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后训练: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课后训练一起提高 一、基础知识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当我们试图与每一座城市对话,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品读每一座城市的成长历程时,歌 曲,成为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城市历史文化通道的大门,(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们走近“未来之城”雄安,走近“东方巴黎”上海,走近“天府之国”成都,走近“太湖明珠”无锡…… 它们风情各异,风流尽显,透过或婉转悠扬,或 的歌声,热烈地诉说着有关城市 的光荣与梦想。许许多多的城市故事 起来,讲述的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中国 梦”的故事;千人合唱、万籁齐鸣的城市之歌, 的是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磅礴 浩荡的时代强音。这首波澜壮阔的 ,是由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追梦者 写就的,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汇聚萤火之光的他们,许许多多的城市被照亮,照亮了中华民 族的奋进征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抑扬顿挫 聚集 奏起 大合唱 B.抑扬顿挫 聚集 奏响 大合唱 C.铿锵有力 汇集 奏响 交响曲 D.铿锵有力 汇集 奏起 交响曲 解析本题在同文情境下考查对词语的运用能力。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铿锵 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结合语境“它们风情各异,风流尽显”及“或婉转悠扬”“热烈地诉说着 有关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可知,应选“铿锵有力”。聚集:集合,凑在一起。汇集:聚集。结合语境“许 许多多的城市故事 起来”可知,应选“汇集”。“奏起”强调开始,“奏响”强调响亮。结合语境 选“奏响”。大合唱: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形式的集体演唱,有时还穿插朗诵及 表演,常用管弦乐队伴奏,如《黄河大合唱》。交响曲: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通常由四个 乐章组成,能够表现出多样的、变化复杂的思想感情。此处用其比喻义。结合语境“千人合唱、 万籁齐鸣的城市之歌”可知,应选“交响曲”,如选“大合唱”则与“千人合唱”语意重复。故答案为 C。 答案 C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便是短短的一支歌 B.短短一支歌,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C.短短一支歌,便是一座文化密码的城市 D.便是短短一支歌,被人们当作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解析本题考查同文情境下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由语境可知,括号前面“歌曲,成为一把钥匙,为 我们打开了一扇城市历史文化通道的大门”,意在表达歌曲对于人们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从 表达流畅看,首先排除 A 项和 D 项,C 项,“歌”与“城市”搭配不当,同时,将歌曲等同于城市,违背语 言连贯、一致原则,文意衔接不当。 答案 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汇聚萤火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 B.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他们汇聚萤火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 - 2 - C.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因为他们汇聚了萤火之光。 D.他们汇聚萤火之光,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 解析本题考查同文情境下的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选取了一个句子中的一部分来考查。首 先需要回到语境,结合上文找到句子的陈述对象,不难看出是“他们”,确定句子主干:他们……,照 亮了……,照亮了……。由此,排除 B、C 两项。A 项不合逻辑顺序,应为“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 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所以选 D 项。 答案 D 二、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5 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节选) 刘梦溪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 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 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 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 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 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 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 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不知不觉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 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 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 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 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 文化融会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 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 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 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 经典的风气。 4.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 解析理解的关键点是“文化的主体”和“文化精神”的含义,这里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收 拾”“打点”是比喻说法,应为“继承发扬”的意思。 参考答案对本民族文化精髓的整理继承与发扬光大。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文章第 4 段中有集中表述。回答时要全面。 参考答案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转移社会风气的需要;提高 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三、表达能力提升 6.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 10 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 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 3 -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 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 好的防护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每一个文段概括主要意义,应先从中找出代表该句主体意 义的关键词语。如①中“台基”和“出檐较大”,②中“分隔”一词,③中“构件”“艺术”,④中“防腐”“油 漆”“防护”等词。 参考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②内部可通可隔。③构件艺术美观。④涂有油漆以防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