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D.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C.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D.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C项,“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说法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D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中“逐层深入”说法错误,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之间不存在逐层深入关系。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革命头 嘉男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咕响着,胳臂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脸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抱了一抱柴,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缩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 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臂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缩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 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 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 果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愣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愣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选自《小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用“她”“闺女”“妇救会会长”“闺女的娘”等称谓,表明了人物的普通平凡,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B. 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 C. 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也体现了救助事件的普遍性。‎ D. 小说外貌描写采用了简笔勾勒,手法独特,如用不同的发型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大辫子的是姑娘,缩着发髻的是出嫁的、上年纪的。‎ ‎5. 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第一处,表现“她”发现那闺女发型突然变化时内心的惊讶;②第二处,面对村里女人们清一色的齐耳短发,“她”明白了她们的用意,内心震撼、感动;③第三处,表现了敌人面对清一色的发型无计可施时的狼狈。 ‎ ‎6.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村里女人们发型的变化,使小说情节发生突转,更为曲折生动;②突出了人物形象,村里女人们集体改变发型,巧妙地保护了受伤的女兵,使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更加鲜明;③深化主题,“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既是追求革命、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蕴含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百姓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鱼水深情。‎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 项,“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分析有误。为了交代她当兵的由来,交代她躲这儿的原因,同时也交代她为什么看着姑娘的长辫子。故选B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答题前,先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第一处的“愣”,是写她昏迷后醒来时看到那姑娘的长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时,她内以后惊讶。第二处“愣”字,是村子里的女人们被集中到一块后,她发现所有到场的女人都是一样的齐耳短发,她知道她们这样做是为了救她,她内心既震惊,又感动。第三处“愣”字,是写敌人本想通过发型来查出藏在村子里的女共产党,哪知,面前的女人个个都是清一色的刘耳短发,这让敌人傻眼了,不知该如何是好。‎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形象的作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的作用。分析形象的作用,可以从形象与情节的角度,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对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的角度看,因为她是革命头,而村子里的女人们要救她,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清一色的革命头,因此“革命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形象来说,村子里的女人们都变了发型,是为了掩护她,能表现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分析,“革命头”这一发型,既是她追求革命的象征,也是村子里的女人们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能表现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深情,这也深化了主题。‎ ‎【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B.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 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9.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C 8. C ‎ ‎9. 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是用框架图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错误,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B项,“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错误,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项,“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错误,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谈自己的看法,文中材料一讲的是各省高考方案的比较,由此可知要了解本省的方案;材料二谈选考和所选专业的,由此可以谈规划自己的未来方向;材料三谈的是录取和个性培养的问题,由此可以谈合理选择科目组合,‎ 培养兴趣与特长。总之要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①,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B. 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C. 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D. 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 B. 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 C. 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 D. 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 ‎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 ‎(2)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这段话是说“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蛮俗”“巫”“俚辞”“禹锡”“其间”“骚人之作”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好”是动词,意思是“喜好”,宾语是“巫”,故应在“巫”后断开,排除AD两项;“于其间”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项,故选C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礼部……主管朝廷中的……财政……”错误,“财政”应该归户部掌管,不是礼部的职权。故选B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被贬为播州刺史”错误,文中说的是“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可见应是改调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以”,因为;“名重一时”省略介词“于”,应为“名重于一时”,在当时名声很大;“与之交”省略主语“王叔文”,“之”代词,代指刘禹锡;“每”,经常;“器”,才能。第二句中,“无以”,没有……来;“对”,回答;“改容”,改变脸色;“责”,责备;“然”,然而;“其”,代词,他的。‎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 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兼任崇陵使判官。‎ 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有名望的人,更不能饶恕了。”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敢和他对诗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锋的人力气相当。(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想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共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年,(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 游①‎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②年最少,青草妒春袍③。‎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②庾郎:为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年轻时有经世大略,后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庾征西。③《古诗》:“青袍似春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为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景与人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 首联状写两幅画面,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长川的艰难,画面隽永。‎ C. “烟轻惟润柳”所表现的意境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 颈联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意蕴深远,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15. 这首诗格调高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以百鸟高飞极言天地之开阔,以骏马纵横极写人物之年少得意,以春天的蓬勃衬托青春之美好,色调明丽,节奏欢快;②着力塑造了踌躇满志、壮怀激烈的青年形象,英气逼人;③运用典故,以庾翼自比,寄寓诗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之豪情气概,意蕴高远。‎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务必要认真核对选项内容分析是否正确。选项B,“白鸟飞翔长川的艰难”对诗句的理解有误。首联描绘了骏马飞驰和白鸟高飞两幅画面,意在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的高远。故答案选B。‎ ‎【15题详解】‎ 本题是对诗歌总体鉴赏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手法上、情感上等角度进行赏析和作答。本题指向明确。“格调”在这里是指诗歌的艺术风格,而艺术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这首诗是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首联与颔联以白鸟高飞表现出天地之开阔,以骏马纵横表现出人物的年少得意,以春天的蓬勃朝气与年少的豪迈得意两相对照,抒写青年人的意气风发、志存高远。色调明丽,节奏欢快。颈联写登高望远,大好春色尽收眼底,胸中志气难以抒发,只好摩挲着七宝刀,心绪难平,壮怀激烈,塑造了一个心无挂碍,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的青年形象。尾联“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以才华横溢的庾翼自比,又年轻又才华出众,就连他的春袍都要被青草妒忌,更何况是活力四射的青春才俊呢?这时候的李商隐还没有经历他人生的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自然怀抱青春理想跃跃欲试。‎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长江,想起三国时英雄曹操、周瑜,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般人生短暂、天地长久的感叹。‎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蜀道难》)‎ ‎(4)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5)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6)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劝学》)‎ ‎(7)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8)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一夫当关 (6). 小弦切切如私语 (7). 材木不可胜用也 (8). 善假于物也 (9). 揭竿为旗 (10).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竿”“殇”“须臾”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3道有关“知识产权”的语文阅读题刷爆了朋友圈。不妨说,这是“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正在( )。研究与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发达国家关注一直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开放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何去何从?面对开放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能 。‎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我们也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赋予知识产权制度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现实意义,嵌入中国经验和方案,引领全球创新的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知识产权”从 的专业术语,到人们 的媒体热词,进而入选高考试题,这意味着它不但走进了公众视野,也将成为青年一代必备的基础知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B.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C.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D.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B.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C.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D. 发达国家如何一直关注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19.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火如荼 故步自封 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 B. 沸沸扬扬 作茧自缚 阳春白雪 耳熟能详 C. 如火如荼 作茧自缚 曲高和寡 耳濡目染 D. 沸沸扬扬 故步自封 阳春白雪 耳濡目染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是一道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此类试题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先“顶层设计”再“社会共识”,先“政策层面”再“常识领域”。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引领”后加“作用”;C项,搭配不当,“发动”与“作用”不搭配;D项,“如何……”语序不当,“发动”与“作用”搭配不当。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如火如荼”形容气势盛大或气氛、情感热烈。“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吵吵闹闹。根据语境“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应用“如火如荼”。“故步白封”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作茧白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根据语境“面对开放创新”应用“故步白封”。“曲高和寡”比喻思想、言行、作品等高深,少有人能理解接受。“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一般不作定语。根据语境“专业术语”‎ 应用“曲高和寡”。“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根据语境“媒体热词”应用“耳熟能详”。故选A。‎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0.下面是张强同学参加某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各位老师,我叫张强,来自XX中学。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组织的面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考取贵学校,掌握更多的知识,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培养。请各位老师放心,只要你们能慧眼识金,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期望,定会鼎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母校争口气。谢谢!‎ ‎【答案】①“多有建树”改为“小有成绩”;②“不撞南墙不回头”改为“执着”;③“慧眼识金”改为“给我一次机会”;④“鼎力”改为“努力”或“全力”;⑤“争口气”改为“争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如本段中“多有建树”太不谦虚了,改为“小有成绩”;“不撞南墙不回头”太口语了,改为“执着”;“慧眼识金”夸大其词,用词太大,改为“给我一次机会”;“鼎力”是敬辞,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改为“努力”或“全力”;“争口气”太口语了,可改为“争光”。‎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列六句诗,可以组合成三副对联,请你将其组合出两幅恰当的对联,分别送给学校的摄影小组、学生诗社。(按上下联顺序填序号即可)‎ ‎①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天涯雁寄回文锦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④现出庐山真面目 ‎⑤又驱春色入毫端 ⑥水国鱼传尺素书 送给摄影小组的是:______________。‎ 送给学生诗社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④① (2). ③⑤‎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学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和对联知识了解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回答问题。本题指出“下列六句诗,可以组合成三副对联”,要求“将其组合出两幅恰当的对联,分别送给学校的摄影 小组、学生诗社”。根据对联对仗,仄起平收,④①,②⑥,③⑤可组成对联,④①“现面目”“留旧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送给摄影小组;②⑥“回文锦”“尺素书”是说书信。③⑤“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送给学生诗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2月,位于北京的超高建筑“中国尊”正在陆续交付,这座高528米,建于八度抗震区的“新第一高”,自开工以来已经创造了8项世界之最、15项全国纪录。负责项目技术部工作的工程师蒋凯表示:“梦想是鼓足干劲拼出来的,我们的梦想是要让中国建造成为全球的一张闪亮名片。”‎ ‎2019年《流浪地球》火爆,导演郭帆实现了拍摄科幻电影的梦想,在采访中,郭帆说到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创新、坚持、精益求精的过程。‎ ‎2019年2月18日,生活节俭却为教育事业捐赠千万的武汉退休老人马旭当选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随行采访记者在与老人生活一段时间后,感慨的说:“早年兢兢业业,现在省吃俭用的老人很多,但难得的是到了晚年仍然保持一派率真单纯,仍然怀有梦想,她让我们明白,追求梦想就是要不失赤子之心,守住心灵的高贵。”‎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19年新年贺词亲切温暖、饱含力量,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们都是追梦人 窗子身旁是我种的些花草,阳光每一天只会在他们身上降临半天,留下的半天里,那些阳光会被楼墙挡住。‎ 长此以往,花草们会因为向着光芒而长成弯曲形状,因此我每隔两三天便要将他们旋转半周,让他们在寻找阳光的过程里不至于长毁。‎ 在花草身旁坐着的是我,阳光不会拥抱整个屋子,我又不愿意走出去,只好陪着我的花草一齐寻找它。‎ 我就坐在洗手池身旁,把脚抬起来放在洗衣机上,听着歌,拿着一本专业书可有可无的看着,颇有几分安逸。‎ 太阳透过暗黑色的手机屏幕反射到我的眼睛里,我不觉得刺眼,反而很舒服,谁不愿与阳光亲吻呢?‎ 强烈的光线穿透了我的大脑,打破了某扇窗,儒雅的来到心灵深处,直击我的灵魂,我明显的感到陈腐的气息正在消融,温暖充斥了我的胸膛。‎ 屏幕里的光点周围散发了一圈彩色光环带,从里向外依次是蓝色、青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这大概是我找到阳光后.‎ 它透过屏幕传达给我的礼物,如此惊喜。‎ 我没看到紫色,我想某种好处上这是一种期许,一种期望,别人给予我的永久不会完整,留下的需要我自己在往后的生活里再接再厉,去寻找,去发现。‎ 我忍不住想到前些时日里,不明白是深秋还是早冬,那几天的天气格外灿烂。‎ 每当我需要早起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会看到太阳早早的挂在远方的浅蓝色天空;‎ 路上我会迫切地抬头望一望这片怡人的梦幻,周围的宿舍楼都是粉红色墙壁,也有些白色的空余,加上路边的绿树们,与这片天空是如此搭配。‎ 最喜人的是走过楼角时,火热的阳光会惊喜热情的向人们拥来,每个人的脸蛋都红彤彤的,甚至有些睁不开眼睛,就连不太乐观上进的我也会忍不住被它逗的笑个不停,如此完美。‎ 我从未想过时至今日的我,竟还会写出一篇暖色调的文章,可能因为我是真的爱上了这光芒,它总能给我些无言的慰藉。‎ 我想我永久会在前行的路上寻找阳光,就像麦当向着彩虹海,我向着没有阴暗的方向。‎ 这灼热的光是人间最好的药剂,它对任何症状都有疗效。但不能仅仅局限于享受阳光,它的潜力也有一个程度,不会每时每刻都能照顾到你,有些时候,要学会自己寻找。‎ 缓缓地,时间悄无声息的从指缝间溜走。让我们不禁回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和一些再也找不回的记忆。‎ 回忆小时候老师问自己的理想,回忆自己那天真可笑回答,仿佛都是在昨日不曾离去。那时,阳光很耀眼,笑容很灿烂,梦想是我们生活的所有期望;那时,做梦的少年不相信现实的残酷,以为任岁月如何变迁,梦想也不会改变。‎ 望眼此刻,网络游戏的诱惑,松散慵懒的学习状态,没有端正的态度,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这时的我们早已没有以往的初衷,早已没有以往的信念。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现时的状态。就像马云,历经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历经种种的的考验才有此刻的阿里巴巴;美国的达利娅·格里,用刻苦和勤奋来弥补缺陷,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这就是追梦,只有付出,梦才会成真。不因困难而改变初衷,不因挫折而怀疑信念。‎ 我记得《中国合伙人》里面的男一号成东青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明白成功的公式,但是我明白当你在梦想的前进的道路上感到了曲折,那么你已经走在了成功的笔直的大道上。”所以当我们坚定了信念,明确了目标后,就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并为之而不懈努力。‎ 回顾过去,那时的我们有过迷茫有过忧伤,有过喜悦有过骄傲,但是在这天的回忆里,一切都如梦一般轻轻地飘散,留下的都是完美回忆。‎ 追梦的路上,会有困难,会有挫折,但是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所以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有梦,所以披荆戴月。因为有梦,所以奋不顾身。‎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们都是追梦人”,在题目的前面给出提示性的材料,材料中介绍北京的超高建筑“中国尊”;《流浪地球》火爆,导演郭帆实现了拍摄科幻电影的梦想;武汉退休老人马旭当选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畅谈自己的梦想,后面总结“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由此引出题目,可以看出命题的意图是让写自己的追梦。从标题看,重点应该把握“追梦”的过程。从要求的文体看,写记叙文,因此在文中突出“追”的过程,重点放在“追”的艰辛,“追”的快乐上,还要诠释“追”的什么“梦”,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体现出社会的正能量。‎ ‎【素材链接】一、心中要有梦想 梦想,可以造就一段美丽的神话.‎ 卡门.戴尔.奥利菲斯,一个被誉为“模特奶奶"的伟大女性,用她平凡的外貌造就了个不平凡的神话。‎ 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当上模特。尽管她有两扇门似的 大耳朵以及不完美的脖子,但她仍旧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直不言弃的她终于当上了一名模特,并长达十年九盛不衰。她做到了-心中有梦想。‎ 我的梦想早已在我的心中扎根了,梦想的指引无法止息。‎ 二、时刻为梦想拼搏 拼搏,才可以使你的梦想成为现实。‎ 比尔.盖茨,一个堪称全球富豪的成功男士,把他毕生的精力投入了软件事业,使自己的梦想成为了现实。起初他对计算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决定要自己开一家公司,使自己的梦想有一个展现的平台。于是他每天刻苦钻研,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终于,他成功了。他,做到了——时刻为梦想拼搏。‎ 平时学业繁重的我也会挤出一点时间去图书馆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充实自己,让自己更了解宇宙的变化。‎ ‎【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 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要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