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北京市大兴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试题(解析版)
大兴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 2020.1 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对于新封的诸侯,周王除了授予土地及人民之外,还要赏赐给大量的宝器和典章图册等等。这一做法有利于 A. 周朝文化的传播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官僚政治的形成 D. 儒家伦理的认同 【答案】A 【解析】 典章图册都属于周文化,所以赏赐大量典章图册有利于周朝文化的传播,故选A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统一六国以后,排除C项;西周时期儒家尚未形成,与儒家伦理认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A。 2.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对史料的认识结论正确的是 史料 结论 A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此后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 甲骨文出土于长江流域,史书中有关夏朝和商朝的记载,得到甲骨文考古发掘的验证 B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记载的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 是研究秦朝法律的出土文献史料 C 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地图 是印证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实物史料 D 梁启超撰写《戊戌政变记》,详细论述了戊戌政变的发起与终结,分析了戊戌政变的原因。 当事人记载的历史事件完全可信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睡虎地秦简记载的多为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所以是研究秦朝法律的出土文献史料,故选B项;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文字,不可能记载夏朝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蔡伦是东汉人,西汉墓出土的纸地图不能印证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梁启超的记载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完全可信”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 3.下列历史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②“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①描述是唐代长安的市,②描述的是唐代的水路运输,①②属于同一朝代;③描述的是战国时期都江堰建成后的成都平原,④描述的是明代的棉纺织业,③④与①②都不是同一朝代,故选A项,排除BCD项。故选A。 4.《簪花仕女图》为唐代画家周昉所绘,描绘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姿态优雅,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有人则认为该画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上述不同认识说明 A. 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了大唐的风韵 B. 历史事实难以捉摸无法研究 C. 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 D.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 【答案】D 【解析】 不同的人对《簪花仕女图》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评价,说明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说法明显有误,历史事实是有可能进行确定和还原的,排除B项;人物画以人物为主,但并不一定画的都是贵族女性,排除C项。故选D。 5.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可佐证其观点的有 ①“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②“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③“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④“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车同轨,书同文”是秦朝时期,①与题意不符;②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③反映的是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出现于宋代,②③与题意相辅;④反映的是心学的致良知,出现于明代,与题意不符。综上所述,故选C项,排除ABD项。故选C。 6.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 A. 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 B.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 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 D. 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 【答案】A 【解析】 宋代南方经济相对发达,新党多出自南方,而反对派多出自北方,说明经济的发展程度会影响到政治观念,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变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和加重北方人负担的内容,排除B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出身地域,不是变法集团内部出现分裂,排除D项。故选A。 7.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 B. 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C. 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 D. 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 【答案】D 【解析】 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发展了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宋代的儒学在吸收宗教内容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又进行了改造,说明了儒学本身的不断趋时更新,这是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故选D;宋朝国家不统一,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8.清朝前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与如图相符的是 A. 农产品长途贩运大量进入市场 B. 高产作物带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 外来作物推广提高粮食总产量 D. 农耕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玉米和甘薯都属于高产作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来作物的推广提高了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故选C项;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玉米和甘薯传入我国的路线图,不是农产品的长途贩运,排除A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在玉米和甘薯传入之前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玉米和甘薯的传入推动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而不是进行了冲击,排除D项。故选C。 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应考者寥寥”。1867年,仅有98人报名,录取30人,最终到馆只有10人。而1885年的招考异常顺利,报考者达394人,经初试、复试,最后录取到馆达108名。这一变化说明 A. 教育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 民主科学思想已得到广泛传播 C. 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D.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答案】D 【解析】 京师同文馆的招考由“应考者寥寥”到异常顺利,说明“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促进了京师同文馆的招考,故选D项;A项与题意不符,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民主、科学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B项排除;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是在1905年新政,排除C项。故选D。 10.如图为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情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①出口以轻工业产品为主 ②对外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③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从1862年到1917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了较大增长,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出口工业总额的增长说明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③④符合题意;从进出口总额上看不出是以轻工业产品为主,图示的内容显示对外贸易逆差是不断扩大,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 11.歌曲反映了时代的主题、风貌。正确反映如图所示时代的歌曲是 A. 《义勇军进行曲》 B. 《国民革命歌》 C. 《解放区的天》 D. 《春天的故事》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示中的进军方向和“张作霖”、“吴佩孚”等信息判断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天》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春天的故事》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都和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12.“延安的窑洞有马克思主义”。如表中的文章、著作都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创作,空白处应为 序号 文章、著作名称 1 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 《新民主主义论》 4 《论联合政府》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论持久战》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C 【解析】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作品,故选C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1927年的作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1930年的作品,不是延安时期,排除A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排除D项。故选C。 13.20世纪50年代,拖拉机是年画的重要题材,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憧憬。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新中国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B. 展现了“大跃进”时期生产建设热潮 C. 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D. 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答案】D 【解析】 使用拖拉机代耕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根据“1955”年可知当时我国还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在1958年,排除BC项。故选D。 14.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布局 ②提高了国家的国防建设能力 ③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 ④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线建设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有利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以交通建设和重工业基地建设为主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建设能力,能够有效的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①②③符合题意;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④不符题意。综上所述,故选A项,排除BCD项。故选A。 15.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共同摄制了二十四集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全景式展现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下表摘引了一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第一集 新中国诞生 第二集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三集 第六集 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七集 艰辛探索 第八集 第九集 改革春潮 A. 改革开放谱新曲大业奠基 B. 大业奠基伟大转折 C. 伟大转折统一大业 D. 大业奠基融入世界 【答案】B 【解析】 “敢叫日月换新天”指的应该是三大改造,“激情燃烧的岁月”指的应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所以在这二者之间的应该是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的“一五” 计划,即大业奠基;“改革春潮”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第八集应该是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综上所述,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 16.如图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团出国考察、访问次数统计图,此图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 A.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B. 推行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为国家政策转型做准备 D. 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1976年以后我国出国考查和访问的次数明显增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国考察有利于了解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为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国家政策转型做了准备,故选C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是在90年代以后,排除A项;图表中没有体现联合国的内容,排除B项;我国派团出国考察、访问的次数增多并不能证明外交原则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 17.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的、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 《德国民法典》 D. 《论法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选A项;B项是罗马法体系形成的标志,排除;CD项不属于罗马法,排除。故选A。 18.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 B. 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 C. 成为大西洋贸易的典型模式 D. 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答案】B 【解析】 中国的商品输入美洲,美洲的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加强了全球性的贸易联系,故选B项;世界贸易中心并没有转入中国,排除A项;C项内容题意无法体现,排除;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 19.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开始在意大利衰落,运动的中心向北欧和西欧转移。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是 A. 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 B. 西欧普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 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D. 意大利和西北欧的频繁交往 【答案】A 【解析】 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之所以向西欧和北欧转移,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有关,故A项符合题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文艺复兴运动转移的关键,排除B项;CD项明显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2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某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学说,“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世纪早期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C 【解析】 这两个学说是关于“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与“生存竞争”有关的学说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其形成;与“阶级斗争”有关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其形成。所以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故选C项,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21.一个稳定中央地方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政治是否稳定,更决定了国家的兴衰。下列措施,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是 A. 梭伦改革——“解负令” B.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解放法令” C.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D. 戊戌变法——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答案】C 【解析】 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措施,故选C项;“解负令”、“解放法令”都属于社会改革,旨在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B项;准许设立报馆、学会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内市场的消费地位日益重要。服装、化妆用品、家具等产品向工人阶级中扩散,推动了百货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掠夺积累了财富 B. 欧洲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此时欧洲国内市场的消费地位提升,服装、化妆用品和家具向工人阶级的扩散说明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明显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关,故选D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已经不再是殖民掠夺阶段,排除A项;工业革命是扩大了贫富差距,而不是消除,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 23.殖民主义 材料一 “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被称为“猪仔”,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1)依据材料一,在图中画出近代人口跨地域迁移的路线。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概述材料一中人口跨地域迁移的影响。 材料二 奴隶贸易延续4个世纪之久,是非洲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时期。英国是18世纪成为最大的贩奴国。 1791年拉丁美洲的海地爆发黑人奴隶起义,反对法国殖民统治,1804年海地独立。英国在加勒比地区种植园的奴隶也不断造反。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了诸如“自由”“平等”“慈善”等具有潜在反奴倾向的观念。其一位哲人论述到:没有人生来就是奴隶,主人把奴隶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实际上是抢夺所致,而非权力所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废奴运动中。 1787年,在英国成立了“废除奴隶贸易协会”。1789年开始,政治家威廉·威尔福伯斯每年都向下议院提交取缔黑奴贸易的提案,向民众宣传非洲黑奴贸易的残暴恐怖。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3)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答案】(1)划线 (2)影响: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美洲殖民地的开发。非洲、亚洲失去大量精壮劳力,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破坏。黑奴贸易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原因: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英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 【解析】 (1)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划线即可,注意划线的方向。 (2)根据“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19世纪中叶,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被称为‘猪仔’,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等内容可从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导致非洲和亚洲损失大量劳动力,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概括其影响。 (3)根据“英国在加勒比地区种植园的奴隶也不断造反”、“国出现了诸如‘自由’‘平等’‘慈善’等具有潜在反奴倾向的观念”“每年都向下议院提交取缔黑奴贸易的提案,向民众宣传非洲黑奴贸易的残暴恐怖”等内容可从黑人奴隶的反抗、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的转变以及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等方面总结其原因。 24.“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联合 材料一 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文化先进的中原诸侯自称为“中国”、“诸华”或“华夏”,居住在中原外缘的秦、楚、吴、越乃至于燕等,则被称或自称为“夷狄”。随着秦、楚、吴、越等参与中原的争霸,不断交融,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 与春秋时代以前“夏夷之防”、华夷贵贱尊卑的的观念不同,当梁襄王问孟子何以安定天下时,孟子答曰:“定于一”。荀子也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 《史记》“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十二本纪”记载的是从五帝(黄帝——华夏始祖、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秦到汉武帝。司马迁将原属戎狄之秦纳入“本纪”,让蛮夷之楚、吴、越进入“世家”,为蛮夷之“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立传。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华夷观”的内容,分析其“华夷观”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1902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 材料三 1956年—1966年,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1960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劳,铸就了铁人精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说明这些时代精神的影响。 【答案】(1)内容:华夷同等地位,视华夷各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华夷共祖,有共同血缘。背景:从春秋到战国,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认同于华夏民族。战国时期,原先“夷夏”对立观念逐渐消失,天下一家、四海如一的“大一统观念”形成。华夷一家、华夷共祖同源的观念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面对外来侵略时自觉形成);内涵不断丰富 (3)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克服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压力,仍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中,取得了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方面巨大的成就。在李四光和“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努力下,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这一时期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投入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解析】 (1)根据“司马迁将原属戎狄之秦纳入‘本纪’,让蛮夷之楚、吴、越进入‘世家’,为蛮夷之‘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立传”等内容可归纳出华夷同等地位,视华夷各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华夷共祖,有共同血缘。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夷夏”对立观念逐渐消失、“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总结。 (2)根据“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等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主要是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3)综合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带来的影响可结合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作答。 2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864年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近岁以来,士大夫渐明外交,言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病危遗折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简析其认识异同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2)阅读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有文化优越感。 异: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优越,主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张树声认为西学有“体”也有“用”,意在肯定西方政治体制。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两者同为清王朝的官员,依然怀有文化优越感。 在洋务运动逐渐开展过程中,只学西方技术的弊端日益暴露,对西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张树声明确提出西方政治制度是其富强根本,希望清廷做出抉择。 (2)示例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历史进步 18世纪中叶,为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北美爆发了独立战争。这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18世纪后期,为冲破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猛烈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逐渐掌握了政权。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地。 综上所述,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从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示例二:启蒙思想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启蒙思想在法国达到高潮,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主张,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法国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想传播到北美,为北美殖民地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北美人民发表的《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思想,对北美人民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三:法律文件保障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1787年宪法是世界近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有效地划分了联邦和各州的权力,将中央权力与地方分权相结合,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弊端;规定美国实行共和制,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防止了专制独裁。它不仅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而且为美国的稳定以及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法国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王权、教会神权和贵族特权;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确立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财产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产阶级立法的蓝本。 综上所述,一系列法律文件制定,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助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示例四: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推动历史发展(论证略) 【解析】 (1)根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具有体用”等内容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也都有文化优越感。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中,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认为中国的制度是优越的;材料二中张树生则认为西学有“体”有“用”,肯定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但作为清王朝的官员,他们又都怀有文化优越感。而随着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弊端的暴露,张树声又认识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才是富强的根本。 (2)材料三主要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综合所学并结合图示内容可知,可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过程任选一因素进行论述。如可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角度,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也可以从法律文件保障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结合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法国民法典》和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论点准确,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