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模拟预测卷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模拟预测卷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预测卷数学试题 一、填空题 1.现有 7 名数理化成绩优秀者,分别用 1A , 2A , 3A , 1B , 2B , 1C , 2C 表示,其中 1A , 2A , 3A 的数学成绩优秀, 1B , 2B 的物理成绩优秀, 1C , 2C 的化学成绩优秀.从中选出数学、物理、化学 成绩优秀者各 1 名,组成一个小组代表学校参加竞赛,则 1A 和 1B 不全被选中的概率为 ______________. 2.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 cm )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___ 3cm . 3.求值:  0 0sin50 1 3 cot80  ______________. 4.已知数列 na 成等差数列,且 1 7 13 4a a a    ,则  2 12tan a a = 5.已知向量 ,a b 满足 2 2b a   , a 与b 的夹角为120 ,则 4a b  ________. 6.若曲线 xy e 上点 P 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 2 1 0x y   ,则点 P 的坐标为______. 7.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结果i  . 8.抛物线 2 12y x  的准线与双曲线 2 2 16 2 x y  的两条渐近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 . 9.已知一组数据 6, 7 ,8 ,9, m 的平均数是8 ,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 10.波罗尼斯(古希腊数学家,约公元前 262-190 年)的著作《圆锥曲线论》是古代世界光辉的科 学成果,它将圆锥曲线的性质网罗殆尽几乎使后人没有插足的余地.他证明过这样一个命题:平面 内与两定点距离的比为常数 k( 0k  且 1k  )的点的轨迹是圆,后人将这个圆称为阿波罗尼斯圆. 现有 ABC , 4,sin 2sinAC C A  ,则当 ABC 的面积最大时,AC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_____. 11.设集合 {1,2,3}A  , {2,4,6}B  ,则 A B  __________. 12.如图,三个相同的正方形相接,则 tan ABC 的值为__________. 13.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___. ① 0 比i 小 ②两个复数互为共轭复数,当且仅当其和为实数 ③ 1x yi i   的充要条件为 1x y  ④如果实数 a 与 ai 对应,那么实数集与纯虚数集一一对应 14.已知函数   2ln 3 af x xx    ,   3 22 3 3 2g x x x x    ,对任意的 1,23m     ,都存在 1,23n     ,使得    g m f n 成立,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二、解答题 15.已知 ,  为锐角,   12cos 13    ,   3cos 2 5    ,求 cos 的值. 16.某单位科技活动纪念章的结构如图所示,O 是半径分别为 1cm,2cm 的两个同心圆的圆心,等 腰△ABC 的顶点 A 在外圆上,底边 BC 的两个端点都在内圆上,点 O,A 在直线 BC 的同侧.若线 段 BC 与劣弧 BC 所围成的弓形面积为 S1,△OAB 与△OAC 的面积之和为 S2, 设∠BOC=2 . (1)当 3   时,求 S2﹣S1 的值; (2)经研究发现当 S2﹣S1 的值最大时,纪念章最美观,求当纪念章最美观时,cos 的值.(求导 参考公式:(sin2x)'=2cos2x,(cos2x)'=﹣2sin2x) 17.已知四点 1 2 3 4 1 1 1 2 2 2( 3, ), ( 3, ), ( 3, ), ( , )2 2 2 3 3P P P P   中只有三点在椭圆 C : 2 2 2 2 1x y a b   上.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若直线l 的斜率为 1,直线 l 与圆 2 2 1x y  相切,且与椭圆 C 交于点 ,A B ,求线段 AB 的长. 18.已知正项等差数列 na 满足: 2 3 3 3 1 2n nS a a a    ,其中 nS 是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令      1 41 2 1 2 1 n n n n nb a a     ,证明: 1 2 2 2 2 1n nb b b n      L . 19.现有 6 名奥运会志愿者,其中志愿者 1 2,A A 通晓日语, 1 2,B B 通晓俄语, 1 2,C C 通晓韩语,从 中选出通晓日语、俄语和韩语的志愿者各 1 名,组成一个小组. (1)求 1A 被选中的概率; (2)求 1B 和 1C 不全被选中的概率; (3)若 6 名奥运会志愿者每小时派两人值班,现有两名只会日语的运动员到来,求恰好遇到 1 2,A A 的概率. 20.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AB=AC=3,点 P 是边 AB 上异于 A,B 的一点,光线从点 P 出发, 经 BC,CA 反射后又回到点 P(如图),光线 QR 经过 ABC 的重心,若以点 A 为坐标原点,射线 AB,AC 分别为 x 轴正半轴,y 轴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1)AP 等于多少? (2)D(x,y)是 RPQ 内(不含边界)任意一点,求 x,y 所满足的不等式组,并求出 D(x,y) 到直线 2x+4y+1=0 距离的取值范围. 21.已知函数   2 1 2 1f x x x    . (1)求函数  f x 的最小值 m ; (2)若正实数 ,a b 满足 1 1 3a b   ,求证: 2 2 1 2 ma b   . 22.已知曲线 1 1:C y x 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 45后可得到曲线 2 2 2 : 2C y x  , (I)求由曲线 1C 变换到曲线 2C 对应的矩阵 1M ;. (II)若矩阵 2 2 0 0 3M      ,求曲线 1C 依次经过矩阵 1 2,M M 对应的变换 1 2,T T 变换后得到的曲线 方程. 23.已知数列 na 满足 2 2, 2 , n n n a na a n    为奇数 为偶数 ,且 * 1 2, 1, 2n N a a   . (1)求  na 的通项公式; (2)设 * 1,n n nb a a n N   ,求数列 nb 的前 2n 项和 2nS ; (3)设  2 1 2 1 n n n nc a a    ,证明: 1 2 3 1 1 1 1 5 4nc c c c      24.已知函数 1 2( ) 4  xf x e ax ,曲线 ( )y f x 在 1x  处的切线方程为 1y bx  . (1)求实数 a b、 的值; (2) 0x  且 1x  时,证明:曲线 ( )y f x 的图象恒在切线 1y bx  的上方; (3)证明:不等式: 1 24 3 2ln 0   xxe x x x… . 25.如图所示,平面 ABCD  平面 BCE ,四边形 ABCD 为矩形, BC CE ,点 F 为CE 的中 点. (1)证明: / /AE 平面 BDF . (2)点 M 为CD 上任意一点,在线段 AE 上是否存在点 P ,使得 PM BE ?若存在,确定点 P 的 位置,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1. 5 6 列出从这 7 人中选出数学、物理、化学成绩优秀者各 1 名所有样本点,求出满足事件的样本点个数, 即可求出结论. 从这 7 人中选出数学、物理、化学成绩优秀者各 1 名, 所有可能的结果组成的 12 个样本点为 1 1 1, ,A B C ,  1 1 2, ,A B C , 1 2 1, ,A B C , 1 2 2, ,A B C , 2 1 1, ,A B C ,  2 1 2, ,A B C , 2 2 1, ,A B C , 2 2 2, ,A B C , 3 1 1, ,A B C ,  3 1 2, ,A B C , 3 2 1, ,A B C , 3 2 2, ,A B C . “ 1A 和 1B 全被选中”有 2 个样本点 1 1 1, ,A B C , 1 1 2, ,A B C , “ 1A 和 1B 不全被选中”为事件 N 共有 10 个样本点,概率为 10 5 12 6  . 故答案为: 5 6 . 本题考查古典概型的概率,列举样本点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2.144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由一个长方体和正四棱台组成.其中长方体的长为 4,宽为 4,高为 2, 正四棱台的上底边长为 4,下底边长为 8,高为 3,分别求得体积求和即可.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由一个长方体和正四棱台组成. 长方体的长为 4,宽为 4,高为 2, 所以 V 长方体 4 4 2 32    ; 正四棱台的上底边长为 4,下底边长为 8,高为 3, 所以 V 正四棱台    1 1 2 2 1 1 16 16 64 64 1123 3S S S S        . 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144. 故答案为:144 本题主要考查三视图的应用以及几何体体积的求法,还考查了空间想象和运算求解的能力,属于基 础题. 3.1 先利用同角基本关系将原式切化弦,再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结合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化简分子, 进而再利用诱导公式变形,约分后即可得到结果. 因为    0 0sin50 1 3cot80 sin50 1 3tan10     =sin50 1 3 ( • 10 10 sin cos   ) =sin50• 10 3 10 10 cos sin cos     =sin50• 1 32 10 102 2 10 cos sin cos        =sin50• 2 40 10 sin cos   2 40 40 10 sin cos cos    80 10 sin cos   10 10 cos cos   =1. 故答案为 1. 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考查了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以 及诱导公式的运用,熟练掌握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4. 3 先根据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的性质利用 1 7 13a a a  的值求得 7a 的值,进而利用等差中项的性质求 得 2 12a a 的值,代入  2 12tan a a 答案可得. 1 7 13 73 4a a a a     7 4 3a    2 12 7 8 2tan tan 2 tan tan 33 3a a a         故答案为 3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中项.作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在高考中常以填空和选择题 出现. 解等差数列问题要注意应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2p q m n ra a a a a    ( 2p q m n r    ). 5. 73 结合数量积的运算律可求得 2 4a b  ,进而求得结果. 2 222 24 8 16 8 cos120 16 1 8 64 73a b a a b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3a b   . 故答案为: 73 . 本题考查平面向量模长的求解问题,关键是熟练应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求得模长的平方. 6. (ln 2,2) 先设 P(x,y),求出函数的导数,利用 xe =2,求出 x 并代入解析式求出 y 可得 P 的坐标. 设 P(x,y),由题意得 xy e , ∵ ' xy e 在点 P 处的切线与直线 2 1 0x y   平行, ∴ xe =2,解得 x=ln2, ∴ 2x lny e e  =2,故 P(ln2,2). 故答案为:(ln2,2). 本题考查了导数的几何意义,即曲线在某点处切线的斜率是该点处的导数值,属于基础题. 7.5 框图首先给变量 a 和变量i 赋值, 4a  , 1i  . 判断10 4 不成立,判断 10 是奇数不成立,执行 10 52a   , 1 1 2i    ; 判断 5 4 不成立,判断 5 是奇数成立,执行 3 5 1 16a     , 2 1 3i    ; 判断16 4 不成立,判断 16 是奇数不成立,执行 16 82a   , 3 1 4i    ; 判断8 4 不成立,判断 8 是奇数不成立,执行 8 42a   , 4 1 5i    ; 判断 4 4 成立,跳出循环,输出 i 的值为 5. 8.3 3 试题分析: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3x  ,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3 3y x  ,所以所要求的三角形 的面积为 1 3 2 3 3 32    ; 考点:1.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9. 2 由平均数求得 m ,根据方差计算公式求得结果. 由题意得: 6 7 8 9 85 m     ,解得: 10m  方差          2 2 2 2 22 1 16 8 7 8 8 8 9 8 10 8 10 25 5s  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2 本题考查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方法,属于基础题. 10. 8 3 ABC , 4,sin 2sinAC C A  ,即 2c a  .根据阿波罗尼斯圆可得:点 B 的轨迹为圆, 以线段 AC 中点为原点,AC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 B 的轨迹方程,进而得出结论. 解: | | sinsin 2sin , 2| | sin AB CC A CB A     为非零常数, 根据阿波罗尼斯圆可得:点 B 的轨迹是圆. 以线段 AC 中点为原点,AC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 ( 2,0), (2,0)A C ,设 ( , )B x y ,∵ 2AB CB ∴ 2 2 2 2( 2) 2 ( 2)x y x y     2 23 3 20 12 0x y x    ,整理得 2 2 210 8 3 3x y            因此,当 ABC 面积最大时,BC 边上的高为圆的半径 8 3 . 本题考查了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 属于中档题. 11.{2}  {1,2,3} 2,4,6A B   = 2 12. 1 7 由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可得, 3 2 1tan 1 3 2 7ABC     ,故答案为 1 7 . 13.0 根据复数相关概念逐一判断. 0 比i 不可比较大小; 两个复数互为共轭复数,则它们的和为实数,反之不成立,如 2 与 3; 当 x y, 为实数时 1x yi i   的充要条件为 1x y  ; 因为当 0a  时 0,ai  所以实数集与纯虚数集不一一对应; 综上无正确命题,即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0. 本题考查复数相关概念,考查基本分析判断能力,属基本题. 14. 1 2ln 2a   先判断  g x 的单调性,求出  maxg x ,再转化已知条件得到 min 1( ln )2a x x x  ,最后构建新函 数 1( ) ln2h x x x x  ,并求最小值 min( )h x 即可解题 解:因为   3 22 3 3 2g x x x x    ,所以   22 3 1g x x x     , 令   0g x  ,即 22 3 1 0x x    ,解得 1 2x  或 1x  , 则  g x 在 1 1( , )3 2 上单调递减,在 1( ,1)2 上单调递增,在 (1,2) 上单调递减, 所以  max 2 3 1(1) 13 2 6g x g       对任意的 1,23m     ,都存在 1,23n     ,使得    g m f n 成立, 则存在 1,23n     ,使得   max( )f n g x 成立, 则存在 1 ,23x      ,使得 2 1ln 3 6 a xx     成立, 则存在 1 ,23x      ,使得 1 ln2a x x x  成立, 则 min 1( ln )2a x x x  , 1 ,23x      令 1( ) ln2h x x x x  ,则   1 ln2h x x   令   0h x  , 1 ln 02 x   解得: 1 2x e   所以 1( ) ln2h x x x x  在 1 21( , )3 e  上单调递增,在 1 2( ,2)e  上单调递减, 所以 min 1( ) (2) 2 2ln 2 1 2ln 22h x h      , 所以 1 2ln 2a   故答案为: 1 2ln 2a   本题考查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利用导函数解决不等式的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是偏难题. 15. 56 65 由同角公式可得   5sin 13     ,   4sin 2 5     ,再根据    2        ,以及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计算可得. Q ,  为锐角, 0       , 30 2 2     . 又   12cos 13    ,   5sin 13     . 又   3cos 2 05     , 0 2 2      ,   4sin 2 5     ,    cos cos 2                  cos 2 cos sin 2 sin             3 12 4 5 56 5 13 5 13 65      . 本题考查了同角公式,考查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属于基础题. 16.(1) 5 3 4 3  ( 2cm );(2) 1 5 2   依题意可得 2 (0, )BOC     ,故 (0, )2   , 1 sin cosS     , 2 2sinS  , (1)当 3   时,代入计算可得; (2)由 2 1 12sin sin 22S S       , (0, )2   令 1( ) 2sin sin 22f       , (0, )2  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函数的最值; 解:过点O 作 OD BC^ 于点 D ,则 D 为 BC 的中点,又 AB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 A 、O 、 D 三点共线, BOA AOC       2 (0, )BOC     ,故 (0, )2   1 1 12 1 1 sin 2 sin cos2 2S OB OC             2 12 1 2sin 2sin2S         (1) 3   时, 1 3 3 4S   , 2 3S  ,故 2 1 5 3 4 3S S    , 答:当 3   时,求 2 1S S 的值为 5 3 4 3  ( 2cm ); (2) 2 1 12sin sin 22S S       , (0, )2   令 1( ) 2sin sin 22f       , (0, )2   2( ) 2cos 2cos 2f       令 ( ) 0f   ,得 1 5cos 2    或 1 5cos 2    (舍去) 记 0 1 5cos 2    , 0 (0, )2     00, 0 0 , 2      ( )f  + 0 - ( )f  单调递增 极大值 单调递减 故 0=  ,即 1 5cos 2    时, ( )f  最大,即 2 1S S 的值最大, 答:纪念章最美观时,cos 的值为 1 5 2   . 本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17.(1) 2 2 14 x y  ;(2) 4 6 5 (1)根据对称性判断 2 3 4 1 1 2 2 2( 3, ), ( 3, ), ( , )2 2 3 3P P P  在椭圆C 上,再代入椭圆方程求解即可. (2)设直线l 方程 y x m  ,根据直线l 与圆 2 2 1x y  相切可求得 m ,再联立方程根据弦长公式求 解即可. (1)根据椭圆的对称性可知 2 3 4 1 1 2 2 2( 3, ), ( 3, ), ( , )2 2 3 3P P P  在椭圆C 上, 设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mx ny  , 由已知得, 13 14 4 8 19 9 m n m n       解得: 1 , 14m n  故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4 x y  . (2)∵直线l 的斜率为 1,故设直线l 的方程为: y x m  即 0x y m   ,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直线l 与圆 2 2 1x y  相切,∴ 2| | 1 2 1 1 m m    , 由 2 22 2 5 8 4 4 0 14 y x m x mx mx y          ,即 25 8 4 0x mx   ∴ 1 2 1 2 8 5 4 5 mx x x x       ∴ 2 2 1 2 4 4 5 4 6| | 1 | | 2 5 5 mAB k x x       . 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包括弦长公式等.属于中等题型. 18.(1) na n ;(2)证明见解析; (1)根据已知得到 1n  和 2n  时的式子,联立后得到 1a 和 2a 的值,从而得到 1a 和公差 d ,再 写出 na 的通项;(2)根据(1)得到的 na 的通项,代入 nb 中得到 nb 通项,利用裂项相消的方法 求出 nb 前 n 项的和,进行证明. 解:(1)因为 2 3 3 3 1 2n nS a a a    1n  时, 2 3 1 1S a ; 2n  时, 2 3 3 2 1 2S a a  , 联立得: 2 3 1 1 2 3 3 2 1 2 S a S a a      即   2 3 1 1 2 3 3 1 2 1 2 a a a a a a      解得 1 2 1 2 a a    ,所以公差 2 1 1d a a   所以 na n ; (2)      1 41 2 1 2 1 n n nb n n        1 1 11 12 1 2 1 n n n n      所以 1 2 nb b b  L            0 1 1 2 11 1 1 1 1 11 1 1 1 1 11 3 3 5 2 1 2 1 n n n n                11 1 2 1 n n     1 2 21 2 1 2 1 n n n     .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通项中基本量计算,裂项相消求的方法求和,属于中档题. 19.(1) 1 2 ;(2) 3 4 ;(3) 1 15 . 试题分析: (1)可用列举法列出从 6 人中选出日语、俄语和韩语志愿者各 1 名的一切可能的结果组成的基本 事件,共 8 个,其中有 1A 的有 4 个,由概率公式计算可得; (2)可从对立事件考虑, 1 1,B C 全被选中有两种可能,由此可得概率; (3)6 人中任选 2 人有 15 种选法,而恰好遇到 1 2,A A 只有一种可能,故可得概率. 试题解析: (1)从 6 人中选出日语、俄语和韩语志愿者各 1 名,其一切可能的结果组成的基本事件是:  1 1 1, ,A B C  , 1 1 2, ,A B C , 1 2 1, ,A B C , 1 2 2, ,A B C , 2 1 1, ,A B C , 2 1 2, ,A B C , 2 2 1, ,A B C ,  2 2 2, ,A B C . 由 8 个基本事件组成,由于每一个基本事件被抽取的机会均等,因此,这些基本事 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用 M 表示“ 1A 恰被选中”这一事件,则 M 为 1 1 1, ,A B C , 1 1 2, ,A B C , 1 2 1, ,A B C , 1 2 2, ,A B C , 事件 M 由 4 个基本事件组成,因而   4 1 8 2P M   . (2)用 N 表示“ 1 1,B C 不全被选中”这一事件,则其对立事件 N 表示“ 1 1,B C 全被选中”这一事 件,由于     1 1 1 2 1 1, , , , ,N A B C A B C ,事件 N 有 2 个基本事件组成, 所以   2 1 8 4P N   ,由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得     1 31 1 4 4P N P N     . (3)∵6 名奥运会志愿者每小时派两人值班,共有 2 6 15C  种情况, 而恰好遇到 1 2,A A 的情况只有 1 种, 故恰好遇到 1 2,A A 的概率为 1 15P  . 20.(1)| | 1AP  ;(2)x,y 所满足的不等式组为 2 1 0 2 1 0 2 2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 ,D(x,y)到直线 2x+4y+1=0 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3 295 5)10 30 ( , . (1)建立坐标系,设点 P 的坐标,可得 P 关于直线 BC 的对称点 1P 的坐标,和 P 关于 y 轴的对称 点 2P 的坐标,由 1P ,Q , R , 2P 四点共线可得直线的方程,由于过 ABC 的重心,代入可得关 于 a 的方程,解之可得 P 的坐标,进而可得 AP 的值; (2)先求出 , ,RQ PR PQ 所在直线的方程,即得 x,y 所满足的不等式组,再利用数形结合求出 D (x,y)到直线 2x+4y+1=0 距离的取值范围. (1)以 A 为原点, AB 为 x 轴, AC 为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 (0,0)A , (3,0)B , (0,3)C . 设 ABC 的重心为 E ,则 E 点坐标为 (1,1) , 设 P 点坐标为 ( ,0)m ,则 P 点关于 y 轴对称点 1P 为 ( ,0)m , 因为直线 BC 方程为 3 0x y   , 所以 P 点关于 BC 的对称点 2P 为 (3,3 )m , 根据光线反射原理, 1P , 2P 均在 QR 所在直线上, 1 2 EP E Pk k , 即 1 1 3 1 1 3 m m    , 解得, 1m  或 0m  .当 0m  时, P 点与 A 点重合,故舍去. 1m  . 所以| | 1AP  . (2)由(1)得 2P 为 (3,2) ,又 1( 1,0)P ,所以直线 RQ 的方程为 2 1 0x y   ; 令 2 1 0x y   中 10, 2x y   ,所以 1(0, ),2R 所以直线 PR 的方程为 2 1 0x y   ; 联立直线 BC 和 RQ 的方程 3 0 2 1 0 x y x y        得 5 4( , )3 3Q ,所以直线 PQ 的方程为 2 2 0x y   . D(x,y)是 RPQ 内(不含边界)任意一点,所以 x,y 所满足的不等式组为 2 1 0 2 1 0 2 2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 . 直线 2 4 1 0x y   和直线 PR 平行,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2 2 3 3= 5102 4 ; 点Q 到直线 2 4 1 0x y   的距离为 2 2 5 4|2 +4 +1| 293 3 = 5302 4    . 所以 D(x,y)到直线 2x+4y+1=0 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3 295 5)10 30 ( , . 本题主要考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考查线性规划问题,考查解析法和直线方程的求 法,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21.(1)2;(2)见解析. 试题分析:(1)由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即可得最值; (2)由 2 2 2 1 2 1 1 11 2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即可证得. 试题解析: (1)    2 1 2 1 2 1 2 1 2x x x x        当且仅当 1 1 2 2x   时,等式成立. (2) 2 2 2 1 2 1 1 11 2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则 2 2 1 2 2a b   ,当且仅当 2b a 时取,等号成立. 22.(I) 1 2 2 2 2 2 2 2 2 M           ;(II) 2 2 118 8 y x  . (I)根据旋转变换的公式可得矩阵 1M . (II)经过矩阵 1 2,M M 对应的变换 1 2,T T 对应的矩阵为 2 1M M ,利用该矩阵得到新老坐标的关系后 可得曲线方程. (I)依题意得 1 2 2 2 2 2 2 2 2 M           ; (II)设依次经过矩阵 1 2,M M 对应的变换 1 2,T T 对应的矩阵 2 1 2 2 2 22 0 2 2 3 2 3 20 3 2 2 2 22 2 M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取曲线 1 1:C y x  上的一点 ( , )P x y 它在变换 MT 作用下变成点  ,P x y  则有 x xMy y           ,即 2 2 3 2 3 2 2 2 x x y y x y      , 3 2 6 2 2 3 6 2 x yx y xy     又因为点 P 在 1 1:C y x  上,得到 2 2 118 8 y x   即 2 2 118 8 y x  . 本题考查旋转变换对应的矩阵及复合变换对应的矩阵,注意新老曲线之间的联系. 23.(1) 2 ( ) 2 ( ) nn n n a n     为奇数 为偶数 (2) 3 2 ( 1)2 8n nS n    (3)详见解析 试题分析:(1)由数列 na 满足 2 2, 2 , n n n a na a n    为奇数 为偶数 ,且 * 1 2, 1, 2n N a a   ..当 n 为奇数 时, 2 2n na a   ,此时数列  * 2 1ka k N ( )成等差数列.当 n 当为偶数时, 2 2n na a  ,此时数 列  * 2ka k N( )成等比数列,即可得出. (2) * 1n n nb a a n N , ,可得: 2 1 2 2 1 2 2 2 1 4 2k k k k k k kb b a a a a k       .利用“错位相减法” 与分组求和即可得出. (3) 2 1 2 1 2 1 2 1n n n n n nc a a n       ( ) ( ) ( ).可得    1 1 1 1 32 1 2 1 2n n n nC n     n 为奇,    1 1 1 1 22 1 2 1 2n n n nC     n 为偶,即可证明. 试题解析: (1)当 n 为奇数时, 2 2n na a   ,此时数列  * 2 1ka k N ( )成等差数列. 2d  当 n 当为偶数时, 2 2n na a  ,此时数列  * 2ka k N( )成等比数列 2q     22 nn n n a n     为奇数 为偶数 (2)    2 1 2 2 1 2 2 2 1 2 1 2 2 2 1 4 2k k k k k k k k kb b a a a a k k k                 2 1 2 3 4 2 1 2n n nS b b b b b b       2 3 2 4 1 2 2 2 3 2 2n nS n            2 3 1 22 4 1 2 2 2 1 2 2n n nS n n            1 2 2 4 2 2 2 2 n n nS n          (3)    3 1 2 1 nn nC n            2 1 2 1 2 1 2 1 n n n n n C n n          为奇 为偶    1 1 1 1 32 1 2 1 2n n n nC n     n 为奇    1 1 1 1 22 1 2 1 2n n n nC     n 为偶 24.(1) 1a   , 2b  ;(2)证明见解析;(3)证明见解析 (1)先表示出导数公式 1( ) 4 2  xf x e ax ,结合导数的几何意义建立斜率的等量关系,再结合 曲线过切点,即可求解; (2)由(1)的结论可将所求问题转化为当 0x  且 1x  时, 1 24 2 1   xe x x ,构造函数 1 2( ) 4 2 1   xg x e x x ,则 1( ) 4 2 2   xg x e x ,无法判断正负,考虑再次求导: 1( ) 4 2  xg x e ,结合零点存在定理可判断  g x 单增,必定存在 0 (0,1)x  ,使得  0 0 g x , 倒推出 ( )g x 在 00, x 单调递减,在 0,x  单调递增,又结合端点值 4(0) 2 0   g e , (1) 0g  , 可得 ( )g x 在 (0,1) 单调递减,在 (1, ) 单调递增, min( ) (1) 0g x g   ,进而得证; (3)将所证不等式同除 x 得 1 2 2ln4 3 0   x xe x x … ,由(2)的结论进行放缩,可得 2ln2 1 3  xx x… ,即证 2 ln 0  x x x ,再次构造函数 2( ) ln   x x x x ,结合导数求出函 数最值,即可求证; (1) 1( ) 4 2  xf x e ax ,由曲线 ( )y f x 在 1x  处的切线方程为 1y bx  知: (1) 4 2 , (1) 4 1, f a b f a b           解得 1a   , 2b  . (2)由题意只需证:当 0x  且 1x  时, 1 24 2 1   xe x x ; 设 1 2( ) 4 2 1   xg x e x x ,则 1( ) 4 2 2   xg x e x , 1( ) 4 2  xg x e ,易知 ( )ng x 在 (0, ) 单调递增;且 (1) 2 0  g , 4(0) 2 0   g e ,∴必定存在 0 (0,1)x  ,使得  0 0 g x ,则 ( )g x 在 00, x 单调递减,在 0,x  单调递增,其中 4(0) 2 0   g e , (1) 0g  ,即 ( )g x 在 (0,1) 单调递减,在 (1, ) 单调递增, min( ) (1) 0g x g   ,即当 0x  且 1x  时, ( ) 0g x 成立; 所以当 0x  且 1x  时,曲线 ( )y f x 的图象在切线 1y bx  的上方. (3)要证: 1 34 3 2ln 0   xxe x x x… ,只需证 1 2 2ln4 3 0   x xe x x … . 由(2)知 0x  时, 1 24 2 1  xe x x… . 故只需证 2ln2 1 3  xx x… ,即证 2 ln 0  x x x , 设 2( ) ln   x x x x ,则 21 2 1 (2 1)( 1)( ) 2 1         x x x xx x x x x ,易知 ( )x 在 (0,1) 单调递减, 在 (1, ) 单调递增, ( ) (1) 0  x … ; 即不等式: 1 34 3 2ln 0   xxe x x x… 成立. 本题考查由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参数值,构造函数法,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二次求导法, 放缩法在导数中的应用,属于难题 25.(1)见解析;(2)中点 试题分析: (1)连接 AB 交 BD 于O ,连接 OF ,利用 ABCD 是矩形得到 / /OF AE ,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 定理可证; (2)当 P 为 AE 中点时,有 PM BE ;取 BE 中点 H ,连接 , ,DP PH CH ,结合三角形的中位线 性质以及面面平行的性质进行推理得到 BE平面 DPHC 即可. 试题解析: (1)证明 连接 AC 交 BD 于 O,连接 OF,如图①.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O 为 AC 的中点,又 F 为 EC 的中点, ∴OF 为△ACE 的中位线,:∴OF∥AE,又 OF ⊂ 平面 BDF, AE⊄平面 BDF,∴AE∥平面 BDF. (2)当 P 为 AE 中点时,有 PM⊥BE, 证明如下:取 BE 中点 H,连接 DP,PH,CH, 如图 ∵P 为 AE 的中点,H 为 BE 的中点, ∴PH∥AB,又 AB∥CD,∴PH∥CD, ∴P,H,C,D 四点共面. ∵平面 ABCD∥平面 BCE,CD⊥BC ∴CD⊥平面 BCE,又 BE ⊂ 平面 BCE, ∴CD⊥BE∵BC=CE,H 为 BE 的中点, ∴CH⊥BE, ∴BE⊥平面 DPHC,又 PM ⊂ 平面 DPHC, ∴BE⊥PM 即 PM⊥B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等应用,此 类题目是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能利用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 面关系的相互转化,通过严密推理,本题能较好的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转化 与化归思想及基本运算能力等,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中档试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