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4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25分,共50分) 1. 每年的国庆黄金周,全国各地旅游市场都会做足“功课”迎接黄金周热潮。各地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与当地自然景观进行产品组合,丰富了游客度假的产品。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撬动了旅游假日市场。材料表明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 ②人们在旅游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 ③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④黄金周让人们领悟了不同民族节日的韵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①不选;“各地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与当地自然景观进行产品组合,丰富了游客度假的产品”这表明人们在旅游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②正确;“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撬动了旅游假日市场”这表明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③正确;材料说的是国庆节,并没有体现不同的民族节日,④与材料不符,故本题答案应为C。 - 44 - / 44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过程,是表明这种影响过程是不为人所明显察觉的,渐进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是强调文化影响人的结果,强调这种结果一直延续到今天。 2. 自2018年1月起,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现身英国课堂。近年来,中华文化教材输出、孔子学院以及诸多高校海外分校的建立,无不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他国了解和熟悉中国文明,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为我们在国际上得到理解与尊重打下基础。这 A. 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 彰显着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C. 反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增强 D. 表明文化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C 【解析】选项AD与题干主旨不符; B错误,并不是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文化认同感;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为我们在国际上得到理解与尊重打下基础说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故C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3. 元稹诗有句云: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人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告诉我们 A. 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 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 44 - / 44 C. 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开放性 D.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文化的发展要博采众长,并没有强调我们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A项不选;“胡舞的传人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告诉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并不是体现开放性,C项不选;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 4.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于2017年9月25日上午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展览主题突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十一”期间吸引了国内外、来自各行各业的众多观众前来参观,现场热闹非凡,人们激情澎湃,反响积极热烈。这体现了 ①该展览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促进文化传播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当代中华文化得到国内外民众的认同 ④适合的内容形式使先进文化富有感召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 44 - / 4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展览吸引了国内外、来自各行各业的众多观众前来参观,表明该展览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促进文化传播,①符合题意。展览主题突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体现适合 的内容形式使先进文化富有感召力,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出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不符合题意。国内外、来自各行各业的众多观众前来参该展览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华文化得到国内外民众的认同,③错误。答案为C。 5.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之上,月光之下,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震撼盛放,《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梁祝》《高山流水》《天鹅湖》《月光》《我和我的祖国》《难忘茉莉花》《欢乐颂》向世人讲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故事。“最忆是杭州”的震撼,诠释的是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③文学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④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④说法错误;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震撼盛放,向世人讲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故事,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又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 44 - / 44 6. 最美莫过乡愁,最亲就在家乡。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人们惆怅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古村落是乡愁之源,古村落的消失带走了人们的乡愁 ②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 ③古村落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承载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④古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基本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人们惆怅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承载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的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中“古村落是乡愁之源”的表述错误。④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选B。 7. 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纪录片在英国上线,到象征中英传统友谊的大熊猫雕塑落户伦敦动物园,再到中英两国学者伦敦论道……这一切,都再清晰不过地体现出英伦大地正涌动着浓浓的中国元素。材料表明 A. 文化的交流借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 文化传播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D. 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 44 - / 44 【答案】C 【解析】A、B选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 D说法错误,文化创新需要立足社会实践,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侧重于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8.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 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 - 44 - / 44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9. 2017年10月9日晚,央视一套《中国民歌大会》迎来收官之夜。作为国庆期间陪伴了观众8个夜晚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民歌大会》在圆满完成节目使命的同时,收获观众好评无数。民歌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是民族精神的积淀,也是民族性格的诠释。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因为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一个个富有民族韵味的节目明快奔放、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 44 - / 44 【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强调的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而题目强调的是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强调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②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排除;“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因为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表明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说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故③④正确。故选D。 10. 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王定国等五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被请上舞台,场面令人动容,引发人们对伟大长征的回忆,点燃强军斗志。长征精神 A.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 要注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其文化价值 C.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D.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力量体现在长征过程中 【答案】C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A项错误;长征精神不是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实现其文化价值,B项不选;长征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C项正确;长征精神的力量并不只体现在长征过程中,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C。 11. 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接续守候;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民族英雄们用血肉之躯不断加固其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人民事业之所以锐不可挡,是因为人民英雄不朽精神的始终引领。由材料可见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②自强不息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 44 - / 44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①③正确;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②错误;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物质,中华民族精神并不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12. “沙暴中,你们用胸膛为我们牧民筑起了挡风墙;风雪中,你们保护了我们的牛和羊;我们受伤的时候是你们汉族兄弟为我输的血……”2017年央视春晚《天山情》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一幅新疆各族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和谐画卷。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是因为 ①各地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44 - / 44 【答案】D 【解析】各地文化既有共性也有特色没有说明为什么要“民族团结一家亲”,①不选;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所以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②③正确;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且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也不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原因,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点,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的特点,二者不能混淆。 13. 2017年7月2日至12日,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办。大会共审议通过了21处新的世界遗产地,其中包括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福建省鼓浪屿申报成功 ①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表明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④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和展示民族文化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 44 - / 4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从文化生活角度看,福建省鼓浪屿申报成功,表明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4.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也不止一次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材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民族性 ③继承性 ④包容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也不止一次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①③适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 44 - / 44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 15.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主持人张国立的一句开场白,把我们带进了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让“国宝”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一夜刷屏,成了2017最火的综艺节目之一。这对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①弘扬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②传承文化经典,传播中国声音 ③巧借现代传媒,着眼人民需求 ④扩大文化交流,善于取长补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国家宝藏》节目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这启示文化创新要弘扬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①正确;传承文化经典,传播中国声音并不是对文化创新的启示,②不选;《国家宝藏》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这启示文化创新要巧借现代传媒,着眼人民需求,③正确;材料没有启示文化创新要扩大文化交流,善于取长补短,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16. - 44 - / 44 广东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且各地习俗不同,仪式有所差别,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体现了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④透过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领略不同地方文化的韵味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此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且各地习俗不同,仪式有所差别,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透过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领略不同地方文化的韵味,故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排除②;题干强调的是传统习俗,并不是传统思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7. 台湾俗语“陈林半边天,黄郑排满街”,而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山”之说。其中陈、林、黄、郑等姓氏均根源于几千年前的河络。因此,河洛地区近年来成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的圣地。这表明 ①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姓氏文化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 - 44 - / 44 ④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 【点睛】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8.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省××市的汉族民俗文化,是南海诸岛渔民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它记载了从汉代开始,渔民航行于南海岛礁——“危险地带”进行航海贸易中的航海技术、路线水流、岛屿暗礁等航海知识。对南海航道更路经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来源于渔民长期航海的经验 ②它见证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④它是中华民族之魂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 44 - / 44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南海航道更路经见证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它来源于渔民长期航海的实践,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9. 二十世纪初,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主动拥抱这种艺术形式,并把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创作了极具民族特色且轰动一时的歌剧《白毛女》。这给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启迪是 ①以外来文化为营养,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②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主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立足当代社会实践,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文化创新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 44 - / 44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自信等相关知识。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外来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①表述错误,排除;题干强调了对歌剧这种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③“主动传播中华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主动拥抱这种艺术形式,并把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创作了极具民族特色且轰动一时的歌剧《白毛女》,这启示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代社会实践,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文化创新,故②④正确。故选C。 20. 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既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阐释,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这有利于 ①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以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习近平用典》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这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①正确;《习近平用典》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阐释,帮助广大领导干部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这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③不选;“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不是编写《习近平用典》的主要用意,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21. - 44 - / 44 在当前流动社会影响下,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渴望亲情,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很多困惑,却没有人可以交流。要让更多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就要 ①发展农村经济,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 ②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 ③发展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文化修养 ④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要让更多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就要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就要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②④正确;材料谈及的是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提高留守儿童文化修养”与此并不直接相关,①③不选,本题答案选择C。 22. 2017年11月17曰,在与受表彰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合影时,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看到93岁的黄旭华、82岁的黄大发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习近平这一举动蕴含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弘扬传统道德,发挥其“主心骨”作用 ②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③能让人们无形的、自觉地得到思想的启示 ④发挥道德模范选择、传递、创造文化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 44 - / 44 【解析】在与受表彰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合影时,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看到93岁的黄旭华、82岁的黄大发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习近平这一举动蕴含的文化意义在于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能让人们无形的、自觉地得到思想的启示和行为的感化,②③项符合题意;传统道德并不是“主心骨”,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①项说法错误;道德模范不具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3. 知识不只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更可以推进民族复兴进程:国产大飞机飞天、国产航母下水、天舟翱翔太空、量子通信惊艳全球……这是知识的价值,照亮了我国的发展前景。材料表明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 44 - / 44 【解析】知识不只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更可以推进民族复兴进程。这表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③适合题意;②的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不合题意,排除;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24.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依据是 ①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 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 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 44 - / 44 【解析】“一带一路”方便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①项符合题意;“一带一路”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项符合题意;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③项观点错误;材料侧重强调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没有体现文化的共性,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25. 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开发侧重经济效益,活化侧重文化的传承,①符合题意;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交融,活化并没有割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说法错误,故排除;开发并不是虚无的,活化也不是复古的,③说法错误;开发有可能会破坏文化遗产,注重经济效益,活化有利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说法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考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 【易混比较】正确区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1)二者内涵及表现的形式不同 - 44 - / 44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2)二者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不同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保存有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民族成员间团结,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凝聚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26.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其原因是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 44 - / 44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所以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②正确;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所以“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③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不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7. 2018狗年春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狗年的共同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目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这是一场源于生活、创新无限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 44 - / 44 ④大众传媒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眼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元素、源于生活、创新无限、观众喜爱”。春晚源于生活,为观众喜爱,说明实践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因此①入选。春晚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无限,说明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观众的喜爱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因此③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②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28. 一部名为《美丽的森林》动画短片把藏在故宫“深闺”中的十余幅宋代工笔画一一“复活”,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古画仿佛有了生命。为了让花鸟“复活”,作者还创新出一套已申请专利的计算机技术,辅助形成动画效果。短片古韵悠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打动了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专业人士,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科技得以彰显和传播 ④依托科技的文化创新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44 - / 44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作者创新出一套已申请专利的计算机技术,辅助形成动画效果。短片古韵悠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打动了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专业人士,这说明了大众传媒的作用和科技进步对文化的影响,③④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29. 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推动陕北民歌艺术的发展,映西省第三届民歌大赛于2017年2月16日至9月17日举行,本次大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参赛者年龄、职业、唱吧均无限制,同时鼓励创新、改编的歌曲参赛,分享民歌之趣,感受民歌之趣,从人群众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举办民歌大赛 ①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②能发挥群众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 ③借助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体制创新 ④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粘冲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 44 - / 44 【解析】本题和组套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民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举办民歌大赛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动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选①②。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体制创新,民歌与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无关,故排除③④。故答案选A。 30. 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采花山”等民族节庆文化,蒙古长调、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民族音乐歌舞,无不流淌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涓涓细流,同时也是文化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文化扶贫需要保护、利用好民族历史文化,是因为 ①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民族文化能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③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地区脱贫的物质力量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扶贫需要保护、利用好民族历史文化,这是因为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民族文化并不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方向,②说法错误;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地区脱贫的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31. 2017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实行。通过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奏唱国歌,应当按照本法附件所载国歌的歌词和曲谱,不得采取有损国格尊严的奏唱形式”“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国歌立法的文化价值在于 - 44 - / 44 ①维护国歌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②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主心骨”的指导作用 ③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建设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可知,国歌立法的文化价值在于维护国歌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①③正确;“主心骨”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民族精神,故②表述错误,排除;为国歌立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住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 44 - / 44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台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2.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也持续升温。有网友担心旅游开发会不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为消除此顾虑 ①旅游开发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应正确处理文化通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③应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应将保护文化遗产定位子发挥其经济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 44 - / 4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遗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消除网友对旅游开发会破坏文化遗产的担心,就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旅游开发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①②当选;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④中“定位于发挥其经济价值”的说法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33. 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用百件展品共同讲述200万年来人类文明的历程。按照该展惯例,每至一个展出地都将吸纳一件(组)该国文物作为第101号一起展出,此前澳大利亚站选取的是“全球第一个Wi一Fi设备”,中国北京站选取的是“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由所选展品推断,最符合该展主旨的是 A. 各大洲文明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B.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C. 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D. 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共享塑造了人类文明 【答案】D 34. 2017年9月18日晚,作为戏曲进校园活动首秀,川剧《灰阑记》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上演。我市还将编印《××市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等,采取艺术课堂、名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持续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到2020年,实现戏曲进校园普及化、常态化。戏曲进校园旨在 ①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②增强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播、继承、创新中的作用 - 44 - / 44 ④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戏曲进校园并不是为了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①不选;戏曲进校园旨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④正确;戏曲进校园旨在发挥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5. 央视原创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一播出来就引来好评如潮。选用一段精美的文字,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展现文字背后的精彩人生故事,节目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己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 44 - / 44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朗读者》节目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由此可见文化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选A。 36. 当前,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媒介获得信息,各类型的媒体为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也不停地为消息“注水”,消费主义和娱乐诉求冲击着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点击为王”的利益要使下,内容娱乐化、“标题党”、虚假新闻等现象泛滥。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大众传煤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丰富文化生活需委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④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反对通俗文化、娱乐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 44 - / 44 【解析】“内容娱乐化、‘标题党’、虚假新闻等现象泛滥”这启示我们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时具有的弊端,并不是强调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不选;“内容娱乐化、‘标题党’、虚假新闻等现象泛滥”这启示我们丰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③正确;坚决反对通俗文化、娱乐文化观点不正确,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37.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也称慕课,从教学大块上分成视频单元和非视频单元,视频单元多是3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片段。这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教学创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和接受。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④网络文化是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大众传媒和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故②表述错误,排除;网络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④表述错误,排除;题干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教学创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和接受。这说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故①③正确。故选A。 - 44 - / 44 38.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形成了丰富且规模巨大的史书典籍。关于史书典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史书典籍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④我国史书典籍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根据教材知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的史书典籍,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故①④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②表述错误,排除;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而不是史书典籍,③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 39.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将《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 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 44 - / 44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中,冯桂芬的“若要雪耻,莫如自强”、康有为的“刚健、有为”、孙中山的“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愚公移山”的精神等,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相精神,也体现了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奋斗之中,③④两项符合题意;本题材料中并未涉及史书典籍方面的问题,①项表述不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②项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40. 乡村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忐,更是历史人文记忆。上面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记录着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保护乡村老地名是基于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 ②老地名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③老地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 ④老地名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 44 - / 44 【解析】因为乡村老地名标志着相关的地理信息,承载了人类的记忆,故要对其进行保护,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老地名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地名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故②④入选。①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③选项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本题选D。 【考点定位】文化遗产 【易混比较】正确区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1)二者内涵及表现的形式不同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2)二者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不同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保存有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民族成员间团结,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凝聚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的联系:如果民族节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予以保护,则它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非选择题(共4题5问,共计5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44 - / 44 2017年2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圆满收官,这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节目,通过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之间的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深沉隽永的独特气质,引领国民价值观念的抟变和生活方式的升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内容和信息量的诉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此外,节目借助新媒体渠道碎片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使更多样节目信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放大了节目自身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 有专家认为,此类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字,诗词,历史等人文领城,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对文化内涵的发掘还不够深入,与现实生治的联系还不其紧密,节目创作者应进一步在选题和具体表现手法上拓宽思路,锐意创新,努力寻找与现代受众的需求、认知以及知识结构相契合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效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贏得众多观众喜爱的原因。 【答案】①传承和发扬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充分发挥现代大众传媒的特有功能,扩大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力。 ③致力于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44 - / 44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原因。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通过材料《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深沉隽永的独特气质,引领国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升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内容和信息量的诉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此外,节目借助新媒体渠道碎片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使更多样节目信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放大了节目自身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传承和发扬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分发挥现代大众传媒的特有功能;致力于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点睛】原因类主观试题 “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 44 - / 44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42.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 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 -2020年)》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 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知识,指出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的合理性。 - 44 - / 44 【答案】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有助于实现文化小康。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有助于实现文化小康,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解析】本题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点出了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题。试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等知识点,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然后调动运用知识,结合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分析现实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 44 - / 44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清朝后期由于囯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 44 - / 44 60年代的塞罕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两代塞罕坝人弘扬“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弘扬塞罕坝精神。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布展、演讲等形式开展丰富多衫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塞罕坝精神。 ②可以通过教育等途径,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塞罕坝精神。 ③弘扬塞罕坝精神可以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弘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 44 - / 44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弘扬塞罕坝精神。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教育等途径,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塞罕坝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可以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弘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解题对策 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4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孕育而来的,时间的积累增添了它的厚度,但并未将它与当下隔绝开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 等引发的古诗词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承续,正在成为时代的共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学科,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朗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共课,这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44 - / 44 对此有人提出两种观点,一方面我们要保留传统文化、传统习俗里面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传统文化进课堂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毕竞是过去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内容日益突显,因此不必过多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而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创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你认为是应该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注重文化创新。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2)作为青年学生,请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设计两种你们能参与的活动,并简要说明活动的目的。 【答案】(1)答案示例一:继承传统文化。 理由:①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刳新的根基。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传统文化,充分桤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案示例二:注重文化创新。 - 44 - / 44 理由:①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会阻碍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与时倶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才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开晨阅读、演讲、出板报等活动,目的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②开展学习中华传统手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使精神外化于行,成为自觉行动。 【解析】此题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 等引发的古诗词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承续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相关知识。 - 44 - / 44 (1)此题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在“应该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注重文化创新”中选择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分析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观点:继承传统文化。理由: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观点:注重文化创新。理由: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会阻碍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与时倶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才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此题要求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设计两种青年学生能参与的活动,并简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属于半开放性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此题一共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设计两种青年学生能参与的活动,第二小问要求简要说明活动的目的。考生作答时只要围绕“传承中华文化”的主体,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晨阅读、演讲、出板报等活动,目的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展学习中华传统手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使精神外化于行,成为自觉行动。 - 44 - / 4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