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突破+专题提升练,精品大全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专题提升练,精品大全集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专题提升练,精品大全集 专题突破(一) (附参考答案) 1.(2015·浙江卷)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碳反应、 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叶绿 体内膜上磷酸转运器转运出 1 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 1 分子 Pi(无机磷酸)。请回答: (1)磷除了是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组分外,也是叶绿体内核酸和________的组分。 (2)卡尔文循环中 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进入叶绿体的________数量减少,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________ 中,也导致了光反应中合成________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上述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 节属于________。此时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________, 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解析] (1)光合作用的产物 ATP 和 NADPH 都含有磷酸,此外在叶绿体中 DNA 和 RNA 也含有磷元素, 类囊体的主要成分磷脂中也含有磷元素。(2)卡尔文循环中 3-磷酸甘油酸被还原为三碳糖磷酸的过程中需 要 ATP 和 NADPH 提供能量,因此该过程从能量代谢角度来看,属于吸能反应。(3)根据题图和文字信息可 知三碳糖磷酸在运出叶绿体外的同时运进 1 分子磷酸,所以当蔗糖合成受阻或输出受阻,则会导致进入叶 绿体内的无机磷酸数量减少,光反应中合成的 ATP 和 NADPH 数量下降,同时使大量的三碳糖磷酸积累在 叶绿体基质中,导致三碳糖磷酸还原受到阻碍,这样整个卡尔文循环就受阻,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此时 为了维持卡尔文循环的稳定,根据题图可知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合成淀粉等物质。 [答案] (1)磷脂 (2)吸能反应 (3)Pi 叶绿体基质 ATP 和 NADPH 负反馈调节 淀粉合成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 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 A、B、C、D 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等条件相同、适 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 135 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 验结果如下: A 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 6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 50% B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 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 量为 70%。 C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 3.75 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 的相对含量为 94%。 D 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 13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 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 组植物合成有机 物的量,依据是________;C 组和 D 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________________, 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___。 (2)A、B、C 三组处理相比,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________能够及时利用与 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 CO2 的同化量。 [解析] (1)根据 C 组和 D 组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可知,单位光照时间内,C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 高于 D 组。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暗反应不需要光照,但需要光反应的产物[H]和 ATP, 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2)A、B、C 三组处理的不同在于光照和黑暗的交替频率不同(或光照和黑暗 交替时间不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光照和黑暗的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增加, 原因在于光下产生的[H]和 ATP 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 CO2 的同化量。 [答案] (1)高于 C 组只用了 D 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 D 组的 94% 光 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的交替频率(或光照和黑暗的交替时间) [H](或还原型辅酶Ⅱ或还原氢)和 ATP 3.(2015·中山月考)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育良好的某植株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 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分析上图可知,导致两条曲线不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j 点时,对于该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消耗的 CO2 量________(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 量。 (3)若 b 和 f 对应的数值分别为-0.5 和 1.3,且不同天气条件下,同一时间的气温等其他因素相同,则 上午 9∶30 时,该植物在晴天时的真正光合速率与阴天时真正光合速率之差等于________[μmol/(m2·s)]。 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能不能得出不同环境条件下,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 [解析] (1)两条曲线中一个是晴天测得的,另一个是阴天测得的,两种天气的不同导致光照强度和温 度两种环境因素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净光合速率。(2)j 点时,净光合速率等于零,依据真正光合速率=净 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植物体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 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 量,这些 CO2 有相当一 部分是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所以,对于该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 说,叶绿体消耗的 CO2 量大于这些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 量。(3)根据题意可知,b 和 f 点对应的气温等其他 因素相同,这一时刻,晴天和阴天时该植物的呼吸速率相同,则晴天时的真正光合速率与阴天时真正光合 速率之差=(1.3+呼吸速率)-(-0.5+呼吸速率)=1.8[μmol/(m2·s)]。因为没有测得呼吸速率,只有净光合 速率不能得出不同环境条件下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 [答案] (1)光照强度 温度 (2)大于 (3)1.8 不能 没有测得该植物的呼吸速率(答案合理即可) 4.(2015·沈阳月考)下图甲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 25 ℃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 “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Y 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5 ℃和 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 30 ℃,图甲曲线中 X 点将向________移动,Y 点将向________移动,Z 点将向________移动。 (2)25 ℃时,Y 点和 Z 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如果 W 光照强度下, CO2 的供应充足,则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中,若在灯与广口瓶之间放一隔热装置(假设对 透光性无影响),这时我们可用这个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其中_______是自变量。若实验 中每隔 15 min 改变一次广口瓶与灯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与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 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Y 点代表光补偿点,在该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将温度由 25 ℃调节到 30 ℃,由光 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调整成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呼吸速率提高,X 点上移;由于呼吸速率提高,必须增强 光照强度以提高光合速率才能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因此,Y 点右移。温度的升高使最大光合速率 降低,需要的光照强度也减弱,因此 Z 点向左上移动。(2)Y 点时光照较弱,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 率提高,光照强度是 Y 点时的限制因素;Z 点时光照较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温 度恒定的条件下,限定光合速率的因素最可能是 CO2 浓度。如果 W 光照强度下,CO2 的供应充足,温度 又适宜,则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就要从内因考虑,常见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有光合色素的含量或酶 的数量。因温度适宜,不能答酶活性。(3)广口瓶与灯之间距离的改变引起光照强度的改变,因此光照强度 是自变量,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照减弱,光照成为限制因素,可导致光合速率减小,气泡产生速率下降。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容器中的 CO2,随着时间的增加,CO2 浓度降低,也可导致光合速率减小,气泡产生速 率下降。 [答案] (1)(该光照强度时)植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上 右 左上 (2)不同 光合色素的含量 (3)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减弱(或水中 CO2 含量下降) 5.(2015·武汉调研)某实验小组将菠菜幼叶和成熟叶的叶圆片(面积和质量相同),装入含蒸馏水的注射 器中,排出叶片内的气体,使叶圆片下沉。然后将叶圆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 NaHCO3 溶液中进行实验 (NaHCO3 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且浓度变化对溶液 pH 的影响忽略不计,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第 1 片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min),结果如图。请回答: (1)当 NaHCO3 溶液浓度为 1%~4%时,相同浓度下,幼叶上浮时间均比成熟叶长,可能是幼叶的光合 作用能力比成熟叶________(填“强”或“弱”)。有人推测幼叶与成熟叶光合作用能力差异可能是叶片中光合 色素的含量不同,为寻求证据,可以用________分别提取菠菜幼叶、成熟叶的色素,再用________法分离 色素,观察并比较二者色素带的宽度及颜色深浅。 (2)在 NaHCO3 溶液浓度为 0%的溶液中,叶圆片直至实验结束仍未上浮,其原因是缺乏 NaHCO3 直接 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当浓度超过 5%,叶圆片也不上浮,最可能的原因是浓度过大,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 NaHCO3 溶液浓度为 3%时,适当提高溶液温度,第一片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该现象不能表明 提高后的温度已超过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叶圆片上浮是由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氧气释放越多,浮力越大,上升越快,幼叶上浮 时间比成熟叶长,可能是幼叶光合作用能力弱,释放的 O2 量比成熟叶少。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用无水乙 醇,分离色素用纸层析法。(2)NaHCO3 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NaHCO3 浓 度过大会导致细胞渗透失水,细胞失水过多会导致死亡。(3)适当提高溶液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 会产生影响,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说明叶圆片释放氧气的速率减小,即净光合作用速率减小。 [答案] (1)弱 无水乙醇 纸层析 (2)暗反应 细胞渗透失水过多而死亡(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只能表明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或只能表明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降 低) 6.(2015·宜昌调研)研究人员在适宜温度下对甲、乙两种兰花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图中 A 点条件下甲种兰花叶肉细胞产生 ATP 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B 点条件下乙种兰花叶绿体 释放出的 O2 的扩散去向是________(从细胞水平答题)。 (2)从图中分析,更适应阴生环境的是________种兰花;在温室中栽培兰花时土壤不能含水过多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干重增加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是________(填“土壤中的无机盐”、“H2O”、“CO2”或“从农家肥中吸 收的有机物”)。在无光条件下________种兰花的干重减少得更快。 (4)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乙种兰花总光合色素含量高于甲种兰花,分析图示,与该发现相符的实验结 果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 点条件下,甲种兰花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 ATP,产 生 ATP 的场所为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 点条件下,乙种兰花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 叶绿体中产生的氧气一部分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另一部分扩散到细胞外。(2)题图显示, 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甲的光合速率就大于呼吸速率,而乙需要在较强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才会大于呼 吸速率,因此,更适应阴生环境的是甲种兰花。土壤中含水过多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减少,根细胞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3)植物干重增加是因为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光合作用固定二 氧化碳最终形成有机物。在无光照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题图显示乙种兰花的呼吸速率大于甲种兰花, 因此,乙的干重减少得更快。(4)光合色素含量高,则光合速率也高。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在相同光照强度条件下乙的总光合速率大于甲,这与乙的光合色素含量较高有关。 [答案] (1)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缺一不可) 线粒体和细胞外 (2)甲 根细胞会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 (3)CO2 乙 (4)在相同光照条件下乙的总光合速率大于甲 专题训练(一) (附参考答案) 1.(2015·北京卷)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 mRNA C.T2 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 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解析] 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高尔基体是加工、运输蛋白质的场所,A 项错误;真核细胞内 的 mRNA 主要是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B 项正确;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在拟核中合成 DNA,C 项错误; 叶绿体基质是进行暗反应的场所,它含有还原 C3 与合成淀粉的全部酶系,叶绿体外膜上无合成淀粉的酶, D 项错误。 [答案] B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或动物 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 的空间结 构改变后成为 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 可以诱导更多的 PrPC 转变为 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 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 转变为 PrPSC 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解析] 朊粒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 项错误;朊粒的增殖方式为复制 式增殖,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分裂繁殖,两者的增殖方式不同,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信息“PrPc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 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可知,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 化,C 项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而 PrPc 转变为 PrPsc 只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发生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上,D 项错误。 [答案] C 3.(2015·浙江卷)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 G1、S、G2 和 M 期长短不同 C.若在 G2 期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 2 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 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D.减数分裂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每个染色体含有 4 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 一半 [解析] 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一般是不同的,它们的细胞周期长短一般也不相同,A 项错误; 同一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周期长短不同,G1、S、G2 和 M 期的长短也不相同,比如干细胞分裂速度快, 细胞周期要短些,B 项错误;G2 期细胞内主要合成分裂期所需要的蛋白质,时间是在 S 期之后,所以在这 个时期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后,每条染色体上都存在 2 条染色单体,有丝分裂结束后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 目和母细胞中相同,C 项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特点是有联会现象,同时形成四分体,一个四分体 中有 2 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2 条染色单体,D 项错误。 [答案] C 4.(2015·广东卷)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解析] 加酶后,反应速率加快,但是最终反应生成物量没有增多,A 项正确;胚芽鞘的向光性只能 证明生长素能促进生长,没有涉及抑制生长,所以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两重性,B 项错误;菠菜属于高等植 物,没有中心体,C 项错误;二倍体动物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而 D 图无同源染色体,D 项错误。 [答案] A 5.(2015·天津卷)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 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对囊胚内细胞团的分离培养 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 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细胞,A 项正确;移植胰岛样细胞后患病小鼠恢复正 常,表明小鼠的患病与胰岛素不足有关,胰岛素受体正常,B 项错误;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 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 项正确;血糖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 项正确。 [答案] B 6.(2015·天津卷)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 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 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解析] A 图为正常卵细胞形成时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 项不符合题意;B 图为 次级卵母细胞着丝点分裂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的数目和正常体细胞相同,从两极含有同源 染色体看,这正是加倍的次级卵母细胞,B 项符合题意;C 图中含有三条染色体,既不是二倍体形成的卵 细胞,也不是加倍后的四倍体形成的卵细胞,C 项不符合题意;D 图为一个染色体组含有三条染色体的二 倍体细胞,三倍体细胞是每组同源染色体含有三条相同的染色体,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5·福建卷)绿色荧光标记的 X 染色体 DNA 探针(X 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 X 染色体 DNA 的一段 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 Y 染色体 DNA 探针(Y 探针)可使 Y 染 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 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 染色体 DNA 上必定有一段与 X 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 X 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解析] 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丈夫和妻子均有绿色荧光亮点,说明 X 染色体 DNA 上必有一段与 X 探 针相同的碱基序列;据图分析,妻子多一条 X 染色体,说明其染色体数目异常;妻子的父母可能均正常, 但其中一方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异常,使得配子多了一条 X 染色体;该夫妇选择生女儿不会避免性染色体数 目异常疾病的发生,故本题选 A。 [答案] A 8.(2015·山东齐鲁名校第一次调研)如图为酶、激素、抗体、载体蛋白等与蛋白质、脂质的关系概 念图,其中 a、b、c、d、e、f 分别表示( ) A.脂质、激素、抗体、蛋白质、载体蛋白、酶 B.酶、激素、载体蛋白、蛋白质、抗体、脂质 C.蛋白质、酶、激素、脂质、载体蛋白、抗体 D.载体蛋白、抗体、蛋白质、激素、酶、脂质 [解析] 抗体和载体蛋白属于蛋白质,部分酶和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应完全包含 抗体和载体蛋白,部分包含酶和激素,故 d 为蛋白质,c、e 表示抗体和载体蛋白。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为 脂质,因此激素同属于蛋白质和脂质,故 a 为脂质,b 为激素。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 RNA,故 f 为酶。 [答案] A 9.(2015·山东齐鲁名校第一次调研)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 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温度超过 15℃,细胞膜流动性开始增强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 D.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解析] 题图中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该曲线只反映了温度与嵌合体的比例 关系,没有体现时间与嵌合体数量的形成关系,不能得出 D 项结论。 [答案] D 10.(2015·山东齐鲁名校第一次调研)如图为果蝇精巢中细胞在某一时期的分类统计结果。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 A.甲组细胞的形态大小都相同,全部为次级精母细胞 B.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的细胞只存在于丁组 C.乙组的细胞中可能含有 1 个、2 个或 4 个染色体组 D.丙组细胞中正在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 [解析] 甲组细胞核 DNA 分子数为 C,次级精母细胞中核 DNA 分子数为 2C,A 项错误。乙组细胞核 DNA 分子数为 2C,应是次级精母细胞或处于间期 DNA 复制前的细胞,含有 1 个或 2 个染色体组,C 项错误。丙 组核 DNA 分子数在 2C~4C 之间,为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的细胞,染色体不加倍,D 项错误。丁组细胞 DNA 加倍,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精原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初级精母细 胞中,B 项正确。 [答案] B 11.(2015·高考命题原创卷(三))如图为植物体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光呼吸作用的示意简图。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在高 O2 含量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②卡尔文循环的具体场所应为叶绿体类囊体膜 ③将 植物突然置于黑暗环境中,C5 与 C3 之间的转化不受影响 ④C2 和葡萄糖均可在线粒体内被彻底分解成 CO2 和 H2O 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知,在高 O2 含量环境中,产生的 C3 也可用于卡尔文循环,进而生成糖(CH2O), ①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卡尔文循环的具体场所应为叶绿体基质,②错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进行, 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 ATP,黑暗条件下,不能生成[H]和 ATP,故而 C5 与 C3 之间的转化将受到影响,③错 误;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④错误。综上答案应选 A 项。 [答案] A 12.(2015·高考命题原创卷(三))如图为人体内部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序号和 X 指的是相应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反射弧的中枢为下丘脑,该器官不能向内环境释放抗利尿激素 B.除皮肤和骨骼肌处的细胞不含激素②的受体外,其他细胞都含有 C.血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液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D.图中的 a、b、c 共同组成了突触,兴奋在该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解析] 图中只有下丘脑是中枢神经,下丘脑能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但向内环境释放抗利尿激素 的是垂体,A 正确;分析图可知激素②指的是甲状腺激素,该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活细胞,B 错 误;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浆是内环境,C 错误;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而图 中 a 指的是突触小泡,D 错误。 [答案] A 13.(2015·高考命题原创卷(五))当往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 O2 时,其产 生的酒精和 CO2 的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增长曲线是“J”型曲线 B.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与基因没有关系 C.O2 浓度为 b 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的量为 12.5 mol D.随着培养液中 O2 浓度的变化,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也可能发生改变 [解析] 选项 A,“J”型增长只出现在理想状态下,在培养液中,空间、营养有限,酵母菌的数量先 增加后减少。选项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有差异,肯定与其相关基因有关系。选 项 C,由图可知,O2 浓度为 b 时,产生了 6.5 mol 酒精,则根据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酵母菌无氧呼吸 产生的 CO2 的量为 6.5 mol,故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的量为 12.5-6.5=6(mol)。 [答案] D 专题训练(四) (附参考答案) 1.(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 机抽取 100 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 A 的基因频率是 40% B.A 基因突变为 a 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在Ⅱ、Ⅲ段,AA 个体比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D.Aa 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 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 Ⅰ段 AA 个体为 40 个,aa 个体为 20 个,Aa 个体为 40 个,故 A 的基因频率=40%+40%×1/2 =60%,A 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 用,而不是基因突变,B 错误;在Ⅱ、Ⅲ段,AA 的基因型频率下降,说明 AA 个体比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 个体逐渐被淘汰,C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 Ⅲ段,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 错误。 [答案] C 2.(2015·河北衡水月考)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 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解析] 图中①~⑤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在 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的排尿中枢控制力弱,A 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 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 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 正确;大脑皮 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 正确。 [答案] A 3.(2015·福建泉州毕业班质检)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动物的呼吸速率。下列关于该装置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试管内加入的试剂是 NaOH 溶液 B.温水的作用是使瓶内温度相对稳定 C.实验中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向右移动 D.该装置直接测定动物呼吸释放的 CO2 量 [解析] 该装置通过瓶内的气压变化来测定动物的呼吸速率。由于呼吸作用过程中有 CO2 和 O2 两种气 体的变化,因此通过在试管内放 NaOH 溶液来吸收 CO2,消除 CO2 对瓶内气压的影响,测出动物呼吸时所消 耗的氧气量,而不是直接测得动物呼吸时所释放的 CO2 量,D 错误;将广口瓶放入盛有温水的水槽内是为了 使瓶内温度恒定;由于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会让瓶内的气压降低,因此红墨水会向右移动,A、B、C 正确。 [答案] D 4.(2015·天津十二区县一模)科学家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 C(实验组)以研究其对癌细胞分裂 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两组实验同时进行),得到如图曲线。据此分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癌细胞的出现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结果 B.维生素 C 对癌细胞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弱 C.在 10 h 时,对照组细胞中等位基因将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D.在 10~11 h 时,实验组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快 [解析] 癌细胞的出现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A 错误;曲线图显示,加入维生素 C 的实 验组的变化仅为进入分裂期的时间明显落后于对照组,说明维生素 C 对癌细胞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 间期的抑制作用弱,B 正确;在 10 h 时,对照组癌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 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C 错误;在 10~11 h 实验组细胞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 备,所以在分裂间期时细胞对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快,D 错误。 [答案] B 5.(2015·新疆乌鲁木齐一次诊断)如图是温度对 a、b、c 三种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c 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 B.b 酶的最适温度高于 a 酶的最适温度 C.该图反映了实验的两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D.该实验过程不需要考虑 pH [解析] c 酶活性曲线中未出现波峰,无法判断 c 酶的最适温度,A 错误;a 酶的最适温度高于 b 酶的 最适温度,B 错误;实验有两个自变量(温度和酶的种类),一个因变量(酶的活性),C 正确;pH 也会影响 酶活性,D 错误。 [答案] C 6.(2015·北京丰台一模)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 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 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药物的依 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 A 上的________ 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 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 A 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造成毒品依赖。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 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 Cl-__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 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 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 物依赖。 [解析] (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如果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 成分)结合,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因此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会增多,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 A 上的多 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3)抑制性神经元的突触前 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够促进 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外 正内负电位增强,不能产生兴奋;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由于不能产生兴奋,因此多巴胺的释放受到抑制, 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 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多巴胺释放量增加。 [答案] (1)突触小泡 受体 (2)增加 减弱 (3)内流 受到抑制 减少 多巴胺释放增加 7.(2015·广东深圳一模)蓝色氧化剂 DCPIP 被还原后变成无色。某兴趣小组探究了水溶性物质 M 对 光反应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1)分离细胞中叶绿体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乙、丁中 Y 为________,用细胞等渗 溶液取代清水配制 M 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CPIP 蓝色消失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________。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相关气体产生的具体部 位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因未通入 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气泡不能持续产生。 (3)本实验的结论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分离细胞器一般用差速离心法;叶绿体离开细胞后需放在细胞等渗溶液中才能维持正常 形态,因而 Y 为细胞等渗溶液,配制 M 溶液应用细胞等渗溶液。(2)蓝色氧化剂 DCPIP 被还原后变成无色, 光反应的产物中有还原氢,还原氢与 DCPIP 反应使之被还原变成无色;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气体 是氧气,产生的部位是光反应阶段的场所,即类囊体薄膜;因未通入 CO2,暗反应阶段无法进行,也不能 为光反应阶段提供 ADP 和 Pi,气泡不能持续产生。(3)甲组和乙组对照、丙组和丁组对照说明物质 M 能促 进光反应产生更多的还原氢使 DCPIP 褪色更快;甲组和丙组,乙组和丁组对照说明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 增大促进光反应产生更多的还原氢,使 DCPIP 褪色更快。 [答案] (1)差速离心法 细胞等渗溶液 2 mL 维持叶绿体的形态 (2)[H] 类囊体薄膜 ADP 和 Pi (3)①物质 M 能促进光反应 ②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大促进光反应 8.(2015·江苏宿迁一模)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 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判断 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 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 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 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2) 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 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3)由于两箱分养造 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 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 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 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 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 E 的基因频率为 65%,则 e 的基因频率为 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2×65%×35%=45.5%。 [答案] (1)种群 (2)物种(或遗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 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 E 45.5% 专题提升(附参考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3×12=36 分) 1.某学生进行“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课题研究。他的实验设计如下: ①设置 2 组实验,分别使用蛋白酶洗衣粉和复合酶洗衣粉 ②2 组实验的洗衣粉用量、被洗涤的衣物量、衣物质地、污染物性质和量、被污染的时间、洗涤时间、 洗涤方式等全部设置相同 ③根据污渍去除程度得出结果 对这个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未设置对照实验 B.无关变量设置太多 C.没有自变量 D.因变量不能描述 [答案] A [解析] 实验课题是“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因此设置的 2 组实验应该是:一组用 普通洗衣粉作对照组,另一组用加酶洗衣粉作实验组。如果设置 3 组也正确,一组用普通洗衣粉作对照组, 实验组设置使用蛋白酶洗衣粉和复合酶洗衣粉。 2.下列关于酶和细胞的固定化研究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属于物理吸附法 B.用化学结合法固定化酶不会对其活性产生影响 C.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催化反应的底物都可以是大分子 D.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可反复使用,催化反应的速率会受环境影响 [答案] D [解析] 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属于包埋法;用化学结合法固定化酶是将酶通过化学键连接 到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载体上,使用偶联剂通过酶表面的基团将酶交联起来,因而可能会对其活性产生 影响;固定化细胞催化的反应一般是利用细胞内的一系列酶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一般在细胞 内进行,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细胞,因此不适合催化大分子底物;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能与反应物接 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因而可反复使用,但环境因素会影响酶的活性和细胞的生命活动。 3.(2015·江苏,25)图 1、2 分别为“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图 1 图 2 A.图 1、2 中加入蒸馏水稀释的目的相同 B.图 1 中完成过滤之后保留滤液 C.图 2 中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 D.在图 1 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有助于去除杂质 [答案] BCD [解析] 图 1 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鸡血细胞吸水胀破,从而释放出 DNA,图 2 中加入蒸馏水是为 了降低 NaCl 溶液的浓度,促使 DNA 析出,A 错误;图 1 中完成过滤之后,DNA 存在于滤液中,所以要 保留滤液,B 正确;图 2 中完成过滤之后,DNA 主要存在于过滤的纱布上,所以滤液弃去不用,C 正确; 嫩肉粉中含有木瓜蛋白酶,能水解鸡血细胞液中的杂质蛋白质,可将 DNA 与蛋白质分离,D 正确。 4.下面是某同学用动物肝脏做“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在烧杯中加入肝脏和蒸馏水并进行搅拌,使细胞破裂释放核物质 B.调节 NaCl 溶液浓度至 0.14 mol/L,过滤后取滤液进行后续步骤的操作 C.在含 DNA 的滤液中加入嫩肉粉,使蛋白质与 DNA 分开 D.向溶有 DNA 的 NaCl 溶液中加入适量二苯胺试剂后溶液呈蓝色 [答案] C [解析] 因肝脏细胞没有分散开,在烧杯中加入肝脏和蒸馏水并进行搅拌,不能使细胞破裂,应研磨; DNA 在 0.14 mol/L 的 NaCl 溶液中溶解度很低,过滤后 DNA 不在滤液中;嫩肉粉中有蛋白酶可使蛋白质 分解;向溶有 DNA 的 NaCl 溶液中加入适量二苯胺试剂后需加热溶液才能呈蓝色。 5.下列有关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材料必需选用鸡血 B.通过透析法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此为样品的粗提取 C.凝胶色谱法是利用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D.电泳法是利用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进行分离 [答案] A [解析] 因为鸡血细胞中含有细胞核以及各种复杂的细胞器,会给提取血红蛋白带来一定的难度,故 提取血红蛋白一般选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6.(2015·四川成都七中模考)已知某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蛋白质分子,其分子大小、 所带电荷的性质及数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样品中蛋白质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样品装入透析袋中透析 12 h,若分子乙保留在袋内,则分子丙也保留在袋内 B.若用凝胶色谱柱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则分子甲移动速度最快 C.将样品以 2000 r/min 的速度离心 10 min,若分子戊存在于沉淀中,则分子甲也存在于沉淀中 D.若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则分子甲和分子戊形成的电泳带相距最远 [答案] A [解析] B 错误:分子甲的分子量最小,故通过凝胶时移动速度最慢;C 错误:分子戊比分子甲的分 子量大,故分子甲可能不存在于沉淀物中;D 错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样品,其电泳迁移率 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分子量相差越大、形成的电泳带相距越远。 7.(2015·山西太原五中期末)如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 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花药中未成 熟的花粉 ――→① 愈伤组织 ――→② 丛芽 ――→③ 完整植株 A.过程①②表示脱分化,过程③表示再分化 B.过程①②不需要光照,过程③需要光照 C.过程①②③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 C [解析] A 错误:过程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表示再分化。B 错误:过程①不需要光照,过程②③需 要光照。C 正确:通过过程①②③,将花粉细胞培育成完整植株,体现了花粉细胞的全能性。D 错误:过 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是单倍体,高度不育。 8.(2015·北京海淀期末)某学生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不产生酒精,此时应 采取的措施是 ( ) 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加缓冲液 D.添加新鲜培养基 [答案] B [解析] 利用酵母菌酿酒的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检测结果显示活菌数量适宜但没有酒精, 表示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所以需要隔绝空气。 9.(2015·四川成都质检)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制作果酒和果醋实验中,应该一直保持厌氧环境 B.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C.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不需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 D.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的发酵影响不大 [答案] B [解析] 制作果酒利用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酒精;制作果醋利用的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其才能将乙醇转化为醋酸,A 错误。酵母菌的繁殖力虽然很强,但仍要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因为装置内含有的某些微生物会影响 酒的品质,C 错误。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和醋酸菌的发酵影响都很大,D 错误。 10.(2015·沈阳质检)对胡萝卜素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萃取过程中应该避免明火加热,采用水浴加热 B.蒸馏浓缩前需要过滤,因为萃取液中含有不溶物 C.层析鉴定时,各样品在滤纸上应点样形成大小相同的圆点 D.纸层析时,所用的层析液为石油醚和丙酮的混合液 [答案] D [解析] 纸层析时,所用的层析液为石油醚,D 错误。 11.(2015·山西太原重点中学模考)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常用萃取法、蒸馏法和压榨法,下 列关于这三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蒸馏法的实验原理是利用水将芳香油溶解下来,再把水蒸发掉,剩余的就是芳香油 B.压榨法的实验原理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C.萃取法的实验原理是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掉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 D.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精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答案] A [解析] 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适用于提取玫瑰精油、薄荷油等挥发 性强的芳香油;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萃取法是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掉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 12.(2015·河北保定模考)下列关于橘皮精油提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 1 小时以内 B.最好用干燥的橘皮,其出油率高 C.压榨液的黏稠度要高,这样可以提高出油率 D.为了使橘皮油与水分离,可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 0.25%的小苏打和 5%的硫酸钠,并调节 pH 至 1~ 2 [答案] B [解析] 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 10 小时以上;压榨液的黏稠度太高,过滤时会堵塞筛眼,不会提 高出油率;为了使橘皮油易与水分离,可分别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 0.25%的小苏打和 5%的硫酸钠,并凋 节 pH 至 7~8。 二、非选择题(64 分) 13.(9 分)(2015·山东,35)乳糖酶能够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乳糖酶 的制备及固定化步骤如下: 产乳糖酶 微生物 L 的筛选 → 产乳糖酶 微生物 L 的培养 → 乳糖酶的 提取纯化 → 乳糖酶的 固定化 (1)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 L 时,宜用________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培养基中琼脂的作用是 ________。从功能上讲,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 (2)培养微生物 L 前,宜采用________方法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3)纯化后的乳糖酶可用电泳法检测其分子量大小。在相同条件下,带电荷相同的蛋白质电泳速度越快, 说明其分子量越________。 (4)乳糖酶宜采用化学结合法(共价键结合法)进行固定化,可通过检测固定化乳糖酶的________确定其 应用价值。除化学结合法外,酶的固定化方法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离子吸附法及交联法等。 [答案] (1)乳糖 凝固剂 选择培养基 (2)灼烧 (3)小 (4)(酶)活性[或(酶)活力] 包埋法 物理吸附法(注:两空可颠倒) [解析] (1)已知乳糖酶能够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 L 时,宜用乳糖 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培养基中琼脂的作用是凝固剂,从功能上讲,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2) 为了避免杂菌污染,在培养微生物前,对接种环等接种工具应采用灼烧灭菌。(3)用电泳法纯化乳糖酶时, 若在相同条件下分离带电荷相同的蛋白质,则其分子量越小,电泳速度越快。(4)固定化酶的应用价值与酶 的活性(或活力)有关,因此用化学结合法固定化乳糖酶时,可通过检测固定化乳糖酶的活性(或活力)来确定 其应用价值。酶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化学结合法、包埋法、物理吸附法、离子吸附法及交联法等。 14.(9 分)为了获得β-胡萝卜素产品,某小组开展了产β-胡萝卜素酵母的筛选与色素提取实验。 请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用的培养皿常用的两种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为了减少灭菌后器皿被污染,灭菌前应该 ____________。 (2)为了筛选出酵母菌,培养基中添加了青霉素,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是灭菌锅及其局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指示的依次是________。 (填序号) ①安全阀、放气阀、压力表 ②放气阀、安全阀、压力表 ③安全阀、放气阀、温度表 ④放气阀、安全阀、温度表 (4)为了将分离到的菌株纯化,挑取了菌落在 3 块相同平板上划线,结果其中一块平板的各划线区均未 见菌生长,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增加β-胡萝卜素提取量,在研磨酵母细胞时,添加石英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研磨时 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添加 CaCO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用牛皮纸(报纸)包扎器皿 (2)抑制细菌(放线菌)生长 (3)① (4)接种环温度过高,菌被杀死 (5)有助于研磨充分 不需要 β-胡萝卜素较耐酸 [解析] (1)对玻璃器皿常用的灭菌方法是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法;用牛皮纸包扎玻璃 器皿可有效防止灭菌后的物品被环境中杂菌污染。 (2)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形成而抑制细胞壁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繁 殖、生长。酵母菌是真菌,其细胞壁的成分是几丁质,添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对酵母菌的繁殖没有影响,从 而筛选出酵母菌。 (3)图示中的甲为安全阀,乙为放气阀,丙为气压表。 (4)在将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化,一般采用划线法和涂布平板法,在应用划线法取菌种时,应先将接种环 灼烧灭菌,冷却后再提取菌种,否则会因接种环温度过高而将菌种杀死,使实验失败。 (5)在提取胡萝卜素是,研磨时添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细胞研磨充分,胡萝卜素充分释放;研磨时,不 需要添加 CaCO3,因为β一胡萝卜素较耐酸性环境,不需要加入 CaCO3 来保护胡萝卜素结构不被破坏。 15.(9 分)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 3 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 可将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 可与纤维素形成________色复合物。用含有 CR 的 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___。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 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 溶液 水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乙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 透明圈 (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 CR-纤维素红色 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 [解析] (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能被 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分解纤维素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CX 酶、C1 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 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 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根据有无琼脂成分,可推知, 培养基甲为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乙为固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和鉴别要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基甲不 符合要求;培养基乙不含纤维素粉,不能形成特定的红色复合物,乙培养基不符合要求。 16.(9 分)(2014·山东实验中学二模) 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牧业、医药、环 保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请回答下列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 (1)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往往会加入陈的“泡菜水”,作用是________,若泡菜特别咸而不酸,最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__,其中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柑橘组织培养的操作程序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接种;④培养;⑤移栽;⑥栽培。柑橘皮 可以用于提取橘皮精油,橘皮在________中的浸泡时间为 10h 以上,并且橘皮要浸透,这样才会得到高的 出油率。 (4)PCR 技术是 DNA 循环复制的过程,每次循环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三步。 [答案] (1)提供乳酸菌菌种(接种) 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 (2)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无菌技术) 干热灭菌法 (3)制备 MS 固体培养基 外植体消毒 石灰水 (4)变性、复性、延伸 [解析] “泡菜水”中有乳酸菌,可为制作泡菜提供所需的乳酸菌;若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可 导致泡菜特别咸而不酸;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对培养皿进 行灭菌常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植物组织培养一般要先制备 MS 固体培养基,然后对外植体消毒,然后 才能接种等;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 10 h 以上,才会得到高出油率;PCR 技术每次循环经变性、复性、延伸 三步。 17.(9 分)(2015·海南,30)生产果汁时,用果胶酶处理果泥可提高果汁的出汁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同学用三种来源的果胶酶进行三组实验,各组实验除酶的来源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测定各 组 的 出 汁 量 , 据 此 计 算 各 组 果 胶 酶 活 性 的 平 均 值 并 进 行 比 较 。 这 一 实 验 的 目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种新分离出来的果胶酶,为探究其最适温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试管 16 支,分别 加入等量的果泥、果胶酶、缓冲液,混匀,平均分为 4 组,分别置于 0℃、5℃、10℃、40℃下保温相同时 间,然后,测定各试管中的出汁量并计算各组出汁量平均值。该实验温度设置的不足之处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3)某同学取 5 组试管(A~E)分别加入等量的同种果泥,在 A、B、C、D 4 个实验组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等量的缓冲液和不同量的同种果胶酶,然后,补充蒸馏水使 4 组试管内液体体积相同;E 组加入蒸馏水使 试管中液体体积与实验组相同。将 5 组试管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后,测定各组的出汁量。通过 A~ D 组实验可比较不同实验组出汁量的差异。本实验中,若要检测加入酶的量等于 0 而其他条件均与实验组 相 同 时 的 出 汁 量 , E 组 设 计 ________( 填 “ 能 ” 或 “ 不 能 ”) 达 到 目 的 , 其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探究不同来源果胶酶的活性 (探究不同来源果胶酶对出汁量的影响) (2)梯度温度设置不合理 各组的酶促反应受两个不同温度影响 (3)不能 E 组应加入蒸馏水 [解析] (1)根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果胶酶进行三组实验,各组实验除酶的来源不同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测定各组的出汁量,据此计算各组果胶酶的活性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可见实验的自变量是果胶酶 的来源不同,因变量是果胶酶的活性,所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来源果胶酶的活性。 (2)根据实验设计可知,该实验是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所以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果胶酶的活性, 用出汁量进行衡量,出汁量越多则果胶酶活性越高。该实验方案中,温度应该在常温范围内设置系列温度 梯度且梯度差值相等,所以 4 组的温度可分别设置为 25℃、35℃、45℃、55℃;另外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 影响时,应保证酶促反应只能在设定的温度下进行,同一实验组的反应温度只能是一个,所以实验操作应 该是将各组盛有果胶酶的试管与盛有果泥的试管分别在设定温度下处理一定时间后再将两只试管混合,才 能保证实验在设定的温度下进行。 (3)根据题意,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果胶酶的量,因变量是出汁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 则和对照原则,根据实验设置,通过 A~D 组实验可比较不同实验组出汁量的差异。若要检测加入酶的量 等于 0 而其他条件均与实验组相同时的出汁量,则 E 组应加入蒸馏水而不是缓冲液,使试管中液体体积与 实验组相同,才符合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 18.(9 分)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下: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 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________技术可使葡萄 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 PCR 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________催化。PCR 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 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________和________三步。 [答案] (1)碳源 显微镜直接计数 (2)压榨 萃取(注:两空可颠倒) (3)固定化酶 (4)(Taq)DNA 聚合酶 (低温)复性(或退火) (中温)延伸 [解析] (1)培养酵母菌时,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水解产物能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碳源。检测酵母菌数 量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压榨法或萃取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利用固定化酶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提高酶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 PCR 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Taq)DNA 聚合酶催化。PCR 一般要经历三 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低温)复性(或退火);(中温)延伸三步。 19.(10 分)(2015·江苏,31)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营 养价值。为了增强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 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选项不需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酒精灯 ②培养皿 ③显微镜 ④无菌水 (2)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向试管内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________。 (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见右图)。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 的________有关。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J1 和 J4,在不同温度和 pH 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 中酶活性的结果见下图,推测菌株________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③ (2)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会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 (3)避免培养基污染棉塞 (4)量与活性 ① (5)J4 发酵过程会产热和产酸,J4 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解析] (1)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需要经过分离、提纯培养。用选择培养基筛选菌株后,再利用 涂布平板法或划线培养法进行菌株的分离提纯,最终通过的菌落特征进行分离提纯菌株进行扩大培养,该 过程中不需要用显微镜,应为菌落特征肉眼可见。(2)菌液量过多,会导致接种的菌种过量,使菌体堆积而 使培养后的菌落界限不明确,难以分离。(3)用棉球擦净试管口的培养基,是防止培养基污染棉塞,进而污 染管内的培养物。(4)培养基上透明圈的大小,表示被降解纤维素的多少,他取决于纤维素酶的含量和酶活 性的大小,酶含量越大,活性越高,透明圈越大。(5)牛的瘤胃是一个强酸性环境,由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图可见,J4 菌株产生的酶,在低 pH 时,活性更高,由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图可见,J4 菌株的酶更适应于温 度相对较高的牛体胃内环境。 专题提升(附参考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2.5×20=50 分)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D.DNA 连接酶可连接 DNA 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答案] C [解析] 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所以构成酶的单位应该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而不是氨 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酶只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为反应供能;在动 物细胞培养中,通过胰蛋白酶可以将组织间隙的胶原蛋白质等分解故可以将黏连在一起的组织细胞分成单 个;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磷酸二酯键,而氢键形成不需要酶。 2.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答案] D [解析] 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所以,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 膜和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不需 O2 参与,但可以将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有脱氢过程,故也属于氧化 反应。无氧呼吸的酶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 3.如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A 中合成 ATP 的部位在基粒类囊体薄膜上 B.B 中的 ATP 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 C.A、C 中合成 ATP 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 D.D 中能量的去向是用于耗能的生命活动 [答案] C [解析] 图中 A 是光反应,B 是暗反应,C 是细胞呼吸,D 是 ATP 的利用。A 中合成 ATP 所需能量来 源于光能,C 中合成 ATP 所需能量来自于葡萄糖。 4.如图所示,将等质量的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内有一试管等体积的 NaOH 溶液或蒸馏水且 用塞子塞紧的两个瓶中,各瓶分别与一个水银流体压力计相连接,由此压力计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可以测量 出某种气体的变化量。开始时两个水银流体压力计的水银柱 a、b 高度一致。将装置放在适宜的条件下使 种子萌发,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 a、b 的高度是( ) A.a>b B.a=b C.a≥b D.a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3)曲线在 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 A、B、C 三点代 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 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 A′、 B′、C′点对应的浓度。 (5)图中 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 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5. 尝试分析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 由图可知: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庄稼地里的 双子叶杂草,同时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易错警示 不要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的作用效果混为一谈 生长素分布的多少是一个相对概念,高浓度和低浓度范围内都有生长素的多少之分;而生长素作用中 的高浓度和低浓度是和作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概念,高浓度一定表现为抑制,低浓度一定表现为促进。 例 1、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 C 解析 由实验甲可知,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胚芽鞘直立生长,而实验乙去 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例 2、 (2013·天津卷,6)如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 GA1、 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 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 1 或酶 2 的基因发生突 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 IAA,该植株茎内 GA1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 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 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 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及示意图的关键信息是①IAA 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 GA1 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对 GA29、GA8 的 合成有抑制作用,②只有 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③图中酶 1 或酶 2 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相应生化反应受 阻。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的 IAA,能促进茎内赤霉素 GA1 合成,A 选项正确;B 选项中抑制剂影 响 IAA 向豌豆茎内运输,进而影响 GA1 合成,GA1 和 IAA 在豌豆茎内含量少,茎的伸长生长慢而使植株矮小, B 选项正确;对酶 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 GA20,不会促进 GA1 合成,该植株不会恢复正常植株高度,C 选项错误;酶 2 基因突变的豌豆使 GA29、GA8 的合成受抑制,GA1 合成增强、分解减弱,积累增多,其植株 较正常植株长得高,D 选项正确。 例 3、如图所示,如果根 a 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 A 点(为 10-10 mol·L-1),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双 选) ( ) A.在 FC 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 B.AD 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b 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a 侧,相当于曲 线 FE 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 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但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适用于根的 生长 答案 AD 解析 曲线 FC 段均能促进生长,CD 段抑制生长。根向重力性的产生是由于重力作用,引起近地侧(b) 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细胞生长;背地侧(a)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细胞生长,从而使根弯曲向下生长。 在太空中,无重力作用,a、b 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根水平生长,坐标图中各生长素浓度曲线仍适 用于根的生长。 例 4、下图 1 表示幼苗在水平放置时的生长情况,图 2 表示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则图 3 中能 表示 a、b 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了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由于重力作用使背地侧生长素朝向地侧运输,从 而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茎不敏感,导致向地侧浓度高,使根的生长受抑制, 茎的生长受促进,所以 A 选项正确。 例 5、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 a、b、c、d 四组。将 a、b 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 再从 c、d 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别接入 a、b 两组胚芽鞘 被切除的位置,得到 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 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 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 A.c 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 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 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 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答案 D 解析 胚芽鞘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 A、B 两项错误。生长素的运输只能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 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C 项错误。据题干可知,a′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上端连接胚芽鞘尖端, 形态学下端连接茎,所以生长素可以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中接入的茎段的形 态学下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上端连接茎,故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无弯曲生长。 考点二 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分析[重要程度:★★★★☆] 要点探究 1. 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实验操作(如图) (2)现象:装置 a 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 b 和 c 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 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1)实验操作(如图) (2)实验现象:A 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 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3. 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 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2)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 A、B 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 B 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②若 A 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 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③若 A 中幼苗水平生长,B 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与重力相等。 易错警示 与植物激素相关的 3 个提示 (1)实验中要运用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要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3)实验材料——胚芽鞘、去尖端的胚芽鞘、玻璃片和云母片阻断运输;不透明锡箔纸和盒子遮光; 琼脂块运输或收集生长素;枝条上下端与极性运输关系。 例 1、 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 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D ) 解析 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切段形态学的位置的不同,故 答案为 D 项。 考点三 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重要程度:★★★☆☆] 1. 其他植物激素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主要作用[连线] (2)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 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应用:①用乙烯利催熟凤梨。 ②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50%左右。 ③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α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 的生产成本。 ④用青鲜素延长马铃薯、大蒜贮藏期。 要点探究 1. 探究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并完善其应用 名称 对应生长调节剂 应用 生长素 萘乙酸、2,4-D 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③农业除草剂 赤霉素 赤霉素 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 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用来提早播种 细胞分 裂素 青鲜素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 乙烯 乙烯利 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 脱落酸 矮壮素 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2. 下面是五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曲线,据图总结相关问题 (1)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 (3)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的是相互促进,有的是相互拮抗。 3. 列举下列相互作用的植物激素 (1)相互促进方面 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方面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 ②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④叶子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 例 1、 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 2,4-D 对留树保鲜柑橘的 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喷施赤霉素和 2,4-D 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 2,4-D 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C.喷施赤霉素和 2,4-D 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赤霉素、2,4-D 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答案 D 解析 图中喷施清水的一组是对照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喷施赤霉素、2,4-D、赤霉素和 2,4-D 混合物均可以有效减少落果率,且喷施赤霉素和 2,4-D 混合物的效果要优于单独喷施赤霉素 或 2,4-D,说明二者之间有协同作用,A、B 项分析正确;由题图可知,喷施赤霉素和 2,4-D 的一组 在留树天数为 100 天时脱落酸含量与开始时的接近,说明喷施赤霉素和 2,4-D 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 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C 项正确;由图可知,脱落酸的含量高,落果率也高,赤霉素、2,4-D 与 内源脱落酸对落果 的调控起拮抗作用,D 项错误。 例 2、 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B.生长期施放适宜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花蕾期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子果实的形成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速叶片黄化速度 答案 C 解析 A 中脱落酸可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发育,生 长素和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生长素诱导无子果实形成时,需要在花蕾期(花未授粉之前) 进行处理,所以 C 项正确;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黄化速度。 例 3、 (2013·浙江卷,5)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图,光照时间长短、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等均会影响茎的伸长,各组限制因素不 同,不能一概而论,A 项错误;对比 1 组和 2 组的茎长,说明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B 项正确;对比 1 组和 4 组的茎长,说明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C 项错误;对比 4 组和 5 组 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 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D 项错误。 例 4、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 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双选) ( ) A.浓度高于 10-6 mol/L 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 M 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答案 B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浓度高于 10-6 mol/L 时也是促进生长的,只是促进作用减弱了,A 项错误; 从曲线看出,生长素含量达到 M 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B 项正确;从曲线看出,乙烯增加到一定 程度,则生长素储量降低,即其储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C 项错误、D 项正确。 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仅发生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 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生长素所发挥 的作用,因生长素浓度、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5.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 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 例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9)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 GA(赤霉素)溶液处理 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试 管 号 GA 溶液 缓 冲 液 水 半粒种 子 10 个 实验步骤 实验 结果步骤 1 步骤 2 1 0 1 1 带胚 25 ℃保温 24 h 后去除种 皮,在各试管 中分别加入 1 25 ℃保温 10 min 后各试管 中分别加入 1 mL 碘液,混匀 ++ 2 0 1 1 去胚 ++++ 3 0.2 1 0.8 去胚 ++ 4 0.4 1 0.6 去胚 + mL 淀粉液 后观察溶液颜 色深浅 5 0.4 1 0.6 不加种子 ++++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 mL。 回答下列问题: (1)α淀粉酶催化____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 1 和 2 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 1 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 2 中的________。 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 2、3 和 5 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 GA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 2、3 和 4 的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淀粉 麦芽糖 (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其他合理答案 也可) (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GA 的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如:随 GA 浓度增大,产生的α淀粉酶量增加) 解析 第(1)小题是考查最基本知识,这两个空是比较好填的。第(2)小题可以根据反应后的颜色深浅 判断试管 1 和试管 2 溶液中的淀粉量,只要能读懂表格数据就能解决问题,也是比较简单的。第(3) 小题中 2 和 5 对照可以看出去胚的种子是不会产生α淀粉酶的,2 和 3 对照可以看出加入 GA 后的试 管 3 产生了α淀粉酶,所以可以得出 GA 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的结论。第(4)小题根据表格数据可 以看出 2、3、4 三组的 GA 含量是逐级增大的,而实验结果中颜色是越来越浅的,也就标志着三组中 α淀粉酶的产生量是逐渐增加的,所以可以得出 GA 的浓度越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越好的结论。 专题四 种群和群落 【考点透析 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 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 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具体图示如下: 特别提示: (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用 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 力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 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 昆虫等动物 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 小动物或微生物 方法 步骤 1 随机取样 2 计数或每个样方个体数 3 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 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 种群密度 1 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 做标记后放回 2 一段时间后重捕 3 如下公式计算 1 用 一 定 规 格 的 捕 捉 器 (如采集器、吸虫器等) 进行取样 2 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 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注意 必须随机取样 1 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 事项 没有迁入和迁出 2 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 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5.种群的数量变化 6.种群的增长曲线: 开放的环境中,种群的物质和能量能够不断得到补充。 模型有两种:(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前提: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②特征:种群数量会连续增长。 ③规律:Nt=Noλt Nt:第 t 年后种群的数量 No:种群的起始数量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t:年数 ④图像(如右图)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前提:自然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食物、栖息场所等生活条件 ②“S”型变化: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 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 数量的增长率下降。最终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以 K 表示)。 ③图像(如图) 7.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比较 图中“J”型曲线是指理想状态下(食物丰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疾病等条件下)种群 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S”型曲线是指在现实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阴影部分是指生存斗争中淘 汰的个体数,即环境阻力。 (1)“J”型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无环境阻力;而“S”型曲线为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模式, 有环境阻力,部分个体被淘汰。 (2)t1 时间,“S”型曲线增长率最大,t2 时间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但并非种群数量恒定不变,而是 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8.对曲线中 K 值的理解 (1)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 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K 值也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由此引发 的种内斗争以及捕食者的数量。 (2)图中“J”型曲线无 K 值,且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S”型曲线有 K 值,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 是不相同的,在 K/2 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也增长最快。 9.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2 值 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2)在农林害虫的防 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 例 1、(2013 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 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 20,出生率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死亡率 为 10%,种群年增长率为 10%,A 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 1:1 时,每个个体都能 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 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 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 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 生率最高,D 项错误。【答案】B 例 2、(2011 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 和 20 头/叶) 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 K 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 答案:AB 例 3、 右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 1850 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 100 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 ) A.1850~1950 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 B.1875 年比 1850 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捕食关系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 错误;如果两物种竞争能力差不多,则两者数量会对称增 减,总体数量处于动态波动,B 错误;鸡与牛的食物来源不同,不能构成竞争关系,C 错误;如发生在同 种生物之间的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种内斗争,D 正确。答案:D 例 4、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 点以后环境阻力明显变大 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是 b C.图中 a 点的种群增长率大于 d 点 D.图中第 8 年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发生变化 解析:某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然后种群数量会迅 速增加,a 点的增长率开始增加,b 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超过 b 点种群的增长率开 始下降,到 c 点种群的增长率明显变小,d 点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 0,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种群的数量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d 点之后种群的数量将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动态变化。 答案:D 【考点透析2】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1.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互利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 开则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无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 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 等而发生斗争,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 活”的同步性变化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数量上两种 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 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2.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曲线 3.群落的结构 (1)物种结构: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 (2)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 4.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②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的活动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比较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 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乔木(注意: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 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 或稀疏灌木阶段) 特点 演替缓慢 演替快速 (3).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例 1、(2013 新课标 II 卷,31) (10 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固定的能量。 ( 2 ) 草 原 上 , 某 种 鼠 的 种 群 密 度 除 了 受 迁 入 率 和 迁 出 率 的 影 响 外 , 还 受 该 鼠 种 群 的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 【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3)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答案】(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例 2、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相互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 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增加时,被捕食者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这又使捕食者减少。答案: B 例 3、 林业部门对某地区稳定生态系统中乔木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合下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某乔木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曲线Ⅱ C.该地区所有的乔木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群落 D.分析曲线Ⅱ,通过 a 时的信息不能推出该种群的相应 K 值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为样方法,A 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内,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S” 型增长,B 正确;生物群落指的是某生态系统内全部的生物,C 错误;曲线Ⅱ中的 b 点才可推测出该种群 的相应 K 值,D 正确。 答案:CB 专题五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考点透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非生物 成分 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 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 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合 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自养型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2.生态系统的成分易错点及特例 易错点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每条食物链(网)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 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 (3)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天 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界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 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下降 (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例 1、 (2012 四川)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 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 离设立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 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 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3)与曲线 II 相比,曲线 I 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 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 点之后,株冠开 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 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 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例 2、生态系统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单位,交叉作用形成的 一个动态复合体。下列对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1 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鸡→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组成,也不占任何营养级。细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与狐之间 不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B 【考点透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概念的理解 能量的输入 能量的传递 能量的输出 能量的流动 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 ①生产者 (绿色植物)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①传递方向 ②流动渠道:食物 链和食物网 ①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②光合作用 ②能量流动伴随物 质循环进行 ②呼吸作用(有氧 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传递效率 ④能量金字塔 ②生态平衡 ③环境保护 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生态系统的三方面功能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来源 光能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 生物或无机环境 形式 光能(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 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 能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 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 的形式传递 物理过程、信息素、植 物和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 单向或双向 范围 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 联系 (1)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 (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全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的总量。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的去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 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 物群落中散失。 4.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 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 确定使用 10%或 20%来解题。 ①设食物链为 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 已知 D 营养级的能量为 M,则至少需要 A 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 A 营养级的能量=M÷(10%)3。 已知 A 营养级的能量为 N,则 D 营养级最多可获得的能量=N×(20%)3;最少可获得的能量=N×(10%)3。 ②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 量相等,则按照各个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③在食物网中分析,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a.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b.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 1、(2013 江苏)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 月 5 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 300 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 8—10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实验持 续 2 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 分析如下:放养 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 时生长旺盛的水 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解析】(1)进行实验时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提高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 (2)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使实验组浮游植物生 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生长旺盛的水稻和浮游植物会因水中的矿质营养、光照等因素而产生竞争关系。 (4)放养鱼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 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5)鸟类的存在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而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故对该实验研 究影响最大。 【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① 例 2、右图表示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叶的光合作用,最后全部用于分解者的生长 C.叶中只有 1.5%的能量被鸟同化 D.呼吸代谢产生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解析: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叶的光合作用,大部分被分解者以细胞呼吸的形式散失。同化中 的能量包括呼吸代谢和生长中的能量,故叶中被鸟同化的能量为 100%×15%×(40%+l0%)=7.5%。呼吸代 谢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A 例 3、 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图 a 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图 b 为甲、 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甲、乙为该生态系统中 的生产者 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T 时间后若丁大量死亡,则甲、丙数量急剧增加 D.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解析:食物链的起始为生产者,由题中食物关系可知甲、乙为生产者,A 项正确;最初甲与乙的种群数 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数量开始减少,到后来逐渐被淘汰,说明在甲、乙的竞争中,甲最 终胜利,B 项正确;T 时间后只有甲为生产者,丁是丙的捕食者,丙是甲的捕食者,丁的数量大量减少, 就会导致丙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甲被大量捕食,使得甲的数量减少,故 C 项错误;由图 b 知甲种群 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营养、空间等因素的影响,D 项正确。 答案:C 【考点透析 3】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实例:如下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 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本质 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保持原状的能力 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 的能力 影响 因素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 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 动调节能力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关系 都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二者通常成相反的关系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和 功能的协调。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5.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归纳比较(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项目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形成 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 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 中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增多 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氮氧化物 和氯氟烃增多 危害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 海平面上升 ①水体酸化;②伤害植物的叶和 芽;③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①导致人类患皮肤癌、白内障等 疾病;②农作物减产 防治 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 烧;②开发新能源; ③ 大力推广植树造林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 使用脱硫煤;③开发新能源;④ 大力推广植树造林 减少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的排放 6.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引发生态危机的机理分析 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指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些被称为 生物入侵者的物种或外来种不仅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还会对“入侵领地”的生物多样性造 成威胁,破坏生态平衡。 (1)对人类的影响:一部分有害,一部分有益 (2)对侵入地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原因分析:适应侵入地环境,没有天敌,增长迅速。 例 1、(2011 江苏)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 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外来的物种迅速繁殖、扩散并危害当地生物多样性,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的易 地保护是指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答案:B 例 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 A、B 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 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 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 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 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 CO2,呼吸作用释放 CO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用实现的。(2)生态系统中的碳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说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过度的人工 碳排放使得碳释放量大大超过碳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CO2 会引起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 体薄膜上。蓝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糖类(有机物),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 答案:(1)光合 呼吸 (2)A 碳的吸收量等于碳的释放量 (3)碳平衡 CO2 浓度 (4)光反应 有机 物 高三生物复习专题一: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粱、玉米叶结构及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围绕着维管束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 ②因为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正常的基粒,所以,水的光解发生在叶肉细胞 ③NADPH 储存了能量,并具有还原性 ④CO2 中的 C 首先转移到 C4 中,然后才转移到 C3 中 ⑤光能转化为电能时,电子的最终受体是 ATP 和 NADP+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③ 1.B 高粱、玉米都属于 C4 植物,C4 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 胞:外层是排列紧密的叶肉细胞和内层的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中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即存 在基粒,水的光解发生在基粒上;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的是无基粒的叶绿体,是不能进行水 的光解。光反应产生的 NADPH 在暗反应中既能供氢,又能供能。C4 植物固定 CO2 途径是先进 行 C4 途径,即先将 CO2 转移到 C4 中,然后才转移到 C3 中。另外,在光能转化为电能时,电 子的最终受体只是 NADP+。 2.下列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固氮基因的编码区是连续、不间隔的 B.根瘤菌核区的大型环状 DNA 控制固氮酶的合成 C.将圆褐固氮菌制成菌剂,可以少施氮肥,提高作物产量 D.固氮基因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B 固氮基因位于细菌的质粒上,而不在核区的大型环状 DNA 上,固氮基因属于原核生物, 其结构中的编码区是连续、不间隔的。因此符合题意的是 B。 3.下面是关于 C3 和 C4 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C3 和 C4 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B.C3 和 C4 植物代谢途径中的共同部分是 PEP 固定二氧化碳 C.C3 植物不能利用叶片细胞间隙含量很低的二氧化碳,C4 植物能 D.C3 植物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C4 植物维管束鞘细胞有叶绿体 3.B PEP 固定二氧化碳是 C4 途径,只有 C4 植物具有。 4.在下列 4 种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条件记录于下 表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 CO2 浓度(%) 温度(℃) 从以上实验可知对光合作用速率限制的因素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 2 光强度 0.01%CO2 温度 温度 实验 4 0.03%CO2 光强度 光强度 0.03%CO2 P 点 温度 温度 CO2 浓度 光强度 4.D 对照图、表,实验 2 比实验 1 光速率低是由于温度制约;实验 3 与实验 4 一样,光合 速率都比较低,这不再是温度的制约,而是 CO2 浓度;刚开始的 P 点,主要制约因素 是光强度太低。 5.(2005 年天津市高考题)下列有关根瘤菌及其生物固氮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备根瘤菌 DNA 时需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壁 B、根瘤菌的固氮基因编码区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 C、大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不能提高固氮量 D、根瘤菌固氮量与其侵入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 5.D 根瘤菌属于细菌,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因此纤维素酶是不能处理其细胞壁。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基因结构的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无内含子和外显子之分。大 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是可以提高大豆的固氮量,这是生产上常采用的一种方法。D 项根瘤菌与相应的豆科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豆科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根瘤菌的生长状况是 密切相关的。 6.当绿色植物缺磷时,光合作用明显受阻,这是因为( ) ①磷是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磷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③磷是光反应合成 ATP、NADPH 所必需元素 ④磷对维持叶绿体体膜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⑤糖类运输到根、块茎和种子中都需要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6.D 酶、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元素是 C、H、O、N(叶绿素还含有 Mg),与 P 无关。叶绿体 膜主要有磷脂双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同时磷脂对维持叶绿体膜的功能有重要作用。糖类 运输到根、块茎和种子中都需要钾,不是磷。 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甲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乙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丙类微生物中有的可与植物共生 C.甲和丙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D.氧气充足时,乙的活动加强 7.D 图中可以看出:甲在 O2 的作用下,能将 NH3 还原成 HNO3,这种微生物是硝化细菌, 1 0.10 30 2 0.10 20 3 0.03 30 4 0.03 20 其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乙能利用有机物,并把 HNO3 转变成 N2,这种微生物是反硝化细 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当 O2 充足时,乙的活动受到抑制。丙能把 N2 固定为 NH3,这 是固氮微生物,有的可与植物共生(如根瘤菌)。甲和丙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增加 土壤肥力。 8.(多选)将小麦和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制成临时横切标本,然后分别用碘液染色,下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小麦 玉米 叶肉细胞 维管束鞘细 胞 叶肉细胞 维管束鞘细胞 A 不变蓝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B 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变蓝 C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不变蓝 D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8.ACD C3 植物(小麦)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即形成淀粉)的场所在叶肉细胞中,维管 束鞘细胞中是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4 植物(玉米)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即形 成淀粉)的场所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叶肉细胞中只进行光反应。 二、非选择题: 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由主要生产者所进行的某种活动,试据图回答: (1)该生理活动的名称是 。 (2)它主要是在叶肉细胞内被称为 的细胞器中进行的。 (3)图中字母 A、B、C 各自所代表的名称是 A B C (4)需要消耗物质 A 和 B 的生理过程③的名称是 。 ( 5 ) 图 中 编 号 ① 所 表 示 的 生 理 过 程 是 。 (6)如果在该细胞器基质中的酶因某种原因 而被破坏,则 这一生理活动过程的两个阶段中,最先受到影响 的 阶 段 是 。 (7)色素吸收的 能,在这一生理活动 过程的 阶段,部分被转移到 中,转变为 活跃的 化学能,再经过这一生理过程的 阶 段,转变 为 化学能。 9.(1)光合作用(2)叶绿体(3)ATP NADPH (CH2O)(4)C3 化合物的还原(5)水在光下 分解(6)Ⅱ暗反应(7)光,Ⅰ光反应,NADPH,Ⅱ暗反应,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场所、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 阶段。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进行,其中发生了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光反应中必需 光和色素,在其中完成了水的光解,合成了 ATP 和 NADPH,完成了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 能。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中发生了一系列酶促反应,凡是影响酶活性、酶合成的 因素,均影响此过程的正常进行。在暗反应中完成了 CO2 的固定和还原,完成了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能量和还原剂。 生物复习专题三:微生物与发酵工程(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 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 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粉状 硫 10g K2HPO4 4g FeSO4 0.5g 蔗糖 10g (NH4)2SO4 0.4g H2O 100ml MgSO4 9.25g CaCl2 0.5g Ⅰ + + + + - + + + Ⅱ + + + - + + + + Ⅲ + + + + + + +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 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1.D 比较三种培养基,Ⅰ培养基中缺少氮源;Ⅱ培养基中缺少有机物。由此能推断甲是固 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2.硝化细菌有碳源、氮源、能源依次是( ) A.葡萄糖、氨、葡萄糖 B.葡萄糖、铵、太阳能 C.二氧化碳、硝酸盐、化学能 D.二氧化碳、氨、太阳能 2.C 解此题从如下方面分析:第一,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因而所需碳源不 是现成有机物。而是无机物二氧化碳。第二,硝化细菌虽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能利用光能, 而是利用氧化氨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最终还原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第三,硝化细菌 将氨氧化成硝酸盐,被根吸收。 3.在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下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坐标图,不 正确的是( ) 3.B 在一个含有葡萄糖的锥形瓶中生长酵母菌是有规律,存在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 衰亡期的变化,选项 B 描述中错误的。随着培养的进行,O2 被不断的消耗,酒精不断生成; 葡萄糖浓度不断下降;由于 CO2 的不断产生,溶液的 pH 值将不断变小。 4.某酒厂把糖化后的淀粉加入发酵罐,接种酵母菌后,酒精产量明显减少,检查结果为发酵 罐密封不严,试分析反应的结果是( ) A.糖化淀粉消耗少 B.酵母菌量减少 C.CO2 的释放量减少 D.酵母菌量、CO2 的释放量和糖化淀粉的消耗量都增加 4.D 发酵罐密封不严,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量大量增加,CO2 的释放量和糖 化淀粉的消耗量也都增加。 5.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已成功地培育出生产干扰素的酵母菌。某制药厂引入该酵母菌后进行 生产研究。下表是在一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内培养该酵母菌,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基的 pH 及菌 体数量(万个/mL),几次取样结果见下表: 样品代号 a b c d e f g h 菌体数量 32 56 127 234 762 819 821 824 pH 6.0 4.7 5.9 4.9 5.7 5.1 5.3 5.6 由于取样时技术员的粗心,忘了标记取样的时间。下面对该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取样次序:a→c→b→g→f→h→d→e B.g 样时次级代谢产物已有相当的积累 C.如果要扩大培养,可在 c 样时期选取菌种 D.d 样时培养基中的养分几乎已被耗尽 5.A 根据菌体数量、pH 的变化,a 期为调整期,c 期为对数期,e、g、h、f 期为稳定期,d、 b 期为衰亡期,由此,可推断,A 项是错误的。 6.以下能正确说明酶活性调节的是( ) A.只要一种代谢产物积累,酶活性就下降 B.代谢产物将使直接催化此化合物形成的酶活性下降 C.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可解除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 D.控制生产条件是人们对酶活性调节的唯一手段 6.C 第一,酶活性调节主要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使酶的结构变化而导致酶 活性改变。因此,代谢产物将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一定是对直接形成此化合物的酶产生影 响,而且也不一定是一种代谢产物积累,酶的活性就下降(如黄色短杆菌生产赖氨酸过程 ); 第二,微生物一般不会积累大量的代谢产物,生产中要积累代谢产物,可采取一定的手段改 变细胞膜的透性,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减少对酶活性的抑制;第三,对酶活性调节的措施 除控制生产条件外,还可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7.由硝酸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氯化钙、一些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比例配成的营养液适 合于培养( ) A、草履虫 B、绿藻 C、酵母菌 D、根尖生长点细胞 7.B 培养液中缺少有机物,不适于草履虫、酵 母 菌 生 长。根尖生长点细胞中无叶绿体,无法利用无机 物 合 成 有机物,也不能生长。 8.(多选)右图是青霉素生产中青霉菌在含有葡 萄 糖 和 乳糖的培养基中发酵代谢曲线,请据图分析以下 正 确 的 是( ) A.开始时,青霉菌只能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乳 糖 ; 只 有葡萄糖利用完毕后,青霉菌才开始利用乳糖 B.青霉菌分解葡萄糖的酶是组成酶,分解乳糖的酶是诱导酶 C.葡萄糖消耗完毕,乳糖分解的时期是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但其缓慢分解,不利于提高青 霉素的产量 D.葡萄糖消耗完毕,青霉菌可利用乳糖,但乳糖缓慢分解,这样可延长稳定期,提高青霉素 的产量 8.ABD 从图中曲线分析:刚开始时葡萄糖被不断地消耗;而乳糖几乎没有变化,而当葡萄 糖被消耗完了以后,才开始利用乳糖,说明青霉菌分解葡萄糖的酶是组成酶,分解分解乳糖 的酶是诱导酶。同时依据青霉菌的生长曲线分析:乳糖分解的时期是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 而且是分解缓慢,这样可延长青霉菌的稳定期,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二、非选择题: 9、有一种能生产食品香料的细菌,其生长速率、代谢产物的产量与培养液中的温度、pH、 溶氧量等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设计了高效、自控、产品质量较稳定的两级连续培养装置, 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曲线图与甲装置的用途可知,甲装置内的温度、pH 应分别调节为 。 A、33℃和 4.3 B、33℃和 5.5 C、37℃和 5.5 D、37℃和 4.3 (2)发酵过程中,通气装置控制阀应 。 (3)在生产实践中,当甲装置内的细菌处于___________期时,可让甲装置中的培养基大 量流入乙装置,这样有利于乙装置中细菌较快进入____________期,达到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4)从培养液中提取食品香料的方法有: 。 A、过滤 B、蒸馏 C、萃取 D、沉淀 (5)甲装置中,最初取样是每毫升 10 个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次取样是每毫升 320 个细菌,则细菌至少繁殖 代。 (6)表解为该菌生产食品 香 料 的 代 谢 途径,若要大量合成食品香料, 可 采 取 的 措 施是: Ⅰ. 。 Ⅱ. 。 9、答案:(1)B (2)关闭 (3)对数 稳定 甲装置流过来的培养液中细菌经 过高速生长后,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物质不断积累 (4) BC (5)5 (6) 对该菌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③的菌种(1 分)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代谢产 物迅速排到细胞外面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相当多,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发酵工程以及酶 的活性调节和生产实际中的运用知识。(1)甲装置是扩大培养的过程,乙装置连续培养获取 产品的过程。因此甲装置内的温度、pH 应分别调节为 33℃和 5.5。(2)又根据代谢产物与溶 氧量关系分析,溶氧量增加,代谢产物形成下降,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应控制厌氧环境。(5) 细菌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最初取样是每毫升 10 个细菌,再次取样是每毫升 320 个=10×2n, n=5。(6)依据表解分析,当食品香料与物质 G 都过量时,可以抑制酶①的活性,进而影响 到物质 R 的合成,影响到食品香料的合成,生产上可以解决的方法是:①对该菌进行诱变处 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③的菌种②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代谢产物迅速排到细胞外面。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复习 实验卷(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使用 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2.生物学很多实验中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脂肪鉴定:切取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细胞质流动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3.某中学科技兴趣小组就温度和食盐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先配制一定量的酵母 菌培养液(按一定比例配成的酵母菌和面粉的悬浊液),分成 15 等份,并将它们分成 A、B、C3 组(每 组 5 份)A 组各份中分别加入 10ml 蒸馏水,B 组各份中分别加入 10ml 质量分数为 10%的食盐溶液,C 组各份中分别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20%的食 盐溶液。然 后每组按右图甲所示装配好 5 个同样的实验 装置,分别 放在 5 种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 30 分钟。然后 用直尺分别 测量试管内液面下降的高度,再换算成气体 的体积。实 验测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 中,错误的 是 ( ) A.在测量产气量时,应都冷却至常温后再 测定 B.该实验结果能支持“随温度的增高,食 盐对酶的催化 效率的抑制程度更强”的假说 C.选择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的培养液的目的是有利于增加结论的科学性 D.此实验还能说明酵母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对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你认为哪一个是不可能有结果( ) A.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或出现黑带) 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 B.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在某植物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后做成切 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叶绿体 C.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在透射光下是翠绿色的,在反射光下是棕红色的 D.在天气晴朗的一天,在上午 10 左右,用钻有直径为 1cm 左右的小孔的锡铂纸将田间的一株植物的叶 片夹住,下午 3 时左右取下这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小孔处照光的部位成蓝色,而被 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呈白色或灰白色 5.下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操作和叙述( ) ①:图 1 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某视野中的图像,如要看清有丝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 当向右移动 ②:图 2 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 2m×2m 样方范围内进行的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的调查,圆 圈表示个体。则这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3.25(单位:株/ m2) ③:图 3 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图中所标记的那一个叶绿 体实际流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右下角,逆时针方向流动 ④:图 4 表示的是叶绿体色素分离的装置,正确的是 A、B、C、D 中的 B 图 2 3 4 1 图 1 图 3 图 4 图 2 分析以上叙述,选出正确的答案( ) A.只有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B.有二项叙述是正确的 C.有三项叙述是正确的 D.四项叙述都是正确的 6.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下图所示);②把含生 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 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 段时间后,接受块 A、B、C、D、E、F 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丙 一 个 细 胞 内 D N A 含 量 a b c d e f g 1 2 3 4 甲 乙 ⑴ ⑵ ⑶ ⑷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多 7.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下图表示了人、 鼠细胞融合的过程,研究中分别将带有绿色荧光,能与人体细胞膜上 HLA 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和带有红 色荧光,能与小鼠细胞膜上 H-2 抗原特异性 结合的抗体放 入细胞培养液中,对人、鼠细胞进行标记。下 列有关该实验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适当提高细胞 培养液的温度 B.选取不同生物细胞进行融合是因为不同 生物细胞表面 抗原差异较大 C.实验表明不同种细胞可以杂交,而同种 生物细胞不能 进行融合 D.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8.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 DNA 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 镜标有 5 ×和 16 ×字样、物镜标有 10 ×和 4 0 × 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 能放大 160 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 e 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 640 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 A.⑴ ×⑶;左上方 B.⑴ ×⑶;右下方 C.⑵ ×⑶;右下方 D.⑵ ×⑶;左上方 9.在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与分布、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 花生子叶中脂肪鉴定的四个实验中,它们的共同点是( ) 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活性 B.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C.都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D.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10.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做 DNA 粗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用新鲜羊血代替鸡血 B.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用洋葱表皮代替根尖 C.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 D.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用胡萝卜代替苹果 11.下列各项中,依次作为实验试剂、作用和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丙酮、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 B.生长激素、促进果类成熟、形成无籽果实 C.醋酸洋红液、细胞核染色、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D.甲状腺激素、促进动物个体生长发育、个体发育变化迅速 12.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在一只透明的金鱼缸内装上适量的河水,水里养 2~3 条小鱼, 放一些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并放在光亮处。这样,缸内的鱼和水藻就能较长时间内保 持着成活的状态。下列对这个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分较齐全 B.营养结构较合理 C.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D.有充足的物质来源 13.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 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1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探究水族中的群落的演替”实验中,水族箱应放在黑暗密室中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细胞用吡罗红或派洛宁染色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需染色 15.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③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④ 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其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 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6.为验证 pH 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学生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法步骤。在同学们提出的下列评 价中,不合理的是 ( ) 实验步骤 项目 试管 1 试管 2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3 加入 1mol/L 的盐酸溶液 / 1ml 加入 1mol/L 的 NaOH 溶液 1ml / 4 置于 37℃水浴中 5min 5min 5 滴入碘液 2 滴 2 滴 A.缺少 pH 为 6.8 的对照组 B.都置于 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不恰当 D.操作步骤设计合理 17.下列关于实验中出现颜色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紫色 B.向盛有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 C.DNA 的鉴定实验中,DNA 遇甲基绿会变成绿色 D.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滤纸条上出现 4 条色素带,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黄绿色、橙黄色、 蓝绿色和黄色 18.下列哪项操作会引起发酵液受污染,使发酵失败 ( )1 A.榨汁机用温水进行清洗,并晾干 B.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 75%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 C.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多次 D.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 19. 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主要是由 的繁殖造成的 ( ) A.酶母菌 B.毛霉菌 C.乳酸菌 D.醋酸杆菌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加酶洗 衣粉就是将酶直接加到洗衣粉中 B.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蔗糖酶 C.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D.普通洗衣粉只是缺少酶,不会污染环境。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 5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 者得 3 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21.关于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B.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也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C.酵母菌的同化作用方式是自养型 D.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无氧呼吸 22. 豆腐“毛坯”装瓶时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动作要迅速小心 B.加人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C.加人卤汤后,瓶口不用密封,因为其内有盐,不会再滋生其他微生物 D.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23. 对“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 DNA 能溶于酒精溶液,而蛋白质不溶于酒精溶液,可将 DNA 与蛋白质分离 B.利用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却对 DNA 没有影响的特性,可将 DNA 与蛋白质分离 C.利用 DNA 在 0.14mol/LNaCl 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特点,可将 DNA 与杂质分离 D.在 DNA 滤液中加入嫩肉粉,通过木瓜蛋白酶的作用,可将 DNA 与蛋白质分离 24. 下列有关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程度叙述正确的是( ) A. 样品的处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 B. 通过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此为样品的粗提取 C. 可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 D. 可通过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血红蛋白的纯度 25.下列关于检验发酵产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3 A.果汁发酵是否产生酒精,不可用重铬酸钾检验 B.检验醋酸产生的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 pH 试纸测定 C.泡菜制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能确定 D.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可用品尝法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8 小题,其中 33 题为选做题。共 65 分。 26.(5 分)生物实验室里,有下列试剂供实验时选用: A.10-10M 的吲哚乙酸 B.10-4M 秋水仙素 C.0.6%NaCl 溶液 D.醋酸洋红染液 E.10%HCl 溶液 F.50%蔗糖溶液 (1)分别用上述 6 种试剂处理小麦幼苗根尖细胞 30min 后观察,经哪些试剂处理后的细胞仍有生活 力? 。 (2)欲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应选用试剂 。 (3)能促使插条生根的试剂是 。 (4)欲使单倍体水稻结实,应选用试剂 。 (5)在验证“细胞吸水原理”实验中,用试剂 F 处理洋葱表皮。过一段时间后,用清水替代试剂 F,镜检 时发现 。 27.(7 分)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下图中 7mm、0.5mm 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 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表示显微镜的____ ___镜,在观察黑藻细胞 质流动的实验 中,应先用图中 镜观察。 (2)图中 0.17 表示盖玻片的厚度为 0.17mm,请分析在 乙镜下看清观 察物时不会碰到玻片的理由是 。 下图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 5×和 15×字样,物镜标有 10×和 40×字样。请看图回答: (3)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 (用标号作 答)。此时放大倍数为 。 (4)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 50 倍,这里“被放大 50 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像的长度或宽度 (5)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 (6)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 可能存在于( )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28.(7 分)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 (1)请将下列实验名称与材料、试剂、用具的对应关系用连线表示,每项只准选择一次(2 分) (2)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画滤液细线要注意的事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丙酮和苯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在研磨和层析分离时应当 分别采取的操作措是 、 。 (3)某同学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式图,请你在下面 空白方框中画出细胞分裂期中所缺时期的模式图。(2 分) ① ② ③ ④ 29.(12 分)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细胞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活鸡血 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 (l)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 10%NaCl 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 A.方法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 pH 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 2 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 pH 值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 1 滴 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滴 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1min,再分别测定 pH 值并记录,观察各管颜色变化。 ① 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 分)为进一步确定来源不同的 A、B、C、D、E 五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类型,进行了下列实验, 现象与结果如下: ① 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见下表: A B C D E 来源 猪血 马肝 蛙表皮 棉花 霉菌 水溶性 + - + - + 灰分 + - + - - 染 色 反 应 甲基绿溶液 - - + - - 斐林试剂 - - - - - 苏丹Ⅲ溶液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碘液 - - - - - 注:+:有(溶解);-: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 A 为红色,检测 A 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 Fe 元素。 ③ 将适量的 E 溶液加入盛有 D 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 红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 A、 ;B、 ;C、 ;D、 ;E、 。 31.(10 分)化肥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但过量使用会随雨水流入水体,引起河流富营养化。 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为了研究某种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学生设 计了以下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金鱼藻和凤眼莲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吸收作用比较 实验材料:大小合适的相同水箱、金鱼藻、风眼莲、富营养化的河水、检测水体氮浓度的相关仪器和其 他必需设备。 研究过程:将水箱分为三组,一组三个,注入上述河水,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一组作为对照,另两组分 别放置相同重量的金鱼藻和凤眼莲,均放置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定期测量各水箱中水体的氮浓度。 (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该学生考虑到了实验中水分的蒸发问题。他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添加( ) A.相同数量的蒸馏水 B.相同数量的原水样 C.与蒸发掉的水量相同的蒸馏水 D.与蒸发掉的水量相同的原水样 (2)下表为该学生实施方案后所得原始数据记录表(水体氮浓度单位为 mg/L): 水箱 号 原始水体氮 浓度 1 个月后 氮浓度 2 个月后 氮浓度 3 个月后 氮浓度 4 个月后 氮浓度 Ⅰ组 (放金鱼藻) A 2.91 2.87 2.65 2.04 1.86 B 2.86 2.63 2.02 1.89 C 2.87 2.66 2.05 1.84 Ⅱ组 (放凤眼莲) A 2.91 2.45 2.06 1.53 1.33 B 2.48 2.10 1.50 1.32 C 2.43 2.04 1.54 1.33 Ⅲ组 (对照组) A 2.91 2.88 2.88 2.88 2.89 B 2.90 2.90 2.87 2.86 C 2.90 2.90 2.91 2.91 处理实验数据,取各组平均值,在下面的坐标系内画出 3 组水体氮浓度 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折线图。 (3)根据以上数据,该学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凤眼莲和 金鱼藻均能吸 收水中的氮,其中 的吸收能力更强。但不能据此判断它是理想的治理富营养 化 河 水 的 植 物,说出三条理由: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2 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实践。中学生需要加强 创新精神的培养,课题“延长玫瑰保鲜期的探究”就是一例。 (1)提出问题,进行推测插在水中的玫瑰花过几天就凋谢了,怎样让鲜花开得更久?观察凋谢的玫瑰花 茎部的切口,发现有发黑和腐烂现象,这是由于 ,由此推测,玫瑰花凋谢的原因可能是 。 (2)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针对提出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海藻酸钠是比较合适的实验药品。海藻酸钠又称海藻胶,白色 或淡黄色粉末,溶于水,其水溶液与钙离子反应时可形成粘胶膜。无毒,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医学上 作血浆代用品、止血剂、胶囊等。 根 据 以 上 信 息 , 选 择 海 藻 酸 钠 作 为 延 长 玫 瑰 花 保 鲜 期 的 比 较 合 适 的 实 验 药 品 的 主 要 依 据 是 。(2 分) (3)设计实验,实施探究 实验一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对玫瑰切花的保鲜实验。 实验分为 5 个组,第 1 组只用自来水处理,第 2~5 组分别浓度为 0.05mol.L-1、0.10 mol.L-1、0.20 mol.L-1、和 0.40 mol.L-1 的海藻酸钠溶液处理。 实验过程:剪切玫瑰花的茎部→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切口→将切口放入海藻酸钠溶液浸泡 10 分钟→放 入 1.2%氯化钙溶液浸泡 10 分钟→移入清水中→观察。 实验二 玫瑰花茎部切口处膜外细菌总数检测 用无菌水洗下膜内和膜外的细菌,再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分别进行计数。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实验一结果如下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2 分) b 。(2 分) ②实验二结果表明,经过海藻酸钠溶液处理的玫瑰花,茎部切口处膜外的细菌大约是膜内细菌数的 10 倍,这说明玫瑰花茎部切口处的粘胶膜具有 的作用。 33.(7 分)选做题:本题有 A、B 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在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并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 的方框涂黑。 A.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在 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请你帮助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的实验课题。 实验用具和材料:磨浆机、烧杯、试管、量筒、刀片、玻璃棒、漏斗、纱布等;苹果、质量分数为 2% 的果胶酶溶液、蒸馏水等。 [课题一]验证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及步骤: (1)将苹果洗净去皮,用磨浆机制成苹果泥,加入适量蒸馏水备用。 (2)取两个 l00 mL 的洁净烧杯,编号 1、2,按相应程序进行操作,请把表中未填写的内容填上。 操作 顺序 项目 烧杯 1 2 ① 在烧杯中加入苹果泥 20 mL 20 mL ② 2 mL ③ 注入蒸馏水 ④ 在恒温水浴中保温, 并用玻璃棒不时搅拌 10min 10 min (3)取两个烧杯,同时进行过滤。观察(或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记录结果。 (4)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如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果胶酶对果胶的 水解具有催化作用。 [课题二]探究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的最适 pH。 本课题实验步骤中,在完成[课题一]中的①、②步骤、编号、编组之后,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 pH 分别调至 4、5、6、…、 10。 方法二: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的 pH 分别调至 4、5、6、…、10,再把 pH 相等的果 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 (1)请问上述哪一种操作更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横坐标表示 pH,纵坐标表示 _________________(果汁体积或试管体积),实验操作和记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 请在下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_____________。 B.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人类的需求来改造生物的性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下图是利用奶牛乳汁生产血清白蛋白的图解,根据下图回答: (1)在此工程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实现②直接进入③吗? 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一般经_____________处理可以得到③,从③到④的过程中一般用未受精的卵细胞去核为受 体,不用普通的体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④到⑤的过程中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下列的_____________,把⑤送入⑥的最佳时期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候补题: 1. 下列关于固定化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固定化酶是一种新型酶制剂 B.固定化酶可再次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C.固定后的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反应物分离 D.固定化酶易溶于水 2. 在 DNA 粗提取的实验中,先后两次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的作用分别是( ) A.稀释血液;冲洗样品 B.使血细胞破裂;降低 NaCl 浓度,使 DNA 析出 C.使血细胞破裂;增大 DNA 溶解量 D.使血细胞破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 DNA 3.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过程是否消耗氧气,李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 ) A.实验过程中,该装置应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B.一段时间后,若将燃烧的火柴放进图中的塑料袋中,火柴 很可能会熄灭 C.一段时间后,若将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 液中会使溶液变成灰绿色 D.该实验设计不够严密,应再准备另一套相同的装置但用一 株相同的死亡植物代替活的植物 4.(8 分)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③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的催化效率 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⑤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 ⑥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 ⑦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的有 ▲ ,需要水浴加热的是 ▲ ,产生特定颜色反应的 有 ▲ ,上述某些实验中还用了染液,请说出所用两种染液: ▲ 。 (2)可以以洋葱为实验材料的实验有 ▲ 。 (3)在高中生物的某些实验中需要酒精,不同实验中所需的酒精浓度不同,如:95%的酒精可用于上述的 ▲ 实验中;50%酒精用于上述 ▲ 实验中,其作用是 ▲ 。 4.(8 分)(1)① ②⑥⑧ ④ ④⑤⑥ 龙胆紫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 (2)②⑧ (3)② ⑥ 洗去浮色 5.(11 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在 28℃的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 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 (1)作出假设: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酵母菌呈“S”型增长。 (2)制定、实施计划: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此后在 28℃ 的条件下连续观察 7 天,分别记录下这 7 天的数值,并设计表格记录。 a、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接种、培养酵母菌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目的是 ▲ 。 b、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 措施是 ▲ 。 c、该实验在前后时间上已经形成自身对照,故不必另外设置对照,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保证 ▲ 。 d、计数、记录结果:该小组在 28℃条件下完成了该实验(数据如表中“A”),另外两个小组也分别在 5℃和 68℃下完成了该实验(如表中“B、C”),三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a、出现 B、C 这两种实验结果的原因是 ▲ (2 分)。 b、请据表中 28℃下的一组数据,在右图的坐标中画出相应的曲线 ▲ (在答卷上作答)。 c、从表中 A 组数据及其曲线图可以看出:在 28℃的条件下,当时间进入第 4 天之后,该培养液的环境容 量 ▲ ( 选 填 “ 升 高 ” 、 “ 不 变 ” 和 “ 降 低 ” )。 出 现 这 种 结 果 的 可 能 原 因 是 ▲ 。为了能继续扩大培养酵母菌,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据此判断:该兴趣小组在实验前所 作的假设是 ▲ (选填“完全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 长的因素的推测,确定一个继续探究的研究课题: ▲ 。 5.(11 分)(2)a、(消灭培养液中杂菌,)防止杂菌与酵母菌竞争,影响酵母菌生长 b、适当稀释酵母菌培养液 c、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a、低温条件下酵母菌体内酶的活性降低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繁殖,高温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 酵母菌体内的酶会丧失活性,酵母菌最终死亡。 b、见右图 c、降低 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 不断加入新的培养基等(言之有理即可) 不完全正确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 pH 或溶氧量等) 的变化关系(合理即可得分) 6.(10 分)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依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将一枝依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 大试管中(室温 20℃、CO2 浓度为 0.03%),可观察到光下枝条放出气泡。他们以太阳灯作为光源,移动太 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结果如图 1 中曲线 1,请回答: (1)该实验研究的是 ▲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 ▲ 衡量光合速率,B 点的含义是 ▲ 。 (2)该小组在室温 10℃和 30℃时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如曲线 2 和曲线 3。从图中看,限制 D 点光合速率 的因素是 ▲ ;A 点的 C3 含量 ▲ (大于、小于、等于)C 点。 (3)该小组分离出依乐藻中的叶绿体(见图 2 的模式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 b 上发生的能量转换为 ▲ ,暗反应的主要场所是 ▲ (选填有关字母)。 (4)若将该植物放置于 CO2 浓度为 0.02%、温度为 10℃的环境中进行该实验,请在图 1 中画出相应的曲线 4 ▲ 。分析图中 4 根曲线,你觉得该研究对大棚作物的生长有指导意义吗?请据图列举 2 点:① ▲ ; ② ▲ 。 6.(10 分)(1)光照强度 单位时间气泡产生数目(或气泡产生速率) 当光强为某一定值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2)温度 小于 (3)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 C (4)如右图 适当增加 CO2 浓度;适当提高光照强度;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 08 年高考生物实验复习专题试卷 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A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所用的是水浴加热。 2.B 有丝分裂观察中,对洋葱根尖是先漂洗后染色。 3.B 随着温度的升高,产气量有上升后又下降的动态变化,所以并不能说明 B 选项。 4.D 被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呈碘液的颜色——红棕色。 5.D 考查学生对常规实验的熟悉程度。 6.D 典型的生长素实验的考查题。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且在光照的作用下,可 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一样多,⑤⑥中无生长素。 7.C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细胞代谢旺盛程度、环境温度等正相关;由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基本相似, 因而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细胞可以相互融合;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由于采用了免疫荧光标记法,而同类 生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相似程度很大,因而难以找到特异性蛋白,而采用异种生物细胞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8.D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 倍数越小。 9.C 要求学生熟悉教材所列实验。 10.C 哺乳动物红细胞无核,所以不能用羊血;洋葱表皮细胞不分裂,不能用此作有丝分裂的实验;胡 萝卜中含的是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11.B 生长激素不等同于生长素,生长素才能促进果类成熟,形成无籽果实。 12.D 既然是一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那它的物质来源是很贫乏的,不可能再有外界的物质输入。 1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需要的细胞是活细胞,因此不能加热;硝酸 钾浓度过高也会使细胞死亡,不再发生复原;不再发生复原的细胞说明是死细胞,不再具有正常的生理功 能。将细胞置于清水中,由于细胞壁的作用,细胞吸水涨大但不会破裂。 14、答案:C 解析:“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实验中,水族箱应放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否则水中的生物会因缺氧而短 期内死亡;“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细胞用龙胆紫溶液或者醋酸洋红液染色;“用高倍显微镜 观察线粒体”实验中,观察线粒体时应用健那绿染色。 15、答案:C 解析:开展调查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要确定好调查的内容,了解有关的要求; 第二步是设计调查方案(包括设计印刷用于记录的表格、确定调查的地点和要点、分析和预测可能出 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第三步是实施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随机性和要获得足够多的调查数 据;第四步是汇总、统计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16、答案:D 解析:以表格形式展示实验步骤和过程,考查 pH 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评价等相关知识。本表格 所列实验操作有许多问题,缺少 pH 为 6.8(中性左右)的对照组,应该用斐林试剂进行检验,要预先让酶 和淀粉溶液在相应的 pH 条件下,然后再让酶催化淀粉。 17、答案:C 解析:考查生物体内有机物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还原性糖与斐林 试剂在水浴加热煮沸的情况下,出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纸层析法分离的色 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 18.C 应先将葡萄冲洗多次,再除枝梗,以减少水中杂菌的污染 19.白膜是由于产膜酶母的繁殖,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繁殖。 20.C 21、D 22、B 二、多项选择题(5×3 分=15 分) 21、ABD 22、ABD 23、ABC 24、ABD 25、ACD 第Ⅱ卷(65 分) 三、简答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 1 分,计 65 分) 26.(1)A、B、C (2)D (3)A (4)B (5)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 27.(1)物 甲 (2)用乙镜观察清楚时,镜头与观察物的距离为 0.5mm,而该玻片厚度只有 0.17mm,之间还有一定 的空隙(0.33mm) (3)②③ 600 (4)D (5)④ (6)B 28、(1) (2)滤液细线均匀且直,滤液干后重复 2—3 次 研磨时研钵上加开洞的纸盖 层析装置要加培养皿盖 (3)解析:第(1)题对教材实验的综合考查,是新课标强调的 内容,要求考生 要理解记忆。观察细胞质流动最好的实验材料是黑藻;探索淀粉 酶对淀粉和蔗糖 的作用需要用到斐林试剂;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淀 粉 的 鉴 定 用 碘 液;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载玻片,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 于水而溶于有机 溶剂——乙醇。 第(2)题为了使色素能清楚地分离,画滤液细线时,要均匀、齐, 还要等晾干后重 复 2 一 3 次,以增加滤液细线中色素的含量,使实验效果明显。 为了防止苯和丙 酮对人体的危害,在研磨过程中要在研钵上加一个开洞的纸盖,层析时要在烧杯上加盖培养皿。 第(3)题给出了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图,还缺后期图,后期最大的特点是染色体着丝点分开,一 条染色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 29、(1) A.① 取 3 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NaCl 溶液、蒸馏水各 2mL ② 在 3 支试管中分别滴入 1 滴活鸡血,振荡摇匀,放置 5min ③ 分别取 3 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 1 滴置于 3 张洁净 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④ 用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B.甲中细胞正常,乙中 皱缩,丙中胀大。 (2)① 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一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② 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 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 pH 值也基本不变 30、血红蛋白、脂肪、染色质(体)、纤维素、纤维素酶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细胞分子组成、课本中各种试剂及鉴定对象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正确分析实验现象 和结果、推理与归纳、读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 A 物质中含有铁元素,且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 生反应,因此可以判断为血红蛋白;B 物质能够和苏丹Ⅲ染液发生反应,因此为脂肪;C 物质能和双 缩脲试剂反应,说明内含蛋白质,又可以和甲基绿反应说明内含 DNA,因此可以判断出为染色质(体); D 物质中没有灰分,说明只含有 C、H、O 三种元素,且不与提供的各种试剂反应,因此最可能为纤维 素;E 物质能与 D 物质反应,且反应后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可以考虑为纤维素酶。 31、(1)C (2)见右图 (3)凤眼莲 ①单凭氮浓度变化不足以说明风眼莲是治理富 营 养 化水 体 最有效的植物; ②实验时间不够长,不足以确定长期效果; ③植物样本选择范围太小,只限制在两种植物, 也 许 还有 更 好的植物。 解析:第(1)题考查了实验设计的单因子变量 原则。该实验 的自变量是 N 元素含量的变化。实验中水分的 蒸 发 主要 有 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二是正常的蒸发作用,使水减少,结果会使水中无 机盐浓度增加,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对 N 等矿质元素含量没有影响。所以实验中应加入与蒸发掉的水量 相同的蒸馏水保持三装置的水量不变。第(2)题考查了从图表数据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以不同的形式 来表达信息的能力。把表中的三组数据用描点作图法绘制出来即可。第(3)题考查了取样调查结果准确 的拓展分析。从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用到的这两种植物,凤眼莲吸收水中氮的能力最强, 但不能据此判断它是最理想的治理富营养化河水的植物,应该选若干种植物进行实验,经过反复对比、综 合考虑,从中选出最能符合要求的植物种类。 32. (1)切口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感染影响水分吸收(2)海藻酸钠溶液与钙离子反应可形成黏胶膜, 无毒(4)① a. 0.10 mol•L-1 海藻酸钠对玫瑰切花的保鲜效果最好 b.海藻酸钠对玫瑰切花保鲜的适宜浓度 范围是 0.05 一 0.20mol•L-1。② 阻止细菌通过(过滤细菌或抑制细菌) 解析:(l)鲜切花调谢姜蔫的主要原因是病菌的侵害,导致切口处发黑和腐烂。花枝切口处常易滋生 大量微生物,以及切口处产生的聚苯等胶体物质,使导管失去吸水功能,导致基部吸水不能补偿蒸腾失水。 (2)海藻酸钠可与钙离子反应,在切花的切口处形成黏胶层,阻止微生物入侵。第二问的计算如下:设 需用氯化钙溶液的体积为 V,则根据配制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可得:(250ml × 1g•ml-1 × 1.2%) /111g•mol-1=lmol•L-1 × V, 求出 V = 27mL 。(4)分析题中坐标图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一是在海藻酸 钠浓度为 0.10mol•L-1 时保鲜效果最好,海藻酸钠使用时的最佳温度是 0.05 一 0.20 mol•L-1,使用海藻酸 钠比使用自来水保鲜效果要好。从实验二可以看出玫瑰花茎部切口处的黏胶层具有阻挡细菌入侵的作用。 33.选做题:A题和B题选做1题,如果都做,以A题计分。 A. (2)注入果胶酶 2ml (3)相同时间内滤出的果汁体积和果汁的澄清度 (4)相同时间内 1 号烧杯滤出的果汁体积比 2 号滤出的体积多,澄清度高 课题二 (1)方法二 方法二的操作能确保酶的反应环境从一开始便达到实验预设的 pH (2)果汁体积 甲 B.(1)基因工程技术、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 (2) 不能 独立外源基因很难与受体细胞的基因连接和独立表达 (3)胰蛋白酶 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且其细胞质中含有促进细胞核表现出全能性的物质 (4)C 桑椹胚和囊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