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周考(12-18)(2016-12)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周考(12-18)(2016-12)Word版

‎2016-2017高二上学期 语文周测 姓名 班级 学号 ‎ 命题人:曹月峰 校对人:郑爱华 课题:(2016-12-18)‎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例如殉葬。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新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1、下列对“礼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可以培养出守礼的民众,但是这些民众不一定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可能是杀人的“野蛮人”,关键看这“礼”的性质如何。‎ B.“礼治”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的意义上讲,和法律没有不同,但是它依靠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所以有好古的保守性。‎ C.“礼治”培养人对“礼”的敬畏感,对“礼”的服从应是有目的的,如果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了,“礼治”的目的是培养“仁”的人格。‎ D.“礼治”实施的基础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礼崩乐坏”就是因为“礼治”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代表“法治”的法家就成为新生力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有些礼仪是行为规范的,有些是生产生活的,有些是丧葬祭祀的,有些可以继承,有些应该摈弃。‎ B.“礼”的成型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土地资源等变动很少,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效经验尽可抄袭。‎ C.“礼”的约束不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而是靠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服从感,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可以骄傲、得意,但是违“礼”总会内疚。‎ D.“礼”不适用于团体合作的时候,团体合作需要大家遵守规则,而“礼”主要不是一种外在规则,而是一种内心对自我的规范,更适用于个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的标准和“法”的标准不一样,合“礼”和合法不是一回事。‎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但它并不能离开社会而由本能或无意形成,它还是要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被动性。‎ C.礼和普通的道德也有不同,这种不同除了守礼和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机制不同,还表现在道德感的形成是一种被动过程,不是个体主动的服从。‎ D.礼重视传统,道德靠社会舆论协调人际关系,法律重视处理团体生活的问题,三者各有侧重,但在约束个体、形成人格方面有相通的地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骧,字潜翁,信之玉山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知溧阳县,岁饥,民多逃亡。漕司按籍督逋赋不少贷,骧患之,尽去其籍。使者欲绳以法,骧曰:“著令约二税为定数,今不除,则逋愈多,民愈贫,赋愈不办。”使者不能屈。时议自建康凿漕渠导太湖以通大江,将破数州民田,调江、浙二十五州丁夫,所费百万计。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力止之。‎ 钱盖自渭易熙,奏辟幕下。地震,秦陇金城六城坏,骧为盖言六城熙河重地,宜趣缮治,因自请董兵护筑益机滩新堡六百步,以控西夏。堡成,以功迁官,赐绯衣银鱼。   唃厮罗氏旧据青唐,置西宁州,其子董毡入朝,其弟益麻党征走西夏。大观中,羌人假其名归附,童贯奏赐姓名赵怀恭,官团练使。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骧谓贯欺君,请辨其伪。贯怒,将厚诬以罪,会败而止。擢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骧按格为《常平总目》十卷,颁之所部。时陕右大稔,骧奏乞以所部本息乘时广籴,得米六十万斛。   高宗初,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时谋巡近甸金陵、南阳、长安为驻跸计,骧言:“南阳、金陵偏方,非兴王地;长安四塞,天府之国,可以驻跸。”会帝东幸扬州,复请自楚、泗、汴、洛以迄陕、华,各募精兵,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骧曰:“所谓太守者,守死而已。”翼日城陷,骧赴井死,赠通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谥威愍,诏赐庙愍节。‎ 选自《宋史·郑骧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B.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C.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D.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夫指能够服劳役的成年男子,丁指到了服劳役年龄的人,但具体年龄,各个朝代规定并不一样;夫是成年男子的统称。‎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姓名皆赐。通常是君主赐给有功劳的大臣,赐姓以君主所姓“国姓”最为常见。‎ C.陕右是指陕州的西部。古代常用右指西面,因为面向南,则右手在西,左手在东,所以江西又称江右,江东又称江左。‎ D.幸扬州是指皇上和皇后到扬州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上或皇后亲临称幸,例如“幸顾”是指皇上或皇后亲临垂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骧敢于担当,心系国家。他免除了县里受灾百姓的赋税,致使漕司的使者欲绳之以法;在开凿漕运河道一事上,他细致剖析利弊,尽力阻止。‎ B.郑骧有战略眼光,注重实干。秦陇金城一带遭地震破坏,郑骧认为六城是防护重地,为防西夏应赶快修理整治;他自请监领建造,建好了城堡。【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郑骧不惧权奸,遭到诬陷。羌人假借益麻党征的名义归附,童贯上奏赐给姓名、官职,郑骧指出童贯这样做是欺骗君主,遭到童贯党羽的诬陷。‎ D.郑骧忠于君主,为国尽节。在选择皇帝出行暂住之地时,他认为长安四面都有天险 ,可供皇上暂住;金兵进犯,在城被攻破后,郑骧投井而死。‎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力止之。‎ ‎ ‎ ‎(2)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菩萨蛮 唐 温庭筠 水精①帘里颇黎②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 藕丝秋色浅,人胜③参差剪。双鬓隔香红④,玉钗头上风。‎ ‎【注释】①水精:水晶。②颇黎:玻璃。③人胜:花胜,古时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品。③香红:代花。‎ ‎8. 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 B.开篇两句并列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 C.“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正写出女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D.上阕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前四句写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落笔。‎ E.下阕刻划人物借物衬托,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 ‎9.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人们要汲取历史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 ‎(3)李煜在《虞美人》中表现物是人非、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 黄【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 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 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 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学森传》序 ‎ ‎【美】张纯如 ‎1914年,钱家举家从杭州搬迁至北京。耳濡目染京城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墙,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不可避免地在他心中打下以北京为傲的烙印,这种骄傲与他的自信合二为一,成为影响他终生人格的一部分。‎ ‎ 钱学森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度过了几年愉快的时光。在同班同学的记忆中,钱学森是个极为聪颖的小男孩,叠的纸飞机比谁飞得都快都高。“他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这样,当纸飞机掷出时,就可以很稳定地飞很远,”‎ 多年以后,钱学森的朋友张维这样回忆道,“尽管年纪还小,但他做事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 ‎1929年秋天,钱学森直奔上海交通大学。“当时,钱学森以身为班级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闻名。”一位校友回忆道,“我们都知道他的成绩,他总是第一。”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一起做功课。看上去,他所要的只是独处和沉默——一个可以安安静静思考与做自己的事的环境。‎ ‎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他的学习成绩依然保持着自幼一贯的优异出众,但是,麻省理工学院所重视的除了考试和开创新理论,还有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钱学森就全然无助了。很明显,实验室操作令钱学森心生畏惧,而在车间工作则令他疲惫万分。与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拥有类似项目的学校只有加州理工学院,非常重要的是,在加州理工学院主持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冯·卡门以秉承德国式的理论思辨传统而著称。这里强调的是纸和笔,而不是动手实践的经验。1934年,钱学森转投航空学领域的学术巨擘冯·卡门门下,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这里,也成为钱学森通往一个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起点。第一学年,他收集了可能找到的全世界所有与航空学有关的研究资料,系统性地加以阅读。他每天花在读文献上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 冯·卡门曾在自传中写到:“钱学森虽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但在解决一些相当难的问题时,他却帮助我理清了不少思路。”钱学森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之时,正是冯·卡门和其他一些学者携手开创理论天体物理学新纪元的关键时刻,天时地利令钱学森得以参与到这个创造过程中。‎ ‎1944年,已经博士毕业的钱学森为空军和海军军官讲授特殊课程。钱学森会用细小而工工整整的板书将整块黑板逐渐填满,“没有擦写涂改,也不会更改哪怕是一个符号。”韦伯斯特·罗伯茨回忆道,“他总能正好在一堂课结束前给出正确的答案。”‎ 在课堂上,钱学森的评语切中要害但又非常冷酷。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发问道:“我不明白第二块黑板上的第三个等式。”钱学森根本就不予回答。另一位学生问道:“喂,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只是说道:“那是个事实陈述,不是一个问题。”另一次,一名学生问道,钱学森刚刚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然后刻薄地答道:“只有傻子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 ‎“学生们都害怕他的严厉古板,他看上去就像个中国皇帝。”汉斯·利普回忆道。‎ 然而,钱学森却对那些他认为智力上有潜质的人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钱学森不耐烦的根源来自那些他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在钱学森眼中,愚蠢就是最大的犯罪。”钱学森的朋友安德鲁指出。‎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中国,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只要看一眼中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提升幅度,就会明白钱学森的领军地位到底有多么重要。中国科技协会副会长庄逢甘说:“钱学森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1991年10月,中国政府将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颁与钱学森。‎ ‎(选自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纯如导师库里顿的一个朋友苏珊是一家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她在1990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觉得他的生平颇有可写之处。纯如说,因为她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库里顿把她推荐给苏珊。‎ 在北京时,纯如有机会采访了钱学森的秘书以及一些政府高官和军方人士,开始他们以为纯如会按照他们的想法撰写这本传记,然而,纯如清楚地向他们表示,她必须收集到所有的资料,整理出来,然后从实描述。(张盈盈《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②关于钱学森留美那20年中发生的事,资料并不匮乏:在美国政府和大学的档案、公开出版物和学术杂志中,可以找到大量文献记录。美国国家档案馆也能找到大量有关他的文件。钱学森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都很愿意提供关于他的口头历史记录。钱学森回国后,也有大量关于他的新闻报道。(张纯如《钱学森传·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北京生活的15年,对钱学森影响巨大。无论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强,还是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都深深影响着钱学森,形成了他骄傲与自信的双重人格。‎ B.对自己厌恶的学生严厉古板,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则毫无保留地付出。钱学森截然相反的态度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有人刻薄地称呼他为“中国的皇帝”。‎ C.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当之无愧。中国火箭事业的从无到有,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都说明了他对中国科学的巨大贡献。‎ D.美籍华人张纯如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深深地被他吸引,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书写传记来记录他的传奇。‎ E.关于钱学森的资料,无论是留美期间的,还是回国以后的,都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找到;他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也都愿意提供口头历史记录。‎ ‎(2)钱学森在求学期间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3)有人说,《钱学森传》是迄今为止关于钱学森的最客观公允的一部传记。作者本人也说要“从实描述”。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客观公允的?请简要分析。(6分)‎ ‎ (4)除了自身的治学精神外,你认为钱学森能通往“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原因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说明。(8分)‎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让学生远离危险,珍爱生命,这无可厚非,各学校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 ②在这个可谓沧桑巨变的时代,不少传统产业巨头突然间轰然倒塌,一次次提醒人们不法常可的规律。‎ ③现在的一些“健康讲座”,往往聘请一些所谓师出有名的专家,挂着免费的幌子骗取老年人的钱。‎ ④教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决心,曾经的道旁苦李也终会被人刮目相看。‎ ⑤有些语文老师习惯上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式的解剖,讲是讲清楚了,却没有顾及学生的独立思考。‎ ⑥他虽然入行不久,但有极好的新闻敏感,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风捉影,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报道。‎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C.今天下午6时许,习近平主席夫妇将迎接APEC领导人夫妇并和参加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的外国领导人夫妇合影留念,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等届时将现场直播。‎ D. 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我们原来有过某种审美经验,但却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去表述。忽然读到一首诗,它把难状之景至于目前,说出我们以前想说却说不出的审美感受, , ,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 A.我们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这时就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 B.我们这时就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C.这时就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的我们,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D.这时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之中的我们,就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 ‎16.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③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① ‎ ‎② ‎ ‎③ ‎ 六、写作(60分)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市某高中高二某班的“班规”被爆出,网友称是“某市最严班规”。这张班规名为χχχ个人日常表现记录表,分为学习、纪律、卫生三个方面,其中有很特别的规定:作业抄袭,一科处罚50元,统一罚抄《逍遥游》10遍;上课说笑、打闹、传纸条、看课外书、梳头、照镜子等,一次5元。有趣的是,老师说了10个蹲起抵1元,自由选择惩罚方式,蹲起要在班级前面。‎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1、C ‎2、D ‎3、C ‎4.C(第一处:“冲决”属前句,“不报”是没有答复,二者不能相连;第二处:“击之”的“之”指代金人的军队,“师”是宋朝的军队,二者相连在语法上也讲不通。第三处:“金人乘胜”与“径至城下”前后连贯密切,不断开。原文标点:首尾标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通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5.D(幸,只指皇帝亲临。)‎ ‎6.C (选项中“指出童贯这样做”在前后事实的认定上存在概括和分析上的错误,郑骧认为童贯欺骗君主主要是先接受了羌人假借益麻党征的名义归附,后来真正的益麻党征要归附时,童贯的党羽却要拒绝。郑骧是针对这前后两件事来看,认为童贯欺骗君主,要揭穿他。再者,是童贯要诬陷郑骧,但没有成为事实。)‎ ‎7.见“参考译文”中划线处(1)(译出大意,给2分,“遣”“条析”“力”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归”“希”“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译文:‎ 郑骧,表字潜翁,是信州玉山县人。宋哲宗元符三年考中进士。任溧阳县知县,年成不好,百姓大多逃亡。漕司的官吏按照户籍催促上交拖欠的赋税,一点儿也不宽容,郑骧感到忧虑,就全部清除了他们在簿册的名字。使者要把他绳之以法,郑骧说:“规章制度上规定夏秋两季缴纳的赋税是确定的数量,现在不免除,就拖欠的愈多,百姓就愈贫困,赋税就愈收不上来。”使者不能使他屈服。当时讨论从建康开凿一条用于漕运的河道,引导太湖的水以通向长江,将毁坏几个州的民田,征调江、浙一带二十五个州的服力役的人夫,所费以百万计。朝廷派遣官员考察能否实行,郑骧细致剖析其利害,尽力阻止这件事。‎ 钱盖从渭州调到熙州,上奏将郑骧征召到幕府中。发生地震,秦岭陇山金城一带六个城遭到破坏,郑骧对钱盖说六城是熙河路的重地,应该赶快修理整治,于是自己请求带领兵士监领建造益机滩新堡六百步远的工程,来控制西夏。城堡建成,因功升官,被赏赐绯衣银鱼。‎ 青海东部的藏族首领唃厮罗氏过去占据青唐,设置西宁州,唃厮罗的儿子董毡去谒见天子,他的弟弟益麻党征跑到西夏。宋徽宗大观年间,羌人假借他的名义归附,童贯上奏赐给姓名赵怀恭,任团练使官职。到这时益麻党征自西宁请求归附,童贯害怕事情暴露,议论的人迎合童贯的想法要拒绝他。郑骧认为童贯欺骗君主,请求辨明他的伪诈。童贯发怒,将要用罪名来深加污蔑,赶上事情败露而停止。郑骧被升为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郑骧按照标准制定《常平总目》十卷,颁发到所管理的区域。当时陕州西部大丰收,郑骧上奏请求用本部的本息利用时机大量买进粮食,得到六十万斛米。‎ 宋高宗初年,以直秘阁的身份任同州知州,并兼任沿河安抚使。当时朝廷打算巡视都城近郊的金陵、南阳、长安,作为皇帝出行暂住的考虑,郑骧说:“南阳、金陵、处于偏远地方,不是使君王兴盛的地方;长安四面都有天险,是天府之国,可以供皇上暂住。”赶上皇上东幸扬州,郑骧又请求自楚、泗、汴、洛以到陕、华,各自招募精兵,首尾相呼应,希望敌人的力量不能冲破。没有回应。金人的将领娄宿侵犯同州及韩城,郑骧派军队凭借险要阻击敌人,军队失利,金人乘胜直接攻到城下。通判以下都逃走了。郑骧说:“所说的太守,就是守卫到死罢了。”第二天城被攻破,郑骧投井而死。赠通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谥号威愍,皇帝下诏赐庙号为愍节。‎ ‎8.C 3分 D 2分(C. 成双成对的鸳鸯,反衬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D. 应该是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写女子梦境,表现她对亲人的思念)‎ ‎9.塑造了一个身着秋香色的丝绸衣裙、头上插着玉钗、鬓发优美、面容姣好的女子形象。(2分)上阕写她在闺房入梦,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结队飞回北方,唯独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2分)下阕渲染女子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2分)‎ ‎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雕栏玉砌应犹在 ‎11.(1)DC(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A、B不给分。A项,不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也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已;B项,夏二发疯不是因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E项,“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不够准确,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过自己家行窃)‎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分)又照应了标题;(1分)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2分)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 ‎(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②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③良心未泯,担心解三之子识得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魂。(每点2分)‎ ‎(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2分)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一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社会现象;(2分)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2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分)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珍的表现,刻画了人物因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2分)通过解三不肯拿出人头黄给夏二治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2分)‎ ‎12 (1)C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自信”原文并未表明是受京城的影响;B项,“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有人刻薄地”原文无依据;D项,通过相关链接①可知是苏珊想要写钱学森。‎ (2) ‎①思索周密:叠纸飞机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②独立思考:很少与别人一起做功课,独自安静思考。③勤奋好学:阅读广泛,收集大量材料系统性阅读;阅读时间长,每天花在读文献上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④研究深入:跟着导师研究了很多数学难题,帮助导师理清了不少思路。‎ ‎13. D (① “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可以谅解,不可过分指责。应改为“无可非议”,表示言行合乎情理。②不法常可:不把常规惯例当作永远不变的模式。③师出有名: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句中误把“师出有名”理解为受过有名的老师的教导。④道旁若李:比喻不被重视的人。⑤条分缕析:形容分析的有条理,很细致。⑥“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14. C。 解释:A项,“无论阅读和写作”,连词误用,“和”应改为“或”,表示对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另外,与“无论”照应,也只能用“或”。 B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D,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成果”后面加“的政策”。‎ ‎15.B。解释: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保持主语一致,先“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再到“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之中”符合逻辑的先后顺序。‎ ‎16.(5分) 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写一句得一分,两句三分,三句五分。)‎ ‎17. 【写作提示】此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给出一则新闻“某市某高中高二某班的‘班规’被爆出”,要求对此事阐述自己的看法。‎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角度一:“最严班规”让同学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奋斗的高中,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会让人铭记。角度二:“最严班规”虽看似有罚款、体罚、罚抄,却也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身体、提高学习效率的机会。角度三:学校和老师都没有罚款的权利。怎么处罚都好,体罚、人格侮辱和罚金罚物等等触犯法律的事绝对不能让它存在。角度四:“最严班规”简单粗暴,会传“只要有钱,犯错就无所谓”的思想。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学生身心的粗暴伤害。‎ ‎【诗词鉴赏】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个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此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根据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可以想象,这位梦见"江上柳如烟"的女子,或许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心上人。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她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十分凄清迷离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而这幅春江晓雁图的意义是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此时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这时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另外,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上阕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与后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一贯穿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中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胜参差剪"。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 ‎"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主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 ‎"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 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借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