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时事热点试题集锦11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 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 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 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_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 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_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 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 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_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 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 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_________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 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 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 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 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 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 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 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 创新之路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 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 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 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有 10 省(市) 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 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 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 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 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 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 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 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 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 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 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 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 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 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 年 2 月 16 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 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 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 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 精神。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 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 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 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 体的社会责任感。 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于明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今天 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年末, 国务院共公布了 137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 155 项, 占总数的 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 5 位。文化部共认定了 1986 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 77 人,占总数的 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继承人 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曲艺有 127 项,曲艺类传承人有 151 人,仍有 40 余项曲艺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继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 的紧迫性。2015 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 20 名 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 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 8 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 28 项,包含民间音乐 23 项、宗教音乐 3 项和人文音乐 2 项,表 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 年, 有 5 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 入选 72 项和 67 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 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 生态赛事的举办,网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 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 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 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 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 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 136 项,约占总数的 34%.2015 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 上海和陕西分别占比 16%和 22%,领先于其他省市。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 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 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 2015 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 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2015 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 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 43 人。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速, 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新民晚报》2016 年 11 月 29 日) 材料二 【济南 6 月 8 日讯(记者尹延杰)】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 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 2016 年 6 月 11 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 1 套 2 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 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 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 秦始皇陵兵马俑。 (大众网,2016 年 6 月 8 日) 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 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 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可不要, 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裂。 (摘自 2007 年 4 月 2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 2016 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发展情况,材料二、材料三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 B.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 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 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而要与时代同步,否则就有可能失传。 B.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 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C.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的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D.材料三强调,与有形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果 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能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针灸的起源和功效 针灸疗法最早记载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 病,其治宜灸。”其中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 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效果。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 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 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 从此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又被称为针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 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 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 逐步发展到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 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 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后来便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渐发展为灸法。 针灸的功效很多。首先,针灸能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 用。这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 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其次,针灸能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这是针灸治疗 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 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再次,针灸能扶正祛邪, 可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材于“百度百科”“针灸”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2010 年 11 月月 16 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 的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健康。这种刺激包括在经络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绒(艾叶)的方法, 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 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或用艾条与体表 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 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 “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 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 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灸 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 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取材于《“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三 针灸铜人当国礼 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7 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中国 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习主席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 看到这一幕不禁浮想联翩。2010 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其列入“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欧洲药典上首次出现了 6 种中医药材。据世界卫生组 织统计,目前已有 103 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炎,欧洲还建立了 209 个中医教育机构。如果再联 系屠呦呦前年获诺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医学层面,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日益多方位 走向世界,被接纳、认同。 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全球化大势中,开放与交流日 渐增多,原本一只只独立的土豆,必然要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摩擦、碰撞甚至冲突、交锋都在 所难免。对中国来说,走向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文明包容的过程。这些年,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但究竞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 好效果,大有玄机。 针灸在 2010 午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 理论、技能、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 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 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 特别考虑到它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国际医学界了解 得软多,便于外国人理解。 申遗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调整的必要和智慧,也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 家和民众理解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万。当我们希望 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 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才可能计门越开越大。了解、认识是第一步,,互相包容、 彼此尊重是第二步,然后才谈得上认同、欣赏乃至合作。 这次向世卫组织赠送的针灸铜人塑像,本身也没具故事性,铜人原型诞生于近 1000 年 前的中国北宋天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 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 354 个经络和针孔六位,无论 是医学分值还是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瑰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件,现存中 国的仅是共后世仿品,可想而知,伴随着针灸铜人身上附着的这些故事被钩沉、翻阅,会有更 多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的沧桑历史。 (节选自人民网评《针灸铜人当国礼,从排斥到认冋需要“好载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法治疗起源于白人的生活实践,古代当一些使物偶然碰撞了身体某个部位而出现疼痛减 轻的现象时,古人逐渐有意识地去研究总结,最终形成丁中医针法。 B.针法与灸法治疗的手段方法是不尽相同的,针法是通过刺入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治病的疗法, 灸法是通过烧灼烘烤来治病的疗法。 C.针灸能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止常的生理作用,能调和阴阳,能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 邪。 D.世界上第一个针十灸国家标准针灸图经,是北宋人绘制的,并铸造了两尊立体人体铜人,习 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其中一尊针灸铜人雕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易燃、易加工、资源丰富等特点,还有温通经脉的疗效, 就选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原料。 B.中医药材出现在欧洲药典上,众多中医教育机构在欧洲建立,针灸在部分世卫会员国被允 许使用,这些现象都说明“针灸申遗成功”直接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C.针法和灸法会在特定部位上针刺或烧灼艾叶来达到机体的平衡,其共同点是都能使人的机 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 D.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多方位走向世界。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医针灸,阐明 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及实践性和技艺性。 3.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阐述。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人们关注略晚于物质文化遗产。它见证真实历史, 承载民族文化,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 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 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 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 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 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特征比较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显著特征是“活态”。 因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已经存在的状态,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就是 保护那些使之存活的人。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材料二: 2001 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 目,2004 年加入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 年,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 518 项。2008 年,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共 510 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 147 项。2011 年,国务院批准文 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 191 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 项目名录共 164 项,第一、第二、第三批共收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530 项。 非遗标准的认定是由父子、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 100 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我国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亟待抓紧培养青年 传承人,以避免人亡技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在生活,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秉承传 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家万户的日常 生活中得到传承。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名录中拥有项目较多的国家有:中国 34 项、 日本 18 项、韩国 11 项、西班牙 10 项、法国 9 项等等。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016 年) 材料三: (图表来源于《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材料四: 我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 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从 2006 年起,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传承性的特质,保护难度加大,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面临困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 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文明对话更加频繁,文化交流尤为 重要。当前,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 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 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 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民族的传承》)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B.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因而,生命力更强,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 C.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身口相传,师徒传承等形式传承下来,反映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沉淀、 汇聚成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D.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尤为重要,而有一些非遗传承人年岁已高, 如果不抓紧培养青年传承人,可能人亡技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传统技艺,一项技艺被创造出来,通过父子、师徒等代代延续,历经 百年不会失传,更不会失去本来面目。 B.目前,我国是全球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文化生态环境最好的国 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C.要实现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应维护、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因而需要鼓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 D.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人积极参加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实际从事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 E.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者特点不同,保护方法不尽相同。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 137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项目为 155 项,约占总数的 11.3%,在十 大非遗门类中排第 5 位。文化部共认定了 1986 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中民间文学共计 77 人,约占总数的 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继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 失等问题。曲艺有 127 项,曲艺类传承人有 151 人,仍有 40 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继承人,这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2015 年, 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在内的 20 名曲艺类项目国家 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 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 8 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 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 28 项,包含民间音乐 23 项、宗教音乐 3 项和人文音乐 2 项,这表 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 年, 有 5 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 入选 72 项和 67 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 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 生态赛事的举办,网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 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里更加欣欣向荣。 2015 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 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 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 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 136 项,约占总数的 34%。2015 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 上海和陕西分别占比 16%和 22%,领先于其他省市。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 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 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 2015 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 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2015 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 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 43 个。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速, 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摘编自《新民晚报》2016 年 11 月 29 日) 材料二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 2016 年 6 月 11 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 1 套 2 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 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 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 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 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 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 可不要,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 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7 年 4 月 28 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 2016 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发展情况,材料二、材料三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 B.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 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 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而要与时代同步,否则就有可能失传。 B.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 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C.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的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D.国家之所以将“抢救第一”作为保护非遗的方针之一,是因为一些非遗项目并没有系统的 文字和影像资料,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很容易失传。 E.材料三强调,与有形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果 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能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其特点是活态的传 承与流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及少数 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如下图: (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其赖以生 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随着工业化和城镇 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 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 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 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 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摘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三 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体事象 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淮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城生态自然化呈现,淮 河两岸滩涂之野遍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 用具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鱼篓、菜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 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 破坏。再加上现代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 人们弃用。 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遗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时代群 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某种样态上,而是推 动其走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 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 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 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动 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生长“原生 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 (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 1.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承形式的技艺、经验、规约、 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 B.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距大,其中三 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 C.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非遗项目数均 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 D.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史、文化盛行以 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料二、材料三 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B.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的沉寂和灭绝,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C.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 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 D.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方面是因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的短缺,一方面 是因现代人曾认为它象征落后苦难的生活而不为。 E.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既可以继承其外显的样态,也可以发展其内隐的文化,因此要用 封存式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保护方式。 3.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 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 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 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 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 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 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 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 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 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自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材料二: 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统计情况 类别 数量(项) 省份 数量(项) 民间文学 66 云南 79 民间音乐 72 新疆 69 民间舞蹈 90 贵州 63 传统戏剧 13 内蒙古 53 曲艺 17 青海 42 杂技与竞技 18 西藏 41 民间美术 31 四川 39 传统手工技艺 61 湖南 25 传统医药 13 广西、吉林 24 民俗 96 甘肃 15 (改编自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 材料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我国 1372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 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非遗虽然被称为“遗产”, 但又不像别的已经“固化”的遗产,它是仍然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传统,也许已经老迈, 却不是朽木;也许已见式微,却从未消亡。对于这样活着的文化,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容, 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 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于世,就在于 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 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工具,用好网络传播工具,让“传播” 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摘自杨文博《民间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材料四: 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 是销售平台的建立——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其次,民间 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 要的商业思维。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 求显著提高。互联网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 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张玉玲《活态传承需全民参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关键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B.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C.非遗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新时代非遗也应有新的 内容。 D.在非遗保护中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积极地引导,并且尽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2.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国剪纸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传承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B.材料二显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类别、省份等层面的分布都不均衡。 C.非遗虽然仍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但是缺乏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难免消亡。 D.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是非遗保护传承中最重要的力量。 E.西方的圣诞节因为借助了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所以成了世界的节日。 3.结合民间工艺与互联网结合的做法,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在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做到更好 的保护与传承。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会宁皮影戏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会宁皮影 多以牛皮、羊皮、驴皮制作而成,一台皮影戏至少需要四至五人才能完成,唱腔多以当地的传 统戏曲秦腔为主。大年三十晚九时许,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家传来阵 阵鼓乐声,村里组织的新年皮影戏演出在这里鸣锣开演。 河屲村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晚上九点,乡亲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唱着皮 影戏过大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走进牛俊魁家,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他家的正房里上演, 老艺人牛俊魁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外三人时而拉二胡,时而吹唢呐, 敲锣打鼓配合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记者也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跟着看了起来。在演 出结束后记者走进幕后,体验了一把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据介绍,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仅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具,而且能够演 唱多部传统戏曲。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带领村里人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要演出 两三个小时,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邵启虎对记者说,本地文化活动比较单纯,到过年的时候把老百姓组 织起来看一看皮影戏,耍一下社火,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 (“会宁广电网”记者甘孟玉荆平) 材料二: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活动屡见不鲜。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是跨越中 国、俄罗斯居住的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 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习俗延续下来,如驯鹿、瑟宾节都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驯鹿成为贯穿全年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二百余人的鄂温克部落每 年能接待中外游客近五万人次。 而每逢瑟宾节,鄂温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猎人们在落叶松的 间隙里点燃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一片欢乐祥和。台湾游客任先生几乎每年都会到呼伦 贝尔旅行一次,他说:“不论夏季或是冬季,呼伦贝尔总有让人看不完的美景,光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堆砌出的盛会就让人流连忘返。” 2016 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接待中外游客 488.47 万人次,同比增长 8.5%。以上种种,都只 是内蒙古草原上很普通的活动,但也是内蒙古草原诸多文化活动的缩影。 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底蕴深厚,将草原文化融会贯通并“打 包”展示已成为当地所有民族文化活动的“套路”。不论是各地一年四季举办的大大小小的 文化活动,还是内蒙古“走出去”举办的文化活动,草原传统技艺总是结伴出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内蒙古已在蒙古国、俄罗斯、美国、马耳他、毛里求斯、澳大利亚、 丹麦、斯里兰卡等地举办“文化周”活动,阵容颇为“豪华”,对外讲述者内蒙古的故事。 落于金莲川草原上的正蓝旗人口仅 8.3 万,但这里有世界文化遗址元上都和延续千年的 传统游牧生活。 (摘自中新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的草原盛会吸引中外游客》,有删改) 材料三: 江苏省南通市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宋亚军这两天伤透了脑筋,他正在给 88 岁的毛 素娟找一个传承人。毛素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由于后继无 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赶在老太太还能说会动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技艺传下去成 了宋亚军的当务之急。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表示,非遗传承 有其特殊性,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011 年 6 月 1 日,国家开始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集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一些地区落实的时候却遇到 了一些问题,如经费拨款不到位,不重视宣传,对民间的非遗传承人重视不够等。一些有几百 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在非遗上的经费投入只有区区几十万元,非遗传承人、研究人员想对外 交流自己的技术和作品都捉襟见肘。 “事实也证明,凡是非遗传承做得好的地区,政府都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南京大学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在全国,宜兴紫砂壶鼎鼎有名,这是该地区政府力 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所带来的效果。宜兴有专门的副市长、文化局副局长分管紫砂陶艺 发展,政府还出资让有兴趣学习紫砂陶艺的人免费学习,每年的“陶艺节”,市委书记、市长 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 起来。”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 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 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每年都会有企业家 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摘自《光明日报》:《非遗传承,难在哪儿?》,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会宁皮影戏有上千年的历史,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乡土气息浓郁,为村民喜 闻乐见,也成为当地农民过年时唯一的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 B.鄂温克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将驯鹿、瑟宾节等习俗延续下来,如今驯 鹿已成为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 C.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经费划拨、宣传、重视民间的非 遗传承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些工作。 D.材料一侧重报道了民间艺人在自娱自乐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材料二侧重报 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得到保护和创造了效益。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在自家院子里表演皮影戏,其目的是保护皮影 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B.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驯鹿、瑟宾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草原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得到了经 济效益,也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C.内蒙古非物质遗产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国内的游客,而且也走出国门,通过举办"文化周" 活动,将草原传统技艺远播世界。 D.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已经 88 岁,因为她已不能说话,后继无人, 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E.国家虽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是仍然面临着经费拨款不到位, 宣传不够,后继无人等一些难以落实的问题。 3.从材料三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哪些?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 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 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 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 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 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 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 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 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 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 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 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 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 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 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 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 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 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 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 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 向旨趣。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2.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B.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C.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D.“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 徳观念。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3 分)( )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 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 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C.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这一 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 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语言表达 1.将下列各句组合成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头的句子,可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 ②与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也属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和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被 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自己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__________。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 式,①__________。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 起,②__________,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有些物件可 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外在的“形”,③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四个关键词。 当地时间 2016 年 11 月 30 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 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 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专家表示,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 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专家认为,传承民俗文化要 “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 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材料作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近日中央电视台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播出了歌者尚雯婕和 “非 遗”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的一首《夜之缪斯》,其中用到了法语演唱,引发热议。 主持人称赞:传统与时尚结合,跨越音乐的国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歌唱家李谷一提出质疑:在中国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时,怎 能用外国语言唱? 尚雯婕解释:音乐是无国界的,虽然我们在中国,但面对的不只是中国观众,这样有助于 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四、选择题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年 4 月中旬,旅游团疯了似地赶往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参加东方狂欢节 ——西双版纳泼水狂欢,水桶大战,万人空巷,皆呼过瘾。 ① 对于大多数人,“狂 欢”的嗜求 ② 大过了对傣族水文化的探究, ③ 伴随泼水节的一系列庆 典仪式, ④ 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 ⑤ 泼水节之所以名列我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盖因其几乎涵盖了傣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 ⑥ 也是傣族生态文明观 “没有水就没有林,没有林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的写照。在所有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泼水节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心理只怕国内无出其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往往 并且 也 可是 况且 B 但 却 / 往往 / 并且 C 并且 / 而 却 原来 并且 D 可 似乎 而 也 其实 / A.A B.B C.C D.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 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013 年 12 月 4 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 ①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C; 2.C; 3.B 解析:1.联系上下文语境,并结合括号前“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一句,可知此 处论述的中心是“创新故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应用“创新”,排除 A、B 两项,虽然 C、D 两项主 语相同,表意相似,但 C 项语言更为凝练、连贯,更恰当,排除 D 项。 2.寿终正寝: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 亡;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语境强调的是戏曲的消亡, 应用“寿终正寝”。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人 史籍永远流传。“名噪一时”强调在当时的影响名垂青史”强调对后世长久的影响。语境强 调的是对后世有长久影响的京剧名伶,应用“名垂青史”。旅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 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从语境分析可知,此处用“博采众长” 更合适。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 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语境强调的是尚小云等人敢于突破藩篱,不满足于照 样子模仿,应用“照猫画虎”。据此,答案为 C。 3.“眼花缭乱”一般不直接作定语,往往要与“令人”“使人”搭配使用,此处应改为“令 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排除 A、D 项。“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 受的创新之路来” 前应加“这样”,承前指代正确的创新方式,排除 C 项。选 B。 2.答案:1.A; 2.AE; 3.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 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 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 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解析:1.B 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 C 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 D 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谱”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 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 2.B 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 C 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 的解决办法。 D 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3.答案:1.C; 2.C; 3.①传承人高龄化且人数不足,一些项目有失传的危险。 ②法律保护缺失。 ③项目传承发展不均衡。 ④创新力不足。 解析:1.A 项,材料一主要介绍 2016 年之前的非遗保护情况,材料三不属于“具体保护措 施”; B 项,“‘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列举的文化遗产表 现项目,长城、福建土楼等是人文景观; D 项,“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说法错误实用类文本阅 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今天下午共同发布阅读答案。 2.A 项,材料列举民间文学、相声的例子,不是用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失传”, 而是为了说明非遗保护存在的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 B 项,“因为……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原因应是它们“适合 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另外“提高……当务之急”于文无据; D 项,“与有形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不同”说法错误,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 民族精神的载体。 4.答案:1.D; 2.B; 3.①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申遗”成功能更好 地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 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有利于在全世界更好地宣传推广中医药学。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 ②“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 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服务于全人类 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③申遗的成功说明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家和民众理解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 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 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 解析:1.习近平送的应是针灸铜人的仿品,真品已失传, 2.针灸申遗成功和选项中的所述现象都说明中医药正走向世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选项 中所述现象并非就是申遗成功促进的。 5.答案:1.B; 2.CE;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家发展,进行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可 持续发展。 解析: 6.答案:1.C; 2.CD; 3.①继承人高龄化且人数不足,一些项目有失传危险。 ②法律保护缺失。 ③项目保护发展不均衡。 ④创新不足。 解析:1.A. 材料一主要介绍 2016 年之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情况,材料三没有 涉及“具体保护措施”。 B. “物质性”文化遗产除“自然景观”外,还有其他项目。 D.“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妥。 2.A. 材料列举民间文学、相声的例子,不是用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失传”。 B. “因为……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强加因果,“提高……经济效益”非“当务之 急”。 E. 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7.答案:1.C; 2.BE; 3.①重视非遗本体事象的基础环境生态化,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②通过非遗本体事象的生活化和应用化,促进其动态的发展。 解析: 8.答案:1.A; 2.BE; 3.①建立社交平台,加强交流等; ②借助电商线上推广,线下体验; ③精准定位,找准传播人群。 解析:1.A 项“关键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于文无据,原文说从六个方面加以 判断,并无谁更关键的信息。 2.A 项,“传承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分析错误,原文意思是说在公序良俗规范下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C 项,“在新的时代难免消亡“分析错误。从“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可知 这一论断错误; D 项,“是非遗保护传承中最重要的力量”分析错误,文中缺乏依据。 9.答案:1.A; 2.BC; 3.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技艺面临失传。 ②政府主导作用缺失。 ③经费拨款不足、不到位。 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宣传,对民间非遗传承人不够重视。 解析:1.说法过于绝对,过年时的活动还有耍社火。 2.A 项,“其目的是保护皮影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错误,原文是“以丰富乡亲们的 节日文化生活”“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并不是为了“保护”;D 项,“她已不能说 话”错误,原文是“赶在老太太还能说会动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技艺传下去成了宋亚 军的当务之急”;E 项,由原文可知,“后继无人”不属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法》遇到的问题。 3.解答该题,要抓住材料三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原因”来分析。其关键语句有 “由于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如经 费拨款不到位,不重视宣传,对民间的非遗传承人不够重视等”,将其提炼压缩即可。 10.答案:1.B; 2.D; 3.C 解析:1.A 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我们……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 嬗变历史”。 C 项,“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于文无据。 D 项,根据倒数第二段“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可知,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是 “家讳”,不包括“社会避讳”。 2.D 项,偷换概念。引用句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事 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 二、语言表达 11.答案:指被各种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体系和技能及与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解析: 12.答案:也要看到其内在的精华; 很多非遗技艺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 内在的“魂”不 能随着社会的转型一并退出 解析: 13.答案: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传承 解析: 三、材料作文 14.答案:略 解析: 四、选择题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B 解析:一是先确认语段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二是确认“说明”的思路,从上文看,主要谈 “算盘”“口诀”两个方面;三看选项,排次序,②④主要说明算盘的结构及原理,⑥③①⑤ 则说明“口诀”的特点,故答案为 B 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