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等高距为‎500米。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 ‎1. 乙地与图中最高峰的高差可能为 (  )‎ A. ‎1200米 B. ‎210米 C. ‎112米 D. ‎‎700米 ‎2. 在山峰上最有可能看不到(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最高山峰海拔为‎3620米,乙地海拔介于3000—‎3500米之间,因此乙地与图中最高峰的高差为120—‎620米之间,故B正确。‎ ‎【2题详解】‎ ‎①和山峰位于河谷两侧,透视性好;②、③到山峰之间,等高线疏密程度变化不大,为均匀坡,透视性较好;山峰与④位于山脊两侧,因此从山峰上看不到④,故D正确。‎ ‎【点睛】乙地与①地之间有河流发育,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在等高线图中,“凸高为谷”。‎ ‎2017年12月16日某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岩石球体行星,质量是地球的4倍,距离地球仅14光年。这颗“超级地球”行星被命名为沃尔夫‎1061c,天文学家表示,“那里可能有液态水甚至是生命的存在” ,完成下列各题。‎ ‎3. 沃尔夫‎1061c位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4. 沃尔夫‎1061c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说明它具有的重要条件是(  )‎ A. 质量体积适中 B. 距中心天体远近适中 C. 宇宙环境安全 D. 中心天体的光热稳定 ‎【答案】3. C 4. B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行星是绕恒星运动的,距离地球遥远,是太阳系外的银河系内的一颗行星。选A正确。‎ ‎【4题详解】‎ 液态水存在说明其表面温度适宜,适宜的温度是由于其距离其中心天体的距离适中。选B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天体系统及生命存在条件。‎ ‎【知识拓展】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可呼吸的大气-----适中的质量和体积;液态的水-----适宜的温度。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条件:稳定的太阳辐射,安全的运行轨道。‎ 下图为2017年国庆节期间某日张女士在(34°N,114°E)附近拍摄的日落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张女士拍摄此照片时面向(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6. 下图中能表示该日当地太阳高度日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5. C 6. C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国庆节期间北半球昼短夜长,日落方向为西南。‎ ‎【6题详解】‎ 当地经度为114°E,所以,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刻(地方时12点)为北京时间12:24分,因为国庆节离秋分日较近,所以。此地正午太阳高度略低于56°,昼长接近12小时,故选曲线③。‎ 考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下列各。‎ ‎7. 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海拔高度 B. 电网供电 C. 阴晴状况 D. 交通流量 ‎8. 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 拉萨 B. 重庆 C. 西安 D. 海口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该处信号灯是太阳能信号灯,晴天时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而阴天相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所以信号灯的亮度和天气阴晴状况有关,晴天较亮,阴天较暗,故C正确。海拔高度、交通流量对交通信号灯的亮度变化无影响,故A、D错误;电网供电电量稳定,信号灯不会出现明暗变化,故B错误。‎ ‎【8题详解】‎ 该处信号灯是太阳能信号灯,四城市中拉萨太阳能最丰富,故A正确。‎ ‎【点睛】难度较低,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可,属于基础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17年10月31日19时50分在印度尼西亚塞兰岛发生6.2级地震(如下图),震源深度6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3.79度,东经127.83度。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 ‎9.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10. 关于此次地震的叙述可信的是(  )‎ A.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风暴潮等次生灾害 C. 地震发生时,处于该海域的船只上的人先感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会导致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新的岛屿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莫霍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此次地震深度震源深度6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故B正确。‎ ‎【10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A正确。此次地震未引发大规模海啸、风暴潮等次生灾害;因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因此地震发生时处于该海域的船只上的人只感到上下颠簸;此次地震未导致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新的岛屿。故B、C、D错误。‎ ‎11. ‎ 软流层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当板块在移动过程中,其上的某处薄弱点经过这一固定位置时,就可能形成火山喷发,进而在地表留下一连串的火山锥(在海洋中则形成岛链,根据火山锥(岛)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排列方向,就可以推断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图为某大洋中的岛链分布及年龄分布,完成下题。‎ 此板块的移动方向为(  )‎ A. 先向西北再往西南 B. 先向东北再往东南 C. 先向正东再往正南 D. 先向正北再往正西 ‎【答案】C ‎【解析】‎ 数值越小说明离现在越近,根据数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可以推知板块的移动方向,据此并结合图示的指向标信息可知,6.2-3.8时段,板块向东移,之后向正南移动,据此选C。‎ 某地居民发现任何物品受当地井水浸泡几个月后就会变成“岩石”,下图为该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注:坡积物又称“坡面流水沉积物”,由坡面上水流冲刷与携带作用在斜坡的中、下部及坡麓造成的堆积物。层厚不大且不稳定,常过渡为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等。)‎ ‎12. 从成因上看,物品受井水浸泡变成的“岩石”类似于(  )‎ A. 玄武岩 B. 花岗岩 C. 石灰岩 D. 大理岩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残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含石块少 B. 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质地分层明显 C. 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 坡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①的风化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玄武岩与花岗岩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故C正确。‎ ‎【13题详解】‎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从图中看,坡积物和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①的风化,故D正确、A、B、C错误。‎ 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下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 ‎14. 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  )‎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堑 D. 地垒 ‎15. 我国对煤层气的大量开发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 减少自然灾害 B. 减轻大气污染 C. 使酸雨危害增多 D. 缓解能源紧张 ‎【答案】14. B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据图可知,根据水流方向和“潜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故选B。‎ ‎【15题详解】‎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与减少自然灾害之间无关联,A错误;煤层气是埋藏于地下的一种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减轻大气污染,B正确;煤层气中几乎不含硫氧化物,大量开发使用可以减少酸雨危害,C错误;开发煤层气能缓解能源紧张,不属于环境方面的影响,D错误。故选B。‎ 左图为“‎‎2018年1月8日 我国某地气温和气压垂直变化示意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 ‎16. 该日,甲地最可能(  )‎ A. 受气旋控制 B. 受台风系统影响 C. 受冷锋影响 D. 受亚洲高压控制 ‎17. 与周围地区相比,甲地(  )‎ A. ①较弱 B. ②较强 C. ③较强 D. ④较强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甲地等压线向低处凹,受低压控制,A正确;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气温高,但甲地气温低,不可能受台影响。‎ ‎【17题详解】‎ 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甲地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作用强,C正确。‎ ‎【点睛】‎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如下图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图a),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图b)。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 “风塔”底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 辐散上升 B. 辐散下沉 C. 辐合上升 D. 辐合下沉 ‎19. 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 A. 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 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 水库蓄水区比周边降水少 D. 秘鲁沿岸的上升流 ‎【答案】18. B 19. C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所以“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符合下沉,然后再底部辐散,D对B错,若果风塔处气流上升,不起到降温作用效果,故AC错。‎ ‎【19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风塔”处事下沉气流,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库区比周边降水少,库区温度比四周较低,下沉气流为主,D对;温室大棚气温较高,锋面暖气团是受冷气团挤压或主动爬升的;秘鲁沿岸是受离岸风而形成的。故答案选D项。‎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 ‎【名师点睛】热力环流原理,受热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下沉。空气上升,在顶部福散开,在底部辐合,空气下沉,在顶部符合,在底部向四周辐散。水面与四周的气温差异,相当于海陆热力差异。‎ 下图为三圈环流中的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若图中气流由于热力因素,气温低冷却下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风带的风向可能不同 B. 甲、乙中可能有一个为中纬西风带 C. 甲、乙一定同属一个风带 D. 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21. 若甲控制地区盛行西北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冬季可能受到甲风带影响 B. 受乙控制的地区一定温和多雨 C. 甲丙交替控制的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D. 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答案】20. C 21. D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详解】‎ 若图中气流由于热力因素,气温低冷却下沉,说明该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甲、乙风带的风向可能是相同的,故A项错误;甲、乙中可能有一个为中纬西风带,故B项正确;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故C项错误;丙气压带夏季向高纬度移动,故D项错误。‎ ‎【21题详解】‎ 若甲控制地区盛行西北风,说明甲风带为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故A项错误;受乙控制的地区干燥少雨,故B项错误;甲丙交替控制的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故C项错误;丙地盛行下沉气流,故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三圈环流的分布规律,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下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22. 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  )‎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3. ①季风盛行时(  )‎ A. 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 B. ④地盛行西南风 C. 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 D. 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 ‎【答案】22. A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信风位于赤道附近,而②所处纬度较高,远离赤道,因此与信风的季节移动无关,排除与②有关的选项,故A正确。‎ ‎【23题详解】‎ ‎①季风为北半球的西南季风,盛行时为北半球夏季。夏季南亚处于一年中的雨季;④地为几内亚湾沿岸,夏季盛行西南风;澳大利亚西北部为热带气候,冬季草木凋零;大致以‎2000米高度为界将天山分为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夏季天山牧民在山上放牧。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热带季风的形成原因包括两个方面,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平均每月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与上月平均气温累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 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  )‎ A. 开普敦 B. 伦敦 C. 悉尼 D. 洛杉矶 ‎25. 该地区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 A. 锋面雨带影响 B. 暖流影响 C. 盛行西风影响 D. 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答案】24. A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图中各月平均气温累计曲线一直呈增长趋势,说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C ,7月气温累计增长慢,说明7月份平均气温接近‎0°C,为全年最低,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排除B、D项。 根据月降水距平,该地1月降水少,7月份降水多。应是地中海气候。悉尼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A正确,C错误。‎ ‎【25题详解】‎ 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位于南半球,为地中海气候,6、7月降水距平较大,说明此时降水量多,受盛行西风影响,故C正确。‎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月平均气温累计、月降水距平。‎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B.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D.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27. 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是(  )‎ A. 雨水花园、渗水路面 B. 下凹式道路绿化带 C. 湖泊、湿地、坑塘等 D. 砂土质渗水蓄水层 ‎28. 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  )‎ A. 减少灰霾污染 B. 减轻城市雨涝 C. 增加经济收入 D. 改善居民视力 ‎【答案】26. D 27. C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故D正确。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对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影响不大,故A、B、C错误。‎ ‎【27题详解】‎ 湖泊、湿地、坑塘等地方,具有储蓄洪水和提供水源的作用,所以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是湖泊、湿地、坑塘等,故C正确。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下凹式道路绿化带、砂土质渗水蓄水层主要功能是增加下渗,对调蓄起的作用小,故A、B、D错。‎ ‎【28题详解】‎ 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滞留、涵蓄雨水,减轻地表径流量,减轻城市雨涝,故B正确。 减少灰霾污染、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居民视力不是核心目的,故A、C、D错。‎ ‎【点睛】此题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储存,属于水资源保护方面的题目,难度较小.‎ 广西桂林阳朔县的犀牛湖占地约300余亩,湖面澄清碧绿,水质甘甜,鱼虾成群。然而,就在 ‎1987年 9月 2‎9日的夜晚,这里的湖水奇迹般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湖底的淤泥和还在挣扎中的鱼虾。据考证,阳朔县志中也早已有犀牛湖约三十年失踪一次的记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 犀牛湖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  )‎ A. 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B. 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C. 大气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 D.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30. 犀牛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 A. 出现断层,湖水下漏 B. 连通溶洞,湖水泄漏 C. 湖堤溃决,湖水溢出 D.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31. 与犀牛湖“失踪”后又重现相关的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溶蚀 B. 向斜成谷 C. 流水沉积 D. 地壳陷落 ‎【答案】29. B 30. B 31. C ‎【解析】‎ 试题分析:‎ ‎【29题详解】‎ 犀牛湖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另外犀牛湖位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丰富,常年有地下水补给。故该题选B项;该地纬度较低,冬季没有积雪,山脉不足够高,没有常年的冰川,故不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ACD错。‎ ‎【30题详解】‎ 犀牛湖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溶孔扩大,使得湖泊水迅速通过地下暗河流失。故该题选B项。‎ ‎【31题详解】‎ 犀牛湖湖底有一些溶洞,通过溶孔与地下暗河相通。在干涸以后,遇到当地暴雨,雨水夹着大量泥沙流入湖中,致使泥沙在湖底沉积,堵塞了湖底与地下暗河相通的溶孔,湖盆又可蓄水,犀牛湖就又一次重新出现。故该题选C项。‎ 考点: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原因及相关的地质作用。‎ ‎【知识拓展】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 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下图中①~④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2. 关于图中①~④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洋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北移有关 B. ②洋流反映了该海域8月洋流的流向 C. ③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补偿流 D. ④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33. 当赤道以北海域洋流流向为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河流多为丰水期 B. 非洲热带草原一片枯黄 C.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D.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 ‎【答案】32. A 33. C ‎【解析】‎ 试题分析:‎ ‎【32题详解】‎ 图示范围包括北印度洋,其洋流为季节性洋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图中1为夏季洋流,受西南季风吹动形成,A正确。2为冬季洋流,B错。3为南赤道暖流,属风海流,C错。4为莫桑比克暖流,其两岸为热带草原气候,D错。‎ ‎【33题详解】‎ ‎2为冬季洋流,北半球1月。我国河流为枯水期,A错。非洲赤道以为的热带草原枯黄,以南为雨季,B 错。亚欧大陆气温低于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出,C正确。北太平洋副高(夏威夷高压)夏季势力强大,D错。‎ 考点: 关于时间的问题,洋流成因、分布 下图为45°S附近大陆西岸某地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③的地质时期由老到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4. 该地区大陆西岸植被所属自然带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 B. 亚寒带针叶林 C. 热带雨林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5. 影响该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变化 B. 地壳运动 C. 植被分布 D. 海陆变化 ‎【答案】34. A 35. B ‎【解析】‎ ‎【34题详解】‎ ‎40°--60°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故A正确。‎ ‎【35题详解】‎ 读图可知, 该区域地理环境演变是因山地的隆起,地壳运动塑造高山和低地,故B正确。‎ ‎【点睛】本题简单,属基础题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30分)‎ ‎36. 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 ‎(1)A点的经度是______;C点位于B点的_______方向。‎ ‎(2)E点位于(五带)______________带,D点位于(东西半球)_________半球。‎ ‎(3)上图中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_________点,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是_________点,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_点,昼夜等长的是_________点。‎ ‎【答案】(1)0° 西南(2)南寒 东(4)A C BE A ‎【解析】‎ ‎【详解】(1) A左右两侧经线度数关于A所在经线对称,因此A地经线度数为0°。B位于80°N ,C位于北回归线,C在B以南;依据劣弧定向,C位于B以西,因此C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2) E点位于南极圈和南极点之间,属南寒带。读图可知,D点经度为80°E。 20°W与160°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度小于20°,东经度小于160° 为东半球。反之为西半球。故D点位于东半球。‎ ‎(3)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能被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上一年被直射一次,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不能被太阳直射;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因此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A点,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是C 点,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B、E点,昼夜等长的是 A点。‎ ‎37. 左图为雪线景观示意图,右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例A代表________(填自然带),该自然带常年受_______(填气压带)影响。‎ ‎(2)南美洲东部自然带按A—B—C—D—E的序列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____________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 ‎(3)图中甲处的热带荒漠带呈南北狭长分布,其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4)雪线即高山上部常年冰川积雪的下线,安第斯山脉的永久性雪线高度有很大的变化,在麦哲伦海峡附近为‎792 m,南纬27°附近为‎6096 m,赤道附近为‎4572 m。安第斯山脉雪线高度在南纬27°附近最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热带雨林带 赤道低气压带(2)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洋流 地形 (4)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雪量少 ‎【解析】‎ ‎(1)读图,结合图例,A代表的自然带位于南美洲亚马孙平原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 ‎(2)读图,南美洲东部自然带按A-B-C-D-E的序列更替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随着纬度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导致的自然带更替规律,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读图,甲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角度分析。从地形看,东部有安第斯山脉阻挡,使得荒漠分布在西侧,不能东西延伸。从洋流看,该地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得荒漠带南北延伸。‎ ‎(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降水少,雪线低,南纬27°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全年降水少,所以雪线较高。‎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是以水分为基础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规律的更替,主要是以水分和热量不同形成的。‎ ‎38.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所示地区冲积扇面积广阔,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河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泥沙来源多(含沙量高); 河流水量较大,输沙能力较大;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势平缓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 ‎【解析】‎ ‎【详解】冲积扇是河流在出山口处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因此冲积扇的形成应从河流泥沙含量、出山口的位置以及河流流速降低等方面考虑。图中显示河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含沙量高; 河流水量较大,输沙能力较大;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势平缓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