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20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作业
课时作业20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乐山高三统考]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 ) 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解析:“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都是西方娱乐的方式,说明此时上海的社会习俗逐渐文明化,故D项正确;娱乐方式不能反映出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充分说明上海是西方文化传播中心,故B项错误;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并不是普遍提高,故D项错误。 答案:D 2.[2019·咸阳高三质检]19世纪后期,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主张改穿西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视为“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可以强种”的灵丹妙药。这说明当时( ) A.国人对西式服装有了认可 B.西式服装已广为流行 C.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了传播 D.国内崇洋之风的盛行 解析:从材料“康有为主张改穿西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改穿西服视为……灵丹妙药”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西式服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虽强调了国人对西式服装的态度,但没有体现出西式服装广泛流行,故B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促使了人们对西式服饰态度的改变,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崇洋之风的盛行”,故D项排除。 答案:A 3.[2019·衡阳高三调研]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行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9 45 娱乐享受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吴虞在北京的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C.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材料数据只反映了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的消费情况,并不能说明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故A项错误;吴虞在成都和北京的消费结构中衣食住行、书籍教育、娱乐享受的比例不同,说明吴虞在北京的消费结构有所变化,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故C项错误;也不能仅凭吴虞在成都的消费情况就得出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的数量,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4.[2019·武汉高三联考]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D.中国近代发辫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体现了反对清朝专制,主张民主政治的特点,“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影响仍然较大,这说明当时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彻底失败”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生活习俗改变的渐进过程,而是说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问题,故B项错误;“发辫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说法过于绝对,且不属于本质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答案:C 5.[2019·中原高三摸底]国民政府于1934 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 ) 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解析: 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可以看出,此运动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故A项正确;新生活运动旨在提高民众素质,并非愚弄黎民百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融入国际社会”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抵抗日本侵略”,排除D项。 答案:A 6.[2019·郑州高三模拟]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借 款修建 外国资本 直接投资 清政府独 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千米)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 的比重 46.3% 30.5% 11.5% 11.5% A.辛亥革命推动了铁路大力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列强控制了近代铁路的修筑权 D.清政府将路权收归国有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铁路比例大,故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C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与材料反映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的部分时间段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控制了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权,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而是强调列强控制了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权,排除D项。 答案:C 7.[2019·西安高三评估]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 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 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解析:材料只是反映民间对电车的态度,没有涉及民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新式交通工具可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安全性并不低,排除B项;商会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发表意见,排除C项;由材料中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批评诋毁来看,传统势力阻碍了中国交通近代化,故选D项。 答案:D 8.[2019·南昌高三联考]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 C.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解析: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 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 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国的建立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排除C项。 答案:D 9.[2019·大庆高三统考]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解析:由“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可以得出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天津机器局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军用工业,故A项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项;题干没有将天津的电报业与世界其他地方比较,故排除C项;D项错在了“普遍”,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答案:B 10.[2019·抚顺高三联考]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这反映出( ) A.我国报刊内容丰富并走向成熟 B.政府重视对报刊舆论宣传控制 C.中国大众传媒呈现出畸形发展 D.政治变革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解析:甲午战争之后,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创办报刊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手段,材料中报刊业发展说明政治变革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此时报刊业发展主要是服务于政治需要,并不是走向成熟,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报刊创办不属于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此时报刊业属于良性发展,并不是畸形状态,故C项错误。 答案:D 11.[2019·保定高三调研]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信息的便捷方便了人们感情的交流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解析:材料“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 反映了互联网传媒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更强调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故A项错误;“信息的便捷”没有突出互联网传媒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人们受制于现代科技,而是说明科技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12.[2019·青岛高三统测]1998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采访的1500人之中,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这主要反映出( ) A.影视艺术飞速发展 B.文艺作品重视历史题材 C.科技影响人类生活 D.人们阅读意识不断增强 解析:根据“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说明随着科技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发生重大变化,说明科技影响人类生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了解历史题材作品的途径,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根据“ 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说明人们阅读意识下降,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宁阳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发表了《女权辩护》,标志着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开端。1850年,弗朗西丝·玛丽·巴斯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女子中学;1857年至1882年,共计18份《已婚妇女财产权法修正案》被提交议会。1882年,英国妇女终于获得完全的财产支配权。1866年4月,英国妇女起草了要求议会在适当条件下给予妇女选举权的请愿书。1928年,《平等选举权代表案》得以通过,这标志着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获得最终胜利。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的变革更为剧烈。1902年,由中国教育学会成员蒋智由、黄宗仰提议,蔡元培、林獬、陈范等联名发起,在上海创办了爱国女学。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1922年,中国共产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明确指出:“帮助妇女们获得普遍选举权及一切政治上的权利与自由。”从此,妇女参政运动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1930年底,国民党立法院通过的《民法继承编》正式承认女子的财产继承权。 ——摘编自吴攸《近代中英女权主义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中国妇女》1963年第10期上发表了福州市造船厂车工陈梅英的回忆录《我是怎样争取婚姻自主的》。文章回忆了她如何对抗家庭的坚决反对,与担任业余工校文化教员的恋人陈桓争取婚姻自由的经历。因为陈桓收入较低且脚有残疾,父母不同意二人结婚。女主人公与爱人去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在父母要求退婚时,她说,“我没有违法,也没有爱错人。我们一起到区里去评理吧,由政府来判断我该不该退婚”。她请求妇代会帮她解决问题,劝自己的父母不要收礼金,领导也支持她与旧思想斗争、婚事从简,并给她的父母做工作。最后其父母终于同意了她的婚事。 ——摘编自刘希《对“妇女解放”的认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英女权主义运动的不同之处,并简析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地位变化的表现和原因。(1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发表了《女权辩护》”“英国妇女起草了要求议会在适当条件下给予妇女选举权的请愿书”“《平等选举权代表案》得以通过,这标志着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获得最终胜利”归纳英国女权运动特点,依据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1922年,中国共产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的信息从“女性较缺乏独立意识,中国女权运动体现出男性特色以及在政府主导下进行” 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所学从民族危机、西方思想影响以及国内政治运动推动等方面回答即可。 第(2)问,属于评价类型题,依据材料二“与担任业余工校文化教员的恋人陈桓争取婚姻自由的经历”“领导也支持她与旧思想斗争、婚事从简,并给她的父母做工作。最后其父母终于同意了她的婚事”的信息从变化的表现、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不同之处:英国:英国女性拥有自我解放的意识与独立意识,是女权运动的主体,男性起到协助和推动的作用;在既有的宪法框架内进行,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女性权益;随着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实现了各项权利的平等。(任答两点即可)中国:中国女性较缺乏独立意识,中国女权运动体现出男性特色;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女性权利意识起步晚;深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与中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密切相关;暴力与和平方式并存;近代中国的女性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男性平等。(任答两点即可)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发展;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反殖民主义和反侵略主义的需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的推动。 (2)变化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实现了婚姻权利的自主。 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展开:1950年《婚姻法》的通过;中国人法律意识的进步;相关制度的保障。变化的影响:中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男女不平等的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促进了中国女性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法制意识以及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 14.[2019·青岛高三统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条 1833年8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 第二条 1872年4月 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 第三条 1895年8月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第四条 1905年11月 《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第五条 1931年12月 《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第六条 1941年5月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 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24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这两条信息必须相关联;然后根据这两条信息拟定主题,该主题必须明确,并且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和分析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如根据第一条和第二条可得出: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然后根据材料的信息从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两个角度论述。 答案:示例1:选择第一、二条信息 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国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 总之,鸦片战争后在华西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为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