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2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分析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断发易服”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 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14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 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易混易错]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 [思维点拨] 中山装寓意民主、法制,“断发”带有与清政府决裂的象征意义,不缠足运动有利于妇女解放,因而都是进步的、革命的表现。 [知识点拨]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 二、报刊与电影 1.报刊 (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 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 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14 2.电影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 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思维点拨] 1.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2.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思潮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三、移风易俗 1.礼仪的革新 (1)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 (2)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3)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变革 (1)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2)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3.丧葬礼仪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4.认识 (1)反映着近代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3)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发展极端不平衡,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 [易混易错] 近代社会习俗风尚变化最大的时期不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而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思维点拨]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具有双重性 14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生活被迫出现了西方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色彩。 主题一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 ①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②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解读] ①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②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近代妇女的解放 材料 (江浙一带)一闻有人①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②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1888年4月《申报》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中①②反映妇女踊跃进厂的现象,结合所学解释现象。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提示 现象: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厂做女工。 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史论总结]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14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主题二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材料一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史料解读] ①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②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 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2.社会运动的推动 材料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史料解读] 材料中划线句子分别从外交、工业、军事、外貌四个方面说明了断发易服的理由。 [问题思考] 14 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 提示 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史论总结]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二、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4.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的进程。 14 1.(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西方文明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时间“1912年3月”,可知引起材料中描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 3.(2017·海淀期末)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 ) 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 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 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 14 4.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答案 B 解析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传播时事新闻功能的体现,B符合题意; A错在“声像俱备”,C、D中的功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5.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m1905.com”,其中“m”为“movie”的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答案 A 解析 “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西服 三寸金莲绣花鞋 高跟鞋 结辫 断发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方面:服饰、断发、不缠足和婚姻习俗。 14 (2)原因:西方的影响(或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 [基础达标] 1.(2016·福建学业水平测试)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右图服饰的特点是( )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 中山装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故D项正确。 2.(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断发易服”,故B项正确。 3.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 答案 A 14 解析 19世纪60年代之后,首先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4.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答案 C 解析 戊戌变法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封建陋习的影响由来已久,广大农村缠足依然相沿成习,故②不正确。 5.(2016·浙江4月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解析 从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 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社会的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答案 C 14 解析 从题目中的“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当时开始使用公历,这符合辛亥革命后的史实,故C项正确。 7.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诗中所提到的“纸”为报纸。 8.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含③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 9.(2016·甘肃学业水平考试)报纸具有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知识传播、舆论宣传等功能,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报刊中属于共产党创办的是(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创办”,故D项正确。 10.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广播 14 C.电影 D.互联网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可以产生如题干所述的现象,故C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2017·沧州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答案 D 解析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12.(2017·杭州质检)谭嗣同曾说:“本非两厢情愿,而强合漠不相关之人,絷之终身,以为夫妇,夫果何恃以伸其偏权而相苦哉?实亦三纲之说苦之也。”其意为( ) A.强化三纲五常 B.否定孔子权威 C.主张婚姻自主 D.倡导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解析 谭嗣同认为男女婚姻应该是两厢情愿,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现象是由于三纲五常的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材料反映了谭嗣同主张婚姻自主的主张,故C项正确。 1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旧式婚姻占多数,新式婚姻占少数,这体现了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也体现了婚姻习俗的变迁有一个过程,C、D两项理解正确;从材料信息可推断B项理解正确。 1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14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未体现“剪辫易服难以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 1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答案 B 解析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曲解。 16.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14 原因: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等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再具体分析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材料三中信息“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回答。 1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