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KS5U 高考
2020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 (一) 历史试卷 本部分为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生一律用黑笔作答。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卷Ⅰ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单选题,本题共15道题,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2、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选官制度变化的主要着眼点是 A. 人才标准 B. 选官方式 C. 官员素养 D. 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从选拔标准的制定到选拔方式均由中央决定,体现了官吏选拔权力集中于中央,D项正确,AB排除;题干未反映官员素养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 2.14—15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阶级形成,并从中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这一现象 A. 孕育了反封建政治力量 B. 是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的体现 C. 是文艺复兴促进的结果 D. 促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市民阶级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后来演变为资产阶级,成为反封建政治力量,A项符合题意;当时处于中世纪晚期,资产阶级尚未正式形成,排除B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促成文艺复兴的产生,排除C项;工业资产阶级为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 - 13 - 3.黄梨洲谓自秦以下国家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是非存于学校。据此,他会提倡 A. 结束君权 B. 保证民权 C. 注重教育 D. 改革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公是非于学校,而这一系列主张的实现均需要通过赋予民众议政监督权力而进行,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倡废除君主制,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教育改革,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以改革机构的举措限制君权,排除D项。故选B。 4.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先后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广州、泉州、庆元三处,还制定了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货物等,发给公验、公凭。元朝政府设立市舶司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商业直接监管 B. 政府垄断对外贸易 C. 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D. 为了增加商业税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元代设立专门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并制定了货物审批的相关规范,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管理,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设置机构与规范对商业进行监管,并非直接监管,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元代对外贸易的垄断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政府增加税收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 5.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依据这种观点,对下列哪个事件评价最高 A. 丝绸之路 B. 新航路开辟 C. 闭关锁国 D.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隔绝走向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故B项符合世界交往发展的主轴事件,B项正确;丝绸之路并未带动全球性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排除C - 13 - 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并未形成正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不符合生产力发展主轴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 6. 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清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B. 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C. 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D. 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盛行 【答案】A 【解析】 20世纪最初十年还是清政府统治时期,清末新政及其他措施实行推动了经济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倡导国货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 7.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针对中国当时国情 B.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宣传缺乏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可知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偏向于唯物史观而忽略剩余价值学说,原因在于剩余价值学说旨在解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原因,但中国工业并不发达,宣传阶级斗争学说更加适应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理论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信息反映陈、李二人结合中国实际有选择性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并非了解不全面,排除B项;陈、李二人如何选择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着重宣传阶级斗争学说说明当时中国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A。 8.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文章中提到的党内这种关于革命道路分歧基本结束于 A.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B. 八七会议召开 C. 遵义会议召开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答案】C - 13 -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共内部依然对革命道路出现分歧,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并未解决题干中党内的道路分歧,排除A项;八七会议召开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排除B项;中共七大作了推动抗战胜利的政治动员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排除D项。故选C。 9.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 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 B.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于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该会议旨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性会议,B项正确;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未使美国停止对中国的遏制,排除A项;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及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是在1955年新中国参加的亚非会议上,排除CD两项。故选B。 10.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我(今年)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A.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 B. 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 C. 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答案】C 【解析】 - 13 -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时期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C项正确;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政治民主内容,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建立基础,排除D项。故选C。 11.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订的《关于美国授助西欧的政策》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美国上述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 维护世界霸主地位 B. 促使欧洲经济协调 C. 体现美苏两国争霸 D.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可知美国马歇尔计划目的旨在恢复欧洲经济,防止为苏联共产主义渗透提供可乘之机,故具有显的反苏反共色彩,D项正确;遏制苏联使美国称霸全球是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促使欧洲经济协调是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美苏在欧洲复兴问题上的争霸斗争,排除C项。故选D。 12.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清政府这些措施的进步性主要是 A. 推进城市近代化 B. 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 C. 体现了法制发展 D.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晚清政府实行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有助于推进行城市的卫生管理,推动近代城市化发展,A项正确;题干并非强调颁布卫生法规对政府管理作用的影响,排除B项;卫生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近代法制化发展,但并非题干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C项;清政府制定卫生法规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并非题干措施主要作用,排除D项。故选A。 13.下图表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13 - A. 推动了南南合作 B. 冲击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C. 推动区域集团化 D. 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两幅分别反映了战后不结盟运动兴起及西欧一体化,两者均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反映20世纪60年代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而非加强,故B项正确,D项排除;西欧一体化与南南合作无关,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并非区域集团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B。 14.1765年瓦特发明了分离式凝汽器,这是蒸汽机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进展。他于1769年取得了关于分离式凝汽器的专利。1782年,瓦特又实现了两项更为著名的改进,并取得了专利。后来他又与博尔顿合作进行蒸汽机的改进工作,最终研制成功双作用的回旋杆蒸汽机及其凝汽器和离心式调速器。这一过程说明 A. 瓦特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工业革命服务 B. 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推动瓦特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C. 蒸汽机的改进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殖民扩张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生产能力亟需提高,推动了机器及技术的革新发明进程,D项符合题意;瓦特改良蒸汽机并未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专利权保护对技术发明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 15.下列为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13 - 国家年代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其他 1870年 32% 23% 13% 10% 22% 1913年 14% 38% 16% 6% 26% A. 20世纪初英国霸主地位丧失 B. 西方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美国二次工业革命重要角色 D. 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法美德四国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同时英法美德四国中美德两进展明显并超越英法两国,体现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运用充分,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B项正确;英国霸主地位在一战后日益衰落,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展开,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直接反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排除D项。故选B。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19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分田承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4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召开。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我国改革的三个阶段(不能照抄原文),并分析影响改革历程的原因。 材料二 - 13 -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俄共八大党纲》(1918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影响》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苏联(俄)历史上三次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苏两国改革不同结局及主要原因。 【答案】(1)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起点;70年末到80年代,农村和城市改革;90年代改革深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原因:计划体制弊端;思想解放的推动;苏东剧变的影响。 (2)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斯大林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开辟新型工业化模式) 经济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损害农民利益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为以后建设奠定基础。斯大林模式: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旧体制修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时期的重要转折点,成为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2 - 13 - 年开始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二问原因结合传统经济体制弊端、思想解放进程及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二“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实行计划经济的模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采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斯大林模式下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影响苏联经济正常发展。 (3)结合所学中国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程度,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进行分析;苏联可从是否突破传统旧体制,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行分析阐述。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中华印刷通史》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古代印刷技术有何发展?结合材料和知识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自唐代至清末,印刷术对传承典籍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印刷术还传播到朝鲜、越南、琉球、日本以及中亚和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 ——摘编自钱存利、郑如斯《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明代以来,随着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的改进,民间书坊异军突出。……民间书坊围绕社会需求刻书,因而书坊的刻书范围很广,大致可分成“科举应试 - 13 - 之书”“、日常参考书”(类似百科全书)以及“通俗文学作品”三大类。 ——摘编自杨军《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底蕴》 材料三 商务印书馆近代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97年 夏瑞芳、高凤池等人于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1904年 《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并被全国各地的学堂采用 1905年 发行严复编译《天演论》,后再版20余次 1913年 首次使用自动铸字机,开始经营原版西书 1915年 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聘美籍技师指导;出版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发行《科学》杂志 1937年 设总管理处于长沙,编印《战时常识丛书》、《抗战丛刊》等 19世纪20—40年代 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2)依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国古代和近代印刷事业的共同影响,指出近代印刷业的新发展。 材料四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刷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3)据材料四,概括18世纪法国“印艺社”的特点,分析它在思想上的影响。 - 13 - 【答案】(1)发展:唐朝雕版印刷术,宋朝活字印刷术。因素:科举制的实行;文化教育的发展(佛教、理学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大;纸、墨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毕昇的创新。 (2)共同影响:传承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传播;促进教育。新发展: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宣传救亡(为抗战服务)。 (3)特点:手工工场印刷,印刷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影响范围广。影响:传播了启蒙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唐代《金刚经》为雕版印刷术,图二反映了宋朝活字印刷术的使用;二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文化教育、选官制度、社会经济的、技术条件及人物技术创新的推动进行归纳阐述。 (2)一问共同影响可根据材料二“对传承典籍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民间书坊围绕社会需求刻书”及材料三“《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从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教育发展进行概括;二问根据材料三“发行严复编译《天演论》……首次使用自动铸字机,……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编印《战时常识丛书》、《抗战丛刊》”可从技术引进、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抗战救亡动员进行概括印刷业在近代的新发展。 (3)一问特点根据材料四“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可从印刷方式、印刷内容、影响范围进行概括;二问结合其印刷内容可知有利于传播启蒙思想,推动思想解放。 18.2019年1月,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3 -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经历分合,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近代史实,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答案】示例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也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1683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943年,中美英三方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表示“日本从中国人手里窃取的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保证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1945年,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示例二:祖国的统一历程是曲折的 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来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895年,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各岛、澎湖列岛给日本;1943年,中美英三方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表示“日本从中国人手里窃取的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保证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1949年解放战争后,蒋介石败退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当今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总之,祖国统一进程在曲折中行稳致远,祖国的统一一定会实现。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已被国际广泛认可,故可从古代元朝及清政府时期我国对台湾进行管辖的相关史实及二战时期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主权问题进行阐述即可;根据材料“海盗垂涎强侵占……义正驱红夷……驱逐倭奴恢复中华……两岸鼓相应……共同抗战返台复疆”可以“祖国统一历程的曲折性” - 13 - 为题,结合所学从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离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认定台湾主权归属、1949年解放战争台湾问题形成等史实进行阐述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统一进程的曲折。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