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模拟试题(2)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新余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模拟试题(2)含解析

江西省新余市 2021 届新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2)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高黎贡山位于中缅交界地带, 地处横断山区南段, 介于 24° 40′N~28° 30′N和 97° 30′E~ 99°00′E 之间。下图为高黎贡山草、灌、乔三种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 小题。 1.①②③对应的生活型植物依次是 ( ) A.乔、灌、草 B.草、灌、乔 C.乔、草、灌 D.草、乔、灌 2.图中三种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是 (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C.高值均大致出现在中海拔区 D.低值只出现在低海拔区 3.影响高黎贡山三种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水热状况 C.海陆位置 D.土壤肥力 【答案】 1.A 2.C 3.B 【解析】 【分析】 1.图为高黎贡山草、灌、乔三种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在生活型组成上草本植物种类多 于灌木植物种类,灌木植物种类多于木本植物种类。根据图中曲线,①②③对应的生活型植物依次是乔、 灌、草, 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 A 对。 B、C、D错。 2.图中三种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是随海拔升高先递增,后递减, A、 B错。物种丰富 度的高值均大致出现在中海拔区, C对。低值出现在低海拔区和高海拔区, D错。 3.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海拔高度不同,水分、热量条件不同,植被发生变化。影响高黎 贡山三种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热状况, B 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土壤肥 力不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A、C、D错。 2. 伊利湖、安大略湖分别是北美洲五大湖中最南、最东的湖泊。伊利湖面积约 257 万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18 米,最深 64 米。安大略湖面积约 196 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 86 米,最深 244 米。下图分别 示意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位置及其 1972-1973 年蒸发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大略湖 5、6 月蒸发量最小,是由于 A.气温下降 B.进入雨季 C.风力强度小 D.正值融冰期 2.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推迟近 2 个月,其最主要影响因子是 A.面积 B.深度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答案】 1.D 2.B 【解析】 【分析】 1.影响蒸发大小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速等,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越强、温度越高、 湿度越小、风速越大蒸发越旺盛。读图可知,安大略湖 5、6 月份湖水几乎没有蒸发,最可能的原因是此 时湖冰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湖面温度和大气温度温差最小,所以此时蒸发最弱, D 正确;北半球 5、 6 月份气温逐渐升高, A 错误;安大略湖所在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稍多,此时还没有进入 雨季, B 错误;风力强度小不会造成如此低的蒸发量, C错误。故选 D。 2.结合上题分析,伊利湖和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应出现在湖水温度最高的时间,安大略湖的面积尽管 比伊利湖小,但是水深远远超过伊利湖,所以安大略湖的湖水体量更大,温度的变化更小,增温和降温都 比伊利湖慢, 因而安大略湖最高水温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晚, 安大略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晚, A错误, B 正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差不大, C、D错误。故选 B。 3. 洛川县位于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外销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县的黄土地貌有塬、墚、峁等, 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垛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峁为馒头状黄土丘。如图为 “洛川主城区及其周 边地形图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洛川主城区最可能位于图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苹果需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坡地,图中最适合苹果大面积种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图示甲、 乙、丙、丁的地势起伏状况和海拔高度判断是否适合建设城市, 才能正确解答。本题以洛川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形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1.读图可知,甲、丁为黄土墚有一定坡度不适合城市建设, A、D选项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为沟谷, 地势低洼易积水,不适合城市的建设, B 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可知,丙是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 地,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城市的建设。 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C。 2.读洛川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形图可以看出,甲处位于长条状的黄土丘陵,有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光 照充足, A 正确。故选 A。 【点睛】 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河流、气候、地表形态、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 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地形: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利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畜牧生、林业 等。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种茶树。水源:尤其 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对 商品农业,尤其是对花卉等园艺生和乳畜业的生产非常重要。政策:起鼓励或限制作用。如商品性农业生 产基地建立。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等。 4. 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者发现, 生长于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个体数量会逐步减少; 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中。我国某研究团队在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中段 (24°2′02″ ~25°00′00″N ,112°40′1″ ~113°15′00″E )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该 自然区山地南坡的乔木种群和灌木种群在树高和冠幅直径两项指标与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下图) ;下图中图甲 Ⅰ、图甲 Ⅱ为乔木种群的相关指标,图乙 Ⅰ、图乙 Ⅱ为灌 木种群的相关指标。 根据文字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乔木种群的两项指标均与林分密度呈现正相关的趋势 B.灌木种群的两项指标均与林分密度呈现负相关的趋势 C.乔木种群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要高于灌木种群 D.灌木种群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要高于冠幅直径 2.该自然区内,乔木、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引起林分密度出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降水 C.土壤肥力 D.风速 3.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附近的天然雨林群落相比 A.林分密度更高 B.树高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低 C.冠幅直径更小 D.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高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读图可知,乔木种群的两项指标均与林分密度呈现负相关的趋势,故 A 错。灌木种群的平均树高与林 分密度的相关性不大, 而灌木种群的平均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呈现负相关的趋势, 故 B 错。因此乔木种群 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要高于灌木种群, C 对。 灌木种群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低于冠幅直径, D 错。 故选 C。 2.乔木、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越大,对林区阳光的阻挡作用越明显,使林区的光照不足,林分密度变 小,故 A 对。 而乔木、 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的大小对林区的降水、 土壤肥力、 风速的影响不明显, 故 B、 C、 D 错。故选 A。 3.受经济效益的驱动,为了保证橡胶树更好地生长,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分密度较低,因此 冠幅直径更大, A、C 错。树高和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很低, 林分密度基本是人为控制, 故 B 对, D 错。故选 B。 5. 2020 年初,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地发生 25 年来最为严重的蝗虫灾害。下图为联 合国粮食组织预测蝗群 3~7 月迁飞图。蝗虫喜温暖耐干旱,虫卵可能会在 3 月至 4 月间孵化,向北迁飞并 广泛繁殖。若出现新蝗群,第二波蝗灾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毁灭性后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表述与东非蝗灾形成无关的是 A.政局动荡 B.全球变暖 C.气候干旱 D.生态良好 2.由蝗群迁飞预测图分析,影响蝗群 3~7 月向北迁飞的原因是 A.风向影响 B.气温升高 C.人类干预 D.降水减少 3.专家预测,蝗群难以由印度进入我国,最可能是途中 A.森林茂密 B.高山阻隔 C.距离遥远 D.气候湿润 【答案】 1.D 2.A 3.B 【解析】 【分析】 1.东非政局动荡,抗灾能力不足,蝗灾影响大;全球变暖、气候干旱易形成蝗灾;生态良好不易形成蝗 灾, D 符合题意。故选 D。 2.由蝗群迁飞预测图分析,蝗群 3~7 月向北迁飞,蝗虫的飞行需借助风力, 3~7 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风,故影响蝗群 3~7 月向北迁飞的原因是风向影响;气温、降水对蝗群的 迁飞影响小;人类干预能力较小。故选 A。 3.蝗群向北迁飞,蝗群由印度进入我国需经过喜马拉雅山脉,蝗群难以飞越, B 正确;森林、距离、气 候对蝗群迁飞的影响较小。故选 B。 6.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 ( 约 12°S- 26° S)于 1991 年开设免税工业区 , 吸引国际投资 , 产业以纺织、 普通服装制造为主。 1997 年, 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 , 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 , 产品直接面 向欧美市场。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 , 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 据此 , 完成下列小题。 1.除政策优惠外 , 马达加斯加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来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 ( ) A.交通 B.劳动力 C.资源 D.技术 2.导致马达加斯加对羊绒衫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 ( ) A.居民收入 B.文化传统 C.国家政策 D.气候 3.当时 , 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 , 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产品销量 B.接近消费市场 C.提高设计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 【答案】 1.B 2.D 3.A 【解析】 1.马达加斯加吸引的企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主,这些企业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马达加斯加经济 落后,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B对;马达加斯加交通、技术条件较差,纺织、服装制造类企业对自然资源 依赖小,马达加斯加棉花等原料缺乏, A、C、D错。 2.据材料马达加斯加纬度约 12° S~ 26° S,纬度低,为热带地区,属热带草原或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 温,居民无需购买御寒的羊绒衫,故选 D。 3.由材料“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 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可知, 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是为了将更多产品卖入欧美市场, A 对; 马达加斯加距欧美市场远, B错;马达加斯加经济较我国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C错;在马达加斯加投资办厂有助于增加当地就业岗 位,但不是我国前往投资的主要目的, D错。 7. 日本九州地区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城市发展呈现出市区低密度扩散(人口随着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向外扩散,使市区人口密度降低)的态势。近年来,针对城市人口和市区低密度发展 的问题,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九州地区 A.公共财政支出减少 B.就业机会增多,加速人口流入 C.人口的抚养比下降 D.人口数量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2.低密度扩散将会使中心城区 A.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B.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C.公交运行频次降低 D.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3.为应对城市人口和市区低密度发展的问题,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方便老年人生活 ②控制郊区开发规模,发展紧凑型城市 ③改善市中心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活力 ④提高税收,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D 2.C 3.B 【解析】 【分析】 1.老龄化加速会使抚养比上升,社会养老成本增加,加大财政支出,故 A、C选项错误。人口减少、老龄 化加速, 经济活力下降,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导致产业委缩, 就业岗位减少, 就业难。 故 B 选项错误, D选项正确。故选 D。 2.市区低密度扩散,会使中心城区人口、产业外迁,从而减弱中心城区的经济活力及热岛效应,故 A、D 选项错误。市区低密度扩散,利于郊区的基础设施完善,而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影响小,故 B 选项 不正确。市区低密度扩散,使得运输需求变得分散,不利于公共交通的运行,故 C选项正确。故选 C。 3.限制建筑物高度,会促使城市向郊区扩展,故①错误。限制郊区开发和改善中心城市的居住环境,都 有利于提高市中心的吸引力,有利于抑制市区低密度扩散,故②③正确。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补贴,有利于 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频次,从而改善郊区的交通状况,利于市区低密度扩散,故④错误。所以,正 确答案为 B选项。故选 B。 8. 2018 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8.24 ‰,常住人口延续了近年来增长态势,并已连续 4 年人 口年增长超过 100 万人,下图为广东省年人口增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广东 2018 年和 2017 年的人口增量对比,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在上升 B.迁入人口占人口总增量之比超 60% C.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起到显著作用 D.2018 年的人口出生率比 2017 年低 2.广东年的人口年增长都超过 100 万人,不属于其支撑动力的是 A.省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B.省内人口向珠三角集聚 C.省内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 D.中心城市降低入户门槛 【答案】 1.D 2.B 【解析】 【分析】 1.认真对比 2017 和 2018 年人口数据可以发现 2018 年的自然增长人口数比 2017 年少,即可得出“与 2017 年相比, 2018 年自然增长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在下降”,所以“ 2018 年的人口出生率比 2017 年低”,全 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在 2018 年看并不显著;简单估算一下数值,也会发现 2017 和 2018 年迁入人口占人口总增量之比都不超 50%,故答案选择 D。 2.题干是问广东省人口增长,其中 A 是人口自然增长, CD会吸引人口迁入广东,都可以显著增加广东省 的总人口数量; B 选项中“省内人口向珠三角集聚”,已强调是广东省内部的人口迁移,对广东省总的人 口增长作用不明显。故选 B。 【点睛】 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约 8‰)的原因,在于广东省人口结构相对年轻,以及人口流入和落户较多的 缘故, 造成了广东省自然增长率高的情况。 广东出生率较高、 死亡率较低, 这与广东省整体年龄结构偏低、 多个城市人口流入较多有关。 9. 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K 岛天然植被迅速恢复的原因 A.地形多样 B.土壤肥沃 C.水热充足 D.地质稳定 2.K 岛 1983 年火山爆发的原因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生长边界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消亡边界 【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和板块运动。 1.K 岛属于印度尼西亚,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海拔较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K 岛植被恢复迅速 的条件是水热充足, C 对。地形多样、土壤肥沃不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条件, AB 错。处在板块交界处, 地质不稳定, D 错。故选 C。 2.K 岛属于印度尼西亚,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消亡边界,故选 D。 10. 四世纪以前,东西方海上交流最早选择的是通过陆运经过克拉地峡,货物采用 “海陆海 ”模 式进行运输。大概到 7 世纪以后,马六甲海峡基本垄断东西海上货运。历史上,泰国便有在克拉地峡开通 克拉运河的想法,据泰国研究预计,克拉地峡运河工程费用将高达 250 亿美元,为此,泰国一直在争取其 他国家支持与合作共建。 1.四世纪以前,东西方海上交流最早选择的是通过陆运经过克拉地峡,货物采用“海陆海”模式进行运 输,运输的货物最不可能的是 ( ) A.铁矿 B.丝绸 C.象牙 D.茶叶 2.大概到 7 世纪以后,马六甲海峡基本垄断东西货运。其原因最可能是 ( ) ①货运量增大 ②海盗减少,航运更加安全 ③航海技术进步 ④克拉地峡地形崎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泰国一直在争取其他国家支持与合作修建克拉运河,支持泰国的国家可能是 ( ) ①中国②新加坡③马来西亚④日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A 2.B 3.B 【解析】 【分析】 1.四世纪以前 ,东西方海上交易商品有中国的丝绸、茶叶、非洲的象牙、香料等,铁矿是近代贸易活动的 主要商品 ,故 A 符合题意,本题选 A。 2.7 世纪以后 ,随着货运量增多 ,航海技术的进步 ,从马六甲海峡运输周转成本更低 ,故①③正确,海盗一直 都有,威胁航运安全,克拉地峡地形影响不大,故②④错,本题选 B。 3.克拉运河相对原有的马六甲航线 ,直线缩短一千多公里的航程 ,这为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物流货运节约了 大量的航运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受益的是中国和日本,故 B 正确,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会因过往的船只 减少而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故 ACD错。所以选 B。 11.下图为甲河干流某河段沿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小题。 1.如在图示①河段发现漂浮的污染物,则该污染物 A.可能是由③河段漂移过来 B.可能将继续漂移到③河段 C.可能将继续漂移到②河段 D.可能来自③河段,漂向②河段 2.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河段流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B.甲河该河段干流河道平直 C.枯水期当地湖泊对甲河径流调节作用明显 D.该地以平原为主,地形起伏较小 【答案】 1.A 2.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1.漂浮污染物从海拔高的河段向海拔低的河段漂移,从图中看三个河段相比,③海拔最高,①海拔最低, 可推测出污染物由③漂向②,再漂向①,则该污染物可能是由③河段漂移过来, A 正确。故选 A。 2.从图中看,该河段海拔 30 米以下,以平原为主,地形起伏较小,不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D正确;甲 河段较为弯曲;甲河段水位高于湖泊,是地上河,湖泊水不会补给甲河流,对甲河段没有调节作用。故选 D。 12.奇峰怪石的黄山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群峰林立的张家界主要由石英砂岩构成,雄伟险峻的泰山则由片 麻岩构成。按岩石成因分类,以上三种岩石分别属于 A.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B.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C.变质岩 岩浆岩 沉积岩 D.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答案】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详解】 花岗岩为侵入岩, 属于岩浆岩。 砂岩属于沉积岩。 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作用形成, 属于变质岩。 所以选 A。 13. 规模宏大的王金庄梯田位于太行山区,其田埂为石砌,农田底土下也用碎石铺就,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 “石堰梯田 ”。梯田里出产花椒、小麦等农产品,当地花椒果实小、椒香浓。近十多年来,王金 庄石堰梯田荒芜且损毁严重,梯田核心区土地利用情况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独特的石堰梯田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保持农田水肥 B.增大昼夜温差 C.增加耕地面积 D.减小地形坡度 2.当地花椒的品质特点说明当地 A.热量不足 B.土层浅薄 C.气候干燥 D.科技水平低 3.推测当地梯田大部分转变为 A.林草地 B.沙地 C.耕地 D.建筑用地 【答案】 1.A 2.C 3.A 【解析】 【分析】 1.梯田位于太行山区,减小了坡度,水流速度减慢,水土流失减少,有利于保持农田水肥, A 正确;山 地昼夜温差更大;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地形坡度不是主要目的。故选 A。 2.当地降水少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花椒生长水资源不足,果实小,蒸发量大,花椒果实 水分含量小,椒香浓, C正确;与热量、土层和科技水平关系小。故选 C。 3.王金庄石堰梯田荒芜且损毁严重,太行山区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下,适合林草生长,当地 梯田大部分转变为林草地, A 正确, BC错误;该地地处偏远地区,建筑用地较少。故选 A。 14. 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多采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模式,即在城市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 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 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目前每千米造价约为 1.2 亿元,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北 京、杭州等城市相继规划建设,但数量和规模都相对较小,推广难度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京相比,东京修建管廊的费用高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地形地势 C.地质灾害 D.城市建筑 2.我国特大城市城区推广地下综合管廊较难的主要原因最不可能是 A.建设技术不成熟 B.管理协调难度大 C.路面开挖影响大 D.建设成本高 【答案】 1.C 2.A 【解析】 1.冬季和北京地形都是以平原为主,气候都是季风气候,因此排水、防渗等差别不大,所以 A、B 错; 但东京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地震严重,防震要求高,建设成本高,所以 C 正确, D 错误。 故选 C。 2.题干可知,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相继规划建设,在北京等大城市已经铺设,上海、 北京、 杭州等城市经济发达, 科学技术发达, 说明不是技术问题, A 选项正确; 地下综合管廊涉及多方面, 管理协调难度大, B 选项错误;在地下施工,建设成本高,路面开挖影响大, C、D 选项错误。故选 A。 【点睛】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差异的相关知识。东京和北京都是 经济发达的超大都市, 二者人口密度相当, 管廊修建过程中需要做到防水、 防震、 防塌陷、 防地质灾害等。 相比北京,东京的地震等地质灾害更多。 15. 伊朗仅有 13 000 km长的铁路,不足公路的十分之一,航空交通发展很快,伊朗政府计划对 铁路进行大改造。目前,中国企业参与承建的德黑兰 —马什哈德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已经开工,这条铁路 将融入伊朗的东西铁路网络,并且成为新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伊朗公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很高,可能的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密度大 C.风沙活动频繁 D.行驶速度快 2.伊朗铁路建设落后而航空交通发展较快的原因是 ①航空运输成本低 ②地形起伏大 ③沙漠面积广 ④铁路运输连续性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伊朗建设德黑兰—马什哈德段铁路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沙漠 C.技术 D.市场 【答案】 1.C 2.B 3.D 【解析】 【分析】 1.伊朗城市分布稀疏,人口稀疏,沙漠广布,风沙活动频繁,地形起伏大,公路弯急坡陡,行驶速度慢, 因此公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很高, C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2.航空运输成本高,①错误;伊朗地形起伏大,沙漠面积广,铁路建设技术难度大,有利于航空运输发 展,②③正确;铁路运输连续性优于航空,④错误。 B 正确。故选 B。 3.德黑兰是伊朗首都,人口多,经济较发达,与马什哈德经济交往和人口流动较为频繁,铁路使用量大, 并且此段铁路可纳入新丝绸之路,货运量和客运量更多,所以主要考虑因素是市场, D 正确。地形、沙漠 属于自然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只是保证条件,不是决定性因素, C错误。故选 D。 16.下图为《百度 2019 双十一大数据报告》三大典型电商平台核心关注用户数量排名前五的省级行政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三大典型电商平台核心关注用户数量排名前五的省级行政区( ) A.产业结构中均以第二产业为主 B.南方地区多于北方地区 C.地势第一级阶梯多于第二级阶梯 D.产业结构中均以第三产业为主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读图可知, 三大典型电商平台核心关注用户数量排名前五的省级行政区有广东、 浙江、 北京、 江苏、 上海、 四川、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四川、山东等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 第二产业比重, A 错误;三大典型电商平台核心关注用户数量排名前五的省级行政区中,仅北京和山东位 于北方地区,其它均位于南方地区,因此南方地区多于北方地区, B 正确;广东、浙江、北京、江苏、上 海、四川、山东等省级行政区中,没有全部没有第一级阶梯的省级行政区,四川主要位于第二级阶梯, C 错误; 三大典型电商平台核心关注用户数量排名前五的省级行政区中, 产业结构大多以第二、 三产业为主, 尽管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但第二产业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四川等较落后省级行政区的产业结构还不是以第 三产业为主, D 错误。故选 B。 17. 2019 年 6 月 25 日至 29 日,拉萨连续 5 日平均气温超过 22℃,首次达到了中国气候季节划 分的夏季标准,这是当地 1955 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首次入夏。往年夏季较为凉爽的拉萨,今年电风扇、 家用空调供不应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贝尔夏季空调和电风扇使用率也较低,与拉萨相比,呼伦贝尔该特点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 A.海拔较高,大气保温作用弱 B.云量较少,大气保温作用弱 C.纬度较高 ,太阳高度角小 D.海洋影响小,夜晚降温快 2.这次拉萨顺利入夏的原因最可能是 A.西南季风势力强,带来大量暖空气,增温明显 B.拉萨地处河谷地带,不易散热 C.太阳活动强烈 D.受高气压影响,形成强烈的气流下沉增温和辐射增温 3.此次高温事件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作物及牧草长势较去年偏好 B.以后每年春末商家采购大量空调电扇 C.高温事件后不久,对流增强,雨季到来 D.冰川融化,林线上升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贝尔与拉萨相比,呼伦贝尔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夏季 气温较低,故 C正确。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大气稀薄,云量少,故 A、B 错。呼伦贝尔离海洋 更近,受海洋的影响大,故 D错。 2.据材料可知,拉萨往年夏季较为凉爽,从气候学上划分属于无夏区,突然入夏,说明气候异常,气温 突然升高,是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异常影响,形成强烈的气流下沉使增温和辐射增温,故 D正确。西南季风 对拉萨气温几乎没有影响,故 A 错。拉萨地处河谷地带,不易散热,不会导致气温异常,故 B 错。太阳活 动对气温异常没有影响,故 C错。 3.拉萨在短期内出现气温达到入夏标准的情况属异常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拉萨仍属于气候季节划分的 无夏区。短暂的气温升高,属于气温异常,对农作物及牧草长势会有不利的影响。故 A 错,不会每年都出 现这种异常,故 B 错。 高温会使对流增强,上升流多降水,雨季到来,故 C正确。短暂气温升高,不会 使林线上升,故 D错。 18.下图为我国资源调配工程部分线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工程属于我国 A.南水北调 B.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 D.北煤南运 2.图中的资源调配可以 A.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B.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C.减轻中部地区土地盐碱化状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 【答案】 3.B 4.B 【解析】 3.根据图示信息,该线路是从川渝一带调配能源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我国资源调配工程中的西电东 送,选 B。 4.图中的资源调配属于西电东送中线工程,该线路的目的地是长江三角洲,该线路主要输送的是水电, 是清洁能源, 可以改善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稳步发展;线路通过管道运输,对中部地区土地盐碱化状况意义不大; 线路属于能源输送工程,不能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据此分析本题选 B。 【点睛】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意义: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 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 为经济优势。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效应: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 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19. 家住某城市的王先生,准备在当地购买一套住宅。王先生考察了多处楼盘,并选取其中四处 楼盘的数据做分析(表) 。 注: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 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中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宅必须设置电梯”,按此标准,并考虑材料 中容积率与建蔽率之间的关系,四处楼盘中必须设置电梯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城市规划中,根据容积率和建蔽率,下列功能区土地集约程度最高的是 (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风景区 【答案】 1.D 2.C 【解析】 1.读材料可知,容积率与建筑率之比越大,楼层越多,计算可知,④楼盘的楼层最多,根据我国建筑标 准,④楼盘必须设置电梯。故 D正确。 故选 D。 2.由题,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 多高楼大厦,土地利用率高,土地集约程度最高, C正确, ABD错误。 故选 C。 20.在国际贸易中有些发达国家人为地设置贸易壁垒,抑制来自他国的商品进口,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简化海关进口手续 ②制定苛刻技术要求 ③降低相关环保指标 ④增加进口商品关税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详解】 ①简化海关进口手续,有利于鼓励来自他国的商品进口,不符合题意。 ②制定苛刻技术要求,能够抑制来自他国的商品进口,故正确。 ③降低相关环保指标,降低了商品的进口要求,不符合题意。 ④增加进口商品关税,能够抑制来自他国的商品进口,故正确。 综上, B②④正确。 故选 B 【点睛】 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 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 主要是指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 行的各种限制措施。一般分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两类。就广义而言,凡使正常贸易受到阻碍,市场竞争 机制作用受到干扰的各种人为措施,均属贸易壁垒的范畴。如制定苛刻技术要求,增加进口商品关税,提 高相关环保指标。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 [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8 年 7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其中提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经过 3 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 PM1.5 浓 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到 1010 年,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 1015 年下降 15%以上; PM1.5 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 1015 年下降 18%以 上,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 1015 年下降 15%以上 ”。 各省 ( 市区 ) 落实时因地制宜,在主要行动措施上基本相似。 材料二:漫画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 【答案】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 逐渐减少煤炭的使用 , 大力推广凊洁能源 , 提高能源利用率 ; 调整产业结构 , 大 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 , 严控“两高 ?行业产能 ; 调整运输结构 , 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 提升燃油品质 ; 调整用 地结构 ,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 健全法律制度 , 加强执法力度 ; 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 ; 采取环境保护专项治理 行动。 ( 任答 5 点 , 其它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难度一般。解题时要注意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回答要全面,并突出针对能 源的使用方面。 【详解】 根据材料, “打赢蓝天保卫战”主要指减轻大气污染, 故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针对已产 生污染的治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在生产、运输、生活等方面化石燃料的使用过多造成的,因此能 源方面要注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 逐渐减少煤炭的使用 , 大力推广凊洁能源 , 提高能源利用率 ; 产业结构方 面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 , 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 , 严控“两高”行业产能 ; 交通运输方面要注意调整运输结 构 , 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 提升燃油品质等。 对已污染环境的治理方面要采取环境保护专项治理行动, 调整 用地结构 ,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以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另外要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健全法律制度 , 加强 执法力度 ; 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 2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在全球大气质量恶化的背景下,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禁止农村焚烧秸秆, 但效果并不理 想。究其原因,现有无论是惩罚还是补贴手段,都不足以解决农民的问题,到最后还是一把火烧掉痛快。 导致秸秆成为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机械化,秸秆几乎都被打碎,散落的到处都是,而这种打碎的秸秆对于 绝大多数农民来说,都已经是无用之物。秸秆还田是处理秸秆问题最绿色环保的方式,问题是成本太高。 (1)人们为什么选择燃烧这种方式来处理秸秆? (2)秸秆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 (1)电磁炉和液化气使用越来越多,不再需要秸秆提供能源;农民如今也更愿意使用化肥,谁也 不愿意使用又费劲效力又差的草肥;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农民也很少再饲养牲口,饲料的需要减少;造纸 厂回收成本低,运费高。 (2)秸秆回收可用于造纸、发酵发电、发酵供能,残余的无机物和菌类经过处理可作为农家肥。 【解析】 【详解】 (1)秸秆对人们来说用处不大,效益不高是人们选择燃烧这种方式来处理秸秆的主要原因,如秸秆可以 作能源、肥料、饲料、造纸原料等,但都效益不高,人们不愿意去实施。 (2)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可以作发酵发电用作能源,残余的无机物和菌类经过处理可作为农家肥、牲畜 的饲料,秸秆回收可作造纸原料、作保温材料、秸秆经过深加工可作轻质材料和包装材料等。 2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藏以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 古老神秘的人文景观和辉煌灿烂的历史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资 源禀赋,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 分析说明去西藏旅游时的必备物品及理由。 【答案】必备物品:防晒霜或太阳镜 氧气袋(瓶) 防寒衣物(其它答案若合理,即酌情给分) (任答两 点) 理由: 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紫外线强烈;海拔高, 空稀薄,容易高原缺氧;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低,需要防寒保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规划。 【详解】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低,去西藏旅游时的必备物品从西藏的特点分析。 【点睛】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某地区毁林开荒前后的水盐平衡变化,其中甲地为盆地。 说出甲地毁林开荒后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问题:土壤盐碱化。产生原因:毁林开荒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 量增大,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升,毁林开荒后裸露的地表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中的可溶 性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解析】 【分析】 该题以某地区毁林开荒前后的水盐平衡变化为材料,考查毁林开荒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详解】 植被破坏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分析毁林开荒前后各要素的变化可得出答案。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植物 涵养水源能力、地势、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甲地毁林开荒后,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植物 的蒸腾作用减弱,地表径流量增大,又由于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雨后易导致地下水位抬升,随着 毁林开荒后裸露的地表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