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三专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学案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 24 24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①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①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①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重点深化]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4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找错点 据“1953年”这一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而工业落后局面初步改变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能说始于“一五”计划;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于1965年。 答案 D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抓题眼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 A 1.(2018·江西高三第二次联考)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由193家增加到997家,增长4.2倍,产值增长5.2倍;在上述企业中,公股所占比重,1949年为70.7%,1952年则为60.7%。这主要说明1952年前的公私合营企业( ) A.是国营性质企业 24 B.属于股份制的性质 C.仍然是私营经济 D.全部纳入国家管理 答案 B 解析 公私合营企业说明其所有制是公有成分和私有成分兼而有之,故A项错误;公私合营企业实际上是股份制企业,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企业说明企业并非单纯的私营经济,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企业说明企业的经营国家能够参与其中,并非全部纳入国家管理,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朝阳期中)造成1958~1962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1953~1957 1958~1962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A.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计划体制 B.发动“大跃进”运动不断提升工农业指标 C.贯彻“八大”决议实现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D.实施“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中数据可看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例1958~1962年大幅增长,农业也较快增长。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A项错误;“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所以1958~1962年重工业、农业资金投入增长很快,故B项正确;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例远远高于农业,说明当时没有实现平衡,故C项错误;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不能说明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24 b.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国有企业改革 a.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b.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过程 a.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b.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过程 a.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②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①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重点深化] 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经济结构 (1)过渡时期 ①经济类型:国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②关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余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其趋势是最终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①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 ②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3)改革开放新时期 24 ①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经济。 ②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其他经济为辅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服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形成竞争格局。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找错点 表格信息无城市数据,无法体现城乡一体化的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以后;乡镇企业的数据无法体现整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情况。 答案 A 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抓题眼 1990年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答案 C 3.(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高三联考)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题干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 B.1978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 24 C.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 D.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三层信息,从1978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表明中共中央依据实际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中共中央在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故C项正确。 4.(2018·黑龙江、吉林八校期中)2010年,浦东新区迎来了浦东开发与开放20周年纪念。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 )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答案 B 解析 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浦东开发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故B项正确;浦东开发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而不是转移对外开放的中心,故C项错误;浦东开发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思想与科教文艺 (一)现代中国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2.邓小平理论 (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4 (2)回答课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科学发展观 (1)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回答课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提出与确立 ①首次提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 ②写入党章: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③写入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回答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发展军事科技)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3)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20世纪80年代后(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 (1)计算机 ①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 ②1997年,“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载人航天 24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探索历程 时期 政策 成就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领导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学校将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教育的“大跃进”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人帮”迫害教育工作者,高考制度被废止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优先发展教育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四)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表现: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作为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方针。 (2)影响: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文艺发展受阻 (1)表现:将一些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认为代表不同的阶级;许多知识分子被划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 (2)影响:知识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3.重新强调“双百”方针 (1)表现:“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艺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影响: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 4.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1)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重点深化] 24 1.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2.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找错点 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高校在校人数变化体现不出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 答案 C 5.(2018·天津河东一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主要反映的是( ) A.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24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尝试,故A项正确;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在沿海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建设的防“左”和反“右”的问题,故D项错误。 6.(2018·毕节一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材料最能说明当时我国( ) A.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 B.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性 C.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D.通过教育立法保障人才培养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不能说明1957年的变化,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艺术和学术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讲话而并非教育立法,故D项错误。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中国科技 命题点1 邓小平南方谈话 学者郑永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 C 24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C项正确。 命题点2 建国初期的科技 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 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建国初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建国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国民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动机的区分 命题点3 进入新时期人们重视知识的背景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可知,此现象的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正确。 24 方法点拨 ⊙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动机的区分 (1)历史背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2)历史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是根据大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 (3)历史条件: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具备了哪些条件才会发生以后的某一件事。一般包括积极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也只是积极的结果。 (4)目的:反映一定阶级、团体、个人等的主观愿望。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直接目的一般是指与某一历史事件有较为明显的、直接的联系,并直接促使其发生的目的。 (5)动机:是驱使人们去活动的内部原因。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引领] 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命题点4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籼型杂交水稻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 A.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C.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D.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革”错误 答案 B 解析 文革时期,我国的政局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我国之所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主要是因为政府的重视并且有一大批爱国的科学家,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并未获得快速发展,故 C项错误;科研工作者并未坚决抵制“文革”错误,故D项错误。 命题点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答案 D 24 解析 “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很明显民众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命题点6 邓小平理论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B.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借鉴了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故A项正确。 史论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科学回答了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全面深化改革 命题点7 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 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 )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 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 答案 C 24 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可知,这种经济模式已然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和束缚,故C项正确。 史论链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考情统计] 年份 类别 25分大题 12分大题 2017年 全国卷Ⅱ “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 —— 2016年 全国卷Ⅱ 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 25分综合大题导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差距曾一度缩小,但到90年代后期,城乡差距再一次拉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劳动力流动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工作,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在这一时期继续增加,但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90.75%变为1991年的80.29%。农业增加值占农村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83.1%变为1991年的64.24%,到2008年,这一比重达到最高峰,接近28%。——摘编自《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 材料二 世界能源消耗量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问题形势严峻。世界水资源消耗量也以5%的速度递增。世界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占农业总产值40%~80%。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比仅为5。据2008年统计,主要农产品农药超标率达20%。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量平均为230亿吨/年,15%耕地已经不再适合农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同时,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农业产业很少能够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特别是在区域生态文化价值的提升上,农业产业贡献小。——摘编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 指导语 ①“特点”:据核心句“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差距再一次拉大”和农业就业人数及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变化归纳。 24 ②“原因”:结合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外农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13分) 指导语 ①“问题”:依托材料二,围绕时空限定——“世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 ②“启示”:据材料一从协调发展,据材料二从可持续发展两个角度分析。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农村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城乡差距从缩小到逐渐扩大;农业就业人数及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农村经济非农化加快。(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城乡差距一度缩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使这种差距拉大;大批农民工向城市流动;乡镇企业的兴起及国家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视。 (2)问题:资源消耗严重,出现高投低效现象;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发展独立性过强,对提升区域生态文化价值的贡献有限;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相对较低。(答出三点即可) 启示:农业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应与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及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农业发展要关注成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2分论证题导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 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 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的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 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恢复正常 24 5.平反 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 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 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 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 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指导语 ①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确定要论述的主题,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论述过程中要将事件发生的背景、变化的表现和影响论述全面,以此论证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阐述:十年“文革”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社会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在思想文化上,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在对外关系上,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日、中美建交,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 (本题自拟的其他论题,符合题目要求,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分值不得超过该项总分) 方法指导: 自拟论题型试题的选项与观点: 选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从语法上来讲,选题一般只有主语,与议论文的题目相似;观点要有“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与议论文的具体论点相似。拟观点要求紧扣选题,鲜明表态。切不可观点模糊,甚至没有观点。 24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绵阳二模,31)工业化建设需要原始积累。马克思说:“所谓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原始积累是( ) A.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分离,同时通过统购统销等措施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故A项正确。 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国企改革推动轻重工业比例协调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C阶段重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农业和轻工业的总产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阶段的状况是由于“大跃进”造成的;C—D阶段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比较正常,这是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农业”;C、D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状况,排除。 3.(2018·湖北孝感七校教学联盟期末)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 B.努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 C.为实现包产到户做准备 D.恢复先前实行的农村合作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些举措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4.下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表,描述了我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A至B时期,“一五”各项工业迅速有序地发展起来,故A项错误;B至C时期,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错误,向前发展,故B项错误;C至E时期,“左”倾错误盛行的时期,民主法制受到影响,故C项错误;E至F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故D项正确。 5.(2018·泰安高三期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没有融入大量外资,故A项错误;1985年~1992年两权分离,与材料80年代初不符,故B项错误;1978年~1984年放权让利阶段,故C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D项错误。 24 6.(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此规定( ) A.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B.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 C.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D.促使企业生产商品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文件内容“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可以得知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能够促进市场的活跃,故B项正确。 7.(2018·山西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客商将所得利润用于在特区内进行再投资为期五年以上者,可申请减免用于再投资部分的所得税。这一规定有助于( ) A.鼓励客商在特区长期投资 B.增强政府对经济计划管理 C.合理规范客商的企业经营 D.国有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客商将所得利润用于在特区内进行再投资为期五年以上者,可申请减免用于再投资部分的所得税”可知鼓励客商在特区长期投资,故A项正确。 8.(2018·湖南益阳模考)1992年,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 ) A.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B.指明了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 C.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指明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任务 答案 C 解析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与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无关,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项正确;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9.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24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文革”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 10.下图(新华社照片)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的情形。图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建国初期农业改造的完成 B.新中国大众教育成绩显著 C.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 D.新中国义务教育逐渐开展 答案 C 解析 教育是人们实现劳动权的关键,是公民政治素质的养成所,是人们享有文化权利的中介,受教育权也是一项公认的人权,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教育,反映了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故答案选C。 11.(2018·郑州一模)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有利于强化公民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 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是在文革之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由党来领导,强化了教育的目的,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色彩,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中共建立就开始确立,故D项错误。 24 12.(2018·山西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答案 C 解析 材料未涉及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可知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C项正确;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桂林、北海、崇左二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 24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 答案 (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4.(2018·安徽师大附中高三新课标模拟)(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教条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兼容性,把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有效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据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发展模式与自主选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论题:“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 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对历史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借鉴和扬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是比资本主义有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民主法制,从而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产资科公有制是手段,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是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并非在量的比重上占主导,而是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从而能反对各种民间垄断、保护和促进充分自由、完全公平的竞争,使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 2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