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 2 课 故都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啊,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人之 于秋,往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催生了无数优美 的文字。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 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 风万里送秋雁”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 “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今 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他笔下 那独有的故都的“秋味”。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 年,郁达夫 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成员们先后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 《洪水》等十余种刊物。1928 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 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 3 月,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1938 年,赴 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 年, 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 短评和诗词;1942 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等人 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 杀害。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主要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 - 2 - 作品 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 2.背景解读 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 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 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 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 程度上也是为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 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 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 年 8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常识 (1)创造社 1921 年 6 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 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 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 造社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 1930 年 3 月 2 日。“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 人才。“左联”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 是“左联”的旗帜人物。 4.关于散文的景与情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散文的一个普遍手法。“诗是有声画, 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里说的是诗(文)画相 - 3 - 通的关系。然而,散文中的景,绝不是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 织起来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正如王夫之所 说的:“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所谓寓意, 就是融情于景。散文中的情,也不是空洞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 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能产生出“意境”, 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在散文鉴赏 时,必须从品味“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的 “情”。对于“景”和“情”,都不可作孤立的片面理解。同样,在 我们的散文写作中,也必须注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有机地融 合于笔端之“景”。而不可单纯写景,或空洞抒情。抒情话语的修辞 方式,是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特别用语方式。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 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等等。掌握一定 的修辞方式,对于散文鉴赏和散文写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驯.鸽(xùn) 落蕊.(ruǐ) 平仄.(zè) 歧.韵(qí) 普陀.山(tuó) 椭.圆(tuǒ) 颓.废(tuí) 譬.如(pì) 廿.四桥(niàn) 橄榄..(ɡǎn)(lǎn) (2)多音字 抹 抹.杀mǒ 抹.布mā 拐弯抹.角mò 哄 一哄.而散hònɡ 哄.堂大笑hōnɡ 哄.骗hǒnɡ - 4 - 着 着.装zhuó 着.迷zháo 对着.zhe 落 疏落.luò 落.枕lào 丢三落.四là 折 折.断zhé 折.本shé 折.腾zhē 夹 夹.板jiā 夹.袄jiá 混 混.沌hùn 混.蛋hún 角 屋角.jiǎo 角.色jué 2.字形辨认 柘潭柘寺 拓开拓 喇喇叭 嗽咳嗽 饨馄饨 沌混沌 凋凋谢 绸绸缎 惆惆怅 稠稠密 椽屋椽 喙不容置喙 缘缘故 掾掾吏 蒂花蒂 啼啼叫 谛谛听 缔缔造 3.近义词辨析 (1)不能自已·不由自主 辨析:两者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略有不 同。“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多用 在“激动”的场合。“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使 用的范围较宽,可用在高兴时,也可用在悲伤时。 即时小练:①捧得金球奖的海伦,没有像其他明星那样激动到不 能自已、热泪盈眶、语无伦次的地步。 ②我乘的车,我们车里这几个人,好像都不由自主,只能紧紧跟 着前面的车,在车的河流里,在闪烁的星海里穿来穿去。 (2)萧索·萧条 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均可表示冷落而无生气,不兴旺。“萧 索”侧重于强调荒凉、衰败、无生气,多用于自然景物,或人对自然 - 5 - 景物的感觉。“萧条”侧重于强调冷寂、不兴旺。另外“萧条”在表 示经济上的衰落意义时,与“萧索”没有同义关系,一定不能替用。 即时小练:①萧索的晚秋景象总会引起人们伤感的情绪。 ②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经济萧条,市场冷落,大量的工人失业。 (3)颓废·颓唐 辨析:两者都有“情绪不高,不积极”的意思。“颓废”强调意 志消沉,侧重长期消极而放任、随便。“颓唐”强调情绪低落,侧重 不振作、萎靡的情绪,在行为、态度、表情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即时小练:①由于本台节目的主持风格轻松、活泼,所以她想: 这或许是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幽默天性的舞台,原本颓唐的她又开始积 极备战了。 ②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自信的丧失。所以我 们凡事要看淡些,心放开一点,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4)清闲·悠闲 辨析:两者都含有“空闲、闲适”的意思。“清闲”是指清静闲 暇,侧重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是指闲适自得,侧重心态上怡然 自得,了无牵挂。 即时小练:①依据“第三空间”理念设计建造的“悠·图书馆”, 希望传递一种悠然、悠闲、慢下来享受幸福的图书馆生活方式。 ②虽然顺利地留京,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每天面对的是大 量的档案,工作虽然清闲却枯燥、无聊。 4.词语释义 (1)平平仄仄:字的韵律。 (2)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 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3)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4)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5)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6)不远千里:不认为千里遥远,不怕路途遥远。 - 6 - 1.第 2 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 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语言运用上有何特 色? 提示: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 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只有北国的秋才是浓 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2.第 3 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 提示:“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 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 “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 “秋草”体现了“悲凉”。 3.第 5 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 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反衬、类比。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 用北国的蟋蟀、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 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4.在描绘北国秋雨图时,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 话,其用意何在? 提示:作者写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是为了用这样的京腔京 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 “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 7 - 提示: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 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 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 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 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 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故都的秋》是一部爱国之作还是眷恋北平之作?你对这篇文章 的主题,有什么新的看法? [他人之见] 观点一: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步步紧逼,北平的陷落不过是迟 早的事。《故都的秋》写于 1934 年 8 月,三年后,北平失守,郁达夫 不经意中为一座历史名城唱了一曲凄恻的挽歌。作者挚爱“故都的 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观点二:《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 情,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在这篇精致 的散文中,作者不但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更是传 递出他的爱国情愫,一种乱世中人心底难以言说的心声——富国强兵, 驱逐列强。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 1.主旨归纳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复沓、跌宕手法 作者赋予《故都的秋》以满腔的激情,无论礼赞还是哀怜,无论 热烈还是悲凉,我们总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是真切的。这种表达效果 的产生,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复沓、跌宕手法的运用。如,对古今文 人很少提及的“秋味”这个抽象的“触觉”,作者提到了很多次,再 加上一些富于“秋味”的描写镜头,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触 的具体物象了。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手法的运用还不在于 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 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和深化的感情。 所以,作者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因情生景, 借景抒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 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2)烘托、对比手法 - 9 - 作者除了直接叙述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方的“秋” 为对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与特色。如 2、5、6、13 段,都通过“但”“或”“可是”等连词和“也”“更”“都”等副 词,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 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运用多种句式从侧 面显示出了故都的秋的“量”与“质”的特色。表面上,作者好像闲 情信笔,而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间接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里层, 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去领会那故都的秋意。 (3)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文中没有文字的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用得恰到好 处。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 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 们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看那 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正 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 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文章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 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 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 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 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的意趣。接着笔锋一转,来了一段对“南国之秋”的速写,以映衬“北 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 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 如何解答散文的表达技巧题 一、知识讲解 一般来说,散文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去 - 10 - 分析: 1.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 3.修辞手法 比喻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 - 11 - 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拟人 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 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 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 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 刻印象。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的作用。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 增强表达效果。 4.布局谋篇 充分考虑层次是否有条理,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 否得当以及主次、繁简是否合理等。 5.人称运用 二、考查形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 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 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 12 -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三、答题步骤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你不得不承认,世间有些事很奇妙。如春天就像一位姑娘拿着 一根季节的牧鞭,轻轻地抽打着万物,于是万物苏醒了,并欢快地迈 向春光深处。奇怪的是人到了这个季节也不例外,也慢慢地敞开胸怀, 也乐意、兴奋地扎入春潮之中。 ②这不,朋友金兄来电说,若再不到岭上来,那梨花将要谢了, 到时你不要懊悔。最后还诗意地说了一句:满山梨花雪,飘洒能几时? 其实朋友的夸张语言比不上季节的诱惑。对岭上的梨花,我已钟情很 久了,只不过时间难以支配,一拖再拖。我也担心若不前往,恐怕梨 花已卸妆,赶不上其尾声末场了。 ③岭上,实际上是三条岭简称,它属东至县尧渡镇管辖,离县城 以东约十里地。这里原先就是古徽道必经之地,是东边通往小城的咽 喉。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石板路也习惯了人的冷落。不想岭 上人,在那贫瘠的土地栽上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 四方游人来。岭上成了梨花的天堂,春天的秀场,连古道也焕发了生 机。 ④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轻踏如琴键似的石道阶梯,张望恼 人的春色,谛听快乐的跫音,路过一潭碧水,走过一段山冈,穿过一 座古亭……你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满山遍野的梨花,攻 陷了整个山梁,那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 - 13 - 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色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 白,如玉晶莹剔透,如雪素洁淡雅。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画,了了几笔, 春意盎然,那大片的留白,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⑤说起岭上梨花的配角,不能不说那些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有的 如天蟾,有的如书卷,有的如莲座,有的如宝剑……梨树植在山石间, 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 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野性与温柔之美。一树梨 花细雨,一座古亭微风。梨花是那么的鲜活清新,古亭是那么的质朴 禅定。这样的画面,让人古意顿生——风扫素眉,眼角垂泪,玉笛轻 吹,千娇百媚,只为在这世上走过一回,只为在万紫千红中独守清白 而无悔。 ⑥不错,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 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 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 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 ⑦我坐在古徽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我 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与人类一样。当最后 一场春雪融化成一泓春水时,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 的如懵懂女孩;等暄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 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面庞上的羞涩;再过几天 花开得更加恣意,绿绿的嫩叶也悄悄地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 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 女人如花,这样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 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的生活演进,带着一份 圣洁、一份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 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 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 ⑧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之前,一夜 之间扯起了白幡,此时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是不是祭奠沧海桑田的 - 14 - 变幻,祭奠草木枯荣的更替,祭奠生灵万物的轮回?是不是想让人类 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 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坚 守着她淡淡的清香。 ⑨岭上梨花雪,只不过是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 山,近看如雪飘落。但梨花的香却很特别,以至特别得让人忽略了。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 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 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 憾,才能幸福满满。 ⑩我问朋友,你说的梨花雪如何诠释?他眨了一下眼,一字一顿 道:“梨花不逊雪花白,雪却输梨一段香。”嘿,古词翻新,说出了 梨花的品质,可岭上梨花呢?我想,里面不仅有栽梨人创业的精神, 也会熏染着岭上独有的地理人文。 ⑪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 纷零落的梨花,我伤感地念叨着,并期待着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 一场梨花雪。 1.文章写梨花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文章第④⑤⑥段内容 简要分析。 答:①用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衬托梨花的洁白;②用山 石的野性之美衬托梨花的温柔之美;③用古亭的质朴禅定衬托梨花的 鲜活清新;④用游人的欢笑舞动衬托梨花的生动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关注每个段落 中,除了梨花之外的其他人、事、景的描写,然后回答衬托手法的表 达效果及作用。 2.赏析文中第⑦段画横线部分的内容。 答:①按时间顺序写出梨花从生出小白花,到竞相开放,再到恣 意盛开、孕育果实的生长过程;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梨花生命 - 15 - 的演进比作懵懂的女孩,少女的裙裾、面庞上的羞涩,系着绿围裙的 少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的洁白、娇柔、秀美。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句段的艺术特色。一般需要从描写内容及表 现手法的角度考虑。描写内容方面,主要是要准确把握描写对象的特 点或表达的情感态度等;表现手法方面,主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 及抒情手法等方面考虑。最后将内容与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用简练的语 言分条概括即可。 [课内素材] 1923 年,21 岁的沈从文做了北漂一族,从湘西来到北京闯世界。 当时的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但他的写作热情却很高。在北京,他考 学考不上,投稿没人用,只好在北京大学一边旁听,一边打工以维持 生计,生活过得相当艰苦。1924 年的冬天,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在濒临 绝境的时候,尝试着给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当时的郁达夫也 正在苦闷之中。在文坛颇有名气的他,却在大学教他实在不愿教的会 计学;精心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还时常受到同行的攻击;渴望家庭 的温暖,却要忍受一份无爱的婚姻。他彷徨无计,整日嗜烟酗酒甚至 自残自虐。接到沈从文的求助信,他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困苦 的人,他发出了一声苦笑,带着看个究竟的心理,决定去看望沈从文。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郁达夫推开沈从文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 门。屋内没有火炉,沈从文身穿一件单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凉 炕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这时,他已经三天没有吃到任何 东西了。郁达夫感动得眼圈发红,先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这位小兄 弟围上,再把他拉到馆子里撮了一顿。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 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当时,五元钱已经不算小数目了, 而郁达夫当时在经济上也极窘迫,月薪实际上只能拿到 30 元,也正处 于“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时期。之后,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当 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 - 16 - 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荒漠的原野上终于出现了第 一枝花,只几年工夫他便享誉文坛。郁达夫在帮助沈从文的同时,自 己也重新振作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在事业上也取得了巨 大成就。 {角度点拨}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郁达夫的鼓励和帮助,无疑 为黑暗中摸索的沈从文送去了温暖和力量,驱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不 断地前进。而郁达夫从沈从文的处境中受到了震撼,他也获得了新生, 重新振作起精神,收获了自己的成功。 2.坚持的力量。如果没有对文学的坚持和执着追求,在那样窘困 的环境之下是很容易选择放弃的。但是沈从文没有,他穷且益坚,艰 难地朝着自己的文学之路挺进,并最终凭借自己的卓越才情和勤奋努 力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精彩运用} 示例 1:您深沉,孤寂,坚韧。您对故都的秋情有独 钟。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您向往闲散安逸的生活。您开始 不断地游历,借助山水来排遣现实带给您的苦闷,消解离群索居带来 的寂寞。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充斥在您的心中,总 是弥漫着对故都浓得化不开的眷恋。再次饱尝故都的秋,您终于找到 了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宿。站在故都的土地上,您感觉到全身充满 了力量,您不再害怕孤寂,不再恐惧前途,故都给了您勇往直前的勇 气。看到破壁上的朵朵牵牛花,开得那么深沉、淡泊。您知道了自己 的方向,整个民族的方向,您早已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国家。您作为 “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 对明天的忧虑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在您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 出的是一颗赤诚的忧民之心;在您远离家乡的凄苦生活之中,隐藏着 情感的压抑,这使您遁逃现实带来的沉重压力,蛰居在诗歌和死亡的 帐下。然而,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最终您的生命 如一朵奇葩绽放,为了这片您爱的深沉的土地,您的爱永远激荡在国 人心中。您,就是至诚赤子郁达夫! 示例 2: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铮铮的铁骨;他将他的如椽 - 17 - 之笔,化作横扫敌人的利器;他用他柔弱的肩膀,将复兴民族的重任 扛起。他,就是郁达夫。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战士自有战士的胆气。 郁达夫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为百姓 者,百姓念之;为民族者,民族敬之;千古江山千古事,千古英杰千 古记。国家强大匹夫责,民族繁盛你我志。学英烈,心为国家;学英 烈,情系民族。做一个达夫,做一名战士,将我们自己打造成民族肌 体上的一个坚强因子,在这个肌体上坚守我们的位置。 [拓展阅读]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 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 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 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 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 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 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 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 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 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 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 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 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 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 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 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 - 18 - 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 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 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 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 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 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 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 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 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 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 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 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 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 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 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 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 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 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 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 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 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 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 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 人又是什么? - 19 -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 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 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 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 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 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地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 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 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 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 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 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 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 多了,上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 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 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 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美点借鉴} 《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一样是郁达夫写景 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篇。本文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 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是“能饮一杯无”,夜深人静 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远处不时 地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 在兴奋地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 开。”好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 有直接写景,但意境全出。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 - 20 - 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 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 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 “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 闲适而恬淡。本文和《故都的秋》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文通过对 比写出了江南冬天的悠闲,而《故都的秋》通过对比突出了故都之秋 的清、静、悲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