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练三 小说阅读 一、(2020·3 月第一次在线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 磨 曾冠华 土围村人对屹立在湄江河畔的三角寨山有着深厚情感,谁出远门时,便会听到一句话: 想三角寨了,就回来。 他第一次出远门,娘也不例外,声声句句叮嘱说,儿啊,想三角寨了,就回来。他跟娘 点头时,还是挺机灵的一个小伙子。可是,回来了,却是傻样了。好在,娘再也看不到他了。 那年,土围遭鬼子,娘跑得急,半道上脚打滑,摔下了山崖。然而,爹在呀,看他愣愣 的样子,听他嗡嗡嗡地说话,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了。鬼子投降了,万盼着他从广州读书 学成归来,可眼前这?为什么呀?三年后,全国解放,他家的家产、田地前后被分。不久, 爹也撒手人寰。 当年,他离开大屋,提出要青磨。农会主席说,你背得动它,就送你了。他先抱走磨盖, 回头背走磨座,那份英武无人能比,农会主席擦着额头的汗说,牛呀,青磨。他由此得名。 他以五谷庙为家。“破四旧”那年,五谷庙被毁,他才又搬回村子,住进生产队的一间 闲屋里。老旧的碗碗罐罐就算了,他依然带着那副笨重的青磨,这成了全土围的笑话。 青磨喜欢喝豆浆,可不会种豆。他种豆怎么也不成功。别人只要撒下种,日后便会有收 成,青磨不然,他种的豆连芽也没见发过。猪都想不出锅炒豆种,就他使那样的昏招!老天…… 年底分粮,青磨将一半的工分换大豆。人们疑惑了,豆浆能当饭? 田间地头,重活非青磨莫属,众人在旁起哄吼号子:一二三、一二三。大伙喜看他汗如 雨下的狼狈,爱听他气喘吁吁的执着。土围的男人女人,笑成一团。 青磨原本聪慧机灵的一个读书人,出门几年人变傻了,让人牲口那样使唤干活,推磨做 豆浆算是唯一干的自家活了。 青磨似难忘某种场景,他嗡嗡嗡不间断地自言自语,一边埋头干活,直到收工为止。一 天下来,别人 10 分,他 8 分。 青磨问,为啥少 2 分? 人回他,那 2 分,叫二。 青磨摇头摆脑,一脸纳罕。 人说,二是两条棍子,一条棍子多一条棍子的意思,权当它筷子吧,吃饭用。 青磨说,豆浆就好。 土围逢闹运动,青磨都上前台,成分高,不斗他,斗谁? 转眼几十年时间过去,青磨仍旧一个人住在老屋,一有时间就转动那副笨重的青磨。青 磨发觉屋里的碗碗罐罐陆陆续续少起来。某晚,传来有人翻墙摔伤的呻吟声。青磨叹息,把 凳子放到墙根去。再有人翻墙,搭到凳子的脚收住了。 青磨不全傻的消息由此传开。 上面来文,以字为证:青磨,原名洪文轩,永安土围村人,抗日期间,任国军营长,台 儿庄一战,率部与敌浴血奋战,致残。 原来,青磨在广州读书期间,瞒着家里,投笔从戎打鬼子去了。 只三天,青磨死了。他屋里的碗碗罐罐一只都没了,墙角落的那副笨重青磨静默无声。 一位操着半洋半中口音的俊后生找到土围,说是洪文轩的后代。 战场上,青磨把军需大豆放炮火轰烫的钢盔里搅熟,靠它充饥,攒力气打鬼子。台儿庄 一战前夕,青磨接受任务,务必安全护送女上尉屈颖离开。他们原本相爱,只是因为打仗, 谁都没有袒露心迹。屈颖知道这次战斗非同寻常,那晚含泪抱住了青磨。屈颖跟青磨说,炒 大豆燥,吃多了对身体不好,等抗战胜利,我天天磨豆浆给你喝。屈颖脱险后,传来战报, 青磨率领军队,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阵地遭受狂轰滥炸,将士们伤亡殆尽。 青磨奇迹般回来,嗡嗡嗡地说话,爹发觉不对头,合计着趁早给他蒙一门亲事,说儿子 留洋归来,会操外语。只是,没人上当。 俊后生说,屈颖是我奶奶,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她带着我爹去了美国。奶奶临终说,在 土围村,找着一副座底刻篆体“御”字的青磨,便是家了。 果然,翻起磨底,“御”字赫然入目。原来,厨官洪氏告老还乡,朝廷为奖其忠诚勤勉, 特赐青石御磨一副,以表皇恩浩荡。 青磨的坟墓被修葺一新,土围村人常来祭拜。不久,由俊后生出资,将本土作家创作的 小说《青磨》改编拍成同名影视作品。土围村成了特色景点,观光的游客抚摸青磨,纷纷品 尝用它打磨的纯正豆浆。 青磨转动,磨口的豆浆往桶下滴答滴答…… 奔腾的湄江河,屹立的三角寨,说不完的故事流传,青磨最重。 (摘编自《金麻雀》2019 年 10 月 31 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土围村人对“青磨”挖苦讽刺、起哄,固然有不知情的原因,但也反映了人们对残 疾人的态度,表现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B.文章写“青磨”不会种豆时,采用“猪都想不出”“老天……”等语句,用以突出 “青磨”出身成分高,从小缺乏农业知识。 C.“青磨的坟墓被修葺一新,土围村人常来祭拜”,这句话表明人们对英雄有了新的 认识,开始尊敬、怀念英雄,令人欣慰。 D.文章结尾对湄江河、三角寨山的描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自然环境和历 史背景相结合,增添了故事的厚重感。 【解析】 B 项,“从小缺乏农业知识”于文无据,“青磨”用锅炒豆种,是战争中的 习惯对他的影响太大。 2.小说主人公“青磨”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具有家国情怀。“青磨”去广州读书时,投笔从戎打鬼子,浴血奋战,报 效祖国。②厚重坚实。作为抗日英雄,“青磨”数十年默默无闻;他虽然残疾,但勤劳肯干, 在饱受打击中,坚守人生。③坚守爱情。“青磨”守护着青磨,守护着爱情;坚持磨豆浆的 习惯,寄托对往昔的怀念。④善良宽容。因有人偷“碗碗罐罐”摔伤,他把凳子放到墙根。(答 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故事情节,仔细体会。“青磨”的人生可以分为抗战时 期和抗战以后。抗战时放弃读书,奔赴抗日前线,在台儿庄战役中负伤,有着强烈的爱国情 怀。受伤回乡后,他守护青磨、养成喝豆浆的习惯,表现他对爱情的坚守;他干最重的活, 饱受打击,一直默默无闻,像青磨一样厚重坚实;他对人友善,别人来偷“碗碗罐罐”,他 把凳子放到墙根,让行窃者收脚,既表现出他的聪明,更体现了他的善良。 3.小说中的事物“青磨”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青磨是故事的主线,串联起了故事。“青磨”与屈颖在战争中的爱情与青 磨相关(约定抗战胜利后每天磨豆浆);“青磨”退伍后每次搬家都带着青磨;孙子认祖归宗, 以青磨为信物。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如“青磨”为何对青磨情有独钟?为何喜欢喝 豆浆?设置层层疑问,使情节富有吸引力。③使故事余韵悠长,增添感染力。结尾“青磨转 动”,连接现在与未来,代表怀念与传承,“青磨最重”赋予故事以厚重感,引人感慨。(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青磨是文章的主要道具,对人物、主题、情节均有作用,而题目问的是“在 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答题时可以从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使故事情节具有什么 特点等角度作答。首先,青磨串联起了人物抗战前后的故事,并引出“俊后生”认祖归宗的 情节;其次,从故事的展开看,文章从青磨入手,设置悬疑;最后,以青磨结尾,起到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引发读者对故事的回味。 二、(2020·赣州市十六县市 6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半斤星星 津子围 一个叫大壮的男人,佝偻在住院部水房的角落里,抽泣的肩膀在阴雨的夜色里一抖一抖 的。 “28 号床家属……28 号床家属!” 大壮应了一声,他摸索着打开水龙头,快速洗了一把脸。 走廊深处,胖胖的护士站在日光灯管下。“你女儿说话了,她想见你。” 大壮跑过去,护士侧着身子,打开病房门。 “喊你几遍啦?磨磨蹭蹭,真是的!” 大壮献媚地对护士笑了一下,几步就跨到了女儿床前。 “爸爸来了,文倩,爸爸在这儿。” 女儿吃力地张着嘴:“我……我想要半斤星……星。” 大壮握着女儿的手,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不停地点头。女儿昏迷三天了,她终于说话了。 “好,好。”大壮说。 女儿苍白而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努力微笑着。 雨是后半夜停的。大壮坐在医院二楼平台上看星空,没有繁星满天,可还是看到了闪烁 的稀疏星辰。大壮知道,他没本事飞到天上去摘星星,心里还是暗自期待奇迹,他小声祈祷 着:只要满足女儿的要求,让我承受什么我都愿意。 自从女儿的病被确诊,大壮就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煎熬,他想尽了所有办法,不惜一切 代价,还是没有阻止女儿病情恶化的步伐,他内疚、自责,甚至痛恨自己,本来他可以阻止 女儿降生的,当初,他随地质队进入山区,闯入那个女人的世界,她就告诉了她的家族病史, 他不应该让女儿接着承受这种痛苦。女儿母亲的孤坟就寂寞在小兴安岭深处的一片落叶松林 里。当然,大壮也咨询过专家,那种病的遗传概率并不高,为什么女儿发病比她母亲还早呢? 会不会还有别的原因,特别是家里的装修。住进新楼房不到一年,女儿开始频繁地发热、身 上出现片片瘀斑,浑身无力,脸色惨白……他查了很多资料,知道装修后的空气中含苯和甲 醛,那些东西无影无踪,涂料、油漆、墙纸、地毯、家具都是嫌犯,鬼知道它是从哪儿冒出 来的。 很多时候,好的愿望未必换来好的结果,本想给女儿一个舒适豪华的环境,可惜女儿住 了不到一年,那个房子就空空荡荡了。 自从女儿说了愿望之后,她又处于半昏迷状态。更多的夜晚,大壮都是在阳台上度过的, 无论阴晴,他都默默地向无边无际的苍穹祈祷。 大壮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奇迹真的出现了:就在那个雾蒙蒙的深夜,一道火光……不、 或者叫电光从他眼前划过,接着就是轰隆一声闷响,定下神儿之后,大壮发现庭院后的建筑 工地升腾起烟尘。是流星、流星的陨石?难道自己祈求的愿望实现了?上苍真的送给自己半 斤星星。 大壮从医院里跑出来,他跨过围栏、掀开挡土广告布,钻进了建筑工地。大壮用便携式 手电筒四处搜寻,一直到天色微明,大壮才发现沙土堆上的环状撞击痕迹。大壮本以为那个 陨落的星石会入地很深,不想,天大亮时,他已经挖到了那个烧糊了土豆一般的圆石。 “文倩,星星、你要的星星,爸爸给你拿到了!” 好一会儿,女儿才吃力地睁开眼睛:“这是什么?” “星星啊,天上的星星。你不是管我要半斤星星的吗?” “你……摘的?” “怎么可能,爸爸也不会飞,爸爸每天都向星空祈祷,奇迹就出现了,星星就落了下来。” “我跟你……要星星了吗?” “是啊,你向我要半斤星星,虽然爸爸还没称量,差不多,这个陨星足有半斤了。” 女儿转过头去。 大壮拉着女儿的手,女儿还是不肯看他,大壮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扳过女儿单薄的肩 膀,女儿已经满眼泪水。 “爸……我糊涂时说话,你不要听……” “你没糊涂,爸爸知道你没糊涂。” “爸……真的、难为你了!” “没事的,你想要什么,上天入地爸爸都给你想办法……” “谢谢……爸爸。”女儿轻声喃喃。 “不谢,我不是爸爸吗……”大壮说着,鼻子酸得厉害。 一个月后,女儿怀抱着陨石离世。 安葬了女儿之后,大壮关在家里整理女儿的遗物,他发现写字板上还残留着女儿的笔记: “黑星星,我想吃黑星星。”黑星星?大壮懵住了,他立即上网查阅,黑星星原来是龙葵, 一种植物果实,每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黑姑娘,黑天天,野辣椒、乌疔草,地葫草……而 东北小兴安岭地区叫黑星星……大壮的眼睛立即被泪水模糊起来,眼前出现了小兴安岭那片 浓绿的树林——女儿当时是清醒的,向他要的半斤星星,一定是黑星星! (选自《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0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说长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如开篇处胖护士急吼吼地呼唤、训斥大壮,大壮却 还对她“献媚地”笑,就是医院里常见的情景。 B.小说精于细节的刻画。如大壮“小心翼翼地扳过女儿单薄的肩膀,女儿已经满眼泪 水”,便借动作、表情细节凸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 C.小说善于“尺水兴波”。通过运用悬念、误会等手法,把生活中的一个悲情故事, 描绘得曲折有致且具有浪漫气息,感人至深。 D.大壮要给女儿好生活,女儿却身染重病;大壮找来的陨石,不是女儿想要的星星: 这说明美好愿望往往无法实现,生活充满“宿命”。 【解析】 D 项,“美好愿望往往无法实现,生活充满‘宿命’”概括失当。小说虽然 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但并不是要向人传递消极厌世的宿命论思想,而是一位父亲 在痛苦和煎熬中,依然努力想办法给予生病女儿深爱的主题,温暖而感人,浪漫而美好。 5.请以小说标题“半斤星星”为核心,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示例)①女儿(文倩)从昏迷中醒来,告诉父亲(大壮)她想要半斤星星。②父亲期待上 苍降下奇迹,赐给女儿半斤星星。③天降陨石,父亲把挖到的“半斤星星”送到女儿的病床 前。④女儿怀抱着“半斤星星”(陨石)离世。⑤父亲整理女儿的遗物,终于明白女儿要的是 半斤野果子“黑星星”。 【解析】 考生注意结合“半斤星星”概括文本情节:女儿吃力地张着嘴:“我……我 想要半斤星星。”大壮坐在医院二楼平台上看星空,……让我承受什么我都愿意。大壮发现 庭院后的建筑工地升腾起烟尘。……上苍真的送给自己半斤星星?一个月后,女儿怀抱着陨 石离世。安葬了女儿之后,……“黑星星,我想吃黑星星。” 6.这篇小说采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插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答:(示例)(1)插叙的主要内容是对女儿(文倩)患病原因的介绍。文倩的妈妈有家族病史, 去世后被安葬在东北小兴安岭的一片松林里。此外,家中新房的装修也很可能促使文倩的病 提前发作。(2)插叙的作用:①使故事的内容更完整,更贴近生活;②为下文解开悬念埋下了 伏笔,使最后揭开谜底——“半斤星星”原来是“黑星星”——更加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解析】 解读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清楚情节内容,在作用分析上可以参照如下内容:插 叙的作用有三: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 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 伏多变。根据理解本文插叙的内容,不难发现文本中插叙的是女儿母亲有患病的家族史,从 作用上可以通过充实内容、塑造真实的现实生活、情节结构的前后关联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三、(2020·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月饼的故事 毕淑敏 张老汉家有一门祖传的手艺——做月饼。 他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做月饼。大伙说,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闹完了灯,再做也不急啊。 也许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就云遮月了。穷人家买不起那么多的月饼,你不就剩下了。 张老汉一边用木糙砸着面,一边说:“月饼也不会坏。今年吃不了,明年再吃呗。今年 卖不完,明年再卖呗。要是遇着荒年,一块酥皮能抵五斤好粮食呢!” 酥皮是一种最软活的月饼,吃的时候会纷纷落下雪花一般的碎屑。 大伙就说:“嗬!那么值钱啊?倘是自来红呢,要值一挂马车了吧?” 张老汉是个老实人,竟听不出口气里的揶揄,认真地说:“值不了那许多。也就抵十来 斤面吧。” 自来红也是一种月饼的名字,馅子里有冰糖和红丝,比酥皮要贵点硬点,要是馅子里装 的是冰糖和青丝,就叫自来白了。 张老汉做月饼的时候,不喜别人看。养家糊口的手艺,要是人人都会了,谁还买他的月 饼啊。但他也不特意防范,一来是破屋寒舍的,四处漏风,想防也防不住。二来是他天性随 和,拉不下脸来数落别人。邻居们都自觉,一个孤老汉,赊了面和油做点月饼卖养活自己, 不容易。 等到张老汉的月饼摞到齐了房檩,就立秋了。张老汉就不做月饼了,改卖月饼了。他把 时间过长而有些皱缩的月饼,装到小推车的篓子里,用绳刹紧,再苫上一块青白布,就去赶 集。今天这集,明天那集,有时要走很远的路。早起晚归的,很辛苦。 要是提早些日子卖行不行呢? 不行。 因为张老汉的月饼不是什么高级货色,是给穷人预备的。穷人钱少,没到日子跟前,他 们不买月饼。没有月饼也照样过节!他们胸有成竹地对孩子们说。其实是怕买早了,孩子们 都给吃光了。 八月十四,是张老汉一年最忙的日子。但凡能揭开锅的人家,都最少买下一块月饼,预 备过团圆节。 今年的生意没有往年好,因为受了灾。晚上回家的时候,略有些扁的月亮撒着青光,小 推车里叮当响,还有些月饼没卖完。 张老汉一边走一边想,明天还得早出来。 突然从斜刺里跳出一个蒙面匪,拎一条笔直的棍子,迎面劈下,嘴里含糊地喊道:“留 下买路钱!”嗖嗖的风声直奔张老汉的天灵盖。 张老汉年轻时也会一点拳脚,危急之下,功夫就复活了。唰地侧身闪开,先避开棍锋, 躲了致命的一击。那匪徒也不很有经验,用力过猛就踉跄了,把一个后背露给了张老汉。 张老汉起手从车篓里摸出防身的家伙,啪地掷了过去。那物件在月光下银光闪闪,自转 着飞舞,有金星四处闪烁,直取匪徒首级。 那恶人也不是善茬,听得脑后有风,蹦身一摆,跳到一旁。张老汉丢出的暗器就没能击 中要害,只把匪人的眉棱处削掉一角,顿时鲜血封了他的眼。 劫匪立时没了战斗力,就势趴在地上叫“爷爷”。说:“爷爷,您饶了我。实在也不想 害您的性命。早就知您的月饼好吃,从来没吃过。今天只是想尝尝月饼。” 张老汉扶正了车篓说:“那你今天就算尝到了。” 劫匪连连叩头说:“想不到爷爷这样心慈。早该将枣木棍换成桑木的,就是万一伤了爷 爷,也不妨事的。” 张老汉不愿与他多说,就顺手摸出一块自来红,说。“回家吃去吧。再不要做这等伤天 害理的事了。” 匪徒谢了,捂着额头摸索走去。走了几步,又回转身来,说:“爷爷只给了小的自来红, 还没给酥皮呢。” 张老汉叹了口气说:“酥皮你已经吃过了。” 匪徒说:“爷爷一定是记错了。” 张老汉说:“哪里会记错!刚才打你,用的就是酥皮。要是换了自来红,你早就没命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小说开篇写张老汉有一门绝活手艺——做月饼,既点题,又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和 事件。 B.“吃的时候会纷纷落下雪花一般的碎屑”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张 老汉做酥皮月饼的手艺高超。 C.张老汉做月饼是不喜别人看,因为这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他不想让别人学会,断 了自己的生意。 D.“那物件在月光下银光闪闪……有金星四处闪烁”暗示了那是一块酥皮月饼,并为 后文说劫匪(已)吃酥皮月饼埋下伏笔。 【解析】 B 项,“落下雪花一般的碎屑”是写酥皮月饼软活的特点,因此该项“手艺 高超”错。 8.小说的结尾张老汉说“哪里会记错!刚才打你,用的就是酥皮。要是换了自来红,你 早就没命了”有何作用? 答:(示例)①这段语言描写使张老汉的性格特点得到升华,人物的塑造完整而鲜明。② 从故事情节来看,它既是高潮又是结束。③从主题来看,点明了文章主旨,赞赏了传统美德 ——善良,又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解析】 本文结尾是张老汉的一句话,从描写方法来看,是语言描写;张老汉是做月 饼的,遭遇劫匪,用月饼打伤劫匪,说用的是酥皮,如果用自来红就没命了,可以看出张老 汉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丰富了人物形象;这句话又是小说的结局,也是高潮,到此小说戛 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余味。 9.这篇小说在主旨上有多层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 答:(示例)①小说表达了对民间手工艺人高超手艺的敬仰。②小说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中 “中国团圆节”的重视与渴望。③小说表达了对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同情、善良”的赞颂。 【解析】 小说以张老汉做的“酥皮月饼”和“自来红月饼”以及与劫匪的搏斗,写出 了张老汉做月饼的高超手艺,表达出了作者对张老汉所具有的高超手艺的赞颂与敬仰之情。 小说以“月饼的故事”为题目,首先起到了点明“团圆”的传统对人们的重要性。张老汉做 月饼、人们在贫穷中仍然买月饼、劫匪行劫也是为了吃一口月饼,这些情节都反映出了人们 对中国“团圆节”的重视与渴望。小说写“邻居们都自觉”,认为“一个孤老汉……不容 易”,不去偷看他做月饼的手艺,表达出了他们的同情与善良。张老汉与劫匪搏斗,打伤劫 匪并不计较他的劫持,反而给他月饼吃,表现出了张老汉的善良。 四、(2020·广西桂林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 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 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 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 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 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 “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 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 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 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 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 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 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 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 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 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 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 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 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 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 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 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 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 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 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 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 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 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 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 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 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 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熙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 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 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 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 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泰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 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 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 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D.小说通过对喀布尔人与小女儿交往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 活气息的喀布尔小贩形象,反映了泰戈尔的平民文学思想。 【解析】 C 项,婚礼时的秋阳,和它前面喜庆热闹的“婚礼的喇叭”一道,是以明媚 温暖的温馨环境,反衬喀布尔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伤情绪,景情相反,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不可说是“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选项对小说情景关系的理解错误。 11.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答:(示例)①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 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②第一人称叙事, 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拉曼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 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③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 形象,凸显主题。通过“我”对拉曼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拉曼的善良与友好,也表 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④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 拉曼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⑤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 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 【解析】 从作者的角度来考虑,泰戈尔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 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是泰戈尔经历的,十分可信。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具有代入感, 也就是当读者在读作品的时候,作品中的“我”就变成了读者自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 离。从小说的题目、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考虑,因为小说的题目就是小说所要塑造的中心人物, 所以“我”把它放在了一起来说,小说通过“我”对拉曼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拉曼的 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和歌颂。从叙事情节的角度来考虑,“我”作为讲述者 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 12.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 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 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答:(示例)(1)强调和谐与温暖:①拉曼之前与敏妮之间温馨快乐的相处与玩笑。②拉曼 对敏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或拉曼之后遇见、提及敏妮总面带微笑)。③拉曼对自己女儿的思 念(或拉曼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温馨一幕)。④“我”欣赏拉曼与敏妮的玩笑与友情(或 “我”信任拉曼,让其与敏妮交往)。⑤“我”与拉曼皆为人父,对其产生共鸣、同情,终于 让拉曼和女儿见面。⑥“我”资助拉曼,使其归家与女儿重逢,并为之欣慰。 (2)淡化了原本激烈的冲突矛盾:①略写“我”与妻子关于拉曼危险性的分歧。②略写拉 曼与街坊的流血冲突,以及牢狱之灾(只提牢狱之灾不得分),留下了淡淡的感伤。③仅保留 敏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④与拉曼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淡淡感伤。 【解析】 “强调和谐与温暖的情节与情感”,在作品中只要从前到后找到“强调和谐 与温暖”的情节与情感就行了。例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开玩笑,相处温馨快乐;“我” 信任拉曼,让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不受约束地继续;拉曼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一 幕;喀布尔人后来遇见敏妮面带微笑;“我”资助喀布尔人拉曼,让他回家与女儿重逢;等 等。如果有的考生从另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来答题, 可参考下面的要点:略写我与妻子关于拉曼危险性的分歧;略写拉曼与街坊的流血冲突以及 牢狱之灾;仅保留敏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拉曼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淡淡感伤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