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度 C. 宗法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庶子”“宗也”等信息,可判断出是宗法制,强调嫡子才有祭祖的权力,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注重继承人的品德与能力,故排除A项;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且与《礼记》的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2.“天子之豆(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一宴饮礼仪反映出西周政治生活的突出特点是 A. 等级森严 B. 血缘至上 C. 层层分封 D. 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等级分明,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器具规格不一样,故选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森严的等级而没有突显血缘的内容,也并不是强调分封制下的层层分封,故排除BC项;‎ 三代时期,我国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 ‎3.考古工作者在西周晋国的公室墓地,发现了九组19位西周时期的晋侯及夫人墓葬,该发现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世系完全相对应。这反映出 A. 正史记载的历史并非都是信史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相对更高 D. 不同史料的互证有利于认定史实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这有利于认定晋国历史,故D项正确;A项叙述正确,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错误;史学著作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并一定高,故C项错误。‎ ‎4.秦朝的“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例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司法审判,少府负责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负责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 A. 家国同构,皇权至上 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材料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礼仪、宫殿警卫、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皇室宗族事务等,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选A项。‎ ‎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注:人名主父偃)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是 A. 郡国并行制 B. “推恩令”‎ C. 征辟制 D. 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把诸侯的封地再进一步划分,以削弱其实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郡县制的内容信息,故A项排除;CD两项反映的都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无关,故排除CD项。‎ ‎6.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A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享有司法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唐太宗时期,大臣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注:官职)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这反映出当时 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 门下省较好地履行了其职责 C. 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 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是履行门下省职责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不是加强,但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给事中负有审议封驳的职责,排除C项;三省互不统属,因此无法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8. 下面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答案】B ‎【解析】‎ 掌握图中信息是关键。从图中能发现地方机构中有“路”“州”“县”“知州”“通判”等字样,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该图反映的应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故答案应选 B。‎ ‎9.宋代掌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门下 B. 政事堂 C. 户部 D. 枢密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宋朝掌管军事的机构是枢密院,故D项正确;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户部是管理户籍的机构。故ABC三者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排除ABC项。‎ ‎10.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类似,不将其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这种区域规划的主要意图是 A. 因俗而治加强君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 扩大国家疆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汉中的生活习俗与四川相近却划入陕西,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制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君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在现有疆域里的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定,因此不会扩大疆域,故D项错误。‎ ‎1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冈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A. 丞相制的废除 B. 内阁的设立 C. 八股取士的实施 D. 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故朱元璋感慨的原因是丞相制度废除,故A项正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用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置是清朝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这是其感到劳累的直接原因,为此,后来朱元璋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12.清代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A. 实际上是清代宰相府 B. 办事流程严谨且保密 C. 仅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D. 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奉上谕”可知军机处只是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故AD错误,C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 ‎1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中相继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1844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61年)“驻英法公使”(1877年)等官职。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完全受到西方列强控制 B. 力图树立外交自主形象 C. 开始采用西方政治制度 D. 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形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为应对对外通商等变化而进行的官职设置和调整。这些官职都与涉外事务有关,因此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形势,D项正确;清政府完全受到西方列强控制是在《辛丑条约》之后,排除A项;从“五口通商”“驻英法公使”,体现的是清政府为适应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而做出的调整, 而不是要树立自主的形象,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一些机构的设置,而清政府仍然是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采用西方的制度,排除C项。‎ ‎14.太平天国运动中,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符合的事件是 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 定都天京,建立政权 C. 颁行《天朝田亩制度》‎ D.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历史潮流,D正确;A属于宗教组织;B属于建立政权;C是太平天国运动土地纲领,均不符合题意。‎ ‎15.1867年,英国太古洋行上海办事处开始营业,它可以进行“合法”通商贸易的城市是 A. 汉口、南京 B. 上海、杭州 C. 广州、沙市 D. 重庆、天津 ‎【答案】A ‎【解析】‎ ‎【详解】广州、上海是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汉口、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开开放的通商口岸。天津是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沙市、重庆、杭州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故排除BCD,选A。‎ ‎16.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 B.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 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中“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有的国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再讲什么自强、求富,而应该直接谈救亡;这说明国人民族危机意识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而是突显对民族意识觉醒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对民族意识觉醒起到的作用,而没有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救亡”,故D项错误。‎ ‎17.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国人,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 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 B.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 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得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因此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而不是强调其失败的原因,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C符合史实,但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故C项错误。‎ ‎18.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其中第二次被占领是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在中国近代史上”“‎ 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故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故D项排除;第三次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日军攻占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故AC项排除。‎ ‎19.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反抗外来侵略者 B. 反抗封建压迫 C.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 向西方学习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反割台斗争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因此都与反抗外来侵略的主题有关,故A项正确;三者都不是反清的斗争,不能体现反抗封建压迫,故B项错误;三次运动都与抗击外来侵略有关,而不是强调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错误;三者都没有学习西方,义和团运动还具有盲目排外性,故D项错误。‎ ‎20.黑格尔说:“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 妇女 B. 外邦人 C. 全体公民 D. 奴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的公民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他们是自由的,故C项正确;妇女、外邦人、奴隶都被排斥在民主之外,因此并不自由,故排除ABD三项。‎ ‎21.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里克利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些制度 A. 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 B.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 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 D. 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对参加公共事务甚至观剧的公民都发放津贴,说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D正确;津贴制度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A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弊端,并非津贴制度,C错误。‎ ‎2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环顾我们国家……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其言论体现 A. 人人平等的原则 B. 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C. 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法律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罗马法律至上的原则,故C项正确;“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无法体现人人平等,也没有涉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故排除AB项;“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强调的是任何事情都要依法,并没有突出体现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的内容,故D项错误。‎ ‎23.1711年,英国的对法停战法案被上院占据多数的辉格党贵族所阻挠。为此,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使英国退出了战争。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 B.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C. 上院认真履行立法权 D. 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说明国王在议会决断之后仍有一定的权力,也一定程度是体现的英国代议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故A项正确;《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但并不代表《权利法案》遭到破坏,B项错误;下议院掌握实权,掌握立法权,C项错误;《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D项错误。‎ ‎24.在英国逐渐完善代议制民主的过程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的是 A.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B. 1688年光荣革命 C. 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所以选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议会改革 ‎25.下图是一幅讽喻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后时局的漫画。其反映的问题是 A. 英国殖民者的武力威胁 B. 南北双方矛盾异常尖锐 C. 松散的邦联体制使国家面临危机 D. 奴隶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断蛇”意味着国家是松散的邦联,根据图片中“要么联合,要么死亡”可知各邦不能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而造成国家的统治危机。也体现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断蛇”的美国自身的问题,与外部的威胁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南北方间的矛盾,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奴隶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反映出D项的内容,排除D项。‎ ‎26.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杰斐逊总统虽喜出望外,但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该协议获得参众两院批准,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衡 ‎【答案】D ‎【解析】‎ 材料“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说明总统不能单方面和外国缔约,主要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故D正确;美国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故A和C错误;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故B错误;‎ ‎27.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体制“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A. 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B. 美国民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C. 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 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说明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是受美国特定条件制约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通行的法律,故C项正确;托克维尔强调联邦宪法符合美国国情使美国强大,而非认为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条件,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美国民主制度的作用,故B项错误;托克维尔认为联邦宪法因国而异,而不是缺陷,故D项错误。‎ ‎28.近代某国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其最后确立的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这个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兰斯第三共和国 C. 美国 D. 德意志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各种政体的实验场”‎ ‎ “一票共和”可知这个国家是近代的法国。1875年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B项正确;近代英国、德意志帝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D项;近代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并没有经历“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不是通过“一票共和”,故排除C项。‎ ‎29.法国1875年宪法明文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该规定的用意主要在于 A. 削弱内阁的权力 B. 确保总统的行政权的实施 C. 限制总统的权力 D. 收回总统任免官吏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针对总统而不是内阁,排除A项;材料表明总统权力受限,而不是保证总统的行政权,排除B项;总统有任免官吏的权力,但要受到限制,并不是收回,排除D项。‎ ‎30.对于德意志帝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意在说明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A. 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B. 巩固国家的统一与完整 C. 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 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指的是德国虽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依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皇帝依然掌握国家大权,因此说德国回避对内部的改造,史实证明这为德国走向了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留下了隐患。故A项正确;德国的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德国民主政体的局限,因此C项的表述与材料的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德国民主政体对国内社会稳定起到的作用,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题:本卷共3小题,第31题22分,第32题8分,第33题10分,共计40分。‎ ‎3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图证史 图一 图二 材料 二图表比较 近代英国重大事件 近代德国重大事件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64年至1870年,普鲁士先后进行了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并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材料三 文献比较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李侃认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以武力打开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进而掠夺中国的财富,成为其扩张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国禁烟成为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一朝代,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要求:至少两条及以上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德两国近代政治制度形成的不同道路,并结合所学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马士和李侃关于鸦片战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图一:西周,理由:地方实行分封制,都城在镐京。‎ 图二:秦朝,理由:地方实行郡县制,都城在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 ‎(2)不同道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性政治改革,确立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确立君主立宪制。‎ 不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首相及内阁拥有最高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议会权力较小并受到皇帝控制;首相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3)马士: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同时这场战争为了打破中国对对外贸易的限制(或闭关锁国政策)。李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其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客观要求,禁烟运动只是借口。‎ 同意李侃的观点,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不断对外扩展,这才是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而马士的观点抹杀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一都城在“镐京”以及分封的诸侯国,可得出这是西周。根据图二地方实行郡县制,都城在咸阳,匈奴,有长城等信息可得出这是秦朝。判断的依据主要是根据都城以及推行的相关制度。‎ ‎(2)道路:根据材料“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颁布”等信息,可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及改革的方式确立。根据材料“普鲁士先后进行了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可知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确立。权力分配:结合所学,英国推行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而德国推行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结合德国政体的内容和特点回答。‎ ‎(3)观点:根据材料“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马士认为鸦片战争是由于中国对英国贩卖鸦片进行施压,损害了英国利益而导致的。根据材料“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得出李侃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其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客观要求,禁烟运动只是借口。论述:结合所学可知,李侃的观点更符合事实,论述时主要联系资本主义发展的扩张性特点以及英国开展工业革命要求对外扩张的史实回答。‎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 南北朝以来,选官中的才学标准问题,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门第本位之后被重新提出来。于是,汉代的察举制重受重视,并产生了一些新制度的萌芽,举明经逐渐取代举孝廉。隋唐建立后,随着大一统的重建和中央集权的需要,选官原则中的才学标准不断被强调。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突破由贵族垄断经学的限制。但是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要到宋朝才基本完成。‎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并说明该学者从哪些角度描述科举制。‎ ‎【答案】描述:从产生和发展看,科举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和创新,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内容和标准看,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等,强调以才学取士;从其目的看,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解析】‎ ‎【详解】材料“汉代的察举制重受重视,并产生了一些新制度的萌芽”体现了从发展的角度描述;材料“选官原则中的才学标准不断被强调。”体现了内容与标准的角度描述;材料“随着大一统的重建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突破由贵族垄断经学的限制”体现了从目的的角度描述。‎ ‎33.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故称市民法(注:即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限制政府权力)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罗马法经历怎样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初期美国如何实践“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的?并分析这些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从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各族人民。‎ 原因:罗马对外扩张导致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尖锐,为了调节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 ‎(2)实践:制定宪法(1787年宪法),确立宪法的最高权威。‎ 积极影响:美国成为了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得出罗马法的发展体现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过程。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可概括得出原因。‎ ‎(2)根据所学可知,“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都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体现,因此美国通过制定宪法严实践“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影响:根据材料“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 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回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