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巴金短文两篇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9巴金短文两篇教案1

第21课时 第一单元第8课 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导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 重 点 ‎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难 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学法 朗读、合作、探究、比较法。‎ 课时 ‎2课时 导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双边活动 ‎【知识链接】‎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2、展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旸谷( ) 浸润( ) 皓月( ) 姮娥( )‎ 一撮灰( ) 露台( ) 瞬间( ) 夸父(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等。《日》《月》选自散文集《巴金选集》。‎ ‎(2)时代背景。‎ 探究质疑 ‎ 了解作者 文章背景 5‎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 ‎《日》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日》主题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5‎ 第22课时 第二课时 ‎《月》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她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人们。引用传说结尾是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亮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了的星球而奔月的,作者虽用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4、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对冰冷世界的憎恶与厌倦 对温暖和光明的无比向往 ‎《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写到了“嫦娥奔月”。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联想到古诗文,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的能力。‎ 5‎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本课收获 ‎ ‎1.思路再现:热情洋溢的《日》,细腻幽静的《月》‎ ‎2.我学我思:‎ ‎(1)、掌握一点知识:作者及背景,象征手法。‎ ‎(2)、提高一种能力:象征和对比 ‎(3)、体验一种情感: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板 书 设 计 短文两篇 巴 金 教学 反思 5‎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