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数学试题(C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数学试题(C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超级全能生”2020 高考浙江省 3 月联考(C) 数学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全集U  R ,集合  0A x x  或 1x  ,  1 1B x x    ,则 A B R Ið ( ) A.  1 1x x   B.  0 1x x  C.  0 1x x  D.  1 1x x 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求出 ARð ,利用交集的定义可求得集合 A BRð . 【详解】全集U  R ,集合  0A x x  或 1x  ,则  0 1R A x x  ð , 又  1 1B x x    ,因此,   0 1A B x x   Rð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补集和交集的混合运算,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若双曲线 2 2 2 1yx b   ( 0b  )经过点 2,1 ,则该双曲线的 离心率是( ) A. 2 2 B. 3 C. 2 D.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双曲线所过的点,代入求得 1b  ,根据双曲线中 , ,a b c 的关系求得 1 1 2c    , 进而求得双曲线的离心率. 【详解】因为双曲线 2 2 2 1yx b   ( 0b  )经过点 2,1 , 所以有 2 12 1b   ,解得 2 1b  ,即 1b  , - 2 - 所以 1, 1 1 2a c    , 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2ce a   , 故选:C.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双曲线的离心率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点在双曲线上的条件, 双曲线的离心率,属于基础题目. 3. 若实数 x , y 满足约束条件 1 1 x y y      ,则 2z x y  的最大值是( ) A. 0 B. 4 C. 2 D.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不等式组画出可行域,数形结合,即可求得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详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如下图所示: 目标函数 2z x y  ,可整理为 1 2 2 zy x   , 数形结合可知,当且仅当目标函数过点  2,1A 时,取得最大值. 故 2 2 4maxz    . 故选: D . 【点睛】本题考查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最值求解,属基础题. 4.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 cm ),则该几何的体积(单位: 3cm )是( ) - 3 - A. 16 B. 6 C. 18 D. 16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把三视图转换为直观图(如图),得到一个四棱锥,然后利用棱锥的体积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由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底面为长方形,高为 2 的四棱锥,如图所 示, 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1 162 4 23 3     ,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三视图与直观图的转换,几何体的体积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5. 若 a ,b 为实数,则“ 4a b  ”是“ 2 2 4a b 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别画出不等式 4x y  和 2 2 4x y  表示的区域,根据区域的包含关系判断出充分、必 要条件. - 4 - 【详解】设   , | 4A x y x y   其表示的区域是 4 4 4 4 x y x y x y x y           , 画出图形如下图所示, 而   2 2, | 4B x y x y   表示的区域是以原点为圆心,以 2 为半径的圆的圆上和圆内部分, 由图可知,B 是 A 的真子集, 故“ 4x y  ”是“ 2 2 4x y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B.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不等式表示区域的画法,考查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属于基础题 目. 6. 在直角坐标系中,函数 3 x x xy e e  的图象大致是( ) A. B. - 5 -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为奇函数可排除 B,再利用 x   的函数值,即可得答案; 【详解】令 3 ( ) x x xf x e e  , ( ) ( )f x f x   , ( )f x 为奇函数可排除 B, 当 x   时, ( ) 0f x  ,且 ( ) 0f x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选择函数的图象,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7. 设 10 2a  ,则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为:  0 1 2 P 1 2 a b 设  y E   ,则当 10, 2a     内增大时:( ) A.  E  递减,  2E y 递增 B.  E  递减,  2E y 递减 C.  E  递增,  2E y 先递减再递增 D.  E  递减,  2E y 先递增再递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求得随机变量 2y 的分布列,结合 1 2a b  ,求得  E  ,  2E y ,再讨论其单 - 6 - 调性即可. 【详解】根据题意可得 1 2a b   E   2 1 2 1a b a a a       . 则当 10, 2a     内增大时,  E  =1 a 单调递减; 又  y E   ,故 2y 的分布列如下所示:  0 1 2 2y  21a  2a  21a  P 1 2 a 1 2 a 故  2E y    2 231 11 12 2a a a a         令  f a   2E y 2 2 1 51 2 4a a a           , 故当 10, 2a     时,  f a 单调递减,即  2E y 单调递减. 故选: B . 【点睛】本题考查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求解,涉及其单调性,属综合基础题. 8. 已知 P ABC 是正四面体,E 是棱 PA 上的中点,F 是线段 BC 的动点,EF 与直线 AB 所成的最小角为 , EF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为  ,二面角 E BC A  的平面角为 ,则 ( ) - 7 - A.   ,  B.   ,   C.   ,  D.  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作出图示,根据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面面角的定义,找出  , , 所表示的平面角, 再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得各角的值或范围,从而得出其大小关系,可得选项. 【详解】作出图示如下图所示,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 2,取 BC 的中点 D,连接 ED,AD,EB, EC,作 PH  面 ABC 于 H,作 EG  面 ABC 于 G, 则 3EB EC AD   ,  22 2 23 1 2ED EB BD     , 由正四面体的性质得:点 H,点 G 在线段 AD 上,且 2 1,3 3AH AD AG AD  , 所以 2 2 2 2 2 3 2 62 3 3PH PA AH          , 1 6 2 3EG PH  , BF x  0 2x  ,在 Rt GDF 中,   2 22 22 2 3 71 2 +3 3GF GD DF x xx            , 2 2 2 2 26 72 + 2 +33 3x xEF EG GF x x                  , 过点 F 作 //MF AB 交 AC 于 M,连接 EM,则 MFE (或其补角)就是 EF 与直线 AB 所成的 角,又 2MF x  , AM x , 所以 2 2 2 22 co +1s 3EM AE AM A xE AM x     , - 8 - 所以         2 2 22 2 2 2 2 +3 +1 2 + 2 2 2 3 cos 2 x x xMF E x xF EMMFE MF EF x xx               2 22 2 3 1 6 41+22 2 2 5 +6 2 +32 +3 2 +3 xx x x xx x x xx x           , 令    2 3 6 22 4 + 0xf x xx x    ,则        ' 22 4 3 2 2 3 0 + x xf x x x x     , 因为 0 2x  ,所以  ' 0f x  ,所以  f x 在 0 2, 上单调递减,所以当 0x  时,  f x 取 得最大值, cos MFE 取得最大值, 又 cos MFE 在 0 2 骣琪琪桫 ,p 上单调递减,所以当 0x  时, MFE 取得最小值, 所以当 0x  时, EF 与直线 AB 所成的角最小,最小角 6   , 连接 GF,则 GFE 就是 EF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  ,所以 2 2 6 63sin 2 +3 3 2 +3 EG EF xx xx       , 因为 0 2x  ,所以 2 2 +3 32 xx   ,所以 2 3sin3 3   , 因为 D 是 BC 的中点,所以 ,ED BC AD BC  ,所以 ADE 就是二面角 E BC A  的平 面角 ,由图示知 是锐角, 所以在 ADE 中, 2 2 2 cos 6 2 3 AD ED AEE D EAD A D      ,又 6 2 6 3 3cos cos3 6 6 6      , 3sin 3   , siny x 在 0 2 骣琪琪桫 ,p 上单调递增, cosy x 在 0 2 骣琪琪桫 ,p 上单调递减,所以 > 6  ,  , 综上得:   ,  . 故选:C. - 9 - 【点睛】本题考查空间中的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的定义和求解方法,关键在于运用定义 找出所各角所表示的平面角,属于较难题. 9. 已知 a 、b R ,函数    3 2 1 0f x ax bx x a     恰有两个零点,则 a b的取值范围 ( ) A.  ,0 B.  , 1  C. 1, 4      D. 1, 4   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导数分析函数  y f x 的单调性,可得出该函数的极小值  1 0f x  ,由题意得出     2 1 1 1 3 2 1 1 1 1 3 2 1 0 1 0 f x ax bx f x ax bx x             ,进而可得 2 3 1 1 2 1 1 1 2 2 3 a x x b x x        ,可得出 3 2 1 1 1 2 2 2a b x x x     ,令 1 1 0t x   ,由 0a  可得出 1 2t   ,构造函数   3 22 2 2g t t t t   ,求得函数  y g t 在区 间 1, 2      上的值域,由此可求得 a b的取值范围. 【详解】   3 2 1f x ax bx x    且 0a  ,   23 2 1f x ax bx    , 24 12 0b a    , 则方程   0f x  必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1x 、 2x ,设 1 2x x , 由韦达定理得 1 2 2 3 bx x a    , 1 2 1 03x x a   ,则必有 1 20x x  ,且 - 10 -   2 1 1 13 2 1 0f x ax bx     ,① 当 1x x 或 2x x 时,   0f x  ;当 1 2x x x  时,   0f x  . 所以,函数  y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 2,x x ,单调递减区间为  1, x 和 2 ,x  . 由于  0 1 0f   ,若函数  y f x 有两个零点,则   3 2 1 1 1 1 1 0f x ax bx x     ,② 联立①②得 2 1 1 3 2 1 1 1 3 2 1 0 1 0 ax bx ax bx x          ,可得 2 3 1 1 2 1 1 1 2 2 3 a x x b x x        ,所以, 3 2 1 1 1 2 2 2a b x x x     , 令 1 1 0t x   ,令   3 22 2 2g t t t t   ,则  a b g t  ,  3 2 22 2 1 0a t t t t     ,解得 1 2t   ,       2 26 4 2 2 3 2 1 2 3 1 1g t t t t t t t          . 当 1 2t   时,   0g t  ,此时,函数  y g t 单调递增,则   3 21 1 1 1 12 2 22 2 2 2 4a b g t 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三次函数的零点个数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将代数式转化为函数是解 答的关键,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应用,属于难题. 10. 数列 na 满足 1a a , 1 2 1 11 2n n na an n       , n N ,则下列正确的是( ) A. 当 1a  时, 2 2020a e B. 当 0a  时, 2020a e C. 对任意 a ,数列 na 单调递增 D. 对任意 a ,数列 na 单调递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证明出 ln 1 x x ,利用放缩法得出 1 1 1 1ln ln 1 2n n na a n n     ,结合不等式的性质可判 断 A 选项的正误;根据递推公式计算得出 4 1a  ,结合 A 选项可判断 B 选项的正误;取 2a   , - 11 - 比较 1a 与 2a 的大小,可判断 C 选项的正误;利用 A 选项可判断 D 选项的正误. 【详解】对于 A 选项,令   ln 1f x x x   ,其中 0x  ,   1 11 xf x x x     . 当 0 1x  时,   0f x  ,此时,函数  y f x 单调递减; 当 1x  时,   0f x  ,此时,函数  y f x 单调递增. 所以,    1 0f x f  ,即 ln 1 x x . 当 1a  时, 1 1a  , 2 1 11 22 2a     , 3 2 2 1 11 06 2a a       , 以此类推,对任意的 n N , 0na  ,从而   1 1 11 11 2 n n n n a a n n a      ,则 1n na a  , 此时,数列 na 单调递增,则 1 1na a  , 所以 1 2 2 1 1 1 11 12 2n n nn na a a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上述不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1 2 1 1ln ln 1 ln 2       n nna a n n ,  1 2 1 1 1 1 1 1 1ln ln ln 1 2 1 2 1 2n n n n na a n n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3 2 1ln ln ln ln ln ln ln lnn n n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2 1 1 1 1 1 1 1 1 10 1 2 2 3 1 2 2 2n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11 1 12 21 2 21 21 2 n nn n              , 2 na e  ,则 2 2020a e ,A 选项正确; 对于 B 选项,当 1 0a a  时, 2 1 2a  , 3 2 2 1 1 7 1 51 6 2 12 4 6a a         , 4 3 1 1 13 5 1 371 112 8 12 6 8 36a a           , - 12 - 由 A 选项可知,数列 na 为单调递增数列,当 4n  且 n N 时, 4 1na a  , 此时 1 2 2 1 1 1 11 12 2n n nn na a a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1 1 1 1 1 1ln ln ln 1 2 1 2 1 2n n n n na a n n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4 6 5 1ln ln ln ln ln ln ln lnn n n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4 5 1 37 1 1 1 1 1 1 1 1 1ln 36 4 5 5 6 1 2 2 2n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1 1 1137 1 1 37 3 1 1 37 32 2ln ln ln 1136 4 36 8 2 36 81 2 n nn n                  , na e  ,B 选项错误; 对于 C 选项,取 2a   ,即 1 2a   ,则 2 1 1 52 1 2 2 2a          , 1 2a a  , 此时,数列 na 不是单调递增数列,C 选项错误; 对于 D 选项,取 1a  ,由 A 选项可知,数列 na 为单调递增数列,D 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数列递推公式的应用,考查数列单调性以及放缩法的应用,考查推理论证 能力,属于难题. 二、填空题 11. 复数 1 2z i   (i 为虚数单位),则 z 的虚部为______, z  ______. 【答案】 (1). 1 5  (2). 5 5 【解析】 【分析】 直接化简 1 2z i   ,再求其共轭复数和模即可. 【详解】解: 2 2 1 2 2 2 1 2 (2 )(2 ) 2 5 5 i iz ii i i i          , - 13 - 所以 2 1 5 5z i  , 2 22 1 1 5 5 5 5 5z              , 所以 2 1 5 5z i  的虚部为 1 5  , 故答案为: 1 5  ; 5 5 【点睛】此题考查复数的运算,共轭复数,复数的模,属于基础题. 12. 在二项式 4 2 nx x     的展开式的第 5 项为常数项,则 n ______,此常数项是______. 【答案】 (1). 6 (2). 960 【解析】 【分析】 先求出二项式 4 2 nx x     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 2 3 3 2 1 2 n r r r n r nT C x      ,再由已知条件得 2 3 4 02 n    ,运算即可得解. 【详解】解:由二项式 4 2 nx x     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 2 3 3 2 1 2 n r r r n r nT C x      , 由展开式中,第 5 项为常数项,则 2 3 4 02 n    ,即 6,n  所以该常数项为 4 3 4 6 5 6 2 15 64 960T C      , 故答案为:6;960.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项式定理,重点考查了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属于基础题. 13. 新冠肺炎侵袭,某医院派出 5 名医生支援 A 、 B 、C 三个国家,派往每个国家至少一名医 生,共有______种安排方式;若甲、乙不去同一个国家,共有______种安排方式. 【答案】 (1). 150 (2). 114 【解析】 【分析】 首先将把 5 人分成 3 组,再分配到三个不同的国家去即可得到答案,先考虑甲、乙同去一个国 家时的情况,再利用间接法即可得到甲、乙不去同一个国家的答案. 【详解】第一步,把5 人分成 3 组,共有两类分法: - 14 - ①一组3 人,其余两组各1人,共有 3 1 1 5 2 1 2 2 10C C C A  种分法, ②一组1人,其余两组各 2 人,共有 1 2 2 5 4 2 2 2 15C C C A  种分法, 第二步,将这 3 组分配到三个不同的国家去,共有 3 3 6A  种分法, 所以共有  10 15 6 150   种安排方式. 当甲、乙同去一个国家时, ①分组为 3 ,1,1,共有 1 1 1 33 2 1 32 2 18 C C C AA , ②分组为1, 2 , 2 ,共有 2 1 1 33 2 1 32 2 18 C C C AA , 所以甲、乙同去一个国家共有36种,即甲、乙不去同一个国家,共有150 36 114  种. 故答案为:150 ;11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排均匀分组问题,间接法为解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 14. 已知 x 、 y 为正实数,满足 4 2 7x y xy   ,则 2x y 的最小值为______. 【答案】 3 【解析】 【分析】 由 4 2 7x y xy   可得出 7 4 2 1 xy x   ,进而可得   92 2 1 32 1x y x x      ,利用基本不 等式可得 2x y 的最小值. 【详解】由 4 2 7x y xy   可得出  9 2 2 17 4 9 22 1 2 1 2 1 xxy x x x        , 由于 x 、 y 为正实数,则 0 7 4 02 1 x xy x      ,可得 70 4x  ,    9 9 92 2 2 2 1 3 2 2 1 3 32 1 2 1 2 1x y x x xx x x  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92 1 2 1x x    时,即当 1x  时,等号成立, - 15 - 因此, 2x y 的最小值为3 . 故答案为:3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代数式的最值,解答的关键就是对所求代数式进行合理 配凑,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15. 在凸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60ABC   , 30ADC   , AB BC , 5AD  , 2 3CD  ,则 AC  ______, BD  _______. 【答案】 (1). 7 (2). 37 【解析】 【分析】 在 ADC 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 AC ,再运用余弦定理求得 cos ACD ,由余弦的和角公式 求得 cos BCD ,根据余弦可求得 BD 的长. 【详解】在 ADC 中, 30ADC   , 5AD  , 2 3CD  ,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3+ 2 cos 25+12 2 5 2 3 72AC AD CD AD CD ADC           , 所以 7AC  ,所以 2 22 + 7+12 25 21cos 2 142 7 2 3 ACACD A CD A C CD D         , 因为 0 ACD    ,所以 5 7sin 14ACD  , 又 60ABC   ,AB BC ,所以 ABC 是正三角形,所以 3BCA   , 7BC AC  , 所以 3 21cos cos + cos cos sin sin3 3 3 14BCD ACD ACD ACD                , 所以,在 BCD 中, 2 2 2 3 21+ 2 cos 7+12 2 7 2 3 3714BD BC CD BC CD BCD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37BD  , 故答案为: 7 ; 37 . - 16 - 【点睛】本题考查运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关键在于分析出边角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公式, 属于基础题. 16. 记   1 2 1 2, 2d A B x x y y    ,其中  1 1,A x y 、  2 2,B x y ,已知 A 、 B 是椭圆 2 2 14 x y  上的任意两点,C 是椭圆右顶点,则    , ,d A C d B C 的最大值是______. 【答案】 4 4 2 【解析】 【分析】 设 点  2cos ,sinA   , 其 中 0 2   , 可 得    , 2 1 cos 2 sind A C     , 分 0    和 2    两种情况讨论,结合辅助角公式求得  ,d A C 的最大值,同理可求 得  ,d B C 的最大值,由此能得出结果. 【详解】设点  2cos ,sinA   ,其中 0 2   ,易知点  2,0C , 则    , 2cos 2 2 sin 2 1 cos 2 sind A C          . ①当 0    时,    , 2 1 cos 2sin 2 2 sin 24d A C            , 0    ,则 3 4 4 4       ,当 4 2     时,  ,d A C 取最大值 2 2 2 ; ②当 2    时,    , 2 1 cos 2sin 2 2 2 sin 4d A C            , 2    ,则 5 9 4 4 4      ,当 3 4 2     时,  ,d A C 取最大值 2 2 2 . 综上所述,  ,d A C 的最大值 2 2 2 ,同理可知,  ,d B C 的最大值也为 2 2 2 . 因此,    , ,d A C d B C 的最大值是 4 4 2 . 故答案为: 4 4 2 . - 17 - 【点睛】本题考查距离的新定义,考查椭圆方程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于难题. 17. 平面非零向量 a  ,b  , c  ,满足 a b  , c  为单位向量,已知    2 0a b a b c         且 3a c   ,则 a b r r 的最大值是______. 【答案】6 【解析】 【分析】 首 先 根 据    2 0a b a b c         可 得    2 2 0a b b a a c           , 拆 开 后 得 2( ) 2( ) ( ) 0a b a b a c            ,即 2( ) 2( ) ( ) 2a b a b a c a b a c                  ,结合题中 所给的条件,可得 0 6a b    ,从而得到结果. 【详解】因为    2 0a b a b c         , 所以   2 2 0a b b a a c           , 所以 2( ) 2( ) ( ) 0a b a b a c            , 所以 2( ) 2( ) ( ) 2a b a b a c a b a c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2 6a b a b      ,所以 0 6a b    , 所以 a b r r 的最大值是 6,当且仅当 a b  与 a c r r 同向共线时取等号, 故答案为:6.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向量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向量的运算,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以及数量积的性质,属于较难题目.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 已知函数    sinf x A x   ,( 0A  , 0 , π0 2   ) xR 的部分图像如图 所示. - 18 - (1)求  f x 的解析式; (2)若   4 5f   ,求  sin 2 的值. 【答案】(1) ( ) sin 2 4f x x      ;(2) 7 2sin 2 10   或 2sin 2 10   . 【解析】 【分析】 (1)由图像即可求得 A 和T ,进而得 ,得到函数 ( )f x 的解析式,将最高点 ,08     代入解 析式,即可求得 的值,即可求得函数  f x 的解析式; (2)将 代入解析式,即可得 4sin 2 4 5      ,利用正弦的差角公式变形即可求得sin 2 的值. 【详解】(1)由函数图象可知 1A  , 4 4 T  ,即T  , 所以 2 2T    ,从而函数 ( ) sin(2 )f x x   将 ,08     代入  f x 解析式得 24 k     , 24 k    , 又| | 2   ,故 4   , 所以函数解析式为 ( ) sin 2 4f x x      ; (2)因为   4 4sin 2 5f        , 所以 3cos 2 54       , - 19 - 于是sin 2 sin 2 sin 2 cos cos2 s4 4 4 4 i4 4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4 2 3 5 2 5 2 2 2 10 2          , 即 4 2 3 2 7 2sin 2 10 10    或 4 2 3 2sin 2 10 2 10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已知部分图像求三角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正弦差角公式的简单应用,属 于简单题目. 19. 四棱锥 P ABCD ,底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PC  平面 ABCD ,且 1PC AB AC   , AC AB ; (1) M 为 BC 中点,求证: AM BP ; (2)若点 N 是线段 PC 上的动点,当二面角 N BD C  的正切值为 5 2 ,求此时 NB 与平 面 PAB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2 6 【解析】 【分析】 (1)首先连接 AM ,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得到 PC AM ,易证 AM BC ,从而得到 AM  平面 PBC ,再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可证明 AM BP . (2)以C 为原点,CD ,CA ,CP 分别为 x , y , z 轴建系,CN t ,利用向量法根据二 面角 N BD C  的正切值为 5 2 得到 1 2t  ,再求线面角即可. 【详解】(1)连接 AM ,如图所示, - 20 - 因为 PC  平面 ABCD , AM  平面 ABCD ,所以 PC AM . 因为 AB AC , M 为 BC 中点,所以 AM BC . 又因为 PC BC C  ,所以 AM  平面 PBC , 因为 PB  平面 PBC ,所以 AM BP . (2)以C 为原点, CD ,CA , CP 分别为 x , y , z 轴建系,如图所示, 设CN t ,则  0,0,N t ,  1,0,0D ,  0,1,0A ,  1,1,0B ,  0,0,1P .  1,0,  ND t ,  2,1,0  DB , 设平面 NBD 的法向量为  1 1 1, ,n x y z r , 则 1 1 1 1 0 2 0               ND n x tz DB n x y ,令 1 1z  ,解得  ,2 ,1 n t t . 又因为平面CBD 的法向量为  0,0,1 CP , 设二面角 N BD C  的平面角为 , 5tan 2   ,所以 2cos 3   , 即 2 1 2cos 35 1          n CP n CP t ,解得 1 2t  . - 21 - 所以 11,1, 2        NB ,  0,1, 1  PA ,  1,0,0  AB , 设平面 PAB 的法向量为  2 2 2, ,m x y z , 则 2 2 2 0 0             PA m y z AB m x ,令 2 1z  ,解得  0,1,1m  . NB 与平面 PAB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 22 611 1 24           m NB m NB . 【点睛】本题第一问考查线线垂直的证明,第二问考查向量法求二面角和线面角,同时考查 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20. 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2 55 2a a , 5 15S  ,数列 nb 满足: 1 0b  , 1 1 1 1 n n b n b n     . (1)求数列 na , nb 的通项公式; (2)记数列 n n nc a b  ,数列 nc 的前 n 项和为 nT ,证明:    1 1 2 2n n n n nT    . 【答案】(1) na n , 2 1n nb n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首先根据题意得到    1 1 5 1 5 2 4 5 45 152       a d a d S a d ,再解方程组即可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根 据题意得到  11 2 1   n nn b nb n ,再利用叠加法即可得到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 (2)首先得到 2 1 nc n 且 1  nn c n ,再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证明结论. 【详解】(1)由题知:    1 1 5 1 5 2 4 5 45 152       a d a d S a d ,解得 1 1a d  ,即 na n . - 22 - 因为 1 1 1 1 n n b n b n     ,所以    11 1 1 0    n nn b n b , 即  11 2 1   n nn b nb n . 所以    11 2 1 1    n nnb n b n ,      1 21 2 2 2 1      n nn b n b n , …… 2 12 2 1 1   b b . 叠加得到:     2 1 2 1 2 1 1 1…+        nnb b n n n , 因为 1 0b  ,所以 2 1n nb n . (2)因为 2 1   n n nc a b n ,所以 1  nn c n , 所以  0 1 1 2… …       nn T n ,即证    1 1 2 2n n n n nT    . 【点睛】本题第一问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同时考查了叠加法求通项公式,第二问考查 数列的证明,属于中档题. 21. 如图,已知点  1,0F 为抛物线 2 2y px ( 0p  )的焦点,一条直线交抛物线于 A 、 B 两 点,与准线交于点C ( B 在 A 、C 之间且 B 、A 均在 x 轴上方),满足 BF AF ,记 BCF△ 、 ABF 的面积分别为 1S 、 2S . (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 23 - (2)求 1 2 S S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4y x ;(2) 0,1 . 【解析】 【分析】 (1)根据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可求得 p 的值,进而可求得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x my b  ,设点  1 1,A x y 、  2 2,B x y ,将该直线的方程与抛物 线的方程联立,列出韦达定理,由 BF AF 可得出 2 24 6 1m b b   ,由题意得出 0b  ,进 而得出 2 1 4m  ,求得 2y ,化简得出 1 2 2 1 2 112 2 S S m    ,结合 2 1 4m  可求得 1 2 S S 的取值范 围. 【详解】(1)由于抛物线的 2 2y px 的焦点为  1,0F ,则 12 p  ,可得 2p  , 因此,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2 4y x ; (2)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x my b  ,设点  1 1,A x y 、  2 2,B x y , 在直线 AB 的方程中,令 1x   ,可得 1by m   ,即点 11, bC m      , 联立 2 4 x my b y x     ,可得 2 4 4 0y my b   , 216 16 0m b    , 由于 A 、 B 两点均在 x 轴上方,由韦达定理得 1 2 4 0y y m   , 1 2 4 0y y b   ,则 0b  . 解方程 2 4 4 0y my b   ,由于 1 2y y ,则 2 2 2 2y m m b   ,    1 1 1 11, 1,FA x y my b y     ,  2 21,FB my b y   , 由于 BF AF ,则          22 1 2 1 2 1 2 1 21 1 1 1 1FA FB my b my b y y m y y m b y y b                    22 24 1 4 1 1 0m b m b b        , 可得 2 24 6 1m b b   ,由于 0b  ,则 24 1m  ,可得 2 1 4m  . - 24 -   22 2 2 21 2 2 2 2 2 12 1 1 2 1 2 1 12 21 1 44 C C b by m m bBC m y y y yS m m S AB y ym y y m by y y y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6 1 12 1 1 1 4 3 1 3 1 4 8 12 2 2 4 1 2 4 2 4 24 6 14 4 b b bm b b b b m m b m mm m b b bm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2 11 0,12 2m     . 因此, 1 2 S S 的取值范围是 0,1 . 【点睛】本题考查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求解,同时也考查了抛物线中三角形面积比值的取值范 围的求解,考查韦达定理设而不求法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于难题. 22. 设函数   2 21 3 1ln2 2 2f x x ax x ax x       . (1)当 1a  时,求函数  f x 的单调区间; (2)当 0 4 ea  时, ①证明:函数  f x 有两个零点 1x , 2x ; ②求证: 1 2x x e  ,注: 2.71828e  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答案】(1)增区间为( , )e  和 (0 )1,,减区间为 (1 )e, ;(2)①证明见解析;②证明见解 析. 【解析】 【分析】 (1)先求导数,再根据导函数符号确定单调区间; (2)①先求导函数零点,再结合单调性以及零点存在定理确定零点个数; ②令 lnt x ,转化研究  ( ) 2 3t th t e a t a e    零点,再构造函数 1( ) ( ) (1 ),(0 )2s t h t h t t     ,利用导数研究单调性,再根据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 25 - 【详解】(1)   2 21 3 1ln2 2 2f x x ax x ax x      Q ,     1(ln )2f x x a x    ,当 1a  时,     11 (ln )2f x x x    , 由   0f x  得 0 1x  或 x e ,由   0f x  得1 x e  , 因此函数  f x 增区间为 ( , )e  和 (0 )1,,减区间为 (1 )e, ; (2)①由(1)可得当 0 4 ea  时,函数  f x 增区间为 ( , )e  和 (0 )a, ,减区间为 ( )a e, ;又   2 2ln 0, ( ) ( ) 02 4 a ef a a a f e e a       ,   0,2 aef e   因此当 ( )x a e , 时,函数  f x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当 ( )x e e , 时,函数  f x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即当 ( , )x e  时,函数  f x 有且仅有 一个零点,   2 21 3 1ln [( 2 )ln 3 ]2 2 2 2 xf x x ax x ax x x a x a x          Q 令    g 2 ln 3 ( ) ( )2 xx x a x a x f x g x      当 0 x a  时,      g 2 ln 3 2 ln 3 (2 ln ) 0x x a x a x a a x a a a x           因此当 0 x a  时, ( ) 0f x  ,即当 (0, )x a 时,函数  f x 无零点, 综上,函数  f x 有两个零点 1x , 2x ; ②由①得 1 (0, )x e , 2 ( , )x e e ,令 lnt x ,则    g 2 3 ( )t tx e a t a e h t     所以 1 1 2 2 1 2 1 1ln (0, ), ln ( ,1), ( ) ( ) 0,2 2t x t x h t h t      因为 ( ) 2th t te a   ,所以当 1 12 t  时 1 1 1( ) ( ) 2 2 02 2 2 4 eh t h e a e        即 ( )h t 在 1( ,1)2 上单调递增; 令 1( ) ( ) (1 ),(0 )2s t h t h t t     ,则 1( ) ( )+ (1 ) (1 ) 4t ts t h t h t te t e a        - 26 - 因为 ty te 为凹函数,所以 1 1 1( ) ( ) 4 4 02 2 2 4 es t s e e a e         即 ( )s t 在 1(0 )2 , 上单调递增,因此 1( ) ( ) 02s t s  ; 因为 1 1(0, ),2t  所以 1 1 1 1 1( ) 0 ( ) (1 ) 0 ( ) (1 )s t h t h t h t h t      , 因为 1 2( ) ( )h t h t ,所以 2 1( ) (1 )h t h t  因为 2 1 1 1( ,1) 1 ( ,1)2 2t t  , ,( )h t 在 1( ,1)2 上单调递增; 所以 2 1 1 2 1 2 1 21 1 ln ln 1t t t t x x x x e 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区间、利用导数研究函数零点、利用导数证明不等 式,考查综合分析论证与求解能力,属难题.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