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0年塘沽一中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 ‎1.《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如乾、坤两卦,象征“刚健”与“柔顺”的对立转化;在一卦的具体爻象中,各卦的上爻多喻物极必反的意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哲学思维的是 A. 人而不仁,如礼何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D.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对立转化”“物极必反的意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D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关于祸福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故D符合题意;A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强调仁的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B是法家学派的观点,强调改革变法,故B不符合题意;C是墨家的观点,强调兼爱,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有如下规定:“如有人在出庭辩论时亲手保护自己的物品。”具体做法就是与对方兴讼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 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D. 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的相关要求具备形式主义的特征,故答案为A项;这一规定不是保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时发展到成熟阶段,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决定物品归属的法律方式,排除D项。‎ ‎【点睛】‎ 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如《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 ‎3.宋代诗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代天启《吴兴备志》说:“湖丝遍布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清代学者杨屾在《豳风广义·序》里提到“不耕者祭无盛,不蚕者衣无帛”,蚕桑品“为衣被之源”。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地方县志不具普遍性缺乏研究价值 B. 杨岫忽视了丝不是百姓主要的衣着材料 C. 宋词以浪漫著称,其内容不足信 D. 棉纺织业发展导致湖州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湖丝遍布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信息,都说明丝织品价格高,不是普通百姓消费的物品,所以杨山山“蚕桑品为衣被之源”的提法忽视了丝织物在封建社会并不是寻常百姓主要的衣着材料,故答案为B项;地方县志也有研究价值,排除A项;诗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治经济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湖州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D项。‎ ‎4.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发展到极致 B. 士大夫失去进取之心 C.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D. 严刑峻法的威摄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治虽然暴戾,但因为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士大夫们不可能谋反,故C正确;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极致,故A错误;明代的士大夫依然有进取之心,故B说法错误;严刑峻法的威摄力量不是士大夫不谋反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5.明朝以后,尤其是清代,铜仁地区民间出现了大量“地契”,地契清晰注明土地所有者、地界、面积等。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西南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B. 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 C. 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与巩固 D. 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铜仁地区民间出现了大量“地契”,地契清晰注明土地所有者、地界、面积等,地契保护土地所有者 对土地的所有权,本质上说明传统经济模式即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水稻的信息,排除D。‎ ‎6.马丁·路德认为对于与宗教信仰或宗教生活无关的事,世俗当局有权判处革除或流亡。宗教当局应该管理“属灵”的事,这才是符合理性的。但“属灵”的事并不是金钱和任何“属身体的事”,而是信仰和善行。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 反对罗马教皇和教会所享有的特权 C. 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生的前提条件 D. 使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马丁·路德认为对于与宗教信仰或宗教生活无关的事,世俗当局有权判处革除或流亡”“宗教当局应该管理‘属灵’的事”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君主管理世俗事务,教会只管宗教事务,体现了摆脱罗马教会束缚的思想,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对教会的态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马丁·路德认为对于与宗教信仰或宗教生活无关的事,世俗当局有权判处革除或流亡”“宗教当局应该管理‘属灵’的事”,联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7.有学者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时,提供了这样一条史料:自1725年到1789年间,共有约4.5万人进人贵族行列,平均每天两人.1789年时,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A. 资产阶级革命的视角值得反思 B. 阶级分析法是有效的理论工具 C. 贵族与资产阶级没有本质区别 D. 法国大革命实为一场宫廷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725年到1789年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可推理出史料意在强调资产阶级等有产者与贵族的融合性而非对抗性,这位学者是在反思相关法国大革命传统史学观点,A项正确;材料得出的观点与的传统的阶级分析法得出的观点不同,贵族与资产阶级分别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大革命与宫廷权力变更的关系,D项错误。‎ ‎8.1830年,力主啤酒商自主经营的《啤酒法》颁行,该法加剧了当时社会的酗酒问题并遭到禁酒协会的强烈反对,但英国议会仍然坚持推行,仅在1834年进行了微小的修改以加强社会治安。这反映了当对的英国 A.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B. 议会背叛了选民的利益 C. 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D. 自由主义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自由主义成为当时英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英国议会推行的法案不过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趋势而已,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故A不正确;材料仅仅提到禁酒协会反对该法案,没有涉及议会背叛选民的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不正确。‎ ‎9.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商品物美价廉 B. 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 C. 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 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攫取的在华特权,对华倾销商品,从而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其纷纷破产,故棉纺织业和制针等传统行业日益衰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又扩大了对原料的需求,因此推动了中国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西方商品物美价廉对中国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但不能说明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较快发展,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排除。C项,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顽强抵抗能力,排除。‎ ‎10.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公社认为纪念拿破仑一世胜利的凯旋柱是一个波拿巴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象征,于是将其拉倒。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举行集会并传递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这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应用 B. 法德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C. 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精神 D. 第二国际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推倒凯旋柱”表明巴黎公社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主张对外扩张,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国外的工人组织对巴黎公社表示支持,可知工人运动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故答案为C项;巴黎公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的,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巴黎公社革命是在1871年,排除D项。‎ ‎11.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 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B. 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 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 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或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可以看出甲认为不应把民族主义当作德国统一的最主要因素,根据“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可知乙认为俾斯麦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两位史学家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D正确;甲和乙的论述可以看出两种看法是互相支持的,A错误;从材料“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可以看出B、C两项错误。‎ ‎12.粱启超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构想出一个“文学之盛,国力之富,冠绝全球”“黄白两种人权利平等、互相亲睦”的国家形象。据此可知,粱启超的小说 A. 回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 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渠道 C. 带有明显的空想主义色彩 D. 体现了国人对专制的反抗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梁启超的小说中描绘的场景,彰显了当时国人救亡图存,希冀中华民族强大的愿望,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说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故B不正确;梁启超的小说表达了对独立富强的追求,并非无法实现的空想主义,故C不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梁启超希冀民族独立、富强,没有体现对专制的反抗,故D不正确。‎ ‎13.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出现 A. 印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B ‎【解析】‎ 北伐战争使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从题干中的“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的信息,可判断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B正确。材料重心不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五四运动,排除A;材料和抗日战争无关,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4.李大钊指出:“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常求以人为克制自然,时时进步,时时创造。”这说明李大钊 A. 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 B. 希望中国改革政治制度 C. 主张加快工业近代化 D. 肯定了西方文化长处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西方文明之特质……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进步,时时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大钊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创造精神,属于西方文化的积极方面,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李大钊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中国改革政治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快工业近代化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 ‎15.下表为1928—1935年中国轮船统计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 国民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B. 表明外国侵略由沿海转向内陆 C. 国家经济建设促进轮船业的发展 D. 表明工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了1928年一1935年中国轮船船只数量、吨位尤其是千吨位以上 轮船增长的数据,说明轮船制造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27年后南京政府通过与声名显赫的资本家合作来促进工业发展,推动了中国轮船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海洋经济一般指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轮船船只数量及吨位数的增长可以从侧面说明内河或沿海航运繁荣,但不能说明政府重视海洋经济,故A项错误。1928一1935年,外国侵略者加紧了对中国从沿海到内陆的侵略,但不能说明由沿海转向内陆,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显示轻工业的信息,因此不能判断工业结构的变化,更不能说明工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故D项错误。‎ Ⅱ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时间 名称 备注 ‎1898.3‎ ‎《日本变政考》‎ 康有为编译呈光绪帝御览 ‎1901.5‎ ‎《美国独立檄文》‎ ‎《国民报》第1期 ‎1903‎ ‎《法兰西人权宣告书》‎ ‎《政治思想之源》‎ ‎1918.11‎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青年》‎ ‎1920.8‎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译,陈独秀审定,上海出版 材料二 “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志士东游以来,译本书如风发云举,一切学科日见进步,政法诸书尤辟浑茫,欧西巨子之学说,滔滔焉飞渡重洋,竞灌输吾同胞之意识界矣。”‎ ‎——夏清贻《金陵卖书记》‎ 材料四 “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指出材料一表格中名称栏所列内容在各国的实践。根据材料一,概述先进中国人效仿世界各国寻找国家出路经历的三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主要成就。指出材料二中“国民革命”与以往的“英雄革命”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答案】(1)实践: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中共成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阶段:效仿日俄,进行变法;效仿法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效仿苏俄,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2)指导思想:“民族、民权、民生”。‎ 不同:不仅要推翻清政府,还要建立新的国体,改善民生,实现自由、平等、博爱。‎ ‎(3)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详解】(1)实践:依据材料一中“《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美国独立檄文》、“《法兰西人权宣告书》”、《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共产党宣言》”、“‎1920.8”‎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共成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等方面指出各国的实践。‎ 阶段: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从效仿日俄变法、效仿法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效仿苏俄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等方面概括先进中国人效仿各国的三个阶段。‎ ‎(2)思想与不同:依据材料二中“……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信息结合三民主义相关所学可概括得出孙中山“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其与以往的“英雄革命”的不同。‎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屈辱、抗争与探索并存、抗争与探索的任务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17.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管学的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年,法国皇家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子薪体。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在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己成为仪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一一摘编自徐飞等《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明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革命后伴随看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随之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仿效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928年,中央研完院宣告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完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科学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答案】(1)变化:从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较快。‎ 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发展迅速,医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占重要地位,医师的地位十分重要。18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的重要性凸显。‎ ‎(2)相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推动;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不同:形成时间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形成条件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在相对和平环境中形成,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高,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起步;形成的驱动力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源自本土,内生动力强,而中国主要是学习、仿效西方,更多是外力推动.体制推动力量不同,西方主要是科学家自发组织,科学团体民间组织居多,而中国更多是政府推动和组织。‎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是科技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政权的调控是科技体制化的重要保证,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1)关于“变化”,由材料“医师会员一直占半数以上……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可知专业构成的变化。关于“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医药学发展迅速,故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尤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造成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比重上升。‎ ‎(2)关于“相同点”,从时间上看,英国出现在光荣革命前后,中国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建立过程看,都有政府的参与新式人才支持组建科学团体、都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关于“不同点”,从形成时间、条件、驱动力、体制推动力量等角度进行概括。关于“启示”,从国家的干预和调控,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遺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星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估。‎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示例二:书名: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阐述: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 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90年代随首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遭。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結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 ‎【解析】‎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提出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一组丛书的书名,设问提示了书名的作用:勾勒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试题要求学生用史实阐述书名的内涵,即根据书名提示的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用史实加以说明。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书名的含义、所属知识模块(政治、经济、文化)及时间阶段。小结要对书名及阶段特征进行提升,史实运用要准确无误,阐述要有逻辑。评分说明:任选一书名对其两个词阐述,小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