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小升初语文考试阅读辅导 全国通用(共47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小升初语文考试阅读辅导 全国通用(共47张PPT)

小升初语文考试阅读题 怎样迅速地把握主题内容 1 在标题上找意图 2 在抒情上品情感 3 在色彩上看褒贬 4 在题干上摘要点 一、解题要求与注意: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内容。阅读完文段后,记叙文要能明确主题,作者的爱憎感情;说明文要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性质,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议论文要把握作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是采用什么方法论证的。 3、回答问题时,要密切联系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性质或特点、议论文的三要素。不能离开文段,要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文段以外的信息强加于文中。(主观发挥性试题除外)   4、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原文中的具有概括性、典型性、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 5、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答案最佳。 二、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叙事)、剧本 2、按表达方式分三种体裁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1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2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 3 )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 .写作手法及作用: (5)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 .修辞方法及作用: ( 1 )它本身的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强调了 …… 加强语气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9)引用: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作用是增强说服力。 (10)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强调了 …… 突出了 …… (11)借代: 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 (12)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 的心理(性格、品质、 形象)等。 拟人句:把 …… 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 …… 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修辞句或描写句的作用 对偶句:是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 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 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5 .文章主要内容 :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 ……, 表现了 ( 赞美了、揭示了 )…… 。 6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7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8 .划分层次题 一是对语段的划分,首先要理清段落中有几个句群,概括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合并在一起。概括句意时,可找主干,也可找中心句或主要词。 二是对整篇文章的划分,先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表达或分析相同(或相类、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最后形成意思段。议论文有固有的结构: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说明文可参考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参考说明顺序进行层次划分;记叙文可依据故事情节来划分层次。     (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概括段意时,先找中心句,没有中心句时,分析每句话的意思,找出共同点加以概括,概括时最好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总结记叙文中心时有一个固定格式,即通过 …… 事,表现(歌颂、赞美、揭露、批判等) …… 精神(品质、风格、现象、面目)。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9. 段意的归纳: 10.文章的标题含义及作用 a、核心人物 b、核心事物 c、核心事件 d、作者情感 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 表层:表面指…… 深层:实际指……;象征…… 1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 五上 《 金奖章 》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 五上 《 我的战友邱少云 》 3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 、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 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 ---- 五上 《 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 (1)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3) 作用: (2) 含义: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0.文章的标题含义及作用 1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 6 个字左右。 (4) 原则方法: 结合词义理解该词在文句中意思;分析该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是修饰、限制、强调及其对象;去掉或换调该词,句意有什么变化,前后文是否一致;分析该词在句意表达上起什么作用,是记叙文的生动形象性、说明文的科学准确性,或是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性。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 “ ×× ” 一词原指 …… ,这里指 …… ,起到了 …… 的作用。 12 .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3 .句子含义: 分析内容方面作用时,如果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从修辞作用角度阐述其表达作用,如 反复是为了强调,对比是为了突出,排比是为了增强语言气势等 ,也要联系句子在前后文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反面阐述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或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4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引出说明对象提出全文论点等作用。 2 、文中:承上启下(过度);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处在文章或段落中间有总结上文;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等作用。 3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处在文章或段落最后有总结全文、归纳论点等作用。内容方面,有些句子起深化中心、强调突出、发出号召、点题等作用 段在文中作用,一般从 结构 和 内容 两方面分析。 开头 结尾 文中段 结构 ( 1 )开篇点题 ( 2 )总领全文 ( 3 )设置悬念 引起下文 ( 4 )为下文作铺垫 ( 1 )点题 ( 2 )照应开头 ( 3 )总结全文 ( 4 )呼应前文 ( 1 )照应上文 ( 2 )照应下文(埋伏笔) ( 3 )承上启下 ( 4 )为下文做铺垫 内容 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 + 表达的情感 开头、结尾及文中某段作用 结尾作用: A :(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 五下 《 左公柳 》 B :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 五上 《 天窗 》 C :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 六上 《 永远的歌声 》 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作用: A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 ---- 三下 《 救命骨髓 》 B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 ---- 五上 《 小英雄雨来 》 《 怀念母亲 》 开头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课例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中心,表现了我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结尾: 我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赞扬了鲁迅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课例 15.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原则: 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16.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答题示例 “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 《 荷包蛋 》 )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17、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 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 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18、标点符号的作用 19、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 ( 注:指长城 ) 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 2000 年全国卷 《 长城 》 )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 A. 便于与长城对话, 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三、具体类型: ( 一 ) 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2. 叙述方式: 3、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 1.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 2.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1) 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 (2) 文章…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1)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 (2)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6、把握叙事线索 常见的叙事线索有: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事物线、感情线、事件线等。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找线索: ① 文章的标题 ②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7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人物描写: 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 。 人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方式: 正面描写: 本段运用了 …… 的描写手法 ,+ 塑造了 …… 形象( 精神品质),表现了 …… 性格,体现了 …… 感情。 侧面描写: 本段运用了 …… 的描写手法, + 写了 ……+ 突出(烘托) …… 描写分为 人物描写 和 环境描写 两种 9、描写人物的方法(五种):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交代时间季节 2. 渲染气氛 3. 为下文埋下伏笔。 4.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5. 推动情节发展 6. 烘托人物心情 10、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3 、渲染气氛; 4 、烘托人物形象(性格品质)(或人物心情、感情); 5 、突出、深化主题。 6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11、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2、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抒情)、反面(又叫间接抒情)      “ 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说明文 2、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 、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2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 …… 事(物、景), 揭示了 …… 的道理,歌颂(鞭挞)了 …… 的 品质(现象),表达了我 …… 之情。 概括事件和总结中心的方法 (三)小说 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三要素 :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请注意: 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 “ 字不离段,段不离章 ” ,答案一定要有 { 文章中的语句 } ,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