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新疆哈密地区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新疆哈密地区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18届)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2.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 A.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4.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 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们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  ) ‎ A.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 ‎ B.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 C.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 ‎ 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 ‎5.钱穆曾说这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因此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创立于(  )‎ A.秦朝  B.东汉   C.唐朝   D.元朝 ‎6.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7.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 A.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   B.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 C.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8.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若是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借助皇权,权力在六部之上 D.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的加强 ‎9.王斯德《大学世界史》中说,与东方早期的小国相比,蔚蓝色的地中海世界孕育出众多的希腊城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 ‎①从小国分立走向中央集权 ②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 ‎ ‎③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④城邦居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 “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雅典政权的控制。这项“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  )‎ A.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1.从适用范围来看,罗马法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下列有关公民法或万民法的表述,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 A.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B.公民法主要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万民法主要维护平民的利益 C.公民法主要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 D.公民法不适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万民法适用此原则 ‎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有这样的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这说明罗马法律注重 A.主权在民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天赋人权 D.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13.程汉大在其《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称:“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下列各项,属于17世纪末这一“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的是(  )‎ A.国王“统而不治”     B.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C.内阁掌控行政权 D.内阁和议会相互制衡 ‎14.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基于这般认识,美国在分权制衡原则下实行(  )‎ A.总统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两院制 ‎1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 A.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16.1878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 ‎ A.成为名副其实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B.首相有权力解散议会 C.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D.联邦议会没有立法权 ‎ ‎17. 1847年英国议会的一个报告说:“我们应当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中国)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扩大我们的交往的结果并没有证实我们的合理的期望,自然,这种期望是以自由进入这个蔚为壮观的市场为依据的。”为改变此贸易状况,英国政府决定(  )‎ A.迫使清廷接受关税协议      B.伙同其它列强瓜分中国 C.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D.拓展对华资本输出途径 ‎1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B.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 ‎19.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20.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 C.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21.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  )‎ 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22.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孙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唐德刚评价孙中山的这段就职誓词为“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下列表述不符合当时历史情景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任务即将达成 B.中国数千年“帝制”的政体模式开始转入“民治”时代 C.“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的任务即将达成 D.面临民国难建、民主难行、民生多艰的难题 ‎23.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五四之前,他们只想通过杜威的访问,在思想上提倡科学精神,在教育上输入新鲜理论,“不料事势的变化大出我们的意料”。以下对“不料事势的变化大出我们的意料”最恰当的解释是五四运动(  )‎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扩大了新文化运动范围      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轨迹 ‎24.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  )‎ A.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25. 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选举陈独秀为党的总书记,并作出决议:党的任务是“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土地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深入革命,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政策”。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已经摆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C.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D.对国民革命实践有所总结和反思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 材料二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教民的方案,不过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 ‎——蒋廷献《中国近代史》 ‎ 材料三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 材料四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4分) ‎ ‎(2)材料二中的“拳匪运动”是如何救国的? (2分) ‎ ‎(3)材料三与材料四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4分)‎ ‎27.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 材料二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拆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 阶段 ‎ 演变 ‎ 萌芽于战国 ‎ ‎①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 建立于秦朝 ‎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巩固于西汉 ‎ ‎①实行刺史制度 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完善于隋唐 ‎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 加强于北宋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 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新发展于元朝 ‎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②实行行省制度 ‎ 空前强化于 ‎ 明清 ‎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 ③八股取士 ‎ 衰败于晚清 ‎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 ‎ ‎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份出现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4分) ‎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4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10分) ‎ ‎28.(18分)妥协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 ‎——王希《原则与妥协》 ‎ 材料二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 材料三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宪法在国家结构方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及其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4分) ‎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8分)‎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6分) ‎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18届)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A D D B C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D A C C B D C ‎21‎ ‎22‎ ‎23‎ ‎24‎ ‎25‎ ‎[]‎ B C D C D ‎ ‎ ‎26.(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实行国库(圣库)制度, 平均分配产品。(4分)‎ ‎(2)救国: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破坏一切洋人相关的事物。(2分)‎ ‎(3)不同:材料三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材料四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4分)‎ 道路:新民主主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分)‎ 关键: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 ‎27.(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4分)‎ ‎(2)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4分)‎ ‎(3)趋势: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监察制度日益完善。(6分)‎ 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的冲击等。(任答两点得4分,内因、外因各占2分)‎ ‎28.(1)结果:联邦制。(2分)‎ 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2分)‎ ‎(2)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6分)‎ 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2分)‎ ‎(3)原因: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2分)‎ 遗产: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避免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流血。(任答两点得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