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单元综合检测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单元综合检测(十四)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这表明魏源( )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 B.认为西方的民用技术优于中国 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 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西方不只军事技术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方民用技术,不能表明魏源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D项错误。 2.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解析:选D。材料中涉及的是“出洋游学”不是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表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士人积极学习西方,不是难以应付,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士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 3.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 7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解析:选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立宪”“会员大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等可知宗族组织原则的变化受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侧重于思想启蒙,并且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宗族组织原则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在19世纪中后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并非推动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解析:选D。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君主立宪政体,也无法看出作者对其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并没有提出系统的主张,没有超越当时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看出其对西方代议制的态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以看出志刚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故D项正确。 5.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解析:选D。1901年进行清末新政,其加剧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应该是在1905年前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更无法体现该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了一点就是梁启超和革命派都主张反对满洲贵族,但并无法看出其主张基本一致,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的民族精神和攻打满洲可以看出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故D项正确。 6.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7 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选C。胡适“整理国故运动”,对国学进行研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因此并不能抵制袁世凯借传统文化为复辟帝制造势的逆流,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思想启蒙,与胡适主张不符合,故B项错误;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故C项正确;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无关,故D项错误。 7.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解析:选B。民主和科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仍然是以儒家为体,维护旧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中“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传统束缚,故D项错误。 8.郁达夫说:“无论是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表明( ) A.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 B.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 D.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仍然存在 解析:选C。材料没有反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材料侧重谈“主义”,将文化等同于“主义”,偷换概念,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也不能体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认同,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主义”一词从社会上层到下层,在社会生活中谈论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当时中国已经有了语境基础,故C项正确;主义与儒家思想并无联系,无法反映儒家思想的地位,故D项错误。 9.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 )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7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解析:选D。材料中陈认为以往的革命都未解决“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即未真正解放国民的思想,而非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强调应当解放思想而非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阐述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体现了陈认为思想革命有利于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共和制度,故D项正确。 10.《孙中山选集》:“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解析:选B。“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通过“发扬国之能力”,实现“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故B项正确;A项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不会依靠工农革命,材料没有涉及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故C、D项错误。 11.毛泽东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的“功绩”是指( ) A.民族独立解放 B.社会主义建设 C.民族复兴富强 D.发展人民主义 解析:选A。材料反映出毛泽东的最大的功绩带领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不是主要“功绩”,故B项错误;民族复兴富强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有所创新,但不是主要“功绩”,故D项错误。 12.1979 年 11月26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言论( ) A.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7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故B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是世纪之交与题中“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13分) 解析:(1)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可见其为洋务派,其核心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洋务派这种思想的作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从局限性来看,用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具有失败的必然性。(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可得出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可得出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可得出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更好的科学的纲领;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所学,洋务派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维新派则是利用孔子来改变中国,适应近代化的潮流。 答案: 7 (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 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 (2)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 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变孔子儒学统治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200年来,欧洲的学术研究兴盛,对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继承。研究出的名理、公例等成果很多。回顾我们的历史,很多成果都比他们早,这不是附会夸大自己。我可以举几个铁证来证实这一点。西方最突出的科学成就,名、数、质、力(哲学、数学、化学、物理)。我们的《易》就是名、数为经,质、力为纬,合起来就是《易》。宇宙之内,质、力相互作用,没有质就无法体现力,没有力,质也无法运动、力就是乾,质就是坤。举个例子来说明印证:西方人说,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运动的轨道如果是绝对平直,那么物体运动的速度必然是均匀的。这是古人所没有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出来之后,天文学取得长足发展,西方人从中受益。但是我们的《易》早就讲过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这些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即使是巧合,他们坚持说是自己的发明发现,但是我们中国都要比他们早,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他们学习我们的东西。可是这样也改变不了我们落后的事实,也没有必要来掩耳盗铃。古人开创了学术学说,可惜我们的后人没有进一步的继承发扬,古人规划了大的方面,后人没有进一步充实完善。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学无术、不开化造成的后果。祖先圣明,可是子孙后代愚昧无知,又能怎么办呢? ——编译自严复译著《天演论·自序》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严复与他的西学介绍”或“严复与他的译著”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以开放的方式对严复传播近代思想进行全面的认识。通过材料“回顾我们的历史,很多成果都比他们早”可见他虽然对西方推崇,但骨子里却对传统文化有深深的迷恋。围绕这一主题可以确定观点,如严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严复眼中的中西之学比较,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最初的印象等观点。然后围绕他的从事的历史事件进行举例即可。 答案:为避免阅卷照搬答案条条,所以本题只提供评分原则,不提供答案示例。评分细则与要求如下。 评分说明:论题(3分)史实(6分)论证(3分) 评分要点细则 7 ①论题:写出论题,不明确的给2分,写出论题且论题明确、观点鲜明给3分。 ②史实:史实可以分解为翻译介绍大量西学(如《天演论》等)、西方先进的数学、物理学等成果,以及为说明论题观点所列举的依据。一般只要有史实即可给4分,史实充分的给6分。 ③论证:有论证,但逻辑不清晰、结构基本合理、论证比较充分给2分。有论证且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给3分。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