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日习计划(60篇省市适用)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诗文日习计划(60篇省市适用)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二编 古代诗文阅读 古诗文日习计划(60 篇省市适用) 日习计划第 1 天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七)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子罕》 (八)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十)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十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1.《〈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 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论语〉十二章》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 - 2 - 施于人。” 3.欧阳修《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 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 4.《〈论语〉十二章》中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的道理的句子是: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5.《〈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两句阐释了“文”和 “质”的关系。 6.《〈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两句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 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 7.《〈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 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8.《〈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两句是说你一旦这样 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未成一篑 篑 溃 形近致误 知者不惑 知 智 通假混淆 迩之事父 迩 尔 同音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仁义之道 怀其璧,从径道.亡名词,路,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谈论 - 3 - 2.克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克制,约束 彼竭我盈,故克.之动词,战胜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动词,能够 3.归 天下归.仁焉动词,称许,赞许 秦伯归.女五人动词,女子出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动词,返回,回家 臣请完璧归.赵动词,归还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朝闻道,夕死.可矣(为动用法,为……而死) 2.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华的人)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君子..食无求饱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2.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句)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对话体散文 对话体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一种体式,常以对话为结篇方式,展开论述。 它体现了对话者的在场性,容易给读者一种如同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之中,聆听古 代贤者的教诲的感觉,生动而形象。它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一种文 学形式。 日习计划第 2 天 《劝学》 劝学 《荀子》 - 4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ɡ)绳, (róu)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ɡǎo)暴(pù),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ɡ)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ɡ)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ì)一跃,不 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在《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强调了整天 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通过“木”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 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 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 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锲而不舍。 6.《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进行说理的句子是:“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7.《劝学》中劝导我们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 - 5 - 能取得成功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虽有槁暴 暴 曝 通假混淆 金就砺则利 砺 厉 同音致误 君子生非异也 生 性 通假混淆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臾 叟 形近致误 吾尝跂而望矣 跂 歧 形近致误 假舆马者 舆 興 形近致误 故不积跬步 跬 硅 形近致误 蟹六跪而二螯 螯 鳌 形近致误 用心躁也 躁 燥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 群响毕绝.动词,终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的,隔断的 以为妙绝.副词,到了极点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凭借 假.作真时真亦假形容词,假的,不真实的 乃悟前狼假.寐动词,假装,装作 3.疾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大,强 草枯鹰眼疾.形容词,敏锐 君有疾.在腠理名词,病,疾病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qiáng,形容词,强壮 赏赐百千强.qiáng,形容词,有余 将军强.留之qiǎng,副词,尽力,竭力 - 6 - 5.故 故.木受绳则直连词,所以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旧的 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词尾语气助词 7.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向上;下,向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5.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6.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动词作名词,水流) 9.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下饮黄泉.. - 7 - 古义:地下的泉水。 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 4.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斧等。 今义:黄金。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身。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又一次)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见识)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为“利爪牙”“强筋骨”。)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的。 3. 以为轮。(省略句,应为“ 以(之)为轮”。) 译文: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于水寒”。) 译文: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日习计划第 3 天 《屈原列传》 - 8 -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 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 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xiàn)。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zhuó 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屈原列传》中对“离骚”含义进行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 忧也。” 2.《屈原列传》中写《离骚》透彻阐述了理论内容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 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屈原列传》中阐述屈原“怨”的原由的句子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4.《屈原列传》中阐述《离骚》的文风特点的句子是:“其文约,其辞微。” 5.《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 日月争光可也。” 6.《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认为《离骚》 的内容虽然是寻常文字但含意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 9 - 谗谄之蔽明也 谄 馅 形近致误 人穷则反本 反 返 同音致误 疾痛惨怛 怛 恒 形近致误 下道齐桓 桓 垣 形近致误 明道德之广崇 崇 祟 形近致误 靡不毕见 见 现 通假混淆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 擢 形近致误 蝉蜕于浊秽 蜕 褪 同音致误 不获世之滋垢 垢 诟 形近致误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皭 嚼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做标志 2.直 屈平正道直.行名词,正直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形容词,纵向的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名词,通“值”,价值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形容词,对的 3.疾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 君有疾.在肌肤名词,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大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作名词,听力) 2.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3.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蜕壳那样) - 10 - 4.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旨趣)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日习计划第 4 天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zhǎnɡ)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 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 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 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 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 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 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 11 -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 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 葬送李唐的天下。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这样就会 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谏太宗十思疏》中表明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句子是:“鸣琴 垂拱,不言而化。” 6.《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是说戒奢侈之风,如喜 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 7.《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 的欲望,要持之有度。 8.《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 己要端正身姿,罢黜奸恶的人。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必浚其泉源 浚 俊 形近致误 夫在殷忧 殷 阴 同音致误 虽董之以严刑 董 堇 形近致误 振之以威怒 振 震 通假混淆 可畏惟人 惟 唯 形近致误 忧懈怠 怠 殆 同音致误 虑壅蔽 壅 雍 形近致误 - 12 -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谬 缪 同音、形近致误 弘兹九德 弘 宏 同音致误 文武争驰 驰 弛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固 必固.其根本动词,使……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形容词,牢固,稳固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副词,究竟,到底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副词,本来 2.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安.能屈豪杰之流疑问代词,怎么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名词,安逸,安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奉养,养 安.步当车形容词,缓慢的 3.理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形容词,治理得好 当户理.红妆动词,整理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名词,纹理,纹路 4.简 简.能而任之动词,挑选,选拔 衣冠简.朴古风存形容词,简单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形容词,简便,容易 5.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6.诚 诚.能见可欲连词,如果 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 13 - 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2.欲流之远.者(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重任,重权;大,重大 的地位) 4.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安逸的环境;危,危难的情况) 5.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6.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7.君.人者(名词作动词,统治) 8.貌.恭而不心.服(名词作状语,貌,在表面上;心,从内心里) 9.则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 邪恶的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1.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2.弘.兹九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 13.何必劳.神苦.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劳,使……疲劳;苦,使……辛苦) 14.乐.盘游……忧.懈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乐,以……为乐;忧,以……为 忧)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 14 -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应为“(陛下诚能)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 川”]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置句)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2.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3.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 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4.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逸周书·常训解》) 日习计划第 5 天 《师说》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 15 -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 表达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在《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 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句读很努力,对于道理却很漠然,这种做法本 末倒置,他对这种人的看法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 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 - 16 - 8.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 同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授 通假混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 雍 同音致误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授 受 同音致误 或不焉 不 否 通假混淆 官盛则近谀 谀 庾 形近致误 其可怪也欤 欤 与 形近致误 李氏子蟠 蟠 潘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huán,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huán,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得璧,传.之美人chuán,动词,传送,传递 舍相如广成传.zhuàn,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2.从 惑而不从.师动词,跟从 民弗从.也动词,依顺,听从 弟走从.军阿姨死动词,参加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名词,指堂房亲属 从.余问古事动词,跟,向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介词,自,由 于是从.散约败名词,合纵的盟约 樊哙从.良坐动词,紧挨着,依傍 - 17 - 3.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4.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的方法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5.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6.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者……也”连用,表判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 4.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8.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9.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10.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 18 - 11.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1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要(文中指句读)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4.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用在句中表否定)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句为被动句,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句为状 语后置句,应为“于余学”。)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 19 -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 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 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 停顿处为“读”。 日习计划第 6 天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ē)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 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 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 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yìnɡ qián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 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 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 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 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 其间。鼎铛(chēnɡ)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lǐ 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zī 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 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 - 20 - 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 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 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 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 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 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阿房宫赋》中,写秦朝政权迅速垮台的句子是:“戍卒叫,函谷举,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 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 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7.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 宫墙。” 8.《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 余里,隔离天日。”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钩心斗角 钩 勾 同音致误 高低冥迷 冥 暝 同音致误 - 21 - 妃嫔媵嫱 媵 滕 形近致误 明星荧荧 荧 莹 同音、形近致误 梳晓鬟也 鬟 鬓 形近致误 剽掠其人 剽 摽 形近致误 金块珠砾 砾 砺 形近致误 弃掷逦迤 逦 俪 同音、形近致误 奈何取之尽锱铢 铢 珠 同音、形近致误 架梁之椽 梁 粱 同音、形近致误 钉头磷磷 磷 粼 同音、形近致误 直栏横槛 栏 拦 同音、形近致误 戍卒叫 戍 戌 形近致误 秦人不暇自哀 暇 睱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出 蜀山兀,阿房出.动词,出现,意思是建成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动词,离开朝廷]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名词,出产的东西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动词,超出,超过 量入为出.名词,支出,开支 2.齐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形容词,相同,一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动词,整顿,治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副词,一齐,同时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名词,通“剂”,药剂 3.族 - 22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宗族;家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族.庖月更刀,折也形容词,众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4.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掠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取得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 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动词,通“娶”,娶妻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动词,选取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作动词,歌,唱歌;弦,弹琴) 4.族.秦者秦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5.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北,从北边;西,向西)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形容词为动用法,为…… 哀伤;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9.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2.韩魏之经营.. - 23 -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①筹划、组织并管理;②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服 务。 3.齐楚之精英..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同情。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译文: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是秦统治者本身, 并不是天下的人民。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译文: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 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译文: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接着)函谷关被攻占。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多”。) 译文:使承担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野里劳作的农夫还多。 5.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应为“哀自”。) 译文: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或哀叹自己)。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 ɡ)”: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际是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 ɡ)”,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她们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 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 24 - 日习计划第 7 天 《六国论》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 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 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 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 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wé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 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25 - 1.《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 意赅,要言不烦。 2.《六国论》中作者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回答了“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的提问,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3.《六国论》中“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照应开头四 句中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 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4.《六国论》中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 就越要加紧侵略。即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六国论》中“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三句,分析秦国的 疆域之所以能够大量地扩展,六国诸侯的土地之所以大量地丢失,主要是由于土 地的割让,而不是由于战争。 6.《六国论》中用“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个寻常事理,推论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个结论。 7.《六国论》中用“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来描写创业的艰难。 8.《六国论》中用“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来描写向敌人屈膝的国君对祖国 的疆土毫不爱惜。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诸侯之所大患 侯 候 形近致误 暴霜露 暴 曝 同音致误 举以予人 予 与 同音致误 至于颠覆 覆 履 形近致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嬴 赢 同音、形近致误 洎牧以谗诛 谗 馋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 26 - 1.已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副词,已经 学不可以已.动词,停止 剑斩虞常已.形容词,完毕,完了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动词,治愈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连词,已而,然后 2.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获得,得到,取得 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形容词,得意,满足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助动词,能够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助动词,应该,应当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3.暴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pù,动词,暴露,冒着 暴.秦之欲无厌bào,形容词,强暴的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bào,副词,突然地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bào,形容词,急躁,暴躁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pù,动词,晒 4.事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动词,侍奉,礼待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名词,事物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名词,特指战事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来说,从道理上讲)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27 - 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战果;“大”,大的战 果) 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那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 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在”表判断。) 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拿 土地)贿赂秦国。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久积的威势胁迫。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应为“再击赵”。) 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秦弱”。)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 - 28 - 5.举以予人。(省略句,应为“举(之)以予人”。) 译文:(子孙)拿(土地)来送给别人。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透辟。 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2.故事: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还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 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日习计划第 8 天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ɡ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 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 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 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 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 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 - 29 - 1.《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作者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的句子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答司马谏议书》中先提及一个对于“名”“实”作者与司马光都认同的 道理,同时也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的句子是:“名 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 之于有司”反驳司马光“侵官”的指责。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上 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6.《答司马谏议书》中批判了士大夫的不关心国家大事、随声附和、讨好众 人的做法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7.《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所敢知”三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 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8.《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借助盘庚迁都来表明自己对变法的态度的句子是: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不复一一自辨 辨 辩 通假混淆 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 鲁 通假混淆 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 翼 形近致误 以兴利除弊 弊 蔽 同音致误 辟邪说 辟 僻 形近致误 至于怨诽之多 诽 悱 同音、形近致误 胥怨者民也 胥 疍 形近致误 - 30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故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名词,缘故 温故.而知新名词,旧的、原来的知识 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 2.具 故今具.道所以副词,详细地 各具.情态动词,具有 百废具.兴副词,同“俱”,全、皆 3.修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订,修改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修造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4.名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词,事物的名称、概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动词,命名 5.于 以授之于.有司介词,给 告之于.帝介词,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泽)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办事) 3.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报告。 - 31 -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表凭借、依靠,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 4.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辞,小,指区区之心。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一一自辨(“辨”通“辩”,分辩)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 2.终不蒙见察(被动句) 3.故略上报[省略句,应为“故(我)略上报(君实)”]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判断句) 5.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状语后置句,应为“人于苟且习非一日”)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窃:谦辞,私下,代指“我”。 2.区区:谦辞,用于自称。 日习计划第 9 天 《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 32 - 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ɡ)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 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 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ɡ)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 之既白。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 出人生短暂的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 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 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赤壁赋》中,写蛟龙听了箫声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 - 33 - 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 这也正是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6.《赤壁赋》中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来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 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 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 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歌窈窕之章 窈 窃 形近致误 浩浩乎如 冯虚御风 冯 凭 通假混淆 扣舷而歌之 舷 弦 同音、形近致误 泣孤舟之嫠妇 嫠 孷 形近致误 山川相缪 缪 缭 同音致误 旌旗蔽空 旌 旋 形近致误 侣鱼虾而友麋鹿 麋 糜 同音、形近致误 渺沧海之一粟 粟 栗 形近致误 惟江上之清风 惟 唯 同音、形近致误 肴核既尽 肴 宥 形近致误 杯盘狼籍 籍 藉 形近致误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 籍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 34 - 1.和 倚歌而和.之动词,唱和 政通人和.形容词,和睦 春和.景明形容词,和煦,和暖 2.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泣如.诉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到 3.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4.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5.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6.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 2.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朗诵) 3.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 5.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6.舞.幽壑之潜蛟(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 7.泣.孤舟之嫠妇(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8.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 35 - 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明亮)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星宿名,斗宿和牛宿。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①失意的样子;②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貌美的女子。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这不就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译文:如今在哪里呢?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东山之上 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译文: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玩。 5.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万顷”。) - 36 -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6.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他)本来是一世的豪杰。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2.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páo),葫芦的一种。 4.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5.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 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 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 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日习计划第 10 天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 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 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yǎn)仰啸歌,冥然兀坐,万 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 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 (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 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 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 - 37 - 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 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ɡ)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 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jī)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 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然余 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项脊轩志》中,“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 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3.《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昏暗的句子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 过午已昏。” 4.《项脊轩志》中,描写小鸟在项脊轩庭阶上觅食时,与人和谐相处的景象 的句子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5.《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下项脊轩周围的桂树的可爱景象的句子 是:“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项脊轩志》中,描写大母在门外自言自语的句子是:“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则可待乎!” 7.《项脊轩志》中,用“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三句寥寥数 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8.《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 - 38 - 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余稍为修葺 葺 茸 形近致误 珊珊可爱 珊 姗 同音、形近致误 汝姊在吾怀 姊 娣 形近致误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亭 婷 同音致误 以当南日 当 挡 通假混淆 而母立于兹 而 尔 通假混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视死如归.动词,回家 返璞归.真动词,返回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归顺 2.得 又北向,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照到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助动词,能够 3.过 文过.饰非名词,错误 大母过.余曰动词,看望 从轩前过.动词,经过、走过 4.比 比.去,以手阖门介词,及、等到……的时候 比.得软脚病副词,近来 5.而 客逾庖而.宴连词,表顺承 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此处指阁子北面) - 39 - 2.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4.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5.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6.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7.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 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以当南日(“当”通“挡”,遮挡) 2.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省略句 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应为“以(墙)当南日”]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应为“读书(于)轩中”] 2.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焚”是“被焚毁”之意) 3.倒装句 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应为“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②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应为“于中闺连”) ③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应为“于前稍异”)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志 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作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 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 翁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 志》名为记“物”,但内容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日习计划第 11 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40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ɡ)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 (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41 -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 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理想是用三年时间让一个受 外国军队侵犯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 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原因是:“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 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句子是:“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的小国。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个小相,参与“宗 庙之事,如会同”之事。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两句话可以看出来。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曾皙 皙 晳 同音、形近致误 夫子哂之 哂 晒 形近致误 莫春者 莫 暮 通假混淆 浴乎沂 沂 泝 形近致误 鼓瑟希 希 稀 同音、通假混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 42 - 1.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方圆 且知方.也名词,道,是非准则 2.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可使足.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 2.端章甫...(端,名词作动词,穿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礼帽) 3.鼓.瑟希,铿尔(名词作动词,弹奏) 4.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 5.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7.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8.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如会同..,端章甫 古义:会: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五、调整下列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 1.状语后置句(调整为正常语序)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吾一日乎尔长) ②加之以师旅(以师旅加之)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乎沂浴,乎舞雩风) ④为国以礼(以礼为国) 2.宾语前置句(调整为正常语序) - 43 - ①毋吾以也(毋以吾也) ②不吾知也(不知吾也) ③则何以哉(则以何哉) 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 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 作之一,全书共 20 篇 492 章。《论语》的“论”是“论纂”“编撰”的意思,《论 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 来的意思。 2.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五经”之名始 于汉武帝。 3.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 《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4.盟:盟是指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会盟时杀牲、 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曲礼》:“涖牲曰盟。”盟与誓 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 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5.章甫:章甫亦作“章父”。商代的一种礼帽,又称儒者之冠。 6.冠礼: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 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标志着进入成年了。 7.舞雩:舞雩是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山东曲阜东南。《周礼·司巫》 中记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 44 - 日习计划第 12 天 《报任安书节选》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 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 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 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 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 言也! 1.《报任安书(节选)》中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焉”说明古代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很多,只有卓越的人才被称颂。 2.《报任安书(节选)》中说明《诗经》成篇的缘由的句子是:“《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报任安书(节选)》中写古代圣贤因残缺终生不被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的 目的是:“(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4.《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而著述丰富的原因进行总 结的句子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5.《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写《史记》的目的不是为帝王树碑立传,也不是 为将相歌功颂德,而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45 - 6.《报任安书(节选)》中说《史记》的起止时间是:“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7.《报任安书(节选)》中说作者写《史记》时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然后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8.《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希望能够完成《史记》,并把它“藏之名山,传 之其人,通邑大都”。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 磨 通假混淆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 抵 通假混淆 虽万被戮 戮 戳 形近致误 则仆偿前辱之责 偿 尝 同音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虽 仆虽.怯懦连词,虽然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连词,即使 2.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连词,表转折,但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连词,表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关系 3.以 思垂空文以.自见介词,表目的,来 欲以.究天人之际介词,用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4.就 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靠近,趋向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承受 5.道 不得通其道.名词,主张,思想 然此可为智者道.动词,说 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 - 46 - 6.重 商人重.利轻别离动词,重视,看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甚,极 7.通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 不得通.其道动词,实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 今义:副词,极,十分;形容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抒发愤懑。 今义:决心努力。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失,消失)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概,大致)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债务)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被动句(请找出表被动的词语,并解释)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被放逐) 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被剔去膝盖骨) 2.省略句(请找出所省略的成分)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于”)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 - 47 - 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 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 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日习计划第 13 天 《过秦论》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 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 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 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 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 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 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 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 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 - 48 - 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 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 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xiān)于钩 戟长铩(shā)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 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xié)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过秦论》中点出秦国的地理形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 州之地。” 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三句是:“振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3.《过秦论》中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立法度,务耕 织,修守战之具。” 4.《过秦论》中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概括了 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的意 思。 5.《过秦论》中用“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三句话写九国 之师攻打秦国的情形。 6.《过秦论》中用“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形 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7.《过秦论》中用“(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 - 49 - 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8.《过秦论》中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 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崤 淆 同音、形近致误 囊括四海之意 囊 襄 形近致误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横 同音致误 流血漂橹 漂 飘 同音、形近致误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 覆 形近致误 威振四海 振 震 同音致误 隳名城 隳 堕 形近致误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弩 驽 形近致误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翟 瞿 形近致误 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 崛 同音、形近致误 揭竿为旗 竿 杆 同音致误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絜 挈 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利用 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 2.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丢掉 追亡.逐北动词,逃亡。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3.举 包举.宇内动词,举起,拿走 西举.巴、蜀动词,攻取 - 50 - 4.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追亡逐北.名词,败北的军队 5.遗 因遗.策动词,遗留 遗.赵王书wèi,动词,送交,交付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名词,规章制度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动词,越过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2.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3.将.数百之众(名词作动词,率领)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安置使有序) 5.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6.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 态: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7.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 内,对内;外,对外) 8.流血漂.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9.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0.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11.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 能。 2.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相当于两个词。 - 51 - 今义: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 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2.委命下吏。(省略句。应为“委命(于)下吏”。) 译文:(百越之君)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3.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应为“十二金人”。) 译文:用来铸造十二尊铜人。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句,应为“非于九国之师抗”。) 译文:被征发去戍边的士卒,不能和强大的九国军队相匹敌。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 者……”表判断。) 译文:这四位公子都是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实又讲信义、待人宽厚又爱 惜百姓、尊敬贤才而重用士人的人。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边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 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 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 - 52 - 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 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7.七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七 庙”泛指天子的宗庙。 8.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 越,也叫“百粤”。 9.陶朱:就是春秋时越国的范蠡(lǐ)。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 (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此作为 富人的代称。 10.九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 州、梁州、雍州。后代指中国。 日习计划第 14 天 《礼运》 礼运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礼记·礼运》中孔子所提倡的民主政治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礼记·礼运》中对选取领导人和与邻国交往提出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的要求。 3.《礼记·礼运》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两句表达的意思与孟 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一样。 4.《礼记·礼运》中在“大同世界”中男人和女人应该是:“男有分,女有归。” - 53 - 5.《礼记·礼运》中对待粮食物资提出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 要求。 6.《礼记·礼运》中对于能力和技能提出了“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的要求。 7.《礼记·礼运》中认为的“大同世界”的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选贤与能 与 举 通假混淆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 衿 形近致误 男有分 分 份 同音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修 讲信修.睦动词,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长 2.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3.能 选贤与能.名词,有才能的人 能.以径寸之木助动词,能够 4.分 男有分.名词,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 5.归 女有归.动词,女子出嫁 归.来见天子动词,回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 54 - 4.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青壮年) 5.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3.矜寡孤独.. 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4.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 今义:窗。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 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记》,故称《小戴礼记》。全书包括《曲礼》《檀弓》 《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 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 - 55 - 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 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 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矜(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劳动力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出自《礼记·礼运》:“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日习计划第 15 天 《陈情表》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 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 尺之僮,茕(qiónɡ)茕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 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 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 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 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56 -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 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 凶。” 2.《陈情表》中作者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讲到自己既没有亲近的亲戚, 也没有僮仆的两句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陈情表》中作者陈述自己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的两句是:“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4.《陈情表》中作者向晋武帝表达自己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恩德的两 句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5.《陈情表》中作者恭维晋朝注重孝道的句子是:“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6.《陈情表》中作者希望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的句子是:“愿 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7.《陈情表》中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8.《陈情表》中陈述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的句子是:“更 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夙遭闵凶 闵 悯 同音、形近致误 零丁孤苦 零丁 伶仃 通假混淆 内无应门 五尺之僮 僮 童 同音致误 茕茕孑立 孑 子 形近致误 常在床蓐 蓐 褥 通假混淆 - 57 - 除臣洗马 洗 冼 形近致误 猥以微贱 猥 猬 形近致误 岂敢盘桓 桓 垣 形近致误 庶刘侥幸 庶 恕 同音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少 臣少.多疾病shào,形容词,年龄小 解鞍少.驻初程shǎo,副词,稍稍 2.志 舅夺母志.名词,愿望,志向 寻向所志.动词,标志 3.应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动词,照应 其人弗能应.也动词,回答 4.婴 夙婴.疾病动词,缠绕 举婴.,欲投之河名词,婴儿 5.除 除.臣洗马动词,授予官职 登自东除.名词,台阶 攘除.奸凶动词,除掉 6.卒 保卒.余年动词,终 卒.成帝业副词,终于 卒.然边境有急副词,通“猝”,突然 7.于 急于.星火介词,比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对 8.以 臣以.供养无主介词,因为 谨拜表以.闻介词,表目的,来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 58 - 2.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不幸的事) 3.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作动词,加 重)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臣具以表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马上进京。 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①向别人陈述;②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悲苦。 今义:①身心劳苦;②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后还有零数) 3.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无标志词。) 译文:现在我是卑贱的亡国的俘虏。 2.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无标志词,动词本身表被动。) 译文: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绕。 3.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星火急”。) - 59 - 译文: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jī):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 族。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 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 丞相、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 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 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 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 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日习计划第 16 天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潜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 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 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 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60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 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ɡ),风飘飘 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 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 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 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归去来兮辞(并序)》诗中表达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是正确的,做官是错误的诗句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出了陶渊明看到家门时心中欢喜的心情的句子是: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诗人回到家中自斟自酌,悠然自得的句子是:“引 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5.《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写诗人自 己无心留恋官场,回归田园就像倦鸟知还一样。 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游历时见到的景象是:“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7.《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诗人游历中见到树木、河流后有所感悟的句子是: - 61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8.《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诗人回归田园后登山临河长啸吟诗的诗句是: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既自以心为形役 役 殁 形近致误 舟遥遥以轻飏 飏 扬 同音致误 恨晨光之熹微 熹 晞 同音致误 引壶觞以自酌 觞 殇 同音、形近致误 眄庭柯以怡颜 眄 同音、形近致误 时矫首而遐观 遐 暇 同音、形近致误 将有事于西畴 畴 筹 同音、形近致误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何 通假混淆 胡为乎遑 遑欲何之 遑 惶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就 三径就.荒副词,近于,快要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动词,完成,成就 2.来 归去来.兮助词,无义 知来.者之可追动词,与“往”相对 3.非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不对,不正确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没有 人非.生而知之者用于判断句中,副词,相当于“不是”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动词,责难,批评 4.生 - 62 -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第一个“生”,动词,维持;第二个“生”,名词,生活 人非生.而知之者动词,出生,诞生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动词,产生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名词,资质、禀赋 5.为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动词,做 为.生活所迫介词,为……所,表被动 6.之 悟已往之.不谏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往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 2.悦.亲戚之情话(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悦) 3.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4.乐.夫天命复奚疑(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5.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 6.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7.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 8.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 今义:怨恨,悔恨。 2.尝从人事.. 古义:做官。 今义:①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②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或事理人情。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63 -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应为“疑奚”。) 译文: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应为“欲之何”。) 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3.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应为“求焉”。) 译文: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4.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既然自己让内心被形体役使。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xǔ)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 仲、羊仲来往。后来,它便成了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 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仙境。 日习计划第 17 天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 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 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 - 64 - 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 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zhǎo)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 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 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 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ɡ)以劳吏者, 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 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种树郭橐驼传》中说明郭橐驼被乡人称为“驼”的原因的句子是:“病 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2.《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长安富豪对郭橐驼种的树的态度的句子是:“驼业 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人效仿郭橐驼种树,却都不能达到效果的句子 是:“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4.《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 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5.《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完树后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 顾。” 6.《种树郭橐驼传》中问者问完“养树”以后,又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 官理,可乎”的建议。 7.《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官吏来的时候召集百姓的句子是:“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 65 - 8.《种树郭橐驼传》中写百姓“病且怠”的原因是:“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 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或移徙 徙 徒 形近致误 早实以蕃 蕃 藩 形近致误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 孽 形近致误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飧 飨 形近致误 且不得暇 暇 睱 同音、形近致误 早缫而绪 而 尔 通假混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固 甚善,名我固.当副词,固然,本来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出动词,坚守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少年固.强之副词,坚决、坚持 2.顾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动词,回头看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看、视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动词,顾念、顾惜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看望、拜访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动词,考虑 顾.计不知所出尔副词,表轻微的转折,只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 3.怜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动词,爱护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动词,同情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动词,疼爱 - 66 - 4.病 故病.且怠形容词,穷困、困苦 君之病.在肠胃名词,重病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名词,弊病、缺点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动词,使……成为病态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担心、忧虑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动词,责备、羞辱 5.以 早实以.蕃连词,而且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而” 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来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连词,因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而” 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身份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介词,由于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介词,带着、率领 6.而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连词,表承接,不译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连词,表并列,又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代词,通“尔”,你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名词活用 ①名.我固当(名词作动词,起名) ②早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③根拳.而土易(名词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 ④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 67 - ⑤驼业.种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 ⑥病.偻,隆然伏行(名词作动词,患……病) ⑦而卒以祸.(名词作动词,造成灾祸) ⑧其莳也若子.(名词作动词,对待子女) ⑨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名词作动词,活得长久) ⑩旦.视而暮.抚(名词作状语,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⑪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⑫旦暮..吏来而呼曰(名词作状语,从早到晚) ⑬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名词为动用法,为……作传) 2.动词活用 ①以致.其性焉尔(动词使动用法,使……达到) ②鸣.鼓而聚.之(动词使动用法,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③遂.而鸡豚(动词使动用法,使……长成,喂大) ④其培.之也(动词为动用法,为……培土) ⑤或移徙..(动词作名词,移栽的树) 3.形容词活用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形容词使动用法,早,使……结得早;蕃,使……结得 多)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形容词使动用法,蕃,使……繁荣;安,使…… 安乐) ④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繁多)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小民。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2.以致..其性焉尔 - 68 - 古义:来使……充分展示。 今义:连词,多表示不好的结果。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表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既然..已 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已经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2.既然已(“已”通“矣”,了)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2.倒装句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宾语前置句,应为“名何”) ②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应为“若我”)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应为“以何”) ④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句,应为“能为何”) ⑤苟有能反是者[宾语前置、省略句,应为“(于)是反”]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 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 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2.传 - 69 - “传”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史迹的作品,也称“传记”。一般是由别人记述 或自述生平的。大致可分为两类:(1)文学性传记。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形象 化的艺术手法,而非抽象概念的叙述,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细节 等,刻画出生动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如实地再现人物的经历。它具有的价值, 一方面是史料性的,同时又富于艺术感染力。(2)历史性传记。是以叙述历史事实 为主,包括史传、纪传、传略和年谱等,属于历史性和文学性的专著。其中有一 些富于浓厚的文学色彩。比如《史记》的纪传,有许多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日习计划第 18 天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 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 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 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表明作者对天下兴衰的看法的句子是:“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70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 君臣之首”的战绩。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概括出庄宗得、失天下原因的句子是:“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 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岂得之 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疑问。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最终的下场是:“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仓皇东出 皇 惶 同音致误 泣下沾襟 沾 粘 形近致误 逸豫可以亡身 豫 预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 . 兴 忧劳可以兴.国动词,兴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起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动词,发生,引起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兴建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动词,振兴 2.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动词,祭告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告诉,报告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动词,告发 - 71 - 3.归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动词,归顺 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动词,使……返回 殊途同归.动词,结局,归宿 4.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形容词,容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动词,交换 以乱易.整,不武动词,替代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推究) 3.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4.而告以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容词作名词,极小的事)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 灭亡) 7.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作乱)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与,介词,和;其,代词,他。与其,和他。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 宁、不如”等呼应)。 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气势。 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③志趣和性格。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①做,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方法)处理。 - 72 -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 理。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句,“于庙藏之”。) 译文: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被动句,“于忽微 积”“于所溺困”。) 译文: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被 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文体。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序言由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请 他人写的,叫“他序”。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 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 少牢之分。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 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 侯祭祀用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 907 至 960 年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五代史实。在这五十年间,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 - 73 -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日习计划第 19 天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 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ɡ)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ɡ)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mù)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 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 水上,噌吰(chēnɡ 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鞳(tánɡ tà)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 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 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石钟山记》中用“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表 - 74 - 示对郦道元说的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质疑。 2.《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是: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3.《石钟山记》中写作者在绝壁下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人”的大石。 4.《石钟山记》中写作者在绝壁下听见的鹘鸟的惊叫声是:“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5.《石钟山记》中写作者在绝壁下听见的鹳鹤的怪叫声是:“又有若老人咳 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6.《石钟山记》中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 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 7.《石钟山记》中“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 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出现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 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8.《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表示自 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今以钟磬置水中 磬 罄 同音、形近致误 扣而聆之 扣 叩 通假混淆 南声函胡 函胡 含糊 通假混淆 桴止响腾 腾 滕 同音、形近致误 磔磔云霄间 磔 碟 形近致误 噌吰如钟鼓不绝 吰 宏 同音、形近致误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 75 - 1.鼓 噌吰如钟鼓.不绝名词,一种乐器 一鼓.作气动词,击鼓 令赵王鼓.瑟动词,弹奏 微风鼓.浪动词,鼓动、掀动 2.莫 至莫.夜月明名词,“莫”通“暮”,夜晚 故莫.能知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人 3.是 是.说也/所在皆是.也指示代词,这、这样 辨清是.非形容词,正确 问今是.何世动词,是 4.焉 微波入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 硿硿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如乐作焉.助词,无义,表陈述语气词 5.余 余.韵徐歇形容词,剩余的 余.尤疑之代词,我 6.得 得.双石于潭上动词,得到、找到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动词,能够 此余之所得.也动词,收获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相如固.止之副词,坚决 余固.笑而不信也副词,本来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响) 2.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振动) 3.而此独以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4.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容词作动词,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5.不知其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 76 -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7.大石侧.立千尺(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8.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目,用眼睛;耳,用耳朵)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方心动..欲还 古义:心惊。 今义:内心有所触动。 2.空中..而多窍 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中。 3.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那事情的真相。 今义:实际上。 4.而渔工水师.. 古义:船工。 今义:水军。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扣而聆之(“扣”同“叩”,敲击) 2.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 3.至莫夜月明(“莫”同“暮”,傍晚)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此鹳鹤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不欺余”) 4.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记 - 77 - 记是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 者的感情和见解。 2.《水经注》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属 今河北涿州市)博采汉魏以来文献碑刻,考证经文正误,叙述了 1000 多条水道的源 流经历、山川名胜,引用书籍多至 437 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水经注》虽属地 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3.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 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昭 公三十年等。 日习计划第 20 天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 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 皆砌石为磴(dènɡ),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 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 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 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 - 78 - 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 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 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登泰山记》中用“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两句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 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2.《登泰山记》中写出了登泰山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句子是:“是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3.《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山道情况的句子是:“四十五里,道皆砌 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4.《登泰山记》中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写登山的情形,顿有“成 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5.《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 并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6.《登泰山记》中写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的句子是:“望晚日照 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7.《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出来前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句子是: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8.《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将出时五彩缤纷的景色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 色,须臾成五彩。” - 79 -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颍 颖 同音、形近致误 余始循以入 循 偱 同音、形近致误 绛皓驳色 绛 降 同音、形近致误 少圜 圜 圆 通假混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当 当.其南北分者介词,在,在……的地方 崖限当.道者动词,挡住 僻不当.道者动词,对着,面对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介词,在,正在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动词,阻,拦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副词,将要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相抵,当作 2.乘 自京师乘.风雪动词,冒着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乘坐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3.道 道.皆砌石为磴名词,路 道.少半动词,走,走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谈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 80 - 4.居 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动词,居住 居.庙堂之高动词,处在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动词,坐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至于..泰安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 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 今义:数学名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级七千有余(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石苍黑,多平方,少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雪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一分句承 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 4.生石罅(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5.复循西谷(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2.戊申晦,五鼓..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 五夜。 - 81 - 日习计划第 21 天 《静女》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 chú)。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写美丽的女子在城角楼上 等我。 2.《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 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3.《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写容颜美好的姑娘送我一枝 红彤管。 4.《诗经·邶风·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写鲜红彤管有光彩,“我” 爱它鲜艳的颜色。 5.《诗经·邶风·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写郊野采荑送给“我”,荑 草美好又珍异。 6.《诗经·邶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 屋及乌”式的反应。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俟我于城隅 俟 伺 同音致误 搔首踟蹰 蹰 躇 同音致误 - 82 - 静女其娈 娈 孪 同音、形近致误 自牧归荑 归 馈 通假混淆 日习计划第 22 天 《无衣》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诗经·秦风·无衣》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写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 你同目标。 2.《诗经·秦风·无衣》中“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写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 你在一起。 3.《诗经·秦风·无衣》中“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写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 你共前进。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修我戈矛 矛 予 形近致误 与子同泽 泽 译 形近致误 与子偕作 偕 谐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23 天 《离骚节选》 离骚(节选) 屈原 - 83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皇 览揆(kuí)余初度兮,肇(zhào)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 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qiān)阰(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 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dǎo)夫先路! 1.《离骚(节选)》中表明屈原出身高贵的句子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 曰伯庸。” 2.《离骚(节选)》中表明屈原降生祥瑞的句子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 吾以降。” 3.《离骚(节选)》中表明屈原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纷吾 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4.《离骚(节选)》中写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 学习的句子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5.《离骚(节选)》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6.《离骚(节选)》中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7.《离骚(节选)》中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的句子是:“惟草木 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8.《离骚(节选)》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句子是: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摄提贞于孟陬兮 陬 诹 同音、形近致误 皇览揆余初度兮 览 揽 同音致误 - 84 - 肇锡余以嘉名 锡 赐 通假混淆 汩余若将不及兮 汩 汨 形近致误 朝搴阰之木兰兮 搴 骞 同音、形近致误 来吾道夫先路 道 导 通假混淆 日习计划第 24 天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 洁的意境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句式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采之欲 遗谁?所思在远道。” 3.《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4.《涉江采芙蓉》中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是:“同心而 离居,忧伤以终老。” 日习计划第 25 天 《短歌行》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85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 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3.《短歌行》中“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两句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是不会断 绝的。 4.《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 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5.《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示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6.《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 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7.《短歌行》中“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描写了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 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的情形。 - 86 -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何时可掇 掇 辍 形近致误 越陌度阡 度 渡 同音致误 契阔谈 契 锲 形近致误 乌鹊南飞 鹊 雀 同音致误 食野之苹 苹 萍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26 天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 与世不合的性格。 2.《归园田居(其一)》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写回头想起来,那是误 - 87 - 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3.《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 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4.《归园田居(其一)》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写因为不懂得钻营取 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 5.《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出居住条件, 显示出诗人生活的简朴。 6.《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 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更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7.《归园田居(其一)》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诗人如今摆脱了官场, 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8.《归园田居(其一)》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榆柳荫后檐 荫 阴 同音致误 暧暧远人村 暧 暖 形近致误 鸡鸣桑树颠 颠 巅 同音致误 复得返自然 返 反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27 天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 88 - 1.《拟行路难(其四)》中写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心 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拟行路难(其四)》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两句用比喻的手法 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 3.《拟行路难(其四)》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两句写诗人举杯驱 愁却大放悲声。 4.《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人生亦 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吞声踯躅不敢言 踯躅 踟蹰 意近致误 泻水置平地 泻 泄 同音致误 心非木石岂无感 感 惑 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28 天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yàn)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89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 中的句子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两句写江水曲曲 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 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写游子像一片白 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 5.《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写月亮照耀 在思妇的楼上,月光落在离人的妆镜台。 6.《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写月光无处 不在,门帘怎么卷都卷不去、捣衣砧怎么拂都拂不走。 7.《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两句写梦中看见 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 8.《春江花月夜》中“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两句写落月西斜、 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 - 90 -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江流宛转绕芳甸 宛 婉 同音致误 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霜 形近致误 碣石潇湘无限路 潇 萧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29 天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山居秋暝》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季节的句子是:“空山新雨后,天气 晚来秋。” 2.《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道出 了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3.《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了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 莲之中,勤劳善良的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 4.《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竹喧归浣女 喧 暄 同音、形近致误 莲动下渔舟 渔 鱼 同音、形近致误 随意春芳歇 歇 竭 形近致误 - 91 - 日习计划第 30 天 《蜀道难》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 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 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 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诗句 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 诗句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诗句是:“尔来四 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4.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写出 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5.《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 - 92 - 诗句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6.李白《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写出急流和 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巨大声响的场面,强调了蜀道的山高路险。 7.(2016·全国卷Ⅱ)李白《蜀道难》中“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 哉”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8.《蜀道难》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两句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 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警告统治者关注蜀地潜在的危机。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蚕丛及鱼凫 丛 从 同音、形近致误 猿猱欲度愁攀援 猱 揉 形近致误 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 协 同音、形近致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 赝 形近致误 飞湍瀑流争喧豗 喧 暄 同音、形近致误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 砅 形近致误 所守或匪亲 匪 非 通假混淆 日习计划第 31 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 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 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 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 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ɡ) - 93 - 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 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 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 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两句说明越人 口中的天姥山时隐时现。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写出了 天姥山的雄伟气势。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的 高度衬托了天姥山的高度。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两句描写诗人梦 醒时分回到现实的状态。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写出了天姥 山洞外恐怖的景象。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攀登中山 路崎岖盘旋,时间飞快流逝。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写出了诗人穿着谢 灵运制作的木屐,登上天姥山连着青云的石阶后的见闻。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写出了天姥山天 气的急剧变化。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海客谈瀛洲 瀛 同音、形近致误 云霞明灭或可睹 睹 暏 形近致误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 拨 形近致误 - 94 - 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渡 同音、形近致误 送我至剡溪 剡 郯 形近致误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 绿 形近致误 脚著谢公屐 著 着 形近致误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 瞑 同音、形近致误 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 粟 形近致误 訇然中开 訇 匐 形近致误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 需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32 天 《将进酒》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 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 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黄河之来, 势不可挡;黄河之去,势不可回,显示了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 2.《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出了对人生 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 3.《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表面宣扬及时行 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而又暂时沉醉酒乡。 - 95 - 4.《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高度自信的句子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尽还复来。” 5.《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抒写万古寂寞之愁。 6.《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既表现了诗人对富贵 利禄的藐视,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7.《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借用曹植的典故,抒 发自己的忧愤不平之气。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莫使金樽空对月 樽 尊 同音、形近致误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材 才 同音、形近致误 钟鼓馔玉不足贵 馔 撰 同音、形近致误 斗酒十千恣欢谑 恣 姿 形近致误 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 消 通假混淆 日习计划第 33 天 《燕歌行并序》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 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chuāng)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pèi)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96 -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燕歌行(并序)》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指明了战争 的方位和性质。 2.《燕歌行(并序)》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貌似赞扬汉 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3.《燕歌行(并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中士兵辛苦久战、 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4.《燕歌行(并序)》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回应了上文 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5.《燕歌行(并序)》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力竭兵稀,重 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6.《燕歌行(并序)》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表现了士兵们是 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 7.《燕歌行(并序)》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运用李将军爱 兵如子的典故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 8.《燕歌行(并序)》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写兵士们身披盔 甲,远离家乡,历经辛苦,时间已很长了。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 97 - 金伐鼓下榆关 榆 渝 同音、形近致误 校尉羽书飞瀚海 尉 蔚 同音、形近致误 山川萧条极边土 萧 箫 同音、形近致误 征人蓟北空回首 蓟 冀 同音致误 边庭飘飖那可度 飖 鹞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34 天 《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问自答的句式表达 对诸葛亮的一种追思缅想之情。 2.《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描绘的景物色彩鲜 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3.《蜀相》中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的句子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开济老臣心。” 4.《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 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三顾频烦天下计 烦 繁 同音致误 丞相祠堂何处寻 祠 词 同音致误 - 98 - 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 常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35 天 《客至》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 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2.《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出了寂寞之中,佳客 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之情。 3.《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出了主人竭诚尽意的 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4.《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描写了两位挚友越喝酒 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的情景。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蓬门今始为君开 蓬 篷 同音、形近致误 盘飧市远无兼味 飧 飨 形近致误 隔篱呼取尽余杯 篱 蓠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36 天 《登高》 - 99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诗 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 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 遣的诗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 潇 同音、形近致误 艰难苦恨繁霜鬓 鬓 髻 形近致误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 做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37 天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 100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既有诗人对洞庭湖向往 已久的期盼,也有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透露出了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表现了 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 年时无奈的精神痛苦。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吴楚东南坼 坼 拆 形近致误 戎马关山北 戎 戒 形近致误 凭轩涕泗流 泗 泪 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38 天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 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 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 - 101 -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 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 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 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 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 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 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 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 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 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 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 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 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 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琵琶行(并序)》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句,由琴声 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 - 102 - 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 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句就 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 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的景色,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运用联想, 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乐音陡然高昂,如瓶水四溅,跃马拼杀。 7.《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诗句是:浔阳江头 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8.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夜深 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枫叶荻花秋瑟瑟 荻 获 形近致误 转轴拨弦三两声 拨 拔 形近致误 轻拢慢捻抹复挑 捻 拈 形近致误 初为《霓裳》 后《六幺》 幺 么 形近致误 家在虾蟆陵下住 虾 蛤 同音致误 钿头银篦击节碎 篦 蓖 同音、形近致误 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 栏杆 同音致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 卿 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39 天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贺 - 103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写乐声传到 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 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3.《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写乐声由欢 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4.《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写神山上教 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 翩翩起舞。 5.《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用自由的想 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女娲炼石补天处 炼 练 同音、形近致误 老鱼跳波瘦蛟舞 蛟 鲛 同音致误 吴质不眠倚桂树 倚 掎 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40 天 《菩萨蛮》 - 104 -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 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成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2.《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两句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 姿态。 3.《菩萨蛮》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 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4.《菩萨蛮》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运用反衬手法,写出了美 妇的孤独和寂寞。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鬓云欲度香腮雪 腮 鳃 同音、形近致误 懒起画蛾眉 蛾 峨 同音、形近致误 新帖绣罗襦 襦 褥 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41 天 《锦瑟》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105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往事不堪回首,纵使回首也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 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诗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追忆的诗句是:“锦瑟无端五 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3.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用阴阳 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4.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 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 悯 形近致误 望帝春心托杜鹃 托 拖 同音致误 此情可待成追忆 待 侍 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42 天 《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 的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 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 106 - 是朱颜改”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伤感之情。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诗句是: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诗句是:“春花秋月何 时了,往事知多少。” 日习计划第 43 天 《望海潮》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 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由市内说到郊 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2.《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点出杭州位置 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3.《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句把杭州市场的繁荣、 市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4.《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以 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5.《望海潮》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写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 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6.《望海潮》中“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三句既表现出官员 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 7.《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两句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 - 107 - 烘托出西湖之美。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天堑无涯 涯 崖 同音、形近致误 竞豪奢 竞 竟 同音、形近致误 重湖叠 清嘉 巘 同音、形近致误 嬉嬉钓叟莲娃 嬉 嘻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44 天 《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 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 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三句点明了 地点、季节、气候。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描写出词人登高 远望,纵目千里所见到的景象。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两句直抒胸臆,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发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两句借“寒 烟”和“衰草”寄托惆怅之情。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化用了杜 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归帆去棹残阳里”一句写出了斜阳映照之下,数 - 108 - 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背西风,酒旗斜矗”两句写西风紧处, 酒旗高高挑起,迎风飘拂。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繁华竞逐 竞 竟 同音、形近致误 谩嗟荣辱 谩 漫 同音、形近致误 翠峰如簇 簇 蔟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45 天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冈。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写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两句写想 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因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切,而 假设的难以认出对方的句子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三句写词人以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妻子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 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从梦境中更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 109 -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句写作者从梦境落回到现实,料想长眠地下的妻子,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 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惟有泪千行 惟 唯 同音、形近致误 短松冈 冈 岗 同音、形近致误 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 悠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46 天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ɡuān)巾,谈笑间,樯(qiánɡ)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深感自己壮志难酬,无 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少有为的英雄形象的 词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刻画 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形象。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写了骇 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5.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 - 110 - 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强虏 同音致误 一尊还酹江月 尊 樽 通假混淆 故垒西边 垒 磊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47 天 《登快阁》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登快阁》中“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两句写了诗人办完公 事后登楼远眺的情景。 2.《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描绘了一幅意境 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3.《登快阁》中巧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和阮籍青白眼典故的句子是:“朱 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4.《登快阁》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两句表明作者想摆脱 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此心吾与白鸥盟 鸥 欧 同音、形近致误 - 111 - 澄江一道月分明 澄 橙 形近致误 青眼聊因美酒横 横 衡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48 天 《鹊桥仙》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鹊桥仙》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三句为每年一次的 牛郎织女相会渲染气氛。 2.《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热情歌颂了一种 理想、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3.《鹊桥仙》中“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句写出了美好的相聚是短暂 的,让人不忍回顾。 4.《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既指牛郎、织女 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银汉迢迢暗度 度 渡 同音、形近致误 忍顾鹊桥归路 鹊 雀 同音致误 又岂在朝朝暮暮 岂 乞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49 天 《苏幕遮》 - 112 - 苏幕遮 周邦彦 燎(liáo)沉香,消溽(rù)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 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 入芙蓉浦。 1.《苏幕遮》中“燎沉香,消溽暑”两句写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 的暑气。 2.《苏幕遮》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写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 天气由雨转晴。 3.《苏幕遮》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寥寥几笔, 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 4.《苏幕遮》中“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体现了词人对飘泊生活尤其 是仕途生活的厌倦。 5.《苏幕遮》中“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两句写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 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燎沉香 燎 缭 同音、形近致误 消溽暑 溽 褥 同音、形近致误 鸟雀呼晴 雀 鹊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50 天 《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 113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表现词人内心 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2.《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句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 如何是好。 3.《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两句是说用酒消愁不 抵事。 4.《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借助南来的秋雁寄 托怀乡之情。 5.《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三句写菊花盛开, 可人已憔悴,没有心思和兴趣去摘花。 6.《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展现了词人兀自独坐、百 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 7.《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两句用雨点打在梧桐 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8.《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用一个“愁”字写出作者 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日习计划第 51 天 《书愤》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114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写当时诗人亲临抗 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2.《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 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3.《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刻画出了诗人岁月 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形象,这让赤心为国的诗人日夜为之痛心疾 首。 4.《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诸葛亮的典故, 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度 同音、形近致误 早岁那知世事艰 那 哪 同音、形近致误 出师一表真名世 世 事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52 天 《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115 - 1.《临安春雨初霁》中“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两句写出了命 途坎坷的诗人发出的悲叹,说出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2.《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细致贴切 地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3.《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写看似清 闲的作书品茗,实则是写诗人内心的无限感慨与牢骚。 4.《临安春雨初霁》中“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两句既道出了 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世味年来薄似纱 薄 簿 形近致误 矮纸斜行闲作草 作 做 同音致误 犹及清明可到家 犹 尤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53 天 《念奴娇·过洞庭》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 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表达纵目洞庭总的 印象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2.《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 - 116 - 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玉鉴琼田 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3.《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写了水天 辉映、一片晶莹的景象。 4.《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 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5.《念奴娇·过洞庭》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又转回来写 当前,表明诗人虽经历了官场的萧条与冷落,但气概丝毫不减的豪情。 6.《念奴娇·过洞庭》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写词人要 汲取长江的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 一起细斟慢酌。 7.《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通过对照,说明词人已 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稳泛沧浪空阔 沧 苍 同音、形近致误 尽挹西江 挹 悒 形近致误 扣舷独啸 扣 叩 同音致误 日习计划第 54 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117 -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是“赢 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 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词句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 人物而不禁感叹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 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词句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封狼居胥 胥 疍 形近致误 赢得仓皇北顾 仓 苍 同音、形近致误 佛狸祠下 狸 貍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55 天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118 -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青山 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的句子是:“江晚 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日习计划第 56 天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1.《青玉案·元夕》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十五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 丽景象的句子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2.《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3.《青玉案·元夕》中生动地展现了元宵整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 的句子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极言寻觅之苦,然而就在这几近绝 望的一刻,“蓦然回首”,忽然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119 -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蓦然回首 蓦 摹 形近致误 灯火阑珊处 阑 斓 同音、形近致误 凤箫声动 箫 萧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57 天 《贺新郎》 贺新郎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 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1.《贺新郎》中连用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 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句子是:“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2.《贺新郎》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的句子 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3.《贺新郎》中用反问句式写出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 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的句子是:“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 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4.《贺新郎》中表示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的句子是:“快 投笔,莫题柱。”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少时棋柝曾联句 柝 析 形近致误 - 120 - 叹而今登楼揽镜 揽 览 同音、形近致误 岂有谷城公付授 授 受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58 天 《扬州慢》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 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 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句子是“过春风十里”,实写 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尽荠麦青青”。 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之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 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句子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除的两句是:“清角吹 寒,都在空城。” 4.《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句子是:“杜郎俊赏,算而今 重到须惊。” 5.《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句子是:“纵豆蔻词工,青 楼梦好,难赋深情。” 6.《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句子是:“波心荡,冷月无声。” 7.《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句子是:“念桥边红药,年 - 121 - 年知为谁生?”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尽荠麦青青 荠 芥 形近致误 废池乔木 乔 荞 同音、形近致误 纵豆蔻词工 蔻 寇 同音、形近致误 日习计划第 59 天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采用夸张 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日习计划第 60 天 《朝天子·咏喇叭》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 122 - 1.《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喇叭、锁呐特点的句子是:“喇叭,锁呐,曲儿小 腔儿大。” 2.《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出喇叭“吹”之功用的句子是:“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3.《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军听了军愁,民 听了民怕。” 4.《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地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 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课文原句 正确写法 错误写法 错误原因 锁呐 锁 唢 同音、形近致误 那里去辨 甚么真共假 那 哪 同音、形近致误 那里去辨 甚么真共假 辨 辩 同音、形近致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