加给他的尘埃、污垢“抖擞尽”,一身轻松地回家去,悲愤、坚强中又不乏无奈。 【解析】 - 21 -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这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词人只有设想那沙洲中的双白鹭来表达心中的愤懑”中设想之景错误,这是眼前所见实景。E项,“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终于被罢官回家轻松喜悦的心情”中“喜悦”表达不当,“直须抖擞尽尘埃,好趁新凉秋水去”,藐视打击,把政敌加给他的尘埃、污垢“抖擞尽”,一身轻松地回家去,悲愤、坚强中又不乏无奈。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从这首词看,词人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究竟是什么态度?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这是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在词中找出词人对国家命运态度的有关句子,“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这句话是说只有沙洲的双白鹭不关心六朝兴废,含蓄说明作者是关心历史兴废的,也就表明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结合知人论世,词人是爱国词人,更能印证这一点。接着分析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态度,结合注释可知道词人被罢官的遭遇,“多风雨”“留不住”可见仕途艰险,表达词人想施展自己抗敌报国而不能实现的悲愤,“直须抖擞尽尘埃”写词人想把政敌加给他的尘埃、污垢“抖擞尽”,可见词人豁达、坚强的性格特点,“好趁新凉秋水去”看出词人想表达罢官后一身轻松地回家去,可见悲愤、坚强中又不乏无奈。 点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 主题的评价,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内容的评价,包括意象评价和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从高考命题来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①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 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某一个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态度;②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课内诗歌鉴赏 15. 请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赏析柳永《雨霖铃》中的这两句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21 - 【答案】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赏析柳永《雨霖铃》中的这两句词”这是考查语言表达中生动、鲜明、准确。首先要求考生能够流畅翻译词句,大意通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思是: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其次,“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赏析”中“赏析”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点出词句的艺术手法,并且分析表达效果,比如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更能增加艺术感染力,抒情更强烈。另外,“富有文学性”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想象,运用优美语言描述画面的意境和离别的悲苦以及思念的深沉。 默写题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 (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 (2)《定风波》(苏轼)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4)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回首向来萧瑟处 (4). 归去 (5). 也无风雨也无晴 (6). 元嘉草草 (7). 封狼居胥 (8). 赢得仓皇北顾 (9). 但愿人长久 (10). 千里共婵娟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跂”“博”“萧瑟”“胥”“赢”“仓皇”“婵娟”。 - 21 -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辛苦十余载,通过高考检验自己,是所有莘莘学子都要经历的大事,但有人却动起了歪脑筋,妄想通过所谓“助考设备”拔高成绩。 ②参加本届歌手大赛的选手水平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今晚登台亮相的两组选手嗓音条件很好,感情真挚,演唱水平半斤八两。 ③经过一整年的艰苦努力,研究将要成功,但老教授告诫大家,实验越是接近尾声,越要谨慎小心,任何一个小小的误差,都会功败垂成。 ④昨晚儿子又是到天亮才回来,这已是惯了的,他本来不以为意,但此时正因投资失败到破产的他,却突然满肚子不舒服了。 ⑤俄罗斯侦破专家建议,破获“920毒物袭击案”的当务之急是查找制造白色粉末的的来源,而不是盲目地去围堵浩如烟海的各种邮件。 ⑥机缘巧合,他又演上了小生,因为小生演员奇缺,他在京剧团里的地位居然扶摇直上,近来竟有两三个挑大梁的旦角约他配戏。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A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子。不能冠以“所有”; 半斤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感情色彩失当。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搭配对象不当; - 21 - 扶摇直上:语出《庄子•逍遥游》,指乘着风势快速上升,后用来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国26日从加利福尼亚州试射了以平壤为假想打击目标的“民兵”III型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国第三代地地战略核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极高。 B. 4月29日12时50分,承德县三家镇西兴村发生森林火灾。全县全体消防人员、消防车放弃“五·一”假期休息,赶往现场,现在火情已经得到控制。 C.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具有强制性。 D. 空客直升机公司将与中国航空器材集团、青岛联合通航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在山东即墨华山建立一条H135型直升机总装生产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果混乱,把“了”改为“的”。B项,“消防车”和“放弃休息”搭配不当。C项,不合逻辑,“企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并列不当。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中医院杨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坛高手,医者仁心。” B. 面对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乡长不禁也“文绉绉”了起来:“穷乡僻壤,无以招待,略具薄酒,聊表芹意!” C. 董杰与张红闹别扭,为了重回友谊,董杰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D. 我们是多年的同窗好友,情谊深厚,现在你需要我的帮助,我一定玉成此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此处应用“杏林”。“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C项,“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玉成”是敬辞,成全:用在此处不得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家都渴望天天开心,让快乐与己同行。①__________ - 21 - ?英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这样一个快乐的公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大,快乐就小;②__________。这是他从经济与人的关系的高度提出的看法。司马光说:“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他提倡清心寡欲,安守本分,知足常乐,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做人准则。有位歌星认为:“快乐=金钱+欲望。”其含义是③__________。这也是当今某些“现代派”、“发烧友”所持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答案】 (1). 那么,怎样才能快乐呢; (2). 欲望小,快乐就大; (3). 金钱越多,欲望越大,快乐也就越大。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让快乐与己同行”以及后面的问号和“快乐=物质消费”可知,应该填写“那么,怎样才能快乐呢”;第②空注意前面的“欲望大,快乐就小”和“;”可知,应该填写“欲望小,快乐就大“;第③空注意前文的公式“快乐=金钱+欲望”解释“快乐”“金钱”“欲望”之间的关系。 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马路一侧,传出了二胡声。一个搪瓷缸,已碰掉好多瓷,里面盛满了纸币和硬币。二胡的主人是一位盲人,头发并不蓬乱,衣服虽旧,倒也干净整齐。他没有拉《二泉映月》等悲情的曲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纤夫的爱》等欢快的旋律不断响起。“一个瞎子,竟能拉得这么好。”不知谁小声冒出一句。“眼瞎了,心不能瞎呀。”他淡然地回答。 材料二:火车站一角,几位四肢健全者,蓬头垢面,匍匈在地、作揖叩首。有个妇女带着孩子,面前的地上用粉笔写了一行字:“孩子饿了,给十元吃饭吧。”还有一位身上挂着一张白纸,上写“父亲病危住院,无手术费,请好心人帮忙”的字样。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⑤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答案】自强者 天助之 天空或许有乌云遮住太阳,但你若踮起脚尖,伸手仍可碰触到温暖;大地或许没有歌声为你在艰难行走中增添幸福感,但仔细倾听,你心中仍有一支歌为你点亮前方的路;万物中或许有一时的不公平,但自强自尊自爱仍会使一切变得美好,心灵的天平会使一切公平。 自强者,自救会使心态平和,活得勇敢有尊严;自强者,天助之,仿佛一切都会为你而变得顺利和美好。 - 21 - 请自强吧,伸手拨开一片片乌云。荷马眼睛早已无法享受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但他深知自己应归得起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尊严,从未放弃,成就《荷马史诗》。如同双目失明的街头艺人,荷马内心不死,生命之火不灭,失去了一些权力,但仍有自强的义务。仿佛自强带来的不只是对自己的帮助,也有淡然平和的心态,也更加珍惜做人的机会了。这样原来残疾的人生比一般人的人生更加完整充实,只因对生命的敬重和一颗强大的内心。乌云散去,你会看见前晚束的阳光洒遍大地。 自强是对自尊的保护,是一个人存活在世界上的证明。阿里木是一个在繁华都是顽强生活的新疆人。他早出晚归,卖力工作,而这份工作只是卖羊肉串。微薄的收入和困顿的生活从未击败过他,他内心之希望帮助穷人家的孩子完成学业。不知资助了多少孩子,阿里木的笑容感染了更多的平凡的人。你或许抱怨不公,或许不满足于欲望难以实现,或许憎恶生命,请你看看那阿里木的生活,想想多少比你困难的人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尊严,抬头挺胸的乐观地生活。尊严是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保障,四肢健全却作揖叩地乞讨,年纪轻轻却希望他人付出帮助自己。这难以说是自强,更无法说他们还有自尊。自强,是对生命最真诚的尊重。 自强,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爱惜。艾青年少时渴望成为画家,却因国家动乱而被捕入狱。他仍珍爱生命,不践踏自尊,努力写诗唤醒人民的心灵。三毛失去了至爱之人,但她仍自强自爱,积极慈善,关注他人的幸福。这都是自强,体现了自尊,证明了自爱。所以,上天也救助了他们,使他们的人生多彩美好。 自强,拨开一片乌云,唱出生命之歌,不放弃前行。尊重生命的可贵,你定会重见阳光,活出精彩,仿佛一切都因你而顺利,上天也在帮助你。其实,一切都是你的自强拯救了你。 【解析】试题分析: 审题:作文题共给了两个材料,而且这两个材料正好是相反的,我们在把握材料时就要从能同时涵盖两个材料的层次上去提取材料的中心。很明显,这两个材料一正一反告诉了我们某个人生道理或某种人生态度:盲人能靠拉琴自食其力,是因为他心明——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自尊自立;四肢健全的人匍匐乞讨,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强的信念。 立意:明白了材料的中心,文章的立意也就不难了。一般地,提倡以材料的中心为作文的中心,这样就可以避免偏题跑题。较好的立意有: ①莫做精神的乞丐;②要做精神的强者;③拾起自己的尊严;④心里要有阳光;⑤面对困境,人要自立、自强(要自食其力 ;要靠自己)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21 -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