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

课时提升作业 十八 城市化 ‎(建议用时:20分钟)‎ ‎  (2017·青岛模拟)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1、2题。‎ ‎1.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  )‎ A.东部与东北 B.东部与中部 C.中部与西部 D.东北与西部 ‎2.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  )‎ A.水资源丰富 B.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 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 ‎【解析】1选C,2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弹性系数为正值,故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明显,故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部和东北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说明城市化随着人口和产业发展出现了城市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发达,水资源丰富,这些条件都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但由于东部人口众多,产业过度集中,产生众多的城市问题,使得城市化弹性系数降低。‎ ‎【加固训练】‎ ‎(2017·江淮十校联考)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读图完成(1)、(2)题。‎ 8‎ ‎(1)据图可推断 (  )‎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 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 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 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  )‎ A.生物多样性增多 ‎ 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 C.土地的质量改善 ‎ 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 ‎【解析】(1)选A,(2)选D。第(1)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  (2017·张家口模拟)HD指数是用来评价区域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协调程度,HD<0.30为协调状态,0.30~0.55为不协调状态。“十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超过3%(每年常住人口净增加60万人以上),提前10多年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 800万人口的目标。下面图甲为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乙为北京市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变化趋势。据此回答3~5题。‎ 8‎ ‎3.北京市近年来H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 B.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很快 C.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D.城市地下空间的广泛使用 ‎4.图甲中北京市人口分布对北京市区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  )‎ ‎①水土流失 ②荒漠化 ‎③交通拥堵 ④住房困难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5.为解决北京市人口分布所产生的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凝聚中心城区的商业、教育、卫生等功能 B.在周边城镇新区均衡配置教育和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C.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产业均衡发展 D.加快利润较高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解析】‎ 8‎ ‎3选A,4选C,5选B。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HD<0.30为协调状态,0.30~0.55为不协调状态。读图乙可以看到,北京市近年来HD不断增加,表明区域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为不协调状态,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导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超过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是增长状态;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广泛使用无关。第4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属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乡村。第5题,结合前面分析,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是避免人口在中心城区高度集聚,促进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北京市经济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在全市范围内均衡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凝聚中心城区的商业、教育、卫生等功能,导致人口分布更不均;城市内部划分有不同功能区,不是各区域产业均衡发展;加快利润较高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流动人口增加,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良性发展。‎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率可看出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第(3)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应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 8‎ 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 ‎(建议用时:25分钟)‎ ‎  (2016·海南高考)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8‎ ‎1选C,2选B,3选A。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附近最为平衡。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第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化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第3题,结合图可以得出,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  我国东部某城市正在研究打造多条贯穿城市的“通风廊道”,引导城外凉爽、干净的空气流入城市中心。廊道包括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主要由该市的知名公园和大片绿地组成的一级通风廊道。下图为计划中的五条通风廊道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廊道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原因是 (  )‎ A.原有公园与绿地分布的限制 B.城市主导风向的变化 C.城市规划中的街道走向 D.楼层高度变化 ‎5.通风廊道在改变城市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  )‎ ‎①提高城市交通通达度 ②减轻雾霾污染程度 ‎③利于城市住宅区开发 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通风廊道所经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合理的规划是 (  )‎ A.严格控制建筑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B.拆除一切建筑物,置换建筑用地为绿化用地,保证廊道畅通 C.大力修建城市中的林荫大道,提高绿化面积与交通用地面积 D.开挖河湖池沼,增加城市湿地的面积,扩建人工景点 8‎ ‎【解析】4选B,5选C,6选A。第4题,根据材料,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图中廊道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原有公园与绿地分布的限制、城市规划中的街道走向、楼层高度变化不是主要原因。第5题,通风廊道引导城外凉爽、干净的空气流入城市中心,使城市空气更加流通,在改变城市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减轻雾霾污染程度,②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④对;不能提高城市交通通达度,①错;与城市住宅区开发关系不大,③错。第6题,通风廊道所经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合理的规划是严格控制建筑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根据材料,廊道主要是由知名公园和大片绿地组成一级通风廊道,不是拆除一切建筑物,置换建筑用地为绿化用地;廊道宽度‎500米以上,不是城市中的林荫大道;廊道主要是利用原有的景点,打通关键节点,不是开挖河湖池沼,扩建人工景点。‎ ‎【知识拓展】城市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 ‎(1)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7.(能力挑战题)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8‎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中期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因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而被污染。‎ 答案:(1)中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中心区。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