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白城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夏春艳 第Ⅰ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A.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B.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2.史书记载,和受封者一同前往封地的人员,除其所辖的官吏、家族、亲朋外,还有周天子赏赐的奴隶。各诸侯国居民在族属上虽仍以周人为主,但已发生很大变化。这表明 A.分封制已无法维护周政权 B.西周分封制有顽强生命力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D.封国制度有利于民族融合 3.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师伐齐,誓词中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 A.县郡设置在部分诸侯国已形成 B.诸侯没有再分封的权力 C.按军功授爵是当时改革的趋势 D.郡县制是临时地方制度 4.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这说明 A.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B.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C.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D.《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 5.元狩六年,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另一方面在立自己的三子为王时故意文饰其分封之意,从而使得分封过程颇为曲折,经过霍去病等人的三次奏请,武帝下制曰: “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对诸侯王的素质要求极高 B.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尖锐 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正在实施 D.汉武帝已完全解决了王国问题 6.公元963年,北宋政府在江淮地区设置了包括盐业管理,以及控制对茶叶销售的专卖等为主要职责的转运使一职,965年“置诸路转运使”,以后又使转运使逐渐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的设置表明 A.宋朝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转运使逐渐有监督知州之责 C.宋朝地方分权矛盾得到缓解 D.转运使在当时地位举足轻重 7.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 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A.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B.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 C.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 D.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 10.1840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唐吉诃德化了。”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的政策损害了大英帝国尊严 B.英国通过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 C.中英之间的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D.工业革命使英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 11.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主动顺应了世界潮流 C.兼具空想性和进步性 D.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12.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13.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00 133.5 240.4 275.5 372.9 520.4 A.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14.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5.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材料表明 A.民主党派和中共利益完全一致 B.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得以落实 C.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已消除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16.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17.在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陪审法庭还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 A.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B.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C.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D.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18.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19.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 A.古罗马的民主与共和精神 B.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 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20.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保障了城邦民主的发展 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21.1710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要求议会下议院议员必须拥有法定水准以上的收入,而这一水准之高,仅数千人能够达到。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保持了较大的政治影响 B.光荣革命成果未能得到巩固 C.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D.国王试图加强对议会的控制 22.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 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 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23.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蕴含的共和精神遭到一定破坏 C.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24.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将民主制度一分为二,从而解决了最难缠的问题。”这体现当时美国 A.强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B.联邦政府解决了各种复杂的矛盾 C.推动完善了1787年宪法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5.1798年前后,有人指出:(法国)由于共和国先于支持共和的舆论氛围出现,激进革命派为捍卫共和制,不得不诉诸恐怖手段打击“共和国的敌人”,强迫人民接受自由。其观点重在强调 A. 启蒙思想尚未被民众接受认同 B. 政治变革要立足国情适时推进 C. 共和国的敌人制造了社会动荡 D. 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发动群众 26.德国学者托马斯·曼对德意志1871年新确立的政治制度评价到:“我深信德国人永不会喜欢政治民主——浅因在于他们不喜欢政治,更深层原因在于广受诟病的专制国家,对德国人来说现在是将来也是最适宜和最合意的一种——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他们最为敬服的国家形式。”上述材料表明作者认为 A.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对德国新制度所具有的专制色彩不满 C.对德意志当时的分裂状态表示愤怒 D.新制度全面保障了德国资产阶级利益 27.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帝制”取代“共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B.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C.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D.帝制巩固得益于经济发展 28.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A. 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经验 B. 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范畴 C. 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 D. 是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源头 29.《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意识与精神 B.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C.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为研究重点 D.把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完美结合 30.“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第Ⅱ卷 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我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法国共有十三个最高法院,它们绝大部分有权解释法律,而且不准上诉。另外,一些称为“国中国”的省份,在负责代表国家的最高当局制定税法时,有权拒绝同最高当局合作。 而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因此,在这两个主要点上,美国比旧法兰西王国还要集权…… ——1835年(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材料二 (1791年乾隆谕旨)国初(建立)以来,设立(世袭的清朝贵族)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议政)王大臣承充办理(军国大事)。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应皇帝)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向(来)例俱兼议政(王大臣)虚衔,(非军机大臣则)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八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旧法兰西王国相比,美国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91年乾隆谕旨所体现的清朝前期中央政治机构的制度性变化,概括指出当时中美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12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说来,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急剧性变革可以在短时期导致天翻地覆变化,但随后也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一场或多场纠偏运动。相反,那些貌似缓慢、渐进的变革,短时期显得收效甚微,进展缓慢,但它却往往使人们在不易觉察时发生真正的变革。当人们一旦醒悟,世界已经全然改观,人们不愿意再回到旧秩序,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再回到旧秩序,因为社会基础全变了,人们的意识也变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历史上真正的变革,还应该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变革,温和、舒适,但不可逆,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之谓也。 ——摘编自马勇《超越革命与改良》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近代史的一个例子,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一条“最后消息”:“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材料二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 昭和六年9月19日(奉天特电19日发):9月18日晚上10时半,在奉天(今沈阳)北方一角,冒着黑暗,响彻了隆隆大音响,惊醒了奉天在住日本人,这是日支兵冲突的烽火。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守备队猛烈开炮。于是,向奉天驻扎的全体日兵下达总动员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公报》和《大阪朝日新闻》对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6分) 白城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BDAAC ABDAD CACCD AABCD ADBDB ABCA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6分)(1)特点:民主共和,中央政府更有权威;立法权更集中,法律解释权唯一。(4分) (2)变化:中央权力决策机构发生改变,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了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2分) 不同之处: 性质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国是封建制度。政体不同:美国是三权分立制度,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制衡;中国是君主专制,军机处为执行机构。(4分) 经济根源: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较为雄厚,民主力量比较强大,通过1787年宪法将美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成果用宪法形式固定下来。而当时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君主专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6分) 32.(12分)示例:论题:渐进式的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渐进性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成本。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在他们的努力和推动下,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避免了因暴力冲突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总之,通过改革可以及时释放社会积累的能量,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33.(12分)(1)同:都对事件缺乏客观公正的报道。(2分) 异:前者对事件的报道隐晦不够详细具体;后者详细报道了事件的原因和经过,且报道明显歪曲事实。(4分) (2)日本:助长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进一步推动其大陆政策的实施;为其后来进一步侵华奠定基础。(2分) 中国: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中华民族开始局部抗战。(2分) 世界:九一八事变及其引发的一连串侵略事件,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太地区的爆发。(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