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生物试题 一 选择题 ‎1.孟德尔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豌豆杂交实验,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②的操作是同时进行的 B. ①操作的对象是母本 C. ②操作是人工传粉 D. ①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 ‎【答案】A ‎【解析】‎ ‎①和②的操作不是同时进行,去雄应在花蕾期去掉雄蕊,人工异花授粉应在花粉成熟后,A错误;①操作是人工去雄,操作的对象是母本,B正确;②操作是人工授粉,C正确;①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以免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 ‎2.对于孟德尔所做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来说,无需具备的条件是( )‎ A. 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的差异 B. 实验选用的两个亲本一定是纯种 C. 要让显性亲本做父本,隐性亲本做母本 D. 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杂交 ‎【答案】C ‎【解析】‎ 为了便于观察,选定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差异,A正确;在该实验中,选作杂交实验的两个亲本一定要是纯种,B正确;该实验中进行了正交和反交实验,因此不一定要让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C错误;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为先杂交后自交,因此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D正确。‎ ‎3.下列杂交组合(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 A. Ee × ee B. EE × Ee C. EE × ee D. Ee× Ee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Ee×Ee→后代出现显性:隐性=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明确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再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会发生性状分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和一只黑色豚鼠的纯合与否,应采取的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 A. 杂交、杂交 B. 杂交、测交 C. 自交、自交 D. 自交、测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鉴定一株黄色子叶豌豆是否为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省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鉴定一只灰毛兔是否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5.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 A. AaBbCc B. aaBBCc C. AAbbcc D. aaBbc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纯合子的概念,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纯合子中控制每种性状成对基因都必须是相同基因,没有等位基因的存在。综上所述,C正确,ABD均错误。故选C。‎ ‎6.父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母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正常情况下F1不可能出现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根据题意已知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BB,综上所述,ABD错误, C正确。故选C。‎ ‎7.下列不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的是 A.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B. 着丝点分裂 C. 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D.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A不符合题意;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B符合题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不符合题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发生在: (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 B. 减数第二次分裂 C. 联会时期 D. 四分体时期 ‎【答案】A ‎【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A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又减半,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少,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 ‎9.遗传规律发生在下列哪个过程中( )‎ A. 有丝分裂 B. 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 D. 联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 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 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A错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受精作用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联会过程只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故选B。‎ ‎10. 下列不属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是 ( )‎ A. 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 B. 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C. 能够基本保持亲本的一切遗传性状 D.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答案】C ‎【解析】‎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导致后代具有多样性,这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A正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正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一切遗传性状,C错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正确。‎ ‎11.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 B. 孟德尔 C. 摩尔根 D. 萨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于1866年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1903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地1910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但没有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故选C。‎ ‎12.在双链DNA分子中,与腺嘌呤配对的碱基是 ( )‎ A. 胸腺嘧啶 B. 胞嘧啶 C. 尿嘧啶 D. 鸟嘌呤 ‎【答案】A ‎【解析】‎ 组成DNA分子碱基有4种,它们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故选A。‎ ‎13.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A. 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B. 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 C. 可能有多对等位基因 D. 最多一对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可能有很多对等位基因,而不是只有一对等位基因,A、D错误,C正确。同源染色体上有可能没有等位基因,在纯合个体情况下,没有等位基因,B错误。‎ ‎14.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起来。下列连接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中的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A正确;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且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排列,CD正确。故选B。‎ ‎15.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分别取决于( )‎ A. 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B. 细胞分裂的多样性、DNA复制的稳定性 C. 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旋酶的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碱基对的不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16.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全为紫花 ‎ ‎②紫花×紫花→紫花∶白花=601∶201‎ ‎③紫花×白花→全为紫花 ‎ ‎④紫花×白花→紫花∶白花=98∶102‎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①紫花×紫花→紫花,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可能是显性或隐性纯合子自交,①错误;②紫花×紫花→紫花+白花=601∶201=3:1,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③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④紫花×白花→紫花+白花=98∶102=1:1,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综上所述②和③可以判断出显隐性关系,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和表现型,要求考生识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应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17.豌豆黄色(Y)对绿色(y)呈显性,圆粒(R)对皱粒(r)呈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杂交,其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3:3:1:1,乙豌豆的基因型是( )‎ A. YyRr B. YyRR C. yyRR D. yyRr或Yyrr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可将3∶3∶1∶1分解为两对相对性状,一对性状为3:1,一对性状为1:1,可以得出两对性状中,一对为杂合子自交,一对为测交,题中已给出亲本甲为YyRr,则乙的基因一对为杂合子,一对为隐性纯合子,即yyRr或Yyrr。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 彩椒的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皮色遗传。已知红皮基因(B)对绿皮基因(b)显性,但在另一黄色显性基因(A)存在时,则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现用基因型AaBb的个体和基因型aaBb的个体杂交,其后代表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 A. 2种,7∶1 B. 3种,4∶3∶1‎ C. 3种,6∶1∶1 D. 4种,1∶2∶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彩椒的颜色受两对非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红皮基因(B)对绿皮基因(b)显性,但在另一黄色显性基因(A)存在时,则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可知彩椒的颜色及对应基因型为下表:‎ 彩椒颜色 黄色 红色 绿色 基因型 A B 或A bb aaB_‎ aabb ‎ AaBb×aaBb→ A B :A bb:aaB :aabb=3:1:3:1,即黄色:红色:绿色=4:3:1,因此其后代表现型3种,比例为4:3:1。‎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彩椒的颜色及对应基因型为下表:‎ 彩椒颜色 黄色 红色 绿色 基因型 A B 或A bb aaB_‎ aabb ‎ AaBb×aaBb→ A B :A bb:aaB :aabb=3:1:3:1,即黄色:红色:绿色=4:3:1,因此其后代表现型3种,比例为4:3:1。故选B项。‎ ‎19.下列关于杂合子和纯合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B. 纯合子杂交后代是纯合子 C. 纯合子自交的后代是纯合子 D. 杂合子自交后代全部是杂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纯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是纯合子;杂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纯合子之间杂交后代可能是杂合子。‎ ‎【详解】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如AA×aa,子代都是Aa, A错误;纯合子杂交的后代可能都是杂合子,如AA×aa,子代都是Aa,B错误;纯合子是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故纯合子自交的后代一定是纯合子,C正确;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也会出现纯合子(如Aa自交后代会出现AA和aa),D错误。故选C。‎ ‎20.就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而言,其着丝点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分别是( )‎ A. 2,4和4 B. 2,8和4 C. 4,4和4 D. 2,4和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其模式图为,含有2条染色体,着丝点2个,每条染色体有2个染色单体,所以染色单体是2×2=4条,每条染色单体有1个DNA,所以含DNA分子4个,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下列是某种雄性动物睾丸内正在分裂的四个细胞示意图,其中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A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且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应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项错误;B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B项正确;C细胞中的四分体分列在赤道板两侧,属于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C项错误;D细胞内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应属于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需要考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可据此答题。‎ ‎22. 在减数分裂中,家兔的初级卵母细胞有22个四分体,则其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 :( )‎ A. 11条 B. 11对22条 C. 不成对的22条 D. 44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构成一个四分体。家兔的初级卵母细胞有22个四分体,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的细胞中,据此可推知,其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不成对的22条, 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红眼雄果蝇 B. 白眼雄果蝇 C. 红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蝇中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相应的基因用W、w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杂合红眼雌果蝇(XWXW或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根据后代的基因型进行判断。‎ ‎【详解】杂合红眼雌果蝇(XWXW或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F1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红眼雌果蝇):XWXw(红眼雌果蝇):XWY(红眼雄果蝇):XwY(白眼雄果蝇),即后代的表现型可能是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但是不可能出现白眼雌果蝇。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推断亲本的基因型,进而推断出F1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4.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其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 A. 外祖父-母亲-男孩 B. 外祖母-母亲-男孩 C. 祖父-父亲-男孩 D. 祖母-父亲-男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血友病遗传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患病男孩(XbY)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XBXb),母亲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外祖母(XBXb)。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次要求考生识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推断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的传递途径。‎ ‎25.人的精子产生的过程中,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现象,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形成的异常性细胞个数是( )‎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 ‎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如果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导致该次级精母细胞多一条染色体,则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少一条相应染色体,由两个异常次级精母细胞经过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两个多一条染色体,另外两个少一条染色体,即四个细胞全为异常性细胞。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能根据题干信息“发生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判断精子的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重复了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可是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实验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B. 实验时间过短,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 C. 搅拌力度过大,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 D. 搅拌力度过小,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预期的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说明用的是32‎ P标记噬菌体,但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即在上清液中放射性强。说明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使子代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明确噬菌体为DNA病毒,不能独立生存;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且合成子代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27.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时,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 )‎ A. 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 可以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 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 D. 可以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头部DNA进入,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N可以标记DNA也可以标记蛋白质,P标记DNA,S标记蛋白质,因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进去,故DNA中能找到32P和15N,故B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8.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B中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有C中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D中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29.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1P标记的细菌。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16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有( )‎ A. 1个 B. 2个 C. 15个 D. 16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有31P的细菌.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16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只有2条杂合的DNA,其中一条单链含32P,另一条单链含31P;其余的14条DNA分子的两条单链仅仅含31P。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0.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海蜇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 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海蜇一样发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的碱基排列顺序 C.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D. DNA的任意片段都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转入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海蜇一样发光”可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DNA上的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的碱基排列顺序,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A、B、C三项均正确;只有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才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1.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B.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摩尔根在研究果蝇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方法;识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掌握萨顿和摩尔根采用的方法;识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2.某单链RNA病毒含有1 000个核苷酸,其中A=250、C=260、G=300、U=190。若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该过程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 440个 B. 380个 C. 500个 D. 880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RNA为单链,DNA为双链,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的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在逆转录过程中,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在此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和T配对、C和G配对、G和C配对、U和A配对,因此合成的单链中腺嘌呤为190个,胸腺嘧啶250个; 再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另一条链中的腺嘌呤为250个,因此该过程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数量=190+250=440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3. DNA的一条链中A+G/T+C=0.4,上述比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A. 0.4和0.6 B. 0.4和0.4 C. 2.5和1.0 D. 0.6和1.0‎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DNA的一条链中A+G/T+C=0.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其互补链中A+G/T+C=1/0.4=2.5;但是在整个DNA分子中A+G= T+C,故A+G/T+C=1,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DNA分子中碱基比例的计算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分子中碱基比例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 ‎34.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 )‎ A.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 B.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携带到核糖体中 C. 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条mRNA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D. 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mRNA分子可以被重复利用,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详解】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这能增加密码子的简并性,但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携带到核糖体中,这能增加密码子的简并性,但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一条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而不是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条mRNA结合,C错误;在合成蛋白质时,多个核糖体可以相继结合到mRNA分子上,形成多聚核糖体,这样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条件,明确一条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可以加快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5.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所需的原料依次是( )‎ A.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B.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蛋白质 C. 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D.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DNA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因此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因此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 填空题 ‎36.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周期的____期,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 ‎ ‎(2)图2中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 ‎(3)就图2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_分裂的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 (2). 间 (3). 着丝点分裂 (4). 乙、丙 (5). 甲 (6). 8 (7). 1∶2 (8). 减数第一次 (9). 后 (10).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示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图1中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NA复制,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CD 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    (2)图1中的BC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后单体还没有分离的时期,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以及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即图2中乙、丙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处于BC段;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没有单体,即甲细胞。    (3)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比为1:2,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及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7.小麦中,光颖和毛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抗锈病和不抗锈病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杂交,F1代全为毛颖抗锈病,F1自交,F2出现四种性状:毛颖抗锈病、光颖抗锈病、毛颖不抗锈病、光颖不抗锈病.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 定律,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它所产生的配子类型是______________,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________________ 。‎ ‎(2)F2代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 ,F2代毛颖抗锈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 。‎ ‎(3)F2中要获得aabb的小麦10株,F2群体理论上至少应有_________ 株。‎ ‎(4)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 ‎(5)选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与毛颖抗锈病双杂合子植株杂交,后代出现光颖抗锈病纯合子的比例是 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的)自由组合 (2). AaBb (3). AB、Ab、aB、ab (4). 5/8 (5). 9/16 (6). 1/9 (7). 160 (8). aaBB、aaBb (9). 1/6‎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杂交,F1代全为毛颖抗锈病,说明毛颖度光颖是显性性状,抗病对不抗病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aaBB、A Abb。‎ ‎【详解】(1)由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光颖抗诱病和毛颖不抗锈病杂交,F1代全为毛颖抗锈病,由光颖和毛颖杂交,F1全为毛颖,可知毛颖对光颖为显性;同理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所以F1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B、Ab、aB、ab。 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为毛颖抗锈病和光颖不抗锈病。毛颖抗锈病的基因型为B_R_=3/4×3/4=9/16。光颖不抗锈病的基因型pprr=1/4×1/4=1/16。所以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9/16+1/16=10/16=5/8。‎ ‎(2)由上题分析已知F2代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9/16,其中有1份是纯合子,8份是杂合子,所以F2代毛锈抗锈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9。‎ ‎(3)已知F1的基因型是AaBb,F2中aabb的比例是1/4×1/4=1/16,所以F2中要获得aabb的小麦10株,F2群体理论上至少应有10÷1/16=160株。‎ ‎(4)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 ‎(5)由题意分析可知,本题就是求aaBb或aaBB同AaBb杂交,出现aaBB的几率。在F2中出现aaBB的几率是1/16,出现aaBb的几率是1/8,所以这两种基因型中aaBB占1/3,aaBb占2/3,同AaBb杂交后代出现aaBB的几率=(1/2×1/2)×1/3+(1/2×1/4)×2/3=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析题解题、综合应用的能力。‎ ‎38.回答下列有关人们利用肺炎双球菌对遗传物质进行探究的问题。‎ ‎(1)由图A可知,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 )‎ A.14C和35S B.35S和32P C.14C和32P D.14C和15N ‎(3)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______。‎ ‎(4)与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更有说服力,是因为_________。‎ ‎【答案】 (1). 死亡 (2).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3). B ‎ ‎ (4). 设法使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5). 其将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解析】‎ ‎【分析】‎ 分析图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出现S型活菌,这说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分析图B:将S型菌中的物质一一提纯后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在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且其后代仍为S型细菌,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图A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出现S型活菌,而S型细菌有毒性,因此加热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成活的S型菌,使小鼠死亡。 (2)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另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元素,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35S和32P,故选B。 (3)图B将S型菌中的物质一一提纯后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因此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4)与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噬菌体侵染实验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的外面,而其DNA注入到细菌细胞内,即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识记教材中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实验结论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9.根据所给图一至图五,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一所示全过程叫____,能完成图一中③④的生物是____。‎ ‎(2)看图回答:‎ 图二所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图四所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图三所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其模板是_____(填“A链”或“B链”)。图五是_____,在生物细胞中共有_____种。‎ ‎(3)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______和______不同。‎ ‎(4)基因中______________代表遗传信息,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还能通过控制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 (1). 中心法则 (2). RNA病毒 (3). DNA复制 (4). 翻译 (5). 转录 (6). A链 (7). tRNA(转运RNA) (8). 61 (9). 五碳糖 (10). 碱基 (11). 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 (12).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13). 蛋白质的结构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  分析图二:图二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可见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分析图三:图三表示转录过程。  分析图四:图示表示翻译过程。  分析图五:图五为tRNA的三叶草结构。‎ ‎【详解】(1)图一所示全过程叫中心法则。图一中③逆转录和④RNA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RNA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2)图二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图四表示翻译过程,两者共同完成的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合成过程。图三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即图中A链。图五中是tRNA,其在生物细胞中共有61种。  (3)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五碳糖和碱基不同。  (4)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