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2016-2017学年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2015年1月9日求实网发表《中国梦——民主路》一文,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最能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新民本思想”是 A. 工商皆本 B. 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A 2.(山东省淄博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答案word))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的。因此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这里不符合,因为传统思想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所以A项错误。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历史评价必须把人物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D项错误。~网 3.(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则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普,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根本利益 B. 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 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 D. 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答案】B 【解析】题干中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反对思想专制,并不是市民阶层根本利益的体现,故A项排除;题干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反映了孔子认为老百姓不可以随便议论政事,而“政教风俗苟非尽普,即许庶人之议矣”反映了顾炎武主张莱比锡可以议论政事,由此可以看出顾炎武这一主张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顾炎武并不是早期的民主思想家,也未提出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故C项排除;明代的顾炎武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并没有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故D项排除。 4.(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答案】B 5.(2016-2017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礼学”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规范,黄宗羲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因此这是他的目的。本题所说的主 要原因要落在经济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6.(2016-2017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7.(2017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A. 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答案】C 8.(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 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9.(2016-2017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卷)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演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传统科技的兴衰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0.(2017届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周考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 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试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答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手中;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或者说反对君主专制) 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君王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安定;材料三中黄宗羲则认为在君主专制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差异的原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韩非子处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 (2)①韩非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的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②童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③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解析】 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材料一主张君主专制,材料二反对君主专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材料一处于乱世、处于封建社会的兴起的时候,当然需要稳定统治加强君主的权力,而材料二处于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封建制度已经走向衰落的时代必然会出现反对封建君主制度的思想。学* (2)三个人的思想都要做出评价,评价角度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范围——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在做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两个方面分别对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细致详实的评价,例如,在评价韩非子的思想时的时代背景主要强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而评价董仲舒的思想时的时代背景则主要强调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黄宗羲的观点的时代背景则主要强调 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要突出不同的 “时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