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人教版
2019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3.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 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 4.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5.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 ) 9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是大势所趋 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 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 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 6.《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基本方针(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下列图片反映了现代中国外交经历的变化是( ) A.从双边外交到多边外交 B.从和平外交到结盟外交 C.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 D.从屈辱外交到独立外交 8.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9.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亡周期律问题,对此毛泽东认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公社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 10.下表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材料表明本届代表 ( )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9 比例 5.10% 3.41% 2.29% 4.55% 30.10% 13.64% 7.39% 7.39% 2.27% 23.86% A.是由普选产生的 B.有制定法律之权 C.具有广泛代表性 D.选举依据1954年宪法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12.1992年6月,蒋纬国的初中老师谈家桢参加祖国大陆第一批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蒋纬国向其赠送了钟控收音机及其题字的收音机盒。收音机盒侧面镌刻:“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蒋纬国敬赠”。他赠钟意在表达( ) A.坚决拥护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 B.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 C.铭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D.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 1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14.《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5.“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籍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16.“叉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 9 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17.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18.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 19.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20.《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 ,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 21.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22.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9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23.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24.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25.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26.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27.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28.下表是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表 时间 户数(人口数) 9 北宋初期 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 宋元丰三年 北方人口459万户,南方人口830万户 影响上表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朝代长短变化 B.王朝力量变化 C.疆域面积变化 D.经济格局变化 29.《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30.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 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 9 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6分) 32.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汉代灌区分布示意图》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9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国家 贸易状况 1955年 8月 埃及 签订贸易协定,埃及从中国进口钢材,中国购买埃及棉花。次年,中埃正式建交。之后,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向埃及提供了2 000万瑞士法郎的无偿援助 1955年 9月12日 缅甸 中国售往缅甸的物资到达仰光:计13 480吨钢材、266吨生丝、8 000件棉纱、3 000箱玻璃、5 000条毛毯以及油漆、瓷砖、花布等 1955年 12月29日 缅甸 中缅签订缅甸大米与中国商品换货议定书 1956年 4月 柬埔寨 经济代表团访华,两国签订贸易与支付协定,双方各出口500万英镑的货物 1956年 5月 日本 日本政府同意与中国互派民间贸易代表 1956年 5月 巴基 斯坦 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国供应巴基斯坦30万吨煤的合同 1956年 6月 柬埔寨 中柬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议定书,规定中国1956年至1957年间无偿给予柬埔寨价值800万英镑的援助 1956年 6月 马来 西亚 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 1956年 印尼 10月,贸易代表团访华;11月,两国签订贸易协定,期限一年,双方各出口1 200 9 万英镑的货物 1957年 7月 阿富汗 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两国间首个贸易协定 1958年 7月 苏丹 在苏丹困难之际,中国以易货方式购进100万英镑的棉花,推动了1959年初两国建交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发展与亚非国家经贸关系的背景及特点。(12分)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