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1月福建专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阶段卷(word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阶段测试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 驱兽。下列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 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 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3.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 概念统一到一个学习主题中,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人类的起源 C.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D.人类的发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 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汉朝 C.周朝 D.商朝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人。”这说明在周朝政治中( )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6.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 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周朝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周朝经济发展不平衡 C.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周朝青铜铸造业落后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 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了 B.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C.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8.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它建成后“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绝 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它”指的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永济渠 9.“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 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这段话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 ) A.意义 B.作用 C.表现 D.原因 10. 最符合“铁制农具”“牛耕”“商鞅变法”三个关键词的主题是( ) A.奴隶制的繁荣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社会大变革 11.时间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时画的 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可以表示为( ) A.约公元前 20 世纪前期 B.约公元前 20 世纪后期 C.约公元前 21 世纪前期 D.约公元前 21 世纪后期 12.秦统一全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 的方式是( ) A.世袭继承 B.地方推荐 C.皇帝任命 D.考试选拔 13.下面的图中与②相关的史实是( ) A.制作青铜器 B.修建都江堰 C.统一度量衡 D.实施推恩令 14.汉武帝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世人称之为“下马陵”。董仲舒 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是由于( ) A.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董仲舒颁布“推恩令”,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C.董仲舒是汉武帝的得力大臣,有思想、有能力 D.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交情非常好 15.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认为:“文化交流的活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而 进行的……商业活动为信仰的扩散敲开了大门。” 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 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丝绸之路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百家争鸣 16.东汉时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 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的关联正确的是( ) A.蔡伦——《女史箴图》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华佗——“医圣” D.扁鹊——麻沸散 17.为了让同学们明晰北朝的更替情况,李老师在课上展示了如下四张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 B.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开辟 D.赤壁之战标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9.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其叙述的是三国鼎立的 ( ) A.背景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20.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下面的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 在( ) A.A B.B C.C D.D 21.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 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内迁的少数民族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316 年,西晋灭亡。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 )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22.如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主题( ) A.秦汉时期北方的城市生活 B.明清时期北方的服饰演变 C.宋元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D.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 23.“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妃,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 在光极堂赐群臣汉服,对 30 岁以下仍操胡音者降爵黜官。”与这些改革措施 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国商鞅 B.北魏孝文帝 C.唐太宗李世民 D.元世祖忽必烈 24.“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旨在排除种族的区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 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材料反映孝文帝实行 汉化政策的目的是( ) A.改变鲜卑族陋习 B.促进民族交融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统治 25.《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 6 世纪,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 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 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26.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的示意图。其人口迁徙( ) A.源于躲避七雄兼并战乱 B.阻碍南北各个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北移 27.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 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 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本 书是( ) A.《伤寒杂病论》 B.《山居赋》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28.“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张衡 B.祖冲之 C.郦道元 D.顾恺之 29.歌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 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涉及的艺术为( ) A.绘画 B.书法 C.雕塑 D.建筑 3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与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龙门石窟 D.水碓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本卷共 4 题,第 31 题 6 分,第 32 题 12 分,第 33 题 12 分,第 34 题 10 分,共 40 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 分) 材料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在大国争霸中, 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 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 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 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和痛苦……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2 分) (2)《孟子•尽心下》云:“春秋无义战。”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 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 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 赋最具特色……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和谐共 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 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 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的创始人和其核心思想。 (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 的熠熠生辉局面的名称和法家的韩非提出的济世良方。(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近平主席对传统文化的态 度,并概述他号召大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4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 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 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 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 削弱匈奴势力。之后丝绸之路成了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 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 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些 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 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而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甘霖《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 的开创者和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思想措 施。(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是谁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 的开辟奠定基础,并指出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文化上“具有开 创性的、集大成的”特点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果。(2 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汉朝兴盛的主要因素。(4 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 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 打。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 公元前 256 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 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 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人们在栽种 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 水磨和水碾加工各种农产品。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1)根据材料,指出“惊世之作”是哪项水利工程?(2 分)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任选以下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 分) 历史七年级上册阶段测试卷答案 1.A 2.D 3.A 4.D 5.B 6.C 7.D 8.B 9.D 10.D 11.C 12.C 13.C 14.A 15.B 16.B 17.C 18.D 19.D 20.B 21.A 22.D 23.B 24.D 25.C 26.C 27.D 28.B 29.B 30.C 31.(1)奴隶制瓦解。(2 分) (2)答案一 判断:同意。(1 分) 理由: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 制权;战争还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所以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都是不 义的战争。(3 分)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1 分) 理由: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有利于以后的统一; 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争还推动了社会变革, 加快了社会转型,具有进步作用。所以不能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都是不义的 战争。(3 分) 答案三 判断:不同意。(1 分) 理由: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但也有利于实现 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变革,加快了社会转型, 具有进步作用,所以不能完全否定这个时期的战争。我们应历史地、客观地、 辩证地看待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3 分) 32.(1)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仁。(2 分) (2)名称:百家争鸣。良方: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 专制统治。(6 分) (3)态度: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目的: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涵养民族精 神,树立文化自信。(4 分) 33.(1)开创者:秦始皇;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分) (2)人物:张骞;转变:由最初的以军事外交为主发展到后来的以经贸物 流交往为主。(4 分) (3)代表人物:司马迁;主要成果:编著《史记》。(2 分) (4)主要因素:国家的统一;政府采取积极开放的外交政策;优秀人才的 贡献。(4 分) 34.(1)都江堰。(2 分) (2)观点 1: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①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 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 14 年建成都江 堰。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 今仍然发挥着作用,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 造纸的成本。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地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乃至世 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6 分)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我们青年学 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2 分) 观点 2: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论述: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了蜀地的地势和河道,变害为利,消除了岷 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我国先人懂得人 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两千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发挥着巨大的作 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6 分) 结论: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智慧的结晶。(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